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东丽区四合庄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开学检测试卷
一、综合应用
(2021高一上·东丽开学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 ,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 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致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粹、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 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燥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肺腑(fǔ) 臻于致善 出类拔粹
B.笃实(dū) 废寝忘食 格物致知
C.卓越(zhuō) 浮燥风气 超今冠古
D.推崇(chóng) 正心诚意 巧夺天工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炉火纯青 内涵 继而
B.游刃有余 内含 既而
C.炉火纯青 内涵 既而
D.游刃有余 内含 继而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前人有“六义”的说法,分别是“风”“雅”“颂”“赋”“比”“兴”。
B.雪莱,美国诗人。代表作有诗歌《西风颂》、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
C.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
D.词,又名“诗余”“长短句”,一般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盛行于两宋,代表词人有柳永、苏轼、辛弃疾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水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大约100千克左右。
B.我市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广受欢迎,几十个社区文艺爱好者热情地围着演员们说个不停。
C.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安全、诚信以及防止传统文化不受污染等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制约互联网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
D.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答案】1.A
2.A
3.B
4.D
【知识点】文学常识;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近义词辨析;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表意不明
【解析】【点评】 ⑴本题考查的是字音和字形的辨析能力,注意平时的积累。字音和字形是基础,平时多积累,做题才能提高正确率。
(2) 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运用能力,注意分析文句。先要掌握词语的含义,然后读文句分析文句的含义并结合文句的内容判断答案。
(3) 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注意分析材料的内容。先阅读材料,抓住材料的关键词来判断答案。
(4) 本题考查的是病句的辨析能力,注意分析句子成分。阅读句子,能准确地找出句子中的各种成分,分析这些成分之间的搭配、残缺、语序问题,然后判断答案。
1.A.“臻于致善”的“致”应改为“至”;“出类拔粹”的“粹”应改为“萃”。B.“笃实(dū)”的“笃(dū)”应改为“笃(dǔ)”。C.“卓越(zhuō)”的“卓(zhuō)”应改为“卓(zhuó)”;“浮燥风气”的“燥”应改为“躁”。故选D。
2.第一空:“炉火纯青”,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游刃有余”,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还有回旋的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根据语境指的是技艺,因此应选择“炉火纯青”。第二空:“内涵”,①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②内在的涵养;“内含”,①内心所具有的,内部包含的。 ②内容。根据语境指的是“工匠精神”所具有的内在的东西,因此应选择“内涵”。第三空:“继而”,关联副词,前后两事紧紧相连常与“始而”、“先是”搭配;“既而”,时间副词,着重指前后两件事发生的时间相隔不久,一般单用。根据语境指的是“赞叹工匠”和“推崇工匠精神”两个事情紧紧相连,因此应选择“继而”。故选A。
3.B.“雪莱,美国诗人”错误,是“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作家。故选B。
4.A.滥用表约数的词语导致重复赘余,“大约”和“左右”都表示约数,应删去其中一个。B.“几十个”有歧义,可以认为是“几十个”社区的一些文艺爱好者,还可以认为是“几十个”文艺爱好者。C.多重否定搭配不当,“防止”“不受污染”,不合逻辑。故选D。
二、阅读
(2021高一上·东丽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参与面之广、参与度之深、受关注程度之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派出5批近800人的专业队伍驰援武汉,全国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里有4900余人来自中医药系统。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国际临床评价指标认为,对于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真正反映疗效的关键指标是转重率。临床发现,中医验方在减轻发热咳嗽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提升人体免疫力方面有独特优势。德国病毒学家奇纳特尔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医药在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方面有明显效果。”
作为欧洲第一个实现中医药立法的国家,匈牙利在抗击疫情之初就非常重视中医药的作用。今年2月底,在匈中医师就开始熬煮可以增强免疫力的中药茶饮,并免费向当地民众发放。“中医药能因人而异地进行针对性治疗,帮助病人减轻病症,独特优势和作用显著,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获得越来越广泛认可。”匈牙利前总理迈杰希·彼得认为,“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已经是抗击疫情的重要方案,中医药正为全球抗疫作出贡献。”
(摘编自《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中医药抗疫》,《人民日报》2020年3月24日)
材料二:
有人质疑,面对一个新发疾病,西医没有特效药,中医为啥有方子?
