2.3世界的地形(2课时)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3世界的地形(2课时)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0-13 09:30:11

文档简介

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学本教学”设计
课题 世界地形  课型  新授 课时   主备人 授课日期  
审核人  
主讲人  
课程标准从本节课的课程标准的内容来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目标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2、读图了解掌握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3、了解海底地形特征。
教学重点: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能够区分它们的形态特征。教学难点:1、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2、地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教 学 过 程
一、教学导入 课前三分钟:复习世界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多媒体展示】播放世界各地自然风光,有沙漠,有峡谷,有高山,有低山丘陵,有一望无际的平原,同学们观看图片,说出图片中展示了什么?教师:在图片中我们看到了高原、雪山、平原、峡谷、山峰等多种多样的地形景观,正因为这些复杂多样的地形和地貌,造就了我们美丽的星球。今天,让我们走进世界,了解地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世界的地形。(板书:世界地形)【多媒体展示】 学习目标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2、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3、了解海底地形特征。设计意图: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知道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方法。【承转】刚才图片中,我们就看到多种地形类型,地形就是指地表各种高低起伏形态的总称。那么高低用什么来衡量呢? 二次备课 
二、教学过程(一)新知探究第一学程: 学习任务一 海拔和相对高度。主问题1: 旗杆高5米和一座山高1500米是一个测量方法吗?课件演示 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视频演示,指导学生快速理解海拔、相对高度、海平面的概念,并读出视频演示中A、B、C三点的海拔和计算两两之间的相对高度。仔细阅读教材,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完成教材活动题。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认真看视频,读课本和地图资料,明确要求,独立思考。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会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第二步:互学提高(学法指导设计)(1)有序交流。组长主持,按4、3、2、1号顺序将自己完成的活动题组内展示,并说出概况。每人要查找不足、展示长处、互学互评。2号将互学评价得分统计。 (2)汇总意见。组长汇总,总结方法和学习效果,提醒组内各成员不足和长处。 (3)展学准备。组长做好组员的展学分工,提出展学要求,做好展讲准备。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逻辑思维清晰,姿态恰当。 (2)各小组认真倾听,中途不得插话,待展示组展示完毕其他组成员可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对小组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时:要先说明前小组展示时出现的错误,做评价;再提出合理化建议或纠正。每组展示,评价组不超过2个。(3)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主问题1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通过小视频,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学生更容易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减少老师的讲,完成活动题以后,学生互相讨论,纠正问题,学生之间能搞明白的,就不需要老师的讲解,最后展示给全班同学。小结归纳:旗杆高5米和一座山高1500米是一个测量方法吗?旗杆是相对高度,高出地面5米。山高1500米是海拔高度。第二学程: 学习任务二 五种基本陆地地形主问题2. 根据海拔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我们划分了5种基本的陆地地形。大家知道哪五种吗?他们都有什么特点?仔细观察教材P.34~35的五幅不同地形类型的景观图,运用比较法区别平原和高原、山地和丘陵这两组地形类型的特征,讨论后归纳完成下表。地形类型主 要 特 征不同点共 同 点平 原高 原丘 陵山 地盆 地2、对照教材P.35的“阅读”,将找到的世界之最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准确位置。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读课本和地图资料,明确要求,独立思考,区分世界五种基本的地形类型认真读图,找到世界之最。第二步:互学提高(学法指导设计)(1)有序交流。组长主持,按4、3、2、1号顺序将自己学习成果组内展示互学。每人要查找不足、展示长处、互学互评,纠错。2号将互学评价得分统计。 (2)汇总意见。组长汇总,提醒组员读地形图的方法。 (3)展学准备。组长做好组员的展学分工,提出展学要求,做好展讲准备。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逻辑思维清晰,姿态恰当。 (2)各小组认真倾听,中途不得插话,待展示组展示完毕其他组成员可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对小组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时:要先说明前小组展示时出现的错误,做评价;再提出合理化建议或纠正。每组展示,评价组不超过2个。(3)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主问题2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学生通过自学,互学,展学能够深刻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突破重点。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利用手中图表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结归纳:五种陆地地形:平原 高原 丘陵 山地 盆地世界之最:我们学习了陆地地形以后,简单了解一下海底地形,现在探测技术揭开了海底地形的神秘面纱,不仅陆地有地形,海底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海底地形。第三学程: 学习任务三 海底地形主问题3. 海底地形是什么样的呢?展示海底地形示意图,让学生认识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和海底的其它地形。