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
1.“甲午战败损失惨,洋务运动弊端显。中国面临被瓜分,民族危机特空前。”这首歌谣描写的是 ( )
A.《南京条约》的影响 B.戊戌变法的背景
C.洋务运动的背景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2.[2021·北京43中月考]19世纪末,中国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其主要人物
是 ( )
A.林则徐、魏源 B.李鸿章、左宗棠
C.康有为、梁启超 D.慈禧太后、袁世凯
3.小华同学在图书馆读到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中的一段文字:“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他据此判断康有为主张 ( )
A.进行洋务运动 B.推行维新变法
C.进行暴力革命 D.开展太平天国运动
4.“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在读书人的呼吁下,皇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实行变法。其具体措施有 ( )
A.废除科举制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创办福州船政局 D.颁布剪辫法令
5.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应出现在 ( )
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维新变法时期 D.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6.戊戌政变后,除下列哪项措施外,其余各项变法措施均被取缔 ( )
A.裁撤冗官冗员 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C.裁减绿营 D.设立京师大学堂
7.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据此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
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鸦片战争
8.光明中学八年级要排演一场《戊戌变法》的历史剧,小军饰演变法时期的一位商人,那么他应最赞同下列哪项法令 ( )
A.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训练新式军队
9.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反而更加深入人心。这体现了变法 ( )
A.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推翻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
C.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虽最终失败,但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
10.有人曾经这样评价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然当时他们没有声音,但一旦改革失败,他们就会表现出一股很强的义愤。“戊戌六君子”被杀的时候,不少老百姓其实是叫好的,他们都认为国家杀了奸臣。……对老百姓而言,康、梁就是奸臣……在这里,我们也必须提到另一个问题:对于变法来说,启蒙可能是一个方面,而文化的改造一直会是个难题。这个难题一直困扰着近代中国的历史选择和变法取向。
材料二 下面是对戊戌变法的部分评价
书籍或人物 评价
《戊戌政变记》 政变之总原因有二大端:其一由西后与皇上积不相能,久蓄废立之志也。其二由顽固大臣痛恨改革也
《清代通史》 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
赫德 他们(维新派)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康有为传》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认为近代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3分)
12.有人把戊戌变法称为“大危亡下的时代强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民族的觉醒由1300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宣告于世……“公车上书”则是民族危机刺激下的集群,他们的共识更多地来自于对民族前途的思考,并且把抵御外侮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就其所反映的时代意义来说是前代人们所不可比拟的。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戊戌期间,上海除以往的《申报》《字林西报》等报刊外,还创办了《时务报》《指南报》《富强报》等报刊,杭州、无锡等地也有类似的传播媒介……(江浙)士绅们的维新宣传则较注意向底层社会展开……当北京发生政变后,江浙社会仍保持自己的独立立场,尽力抵制当局的倒行逆施。
——摘编自胡成《戊戌变法是一个多重系列的历史发展》
材料三 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和开设西学的书院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梁启超“笔端常带感情”……他把俚语、韵语、外国语熔为一炉,不受古来章法的限制,常能动人心弦……黄遵宪的诗则以反映时事、反映社会而明显地区别于传统的旧诗……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为什么说公车上书的意义是“前代人们所不可比拟的” 作者认为“公车上书”在当时有何意义 (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江(沪)浙地区在戊戌变法时期的表现。(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戊戌变法时期的新式学堂和文风发生的变化。(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如何理解戊戌变法被称为“大危亡下的时代强音” (2分)
答案
1.B 2.C 3.B 4.B 5.C 6.D 7.C 8.C 9.A 10.B
11.(1)文化的改造。
(2)原因:①光绪帝性格怯懦,没有掌握实权;②变法急于求成;③顽固派势力强大。
12.(1)原因:公车上书者把抵御外侮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意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表现:①上海创办多种报刊宣传维新变法思想;②江浙地区的维新宣传注意向底层社会展开;③当戊戌政变发生后,江浙地区保持独立立场,尽力抵制当局的倒行逆施。
(3)新式学堂:讲授西方科学知识,传播民主思想。文风:文学语言有所突破;反映时事。
(4)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所以被称为“大危亡下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