其实,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二者看待人体和疾病的角度不同,治病方法也不相同。例如,面对新冠病毒,西医的重点是寻找有效药物,直接消灭病原体;而中医则着眼于病因和病机,通过整体调节,清除病原体的生存环境,调动人体的自我痊愈机能,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本次疫情初期,我国中医专家对患者进行诊察分析以后,结合武汉气候特点,得出一个基本判断:新冠肺炎属于“寒湿疫”,在治疗上应主要针对寒和湿,用辛温解表之法。为此,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推荐“清肺排毒汤”。此方是对张仲景相关经方的融合创新运用,既祛寒闭,又利小便祛湿;既防疫邪入里,又调肝和胃。除了通用方,还有针对不同病情、不同证型的其他方剂和中成药。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一把钥匙。回望中华民族历史,中国人和疫病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说文解字》云:“疫,民皆疾也。”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疫”的记载。东汉中后期,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创立六经辨证体系,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明代医学家吴又可写出了我国温病学第一部专论疫病的著作——《温疫论》。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在传染病防治中起到积极作用。凭借浩如烟海的中医经典和针、灸、砭、药、按跷、导引等医术,中华民族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凶险疫情。中医药学组方的关键,在于精准找到病因病机,明确治则治法。无论什么疾病,中医只要找到致病原因,就能从古代经典中得到答案,从而制定出诊疗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并用,是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法宝”。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中医和西医是战友。只有互相取长补短、携手共进,才能降伏病魔、造福患者。我们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中西医的差异,不可厚此薄彼,更不可盲目否定中医。
(摘编自白剑峰《用疗效证明中医实力》,《人民日报》2020年3月13日)
材料三:
3月18日,中国第二批赴意大利抗疫医疗专家组一行13人抵达意大利,其中中医专家引人注目。这是中国首次派出有中医的医疗专家组驰援海外战“疫”。中医专家将向海外讲述中西医结合战“疫”的中国经验,并为当地侨胞提供诊疗咨询。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数据显示,迄今,中医药参与治疗的中国确诊病例超过90%。世卫组织近日发布消息,决定删除其官网上关于抗疫“常见问题”一栏中“不应使用传统草本药物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有关内容。此举被认为是中医药抗疫的临床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全球战“疫”,中医大有可为。然而,受文化传统差异和各国法律政策影响,在参与世界各国的临床救治过程中,中医和中医药依然面临重重阻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道人类共同考题,疗效是最佳答案。中医出海,和西医强强联合,势必为世界彻底战胜疫情注入一剂“强心针”。
(摘编自《侨胞为何对中医战“疫”充满信心?》,《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3月23日)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药方剂可有效抑制新冠肺炎病情转重,其疗效体现了国际临床评价关键指标要求。
B.中医药传到多数国家和地区,甚至受到法律保护,说明其已迈出走向世界的坚实一步。
C.西医中医各有千秋,并且作用互补,这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防治疫病的重要原因。
D.中医药抗疫的临床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这标志着世卫组织对中医药的肯定。
6.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医专家对新冠肺炎的属性判断及各种中药方剂的使用,真正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B.《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自其问世后人们才对传染病有了正确、全面的认知。
C.无论是何种疾病,中医都能从浩如烟海的中医经典中得到答案,制定出诊疗方案,帮助患者战胜肆虐的病魔。
D.为进一步消除因文化传统差异和法律政策影响给中医药参与海外救治带来的阻碍,中医专家需加大驰援力度。
7.下列中医谚语中,与材料二论述的中医诊疗原则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B.“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C.“吃米带点糠,老少身体壮。”
D.“治病求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答案】5.D
6.A
7.C
【知识点】新闻报刊、对话访谈类
【解析】【点评】 ⑴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抓住文段的主要内容。阅读文段,抓住关键词来分析文本的主要内容,把选项放到原文中比较,然后判断答案。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分析能力,要注意正确理解文本。速读文本,阅读选项,在文本中找出选项的相关文段进行比较,然后判断答案。
(3) 本题考查的是文本的理解能力,注意分析文本的内容。先疏通文本的内容,根据选项在文本中找出相关的文句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的内容来判断答案。
5.D项,“中医药抗疫的临床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这标志着世卫组织对中医药的肯定”错误,颠倒了逻辑关系,由材料三“世卫组织近日发布消息,决定删除其官网上关于抗疫‘常见问题’一栏中‘不应使用传统草本药物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有关内容。此举被认为是中医药抗疫的临床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可知,应是世卫组织对中医药的肯定,标志着“中医药抗疫的临床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故选D。
6.B项,“自其问世后人们才对传染病有了正确、全面的认知”错误,原文只是说“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创立六经辨证体系,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C项,“无论是何种疾病,中医都能从浩如烟海的中医经典中得到答案,制定出诊疗方案,帮助患者战胜肆虐的病魔”错误,表述绝对,缺少“中医只要找到致病原因”这个前提。D项,“为进一步消除因文化传统差异和法律政策影响给中医药参与海外救治带来的阻碍”错误,中医专家驰援海外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各国战胜疫情。故选A。
7.C项,“吃米带点糠,老少身体壮”主要说的是食物吃得不要太精细,而材料二中,中医治疗的原则是“着眼于病因和病机,通过整体调节,清除病原体的生存环境,调动人体的自我痊愈机能,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C项与之不符。故选C。
(2021高一上·东丽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末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 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盖,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②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赏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令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有删改)
【注释】这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后来柳宗元不断地对他进行帮助。辱,谦辞,感到自愧的意思。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仆道不笃 笃:深 B.邑犬群吠,吠所怪也 怪:责怪
C.狂走者累日 走:奔跑 D.被南越中数州 被:覆盖
9.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抗颜而为师。 我欲因之梦吴越。
B.至无雪乃已。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愈以是得狂名。 举匏樽以相属。
D.其可怪也欤! 其为不敢也决矣。
10.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 )
A.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其不白是也
B.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其不白是也
C.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其不白是也
D.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其不白是也
1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自己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识浅陋,因而不敢担当老师的名誉。
B.引孟子的话是为了说明人不能自高自大,当老师的也必须不断学习。
C.韩愈敢冒犯流俗,招收后辈学生,世俗之人都诋毁他。
D.柳宗元虽然委婉的拒绝了韦中立拜师的请求,但是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韩愈的做法和主张是持赞成态度的。
12.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①句读之不知,感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②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
【答案】8.B
9.D
10.C
11.A
12.①(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②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效法。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课文理解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注意结合语境。通过翻译句子,结合文句的语境意思辨析词语的正误 。
(2)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注意多积累。一词多义,要从用法和词义两方面进行积累总结。
(3)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断句的能力,注意疏通句子的大意。先通过翻译疏通文句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动词、名词进行断句。
(4)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内容的分析能力,注意阅读选项内容。先阅读选项的内容,根据选项在文本中找出相关的文本原句,通过翻译判断选项。
(5)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翻译能力,注意结合句子的语境。先找出文句在原文的位置,抓住文句的关键词来翻译,然后结合语境翻译整个句子。
【附参考译文】
①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失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也就难了!古时候的圣人,他们(的才智)超过一般人远得很哪,尚且从师而求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从师求学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其原因不都是出在这里吗!(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教育他;但对于自己,就以拜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念书,告诉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的老师。读书不会断句,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在这两事中,)前者去请教老师,后者却不去,学了小的,丢了大的,我看不出(这种人)是高明的。巫师、医生、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说到“老师”“弟子”这样的话,就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笑),他们就说:“那个人与那个人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不相上下,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似于奉承巴结。”唉!从师而学的风尚之不能恢复就可想而知了。巫师、医生、乐师和各种工匠,是士大夫们看不起的,如今士大夫的智慧反而比不上(这些人),这不真是奇怪的事情么!
