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4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0-13 09:3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学本教学”设计
课题 海陆变迁  课型 新授  课时   主备人   授课日期  
审核人  
主讲人  
课程标准:本节课课程标准要求是: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2、学会“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要点。3、在地图上能识记六大板块名称,通过演示,理解板块运动的主要形式并能感悟板块运动对地形产生的影响。4、能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了解其分布规律,关注学习防震减灾知识。
教学重点:1、举出海陆变迁的实例;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教学难点: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 学 过 程
一、教学导入 播放《冰河世纪》中小松鼠追橡果的片段,看完后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地理知识?七大洲真的是这样分裂开来的吗?我们就通过本节《海陆变迁》一探究竟。要想效率高心中有目标,首先请同学大声朗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片段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进入课堂。让学生直观看到七大洲的分裂,再引导学生思考七大洲真是这样分裂开的吗?海洋和陆地会变化吗?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由设问引导学生有寻找事例来论证‘海陆变迁’的欲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海陆变迁。(板书:海陆变迁)【多媒体展示】 学习目标1、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2、学会“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要点。3、在地图上能识记六大板块名称,通过演示,理解板块运动的主要形式并能感悟板块运动对地形产生的影响。4、能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了解其分布规律,关注学习防震减灾知识。设计意图: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知道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方法。 二次备课 
二、教学过程(一)新知探究第一学程: 学习任务一 地表形态变化(板书)主问题1: 地表形态有哪些变化?读课本40页和41页活动题,完成:(1)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力来自何处?如何表现?产生什么结果?(2)找出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3)在地球上,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沧海的实例有许多。你能解释以下现象或预测吗?(课本41页活动题)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1)读课本和资料,查找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理解“海陆变迁”的含义,将自主学习结果和想法记录在导学单上。(2)将自己解决不了的疑惑标记,准备请教老师同学。第二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逻辑思维清晰,姿态恰当。 (2)各小组认真倾听,中途不得插话,待个人展示完毕其他组成员可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对个人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时:要先说明展示时出现的错误,做评价;再提出合理化建议或纠正。(3)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主问题1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通过对教师设置几个问题的回答让学生很容易找到证明‘海陆变迁’第一个例证:喜马拉雅山。通过解释和预测一系列现象,进一步明确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原因。让学生自主消化重点知识。这样设计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思维和有理有据的学习习惯。促进自主学习有深度;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为后边展学酝酿积极性参与条件,形成快乐体验。小结归纳:(1)海陆是在不断变化的,有的时候剧烈,有的时候缓慢,有的时候抬升,有的时候下降。地壳运动可以使海陆发生改变,同时,人类活动也会导致“海陆变迁”如:香港国际机场、荷兰围海大堤、阿联酋的棕榈岛。(2)A:浅海海底的煤炭资源B:我国东部海域海底发现古河流C:日本填海造陆 (3)在地球上,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沧海的实例有许多。(多媒体出示点拨归纳)1.喜马拉雅山发现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海洋变陆地,抬升)2.台湾海峡海底发现的森林遗迹(陆地变海洋,下沉)3.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陆地张裂分开)4.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陆地合拢挤压)第二学程: 学习任务二 大陆漂移假说(板书)主问题2. 既然海陆之间是不断变化的,那么今天的海陆分布是怎么形成的呢?还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精读课本41-42页,思考:1. 