阅读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思考(学法指导设计)(1)根据材料和本节所学,独立思考,将自主学习结果和想法记录在导学单上。(2)准备和同组伙伴互学交流。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逻辑思维清晰,姿态恰当。 (2)各小组认真倾听,中途不得插话,待展示组展示完毕其他组成员可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对小组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时:要先说明前小组展示时出现的错误,做评价;再提出合理化建议或纠正。每组展示,评价组不超过2个。(3)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主问题3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本学程内容比较简单,也比较少,利用好课本中的图和文字,学生自主学习,简单了解海底地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小结归纳:海底地形:大陆架是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水深急剧增至数千米。大洋中脊:大洋中新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活动比较强烈。海沟:是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到1万多米。 二次备课
(二)达标检测部分第四学程:学习任务四 检测练习,当堂达标 【精选典型例题】读下图回答下列下列问题。山峰甲的海拔高度为()A. 1000米 B. 500米 C. 1500米 D. 200米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为()A. 0米 B. 700米 C. 1000米 D. 1700米读图,①、②、③、④对应的地形名称排列正确的是A. ①山地②高原③平原④丘陵 B. ①高原②山地③丘陵④盆地C. ①高原②山地③丘陵④平原 D. ①山地②高原③盆地④丘陵读图,回答问题。 请判断B、C、D、E分别属于哪一种地形类型:B是_____,C是_____,D是_____,E是_____,A 、B两地的相对高度大约是 米(2)说出你判断C地形类型和判断依据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3)阳信县主要以_____地形类型为主。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学本教学”设计
课题 世界地形(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   主备人 授课日期  
审核人  
主讲人  
课程标准从本节课的课程标准的内容来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活动意见: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
教学目标1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2.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3.运用地形剖面图,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等高线的判读及计算问题。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原理开展一些选址的人类活动
教 学 过 程
一、教学导入 课前三分钟:复习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五种基本陆地地形。【多媒体展示】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多媒体展示泰山,华山,蹦极,瀑布、山谷等几副山区景观图片后提问:你游览过泰山吗 你是怎样登山的 你玩过蹦极吗 蹦极通常在什么地方 你想当一名山区经济的综合设计师吗 我们需要借助一个山区地图来完成,一个是实体山区沙盘,一个是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板书:等高线地形图)【多媒体展示】 学习目标1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2.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3.运用地形剖面图,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设计意图: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知道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方法。【承转】刚才图片中,我们就看到多种山地地形,山体是如何转化成等高线地形图的呢? 二次备课 
二、教学过程(一)新知探究第一学程: 学习任务一 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主问题1: 山体是如何转化成等高线地形图的呢?1.学生自学:读课文并观察课本上的“等高线示意图”,体会等高线是怎么绘制的?2.动画:P16图1.28等高线图的绘制过程(学生认真观察,形象感知)学生看动画,思考问题:①、同一幅地图中 相同。②、同一条等高线上所有点的 高度相同。③、高度不同的两条等高线 (会,不会)交叉。④、如果绘的是等深线,图中由内向外高度 。3、教师可以用切土豆演示。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1)自学教材39页,理解活动题1。(2)认真看视频,思考回答导学单上的问题,。第二步:互学提高(学法指导设计)(1)有序交流。组长主持,按3、2、1号顺序将自己完成的活动题组内展示,先说出等高线是怎样绘制的吗,再回答导学单问题。互学互评,纠错。 (2)汇总意见。组长汇总,总结方法和学习效果,提醒组内各成员不足和长处。 (3)展学准备。组长根做好组员的展学分工,提出展学要求,做好展讲准备。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逻辑思维清晰,姿态恰当。 (2)各小组认真倾听,中途不得插话,待展示组展示完毕其他组成员可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对小组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时:要先说明前小组展示时出现的错误,做评价;再提出合理化建议或纠正。每组展示,评价组不超过2个。(3)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主问题1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通过小视频,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学生更容易理解等高线地形区是如何绘制而成的减少老师的讲,完成活动题以后,学生互相讨论,纠正问题,学生之间能搞明白的,就不需要老师的讲解。最后展示给全班同学。小结归纳:等高线特点:①、同一幅地图中等高距相同。②、同一条等高线上所有点的 海拔高度相同。③、高度不同的两条等高线不会 (会,不会)交叉。④、如果绘的是等高线由内向外高度变大,等深线由内向外高度变小。第二学程: 学习任务二 判读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主问题一:判读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读图感悟: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本P16“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1)认识山体素描图上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形态。