(节选自韩愈《师说》)
②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视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效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比做您的老师呢?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敬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命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我自从被贬官以来,更加意志薄弱,很少思虑。平时意外地遭受不少是非口舌,唯独还没有喜欢充当别人老师的罪名罢了。您的品行敦厚,文辞高深,凡是您作的文章,都气魄宏大,有古人的风貌;即使我敢做您的老师,对您又有什么帮助呢?假如因为我比您年长,学道、写文章的时间比您早,您确实愿同我往来,交谈彼此所学的东西,那么,我当然愿意向您毫无保留地陈述自己全部的心得。您自己随便加以选择,吸取哪些,扬弃哪些,就可以了。如果要我判定是非来教您,我的才能不够,而且又顾忌前面所说的那些情况,我不敢做您的老师是肯定的。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怨呢?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有删改)
8.B.“怪”应该译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故答案为:B。
9.A. 连词, 于是,就;介词,根据。B. 副词,才;副词,竟。C. 介词,因为;连词,表修饰。D. 均为副词,表感叹。故答案为:D。
10.“环顾”和“未见”是两个承接的动词,故应在“未见”前断开,排除A、B项;“好”是“言论”的谓语,“为”是“文章”的谓语,应在“为”的前面断开,排除D项。故答案为:C。
11.A项,柳宗元说自己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识浅陋,只是自谦,并不是他拒绝当别人老师的真正原因。故答案为:A。
12.①“句读之不知,感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不”通“否”;小、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译文为︰(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② “意”,料想;“乃”竟;“见”,被。译文为∶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效法。
(2021高一上·东丽开学考)阅读下面的古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列子 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③霜钟,《山海经 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3.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B.“客心洗流水”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诗人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畅快、愉悦。
C.颈联处使用俞伯牙与钟子期和“霜钟”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和蜀僧濬是人生的知音,都曾具有大济苍生的抱负。
D.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和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
14.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案】13.C
14.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⑴此题是综合考核诗歌鉴赏能力,注意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通过作者的生活的朝代、作者的思想、作者的处境、诗歌注释等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辨析选项的正误
(2) 本题考查的是诗句的理解能力,注意结合作者的的思想背景。通过翻译全面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找出相关的诗句,结合作者的背景和诗句的具体内容组织答案。
13.C. “表达自己和蜀僧濬是人生的知音”理解错误。颈联处使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明自己也是通晓音律之人;“霜钟”的典故,点明物候时令;此外,这两处的用典还有更深层的寓意是诗人期待着同样能得到人生的知音,具有大济苍生的抱负。故答案为:C。
14.赏析句子大致要注意先要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意为“不知不觉,暮色笼罩青山,秋云黯淡,布满黄昏天空”,最后两句是写景,写曲终时的景色,“不觉”写出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是从侧面来写琴声的魅力。
答案: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15.(2021高一上·东丽开学考)按照提示在横线上填写相关古诗文名句。
古往今来,人们因水而思,临水而歌,借水言志,以水传情,留下了大量引人深思的生命感悟。
(1)杜甫登高远望,只见万木萧疏大江奔流,发出慨叹: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亡国之君李后主面对“春花秋月”却发出千古悲叹: , 。
(3)苏轼面对滔滔江水,遥想赤壁当年,不由得无限遐思:大江东去, , 。
(4)《短歌行》中仿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以高山大海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志向和胸襟的句子是: , 。
【答案】(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默写能力,重点字形:萧萧、 淘等。
故答案为: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⑵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⑶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⑷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要注意题干所给的提示。此类题是情景式的默写题,题干的提示是关键,一定要读清题目所给的内容,再填写答案。
(2021高一上·东丽开学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饭盒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那个被唤作“饭盒”的、圆圆扁扁容器的乐趣首先在于它是可以拧下来的。单是这个拧盖子的动作就足以让人流口水了,而如果还不知道那里面是什么,那就更妙了。比如,妻子每天早上准备的饭盒。揭开饭盒,就能看见里面被捣碎的食物:小香肠煮小扁豆,或者熟鸡蛋加甜萝卜,一切都在那片圆周区域中被安排得很好,就好像在地球仪.上的大陆和海洋一样,即使东西不多,也有丰盛厚实的效果。
小工马可瓦尔多拧开饭盒后,迅速吸了口饭香,伸手去拿他随身携带的餐具。用叉子捣的前几下,用来唤醒那些僵掉的食物,让它们像刚刚上桌的莱那样富有立体感和吸引力。他观察了一下,东西不多,他就想“最好慢慢吃”,可那前几叉的饭却被极为迅速和贪婪地送到了嘴边。
第一种滋味,是吃冷菜时的悲伤,但是很快他就能愉悦起来,因为会找到熟悉的饭桌上的味道。马可瓦尔多这会儿已经徐缓地咀嚼起来了。他坐在一条林荫道的长椅上,一个靠近他单位的地方。因为他家很远,中午回家既丢时间,也浪费电车票。他特意买了饭盆,露天吃饭,看过往的行人,然后在喷泉那儿接水喝。如果是秋天,还可以选择阳光所及之处,红色油亮的树叶从树上掉下,可以用来当餐巾纸;香肠皮扔给流浪狗吃,它们很快就跟他交上了朋友;在路上没人经过的时候,麻雀会拾起面包屑。
吃饭的时候,他想着:为什么同样是老婆做的饭,我在这里会喜欢,而在家里,伴着吵架,哭泣,还有会从每一场谈话中蹦出来的债务问题,怎么也喜欢不起来?然后他又想起来:现在吃的这些是昨天晚饭的剩菜。这就又让他不快起来,也许是因为他不得不吃冷的剩菜剩饭,或者饭盒的铝皮给食物染上一种金属的味道。
就在那会儿,他发现自己都快吃完了,很快他又觉得那菜里有什么非常味美和罕见的东西,于是他又满怀虔诚地吃掉了饭盒底部的最后一点儿残羹,那些闻起来有金属味的残羹。然后,他注视着空无一物、满是油腻的饭盒,开始悲伤起来。
他把一切都裹了起来,塞进口袋,站起来。回到单位还早,马可瓦尔多去了一家酒馆,让人给他倒上一杯满到杯子边缘的酒,或是一杯咖啡,小口小口地饮;然后看看玻璃橱柜里的糕点,看看一盒盒的糖果,劝服自己不是真的想要那些东西,劝服自己真的是什么都不想要。他又看了一会儿桌上足球赛,说服自己只是在消磨时间,而不是在抑制食欲。他回到路上,电车里重新挤满了人,已经接近回去上班的时间了。
马可瓦尔多的妻子出于某种原因,有时候会买大量的香肠。然后接连三天晚上,马可瓦尔多总会在晚饭中吃到香肠配萝卜。单是香肠那味道就足以让他丢了胃口。至于萝卜,那种苍白而乏味的蔬菜,是唯一种马可瓦尔多从来就不能忍受的素菜。
中午,饭盒里还是冰凉而油腻的香肠配萝卜。他是那般健忘,仍旧充满好奇地馋嘴拧开了盖子,好像一点儿也不记得昨天晚饭吃的什么了,于是每天都是同样的失望。第四天,他把叉子插了进去,又一次闻到那味道,他从长椅上站起来,手里托着敞开的饭盒,心不在焉地在林荫道上走了起来。行人们看见这个男人散着步,一手拿着叉子,另一手托着一盒香肠,就好像是还没决定要不要把这第一叉菜送进嘴里。
这时一个男孩从一扇窗子里说:“嘿,那位男士!”