结合课本42页大陆漂移过程图,思考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主要内容有哪些?2.自主完成42页活动,观看演示动画,总结归纳魏格纳通过哪些证据证明他的大陆漂移理论?3.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1)读课本和资料,搜集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并思考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将自主学习结果和想法记录在导学单上。(2)将自己解决不了的疑惑标记,准备请教同组伙伴。第二步:互学提高(学法指导设计)(1)有序交流。组长主持,按4、3、2、1号顺序将自己学习成果组内展示互学。每人要查找不足、展示长处、互学互评,纠错。2号将互学评价得分统计。 (2)汇总意见。组长汇总,总结方法和学习效果,提醒组内各成员不足和长处。 (3)展学准备。组长根据互学效果做好组员的展学分工,提出展学要求,做好展讲准备。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逻辑思维清晰,姿态恰当。 (2)各小组认真倾听,中途不得插话,待展示组展示完毕其他组成员可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对小组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时:要先说明前小组展示时出现的错误,做评价;再提出合理化建议或纠正。每组展示,评价组不超过2个。(3)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主问题2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通过学生自主读图,自主完成活动题,并播放大陆漂移演示动画,让学生从理和直观两方面感受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以及培养学生从资料、视频等提取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第三个问题的设定,让学生学习魏格纳善于观察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主问题引出,学生从简单查找到分析解决三个辅助问题很轻松的突破了本学程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思考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根据学生展学发言,教师抓住关键,进行提炼归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不断深化。小结归纳: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20世纪初,魏格纳首先对大陆漂移假说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他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海陆的基本轮廓。大陆拼合; 地质构造的连接; 地层、矿床发育的证据; 古生物证据;古冰川、古气候方面的证据; 古地磁与大陆漂移。3、魏格纳在生活中善于观察;魏格纳对科学执着的精神;魏格纳为了探索科学真理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等等。第三学程: 学习任务三 板块构造学说与地震知识(板书)主问题3. 在世界地图上,我们用圆点代表火山,条带代表地震。可以发现,有些地区火山地震特别密集,他们集中分布在哪儿?与板块运动有什么联系呢?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并对比“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图”,思考探究: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共分为哪六大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块是哪个?印度洋板块包括的范围有哪些?六大板块是静止不动的吗?板块内部和边界地壳运动有何差异?图中“← →”表示 ;“→ ←”表示 。板块之间进行张裂拉伸运动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板块之间碰撞挤压会形成什么结果呢?喜马拉雅山脉是如何形成的?大西洋的面积会有什么变化呢?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是?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知识解释这些地方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应急措施?(提示:从在学校、在家、在公共场所等方面思考)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思考(学法指导设计)(1)读“六大板块示意图”独立思考,总结板块构造知识,将自主学习结果和想法记录在导学单上。并分析地震分布与板块构造的相关性。(2)准备和同组伙伴互学交流。第二步:互学交流(学法指导设计)(1)有序交流。组长主持,按4、3、2、1号顺序将自己学习成果组内展示互学。每人要查找不足、展示长处、互学互评,纠错。2号将互学评价得分统计。 (2)汇总意见。组长汇总,总结方法和学习效果,提醒组内各成员不足和长处。 (3)展学准备。组长根据互学效果做好组员的展学分工,提出展学要求,做好展讲准备。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逻辑思维清晰,姿态恰当。 (2)各小组认真倾听,中途不得插话,待展示组展示完毕其他组成员可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对小组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时:要先说明前小组展示时出现的错误,做评价;再提出合理化建议或纠正。每组展示,评价组不超过2个。(3)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主问题3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本学程是一个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根据前期所学采用生生讨论互学,小组展学引导学生从自己动手实验,用硬纸板演示,打比方(我们煮鸡蛋煮破了的时候,破碎的蛋壳内部没事,但是在破裂处蛋清会流出来)方式将此难点攻克。