(2)辨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等高线形状及其特点。教师精讲点拨:用电脑出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相关图进行分析对比。演示:用拳头演示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1)读地图4-29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2)用文字总结各地形部位的特点。第二步:互学提高(学法指导设计)(1)有序交流。组长主持,按4、3、2、1号顺序将自己学习成果组内展示互学。每人要查找不足、展示长处、互学互评,纠错。2号将互学评价得分统计。 (2)汇总意见。组长汇总,总结方法和学习效果,提醒组内各成员不足和长处。 (3)展学准备。组长根据互学效果做好组员的展学分工,提出展学要求,做好展讲准备。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逻辑思维清晰,姿态恰当。 (2)各小组认真倾听,中途不得插话,待展示组展示完毕其他组成员可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对小组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时:要先说明前小组展示时出现的错误,做评价;再提出合理化建议或纠正。每组展示,评价组不超过2个。(3)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主问题2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学生通过自学,互学,展学能够深刻理解等高线地形部位名称,突破重点。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利用手中图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小结归纳: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高线向低处突起是山脊,等高线向高出突起是山谷。第三学程: 学习任务三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主问题3. 怎样利用等高线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 坡度陡缓设疑:有一老一少要爬山(出示图片),请你为二人安排一下登山路线,并说说原因。提问:你能把你的原因用这座山的等高线图加以解释吗?(出示等高线图,学生解释,教师引导归纳)(二)气温高低登山以后,感觉山顶比山脚下气温低,思考原因。山脚下气温为25℃,估算山顶的气温约为多少?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思考(学法指导设计)(1)根据材料和本节所学,独立思考,将自主学习结果和想法记录在导学单上。(2)不能只说答案,应解释原因。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逻辑思维清晰,姿态恰当。 (2)各小组认真倾听,中途不得插话,待展示组展示完毕其他组成员可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对小组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时:要先说明前小组展示时出现的错误,做评价;再提出合理化建议或纠正。每组展示,评价组不超过2个。(3)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主问题3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本学程内容比较难,涉及计算,部分同学难以理解,但是在这个环节体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因此在这个环节尽量学生活动时间稍微长一点,利用好课本中的图和文字,学生自学和互学,达到教学目的。 小结归纳: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第四学程: 学习任务四 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绘制主问题3.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和判读读图观察:出示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让学生观察地形起伏状况。设问:地形这两个地形图反映地形起伏一目了然,它是怎么绘制出来的?电脑出示动画: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学生仔细观察,感悟画法)师生互动:绘制地形剖面图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1)读课本和地图资料,说出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绘制的?。(2)仔细看动画,理解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3)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第二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逻辑思维清晰,姿态恰当。 (2)各小组认真倾听,中途不得插话,待展示组展示完毕其他组成员可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对小组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时:要先说明前小组展示时出现的错误,做评价;再提出合理化建议或纠正。每组展示,评价组不超过2个。(3)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归纳总结(三步法)第一步:在剖面线上找出它与等高线的交点;第二步:每一个点向下做垂线,在高度表找上找到相应的点;第三步:将各点用圆滑曲线连接。 二次备课
(二)达标检测部分学习任务五 检测练习,当堂达标 【精选典型例题】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题。下列剖面图能反映出MN线地形起伏状况的是()A. B. C. D. 图中甲处气温为20℃,则乙处气温最可能是()A. 18.8℃ B. 19.4℃ C. 20.6℃ D. 21.2℃下列等高线地形图中,表示盆地的是()A. B.
C. D. 4、图为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_________米。(2)地形部位: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图中①②③三处,不可能发育河流的是_________处。(3)C点位于D点的_________方向,D点的海拔是_________米,D点与C点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_米。( 4)④处与③处相比,坡度陡的是____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5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1)甲山峰在乙山峰的________方向。甲、乙两山峰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米。(2)M和N处易形成河流的是________。P处的地形部位是( )A.鞍部 B.陡崖 C.山脊 D.山谷(3)该图所示的地形类型是________。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