马可瓦尔多抬起了眼睛。在一幢豪华别墅的央楼间,一个男孩胳膊肘撑在窗台上,窗台上搁着一盘菜。
“嘿,你吃的什么?”
“香肠烧萝卜!”
“你真有福!”男孩说。
“唉……”马可瓦尔多含糊地答。
“你想想,我得吃炸脑子……”
马可瓦尔多望着窗台上的盘子。那里有一盘炸脑子,柔软而弯曲,就像一堆云。他的鼻孔在颤抖。
“为什么?你不喜欢吃脑子吗?”他问男孩。
“不喜欢,他们把我关在这里受罚,因为我不想吃脑子。但我还是要把这菜从窗户口扔掉。”
“那你喜欢吃香肠吗?”
“哦,当然喜欢……但我们家从来不吃……”
“那么你把你的盘子给我,我把我的给你。”
“太好了!”男孩高兴地把自己花饰陶制的盘子和雕满花纹的银叉子递给了男人,而男人则把自己的饭盒递给他,里面有把锡叉子。
这样,他们两人都吃了起来:男孩在窗台上,马可瓦尔多坐在对面那边的长椅上,两人都舔着嘴唇,说是从没有尝过如此美味的食物。
突然,男孩的身后出现了一位双手背在臀部的女管家。
“少主人!我的上帝!您在吃什么?”
“香肠!”男孩说。
“谁给您这香肠的?
“那边那位先生。”他指了指马可瓦尔多,马可瓦尔多从脑子的美味中抬起头来。“快扔掉!天呐!快给我扔掉!”
“但香肠很好吃……”
“您的盘子呢?叉子呢?”
“在那位先生那里……”他又指了指马可瓦尔多,马可瓦尔多正把叉子举在空中,叉子上戳着一块被咬过的脑子。
那女人就叫了起来:“抓贼啊! 抓贼啊!不要偷餐具!”
马可瓦尔多站了起来,又看了一眼剩下一半的炸脑子,来到窗子旁,把盘子和叉子搁在窗台上,鄙视地盯了女管家一眼。他听见饭盒滚到了人行道上,男孩的哭声被窗子很不客气地关上。
他弯下身来捡起饭盒,盖子有一点点变形,拧不紧了。他把东西塞进口袋,上班去了。
16.选出对小说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
A.小说第二段说主人公“用叉子捣的前几下,用来唤醒那些僵掉的食物”,“僵掉”一词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食物由于冰冷而变得僵硬的状态,生动而传神。
B.在小说前半部分,作者详细地描写了饭盒带给马可瓦尔多的种种情绪波动:悲伤、愉悦、乐趣、厌烦……
C.作者在写马可瓦尔多吃饭的过程中,调动了视觉、味觉和想象,极尽详细的进行了描写。
D.马可瓦尔多反感的东西有两样:饭盒底部有金属味道的残羹以及让他倒胃口的香肠——这些既写出了主人公生活的困窘,也写出了他对生活的挑剔。
E.香肠与炸脑子、精致的盘子与铝饭盒、银叉子与锡叉子,他们的交换打破了高与低、贵与贱的界限,就像是枯燥烦恼、模式化生活中的一个童话,给主人公的生活平添了趣味,也使作品的品质上升到了诗意的境界。
17.文中划线句子“劝服自己不是真的想要那些东西,劝服自己真的是什么都不想要”前后两句有何区别?请简要赏析。
18.请结合小说情节分析马可瓦尔多的形象。
【答案】16.A;D
17.前一句还承认自己想要,但只是一时的想法,而第二句将“真的”提前,强化语气,告诉自己根本就没有任何欲望,语序的颠倒,写出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克服内心欲望的艰难。
18.他是一个家境贫寒,内心丰富细腻,渴望打破枯燥烦恼的模式化生活,性格单纯天真又自尊的城市底层小人物。家中会为债务而争吵说明他家境贫寒;吃饭时会注意到秋天的落叶、流浪狗和麻雀说明他情感丰富细腻;知道每天都会吃昨晚的剩饭,仍充满好奇地打开饭盒,仿佛不记得昨晚吃了什么,说明渴望打破枯燥烦恼的模式化生活;像孩子一样跟有钱人家少爷交换食物,说明他性格单纯天真;女管家污蔑他是贼的时候,把盘子和叉子放到窗台上,鄙夷的看了女管家一眼,说明他富于自尊。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外国小说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赏析能力,注意阅读选项的内容。阅读选项的内容,根据选项的内容,在文本中找出相关的信息,阅读文本疏通文本的基本内容,分析相关的文本信息辨析选项。
(2) 本题考查的是文本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注意句子在文本中的位置。找出文句在文本的位置,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修辞特点,然后根据它在文章的位置结合文本的中心主旨组织答案。
(3) 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形象的辨析能力,注意抓住文本的信息。读文本的内容,找出刻画形象的相关文段,筛选重点词句来组织答案。
16.A.“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错误,应为拟物。D.“也写出了他对生活的挑剔”有误,这不是对生活挑剔,是对模式化生活的厌烦。故答案为:AD。
17.“前后两句有何区别”也就是理解两句话的含义有何不同,理解句子含义重点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如本题中的“真的”。第一句话“不是真的想要”,意思也就是当时那一刻看着玻璃橱柜里的糕点和糖果心里想要,但这只是出于那种情境下的一时想法,并不是内心渴望的一定要的东西;第二句话“劝服自己真的是什么都不想要”,从外在句式上看,“真的”提前,这从表达作用上说是起强调作用,强调自己根本就没有任何欲望。这两句话通过语序的颠倒,写出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克服内心欲望的艰难。
故答案:前一句还承认自己想要,但只是一时的想法,而第二句将“真的”提前,强化语气,告诉自己根本就没有任何欲望,语序的颠倒,写出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克服内心欲望的艰难。
18.理解人物形象主要从正面找出对人物描写的句子和侧面衬托的语句,然后结合语句分析。本文中,“在家里,伴着吵架,哭泣,还有会从每一场谈话中蹦出来的债务问题”,可见他家境贫寒;“如果是秋天,还可以选择阳光所及之处,红色油亮的树叶从树上掉下,可以用来当餐巾纸;香肠皮扔给流浪狗吃,它们很快就跟他交上了朋友;在路上没人经过的时候,麻雀会拾起面包屑”可见,他感情细腻,会寻找生活的乐趣;“中午,饭盒里还是冰凉而油腻的香肠配萝卜。他是那般健忘,仍旧充满好奇地馋嘴拧开了盖子,好像一点儿也不记得昨天晚饭吃的什么了”,和孩子交换食物,“说是从没有尝过如此美味的食物”,可见,他渴望打破枯燥烦恼的模式化生活;女管家污蔑他是贼的时候,即使他觉得美味的“炸脑子”还剩下一半,他还是“把盘子和叉子搁在窗台上,鄙视地盯了女管家一眼”,说明他富于自尊。
故答案:他是一个家境贫寒,内心丰富细腻,渴望打破枯燥烦恼的模式化生活,性格单纯天真又自尊的城市底层小人物。家中会为债务而争吵说明他家境贫寒;吃饭时会注意到秋天的落叶、流浪狗和麻雀说明他情感丰富细腻;知道每天都会吃昨晚的剩饭,仍充满好奇地打开饭盒,仿佛不记得昨晚吃了什么,说明渴望打破枯燥烦恼的模式化生活;像孩子一样跟有钱人家少爷交换食物,说明他性格单纯天真;女管家污蔑他是贼的时候,把盘子和叉子放到窗台上,鄙夷的看了女管家一眼,说明他富于自尊。
19.(2020高一下·汶上期中)假期中,甲组同学计划组织参观XX古村落,了解其历史文化沿革,成员设计了访谈提纲。下面提问不合适的一项是( )
A.您对××古村落的历史了解多少?
B.您知道××古村落最有文化价值的是什么吗?
C.什么季节是××古村落的旅游旺季呢?
D.二十年前的××古村落与现在相比有什么变化?
【答案】C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
A.“××古村落的历史”符合访谈历史范畴,合适;
B.“××古村落最有文化价值”符合访谈文化范畴,合适;
C.“什么季节是××古村落的旅游旺季”不是历史文化的范畴,不合适;
D.“二十年前××古村落与现在有什么变化”是历史范畴,合适。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