此处为本课的高潮,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灾害的观念和意识,并学会科学的应急措施。通过展学体验让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教师要注意调控。接着教师组织对本问题进行总结。便于学生获得较全面的知识。小结归纳:全球分为六大板块,期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印度洋板块主要包括印度洋和澳大利亚大陆和亚洲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六大板块不是静止不动的,板块内部比较稳定但是边界地壳活跃?图中“← →”表示板块张裂拉伸 ;“→ ←”表示板块碰撞挤压。板块之间运动的形式有两种,在相对的箭头表示板块在碰撞挤压,使地表隆起形成山脉。相反的箭头表示板块在张裂拉伸,地面将出现裂谷,甚至出现新的海洋。喜马拉雅山脉是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其海拔将来还会不断升高。而大西洋处于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张裂拉伸处,其面积会扩大,可能成为第一大洋。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他们都处于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所以多火山地震。在学校怎样避震(1)一切行动听从老师的指挥;(2)同学之间要互相照顾,大同学要照顾小同学;(3)在课桌下避震,有顺撤离,千万不要拥挤。在家怎样避震(1)先躲后跑,不要先跑;(2)往牢固地方躲(开间小的地方,有支撑的地方)(3)来得及的话先开门,关煤气、电源等。在公共场所如何避震(1)听从工作人员指挥(2)不要急于涌向出口,保持跟前面人的距离。最后,一首防震减灾口诀送给大家。遇地震,先躲避,桌边床边找空隙,靠在墙角曲身体,抓住机会逃出去,远离所有建筑物,余震蹲在开阔地。 二次备课
(二)达标检测部分第四学程:学习任务四 检测练习,当堂达标 【精选典型例题】1、“沧海桑田”说明的地理知识是( )A地球上只有茫茫大海和农田 B茫茫大海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也有可能成为陆地 C大海也是农田 D大海可以被人类改造成良田2、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不包括( )A.气候变暖 B.古生物分 C.地质构造 D.大陆轮廓3、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原因是( )A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交界处 B人类劳动破坏结果 C我国地形复杂多样 D开采地下资源造成的4、澳大利亚大陆属于( )A太平洋板块 B南极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亚欧板块5、地震发生时,正确的避震方法是( )A应立即收拾东西离开 B立即打电话告诉家人发生地震,然后逃跑 C立即躲到坚固的家具底下,待主震过后,再有秩序撤离 D立即逃跑、跳楼6.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8年9月28日,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北部(如图)发生7.4级强烈地震,此后又发生了多次余震,随后引发大规模海啸,在印度尼西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此次地震、海啸灾害后,火山也频繁喷发,可谓祸不单行。
(1)图中,②位于 ______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①位于 ______ 火山、地震带,④位于 ______ 火山、地震带,二者均位于板块的 ______ 地带。
(2)读图,下列箭头能正确反映苏拉威西岛周边板块运动方向的是 ______ (单项选择)。
A. B. C. D.
(3)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请将下列海陆变迁的原因填入结构图中(填序号)。
①填海造陆 ②海平面升降 ③自然原因 ④地壳运动
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达标(学法指导设计)(1)读清题意,明确要求,独立思考将自主学习结果和想法记录在导学单上。(2)将自己解决不了的疑惑标记,准备请教同组伙伴。第二步:互学提高(学法指导设计)(1)有序交流。组长主持,按4、3、2、1号顺序将自己学习成果组内展示。每人要查找不足、展示长处、互学互评,纠错。2号将互学评价得分统计。 (2)汇总意见。组长汇总,总结方法和学习效果,提醒组内各成员不足和长处。 (3)展学准备。组长根据互学效果做好组员的展学分工,提出展学要求,做好展讲准备。第三步:展学交流(学法指导设计)(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逻辑思维清晰,姿态恰当。 (2)各小组认真倾听,中途不得插话,待展示组展示完毕其他组成员可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对小组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时:要先说明前小组展示时出现的错误,做评价;再提出合理化建议或纠正。每组展示,评价组不超过2个。(3)评价计分:组长记本组成员积分,课代表记展示组和补充者积分。教师在展示和补充评价后做生成性预设点拨,总结评价突出点和不足点。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联系典型题型,突出考察重点难点和解题方法,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2.4 海陆变迁 缓慢的变化 地表形态变化 激烈的变化 主要内容 大陆漂移假说 主要依据 海陆变迁 六大板块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运动 板块运动与地形 火山、地震带和板块运动 火山与地震 地震应急措施
教学反思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