20.(2021高一上·东丽开学考)小组成员在参观过程中看到一户老宅上一副楹联颇有传统文化意蕴,只是下联脱落一字。下面所给的字放进去最合适的是( )
上联:教子孙两行正路克勤克俭
下联:继祖先一脉真传唯读唯___
A.钓 B.耕 C.樵 D.隐
【答案】B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
【解析】【分析】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仄起平落”;位置相同的词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内容相关,意境和谐,志趣高雅。
上联:教子孙两行正路克勤克俭,“俭”,仄声,下联应该是平声,排除AD;
内容上“教子孙”对“继祖先”,“两行正路”对“一脉真传”,“克勤克俭”对“唯读唯耕”,因为农耕思想、耕读文化几千年是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耕是物质的创造,读是精神的升华,耕读生活是儒家的入世奋斗,从而代表着家族崛起的一种理想和希望,也是一种道家隐逸文化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渔樵”也有隐逸之意,但远不如“耕”的文化意义广泛而深刻,故用“耕”,排除C。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联的拟写能力,注意结合上下句的联系。拟写对联要注意平仄,词性,结构,及上下句的内容联系。然后根据这些来推断答案。
21.(2021高一上·东丽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①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利来推行的,而是在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质感,使人服膺……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己。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②此种人文礼仪,因为是我们社会构成的基本原则,故凡合乎礼度的行动,都可以在道德上使我们觉得没有歉员,令我们喜悦。……一个有礼的社会,自然也就是美善合一的社会了。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有人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法治”建设,“礼治”已然过时,不需要也没必要。你同意吗?为什么?请结合材料作答。
【答案】不同意。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需要法治也需要礼治。两者互为补充。②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要注意“传统”的保持,以保证“礼”存在的土壤。③要注意适度原则。既要坚持法治建设,也要注意礼治(精神文明)建设要适度、合宜。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题干要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法治’建设,‘礼治’已然过时,不需要也没必要”这一观点做出评价,并陈述理由。
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即同意与否。一般来说,“法治”和“礼治”都有存在的价值,否定一方或过于肯定一方都有失偏颇,所以应明确表示“不同意”。
接着围绕“礼治”和“法治”各自的功能以及现代社会的特点来陈述理由。如“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利来推行的,而是在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质感”,可见“礼治”与人的精神面貌相关,人的精神面貌提升了,思想层次提高了,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关乎的不仅是经济,还有人的思想,所以礼治不可缺,而维持礼的是传统,所以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传统”,保证“礼”存在的土壤;如“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法治是从外对人的限制,限制人的行为,如果说礼治是从内,那么法治是从外,二者互为补充,不可或缺。无论是礼治,还是法治,都不可过度,要注意适度的原则。考生可以围绕这些陈述理由。
故答案为:不同意。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需要法治也需要礼治。两者互为补充。
②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要注意“传统”的保持,以保证“礼”存在的土壤。
③要注意适度原则。既要坚持法治建设,也要注意礼治(精神文明)建设要适度、合宜。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名著的阅读能力,注意筛选重点文句。阅读题干,分析做题的方向,找出问题的有关信息,分析这些文段能筛选重点词句组织答案。
三、写作
22.(2021高一上·东丽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作家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这句意蕴丰富的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③不少于7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参考例文】
超越自己
有人曾问:“在自然界,谁的力气最大 ”回答是多种多样。有人说是大象,因为它可以把大树连根拔起;也有人说是鲸鱼,因为它可以顶翻一艘远洋的巨轮;而我认为,力气最大的是蚂蚁,因为其它动物都在想如何超越别人,而蚂蚁所超越的却是自己,它可以举起是它体重13倍的东西……
其实我们人类也一直在自我超越着。同行之间,你死我活的商场之战,这是一种彼此的超越;同学之间,明争暗斗的学海之争,也是一种超越……不同点太多,相同点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都在超越别人。
我们总是喜欢以身边的某个人为“目标”,一旦侥幸超越了,便开始洋洋自得,不求上进。殊不知山外有山,直到不久后,“目标”又超越了自己,才开始慌慌张张地追赶。就这样反反复复,恶性循环着。因此,在我们的世界中,成功的事不多,失败的事却不少。但即使失败了也有自我安慰的方法:回过头去看看那些还不如自己的人,心里便有了无限的满足。大概这就是我们一直庸庸碌碌,平平凡凡的原因吧。
人的一生充满了起起落落和风风雨雨。我们会遇到无数的对手,或人、或物、或事,然而正如哲学家罗兰所说:“最强的对手不一定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在你战胜别人之前,你必须先战胜自己。”
人生,并不是你与他人的竞争,而是与自己的竞争。因为超越自己,就是认识自我,敢于挑战自我,战胜自我,每天都有更好的自我。生活的意义就是要挖掘生命中更深的潜力,让自己的生命在不断的超越中,得到升华,走上另一种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而人生有了这样的高度,才无愧于生命的宝贵。所以超越自己不但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肯定,更是一种对生命别样的尊重。
“优于他人”只能带来短暂的虚荣,而超越自己才能不断走向成功。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他们都以“超越自己”的精神,让本也平凡的自己,历经千年的淘洗而愈加高贵与伟大。
人生之路,崎岖不平,只有向自我挑战才能往前行。且把自我挑战当成一把锐利的刀,用它去斩除旅程中的荆刺,超越巅峰,超越自己!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5分钟来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主题的文章则是无根之木。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要使立意深刻高远并非要宏大叙事,而是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要能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事,甚至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等来揭示重大的思想意义,反映震撼人心的主题,来反映考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作文”与“做人”相统一,才能提高作文的思想格调与社会价值,才能用笔下的文章启发人、感染人。本题是一篇以名言为材料的作文,审题难度并不大,“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已经非常明确地表面了材料的观点,所以作文可以围绕“为什么说‘优于过去的自己是真正的高贵’”“优于过去的自己的意义”来展开,同时还要注意将“优于别人”与“优于自己”进行比较分析。
参考立意:
(1) 超越自己;
(2) 做更好的自己;
(3) 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4) 最值得骄傲的是自己的成长。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作文的写作能力,注意分析抓住材料的中心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内容,抓住材料的中心句确定作文的立意,根据材料的提示语组织材料作文。
1 / 1天津市东丽区四合庄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开学检测试卷
一、综合应用
(2021高一上·东丽开学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 ,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 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致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粹、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 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燥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肺腑(fǔ) 臻于致善 出类拔粹
B.笃实(dū) 废寝忘食 格物致知
C.卓越(zhuō) 浮燥风气 超今冠古
D.推崇(chóng) 正心诚意 巧夺天工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炉火纯青 内涵 继而
B.游刃有余 内含 既而
C.炉火纯青 内涵 既而
D.游刃有余 内含 继而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前人有“六义”的说法,分别是“风”“雅”“颂”“赋”“比”“兴”。
B.雪莱,美国诗人。代表作有诗歌《西风颂》、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
C.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
D.词,又名“诗余”“长短句”,一般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盛行于两宋,代表词人有柳永、苏轼、辛弃疾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水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大约100千克左右。
B.我市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广受欢迎,几十个社区文艺爱好者热情地围着演员们说个不停。
C.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安全、诚信以及防止传统文化不受污染等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制约互联网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
D.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二、阅读
(2021高一上·东丽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参与面之广、参与度之深、受关注程度之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派出5批近800人的专业队伍驰援武汉,全国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里有4900余人来自中医药系统。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国际临床评价指标认为,对于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真正反映疗效的关键指标是转重率。临床发现,中医验方在减轻发热咳嗽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提升人体免疫力方面有独特优势。德国病毒学家奇纳特尔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医药在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方面有明显效果。”
作为欧洲第一个实现中医药立法的国家,匈牙利在抗击疫情之初就非常重视中医药的作用。今年2月底,在匈中医师就开始熬煮可以增强免疫力的中药茶饮,并免费向当地民众发放。“中医药能因人而异地进行针对性治疗,帮助病人减轻病症,独特优势和作用显著,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获得越来越广泛认可。”匈牙利前总理迈杰希·彼得认为,“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已经是抗击疫情的重要方案,中医药正为全球抗疫作出贡献。”
(摘编自《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中医药抗疫》,《人民日报》2020年3月24日)
材料二:
有人质疑,面对一个新发疾病,西医没有特效药,中医为啥有方子?
其实,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二者看待人体和疾病的角度不同,治病方法也不相同。例如,面对新冠病毒,西医的重点是寻找有效药物,直接消灭病原体;而中医则着眼于病因和病机,通过整体调节,清除病原体的生存环境,调动人体的自我痊愈机能,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本次疫情初期,我国中医专家对患者进行诊察分析以后,结合武汉气候特点,得出一个基本判断:新冠肺炎属于“寒湿疫”,在治疗上应主要针对寒和湿,用辛温解表之法。为此,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推荐“清肺排毒汤”。此方是对张仲景相关经方的融合创新运用,既祛寒闭,又利小便祛湿;既防疫邪入里,又调肝和胃。除了通用方,还有针对不同病情、不同证型的其他方剂和中成药。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一把钥匙。回望中华民族历史,中国人和疫病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说文解字》云:“疫,民皆疾也。”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疫”的记载。东汉中后期,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创立六经辨证体系,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明代医学家吴又可写出了我国温病学第一部专论疫病的著作——《温疫论》。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在传染病防治中起到积极作用。凭借浩如烟海的中医经典和针、灸、砭、药、按跷、导引等医术,中华民族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凶险疫情。中医药学组方的关键,在于精准找到病因病机,明确治则治法。无论什么疾病,中医只要找到致病原因,就能从古代经典中得到答案,从而制定出诊疗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并用,是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法宝”。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中医和西医是战友。只有互相取长补短、携手共进,才能降伏病魔、造福患者。我们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中西医的差异,不可厚此薄彼,更不可盲目否定中医。
(摘编自白剑峰《用疗效证明中医实力》,《人民日报》2020年3月13日)
材料三:
3月18日,中国第二批赴意大利抗疫医疗专家组一行13人抵达意大利,其中中医专家引人注目。这是中国首次派出有中医的医疗专家组驰援海外战“疫”。中医专家将向海外讲述中西医结合战“疫”的中国经验,并为当地侨胞提供诊疗咨询。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数据显示,迄今,中医药参与治疗的中国确诊病例超过90%。世卫组织近日发布消息,决定删除其官网上关于抗疫“常见问题”一栏中“不应使用传统草本药物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有关内容。此举被认为是中医药抗疫的临床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全球战“疫”,中医大有可为。然而,受文化传统差异和各国法律政策影响,在参与世界各国的临床救治过程中,中医和中医药依然面临重重阻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道人类共同考题,疗效是最佳答案。中医出海,和西医强强联合,势必为世界彻底战胜疫情注入一剂“强心针”。
(摘编自《侨胞为何对中医战“疫”充满信心?》,《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3月23日)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药方剂可有效抑制新冠肺炎病情转重,其疗效体现了国际临床评价关键指标要求。
B.中医药传到多数国家和地区,甚至受到法律保护,说明其已迈出走向世界的坚实一步。
C.西医中医各有千秋,并且作用互补,这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防治疫病的重要原因。
D.中医药抗疫的临床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这标志着世卫组织对中医药的肯定。
6.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医专家对新冠肺炎的属性判断及各种中药方剂的使用,真正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B.《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自其问世后人们才对传染病有了正确、全面的认知。
C.无论是何种疾病,中医都能从浩如烟海的中医经典中得到答案,制定出诊疗方案,帮助患者战胜肆虐的病魔。
D.为进一步消除因文化传统差异和法律政策影响给中医药参与海外救治带来的阻碍,中医专家需加大驰援力度。
7.下列中医谚语中,与材料二论述的中医诊疗原则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B.“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C.“吃米带点糠,老少身体壮。”
D.“治病求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2021高一上·东丽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末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 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盖,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②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赏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令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有删改)
【注释】这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后来柳宗元不断地对他进行帮助。辱,谦辞,感到自愧的意思。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仆道不笃 笃:深 B.邑犬群吠,吠所怪也 怪:责怪
C.狂走者累日 走:奔跑 D.被南越中数州 被:覆盖
9.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抗颜而为师。 我欲因之梦吴越。
B.至无雪乃已。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愈以是得狂名。 举匏樽以相属。
D.其可怪也欤! 其为不敢也决矣。
10.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 )
A.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其不白是也
B.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其不白是也
C.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其不白是也
D.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其不白是也
1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自己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识浅陋,因而不敢担当老师的名誉。
B.引孟子的话是为了说明人不能自高自大,当老师的也必须不断学习。
C.韩愈敢冒犯流俗,招收后辈学生,世俗之人都诋毁他。
D.柳宗元虽然委婉的拒绝了韦中立拜师的请求,但是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韩愈的做法和主张是持赞成态度的。
12.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①句读之不知,感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②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
(2021高一上·东丽开学考)阅读下面的古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列子 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③霜钟,《山海经 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3.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B.“客心洗流水”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诗人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畅快、愉悦。
C.颈联处使用俞伯牙与钟子期和“霜钟”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和蜀僧濬是人生的知音,都曾具有大济苍生的抱负。
D.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和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
14.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15.(2021高一上·东丽开学考)按照提示在横线上填写相关古诗文名句。
古往今来,人们因水而思,临水而歌,借水言志,以水传情,留下了大量引人深思的生命感悟。
(1)杜甫登高远望,只见万木萧疏大江奔流,发出慨叹: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亡国之君李后主面对“春花秋月”却发出千古悲叹: , 。
(3)苏轼面对滔滔江水,遥想赤壁当年,不由得无限遐思:大江东去, , 。
(4)《短歌行》中仿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以高山大海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志向和胸襟的句子是: , 。
(2021高一上·东丽开学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饭盒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那个被唤作“饭盒”的、圆圆扁扁容器的乐趣首先在于它是可以拧下来的。单是这个拧盖子的动作就足以让人流口水了,而如果还不知道那里面是什么,那就更妙了。比如,妻子每天早上准备的饭盒。揭开饭盒,就能看见里面被捣碎的食物:小香肠煮小扁豆,或者熟鸡蛋加甜萝卜,一切都在那片圆周区域中被安排得很好,就好像在地球仪.上的大陆和海洋一样,即使东西不多,也有丰盛厚实的效果。
小工马可瓦尔多拧开饭盒后,迅速吸了口饭香,伸手去拿他随身携带的餐具。用叉子捣的前几下,用来唤醒那些僵掉的食物,让它们像刚刚上桌的莱那样富有立体感和吸引力。他观察了一下,东西不多,他就想“最好慢慢吃”,可那前几叉的饭却被极为迅速和贪婪地送到了嘴边。
第一种滋味,是吃冷菜时的悲伤,但是很快他就能愉悦起来,因为会找到熟悉的饭桌上的味道。马可瓦尔多这会儿已经徐缓地咀嚼起来了。他坐在一条林荫道的长椅上,一个靠近他单位的地方。因为他家很远,中午回家既丢时间,也浪费电车票。他特意买了饭盆,露天吃饭,看过往的行人,然后在喷泉那儿接水喝。如果是秋天,还可以选择阳光所及之处,红色油亮的树叶从树上掉下,可以用来当餐巾纸;香肠皮扔给流浪狗吃,它们很快就跟他交上了朋友;在路上没人经过的时候,麻雀会拾起面包屑。
吃饭的时候,他想着:为什么同样是老婆做的饭,我在这里会喜欢,而在家里,伴着吵架,哭泣,还有会从每一场谈话中蹦出来的债务问题,怎么也喜欢不起来?然后他又想起来:现在吃的这些是昨天晚饭的剩菜。这就又让他不快起来,也许是因为他不得不吃冷的剩菜剩饭,或者饭盒的铝皮给食物染上一种金属的味道。
就在那会儿,他发现自己都快吃完了,很快他又觉得那菜里有什么非常味美和罕见的东西,于是他又满怀虔诚地吃掉了饭盒底部的最后一点儿残羹,那些闻起来有金属味的残羹。然后,他注视着空无一物、满是油腻的饭盒,开始悲伤起来。
他把一切都裹了起来,塞进口袋,站起来。回到单位还早,马可瓦尔多去了一家酒馆,让人给他倒上一杯满到杯子边缘的酒,或是一杯咖啡,小口小口地饮;然后看看玻璃橱柜里的糕点,看看一盒盒的糖果,劝服自己不是真的想要那些东西,劝服自己真的是什么都不想要。他又看了一会儿桌上足球赛,说服自己只是在消磨时间,而不是在抑制食欲。他回到路上,电车里重新挤满了人,已经接近回去上班的时间了。
马可瓦尔多的妻子出于某种原因,有时候会买大量的香肠。然后接连三天晚上,马可瓦尔多总会在晚饭中吃到香肠配萝卜。单是香肠那味道就足以让他丢了胃口。至于萝卜,那种苍白而乏味的蔬菜,是唯一种马可瓦尔多从来就不能忍受的素菜。
中午,饭盒里还是冰凉而油腻的香肠配萝卜。他是那般健忘,仍旧充满好奇地馋嘴拧开了盖子,好像一点儿也不记得昨天晚饭吃的什么了,于是每天都是同样的失望。第四天,他把叉子插了进去,又一次闻到那味道,他从长椅上站起来,手里托着敞开的饭盒,心不在焉地在林荫道上走了起来。行人们看见这个男人散着步,一手拿着叉子,另一手托着一盒香肠,就好像是还没决定要不要把这第一叉菜送进嘴里。
这时一个男孩从一扇窗子里说:“嘿,那位男士!”
马可瓦尔多抬起了眼睛。在一幢豪华别墅的央楼间,一个男孩胳膊肘撑在窗台上,窗台上搁着一盘菜。
“嘿,你吃的什么?”
“香肠烧萝卜!”
“你真有福!”男孩说。
“唉……”马可瓦尔多含糊地答。
“你想想,我得吃炸脑子……”
马可瓦尔多望着窗台上的盘子。那里有一盘炸脑子,柔软而弯曲,就像一堆云。他的鼻孔在颤抖。
“为什么?你不喜欢吃脑子吗?”他问男孩。
“不喜欢,他们把我关在这里受罚,因为我不想吃脑子。但我还是要把这菜从窗户口扔掉。”
“那你喜欢吃香肠吗?”
“哦,当然喜欢……但我们家从来不吃……”
“那么你把你的盘子给我,我把我的给你。”
“太好了!”男孩高兴地把自己花饰陶制的盘子和雕满花纹的银叉子递给了男人,而男人则把自己的饭盒递给他,里面有把锡叉子。
这样,他们两人都吃了起来:男孩在窗台上,马可瓦尔多坐在对面那边的长椅上,两人都舔着嘴唇,说是从没有尝过如此美味的食物。
突然,男孩的身后出现了一位双手背在臀部的女管家。
“少主人!我的上帝!您在吃什么?”
“香肠!”男孩说。
“谁给您这香肠的?
“那边那位先生。”他指了指马可瓦尔多,马可瓦尔多从脑子的美味中抬起头来。“快扔掉!天呐!快给我扔掉!”
“但香肠很好吃……”
“您的盘子呢?叉子呢?”
“在那位先生那里……”他又指了指马可瓦尔多,马可瓦尔多正把叉子举在空中,叉子上戳着一块被咬过的脑子。
那女人就叫了起来:“抓贼啊! 抓贼啊!不要偷餐具!”
马可瓦尔多站了起来,又看了一眼剩下一半的炸脑子,来到窗子旁,把盘子和叉子搁在窗台上,鄙视地盯了女管家一眼。他听见饭盒滚到了人行道上,男孩的哭声被窗子很不客气地关上。
他弯下身来捡起饭盒,盖子有一点点变形,拧不紧了。他把东西塞进口袋,上班去了。
16.选出对小说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
A.小说第二段说主人公“用叉子捣的前几下,用来唤醒那些僵掉的食物”,“僵掉”一词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食物由于冰冷而变得僵硬的状态,生动而传神。
B.在小说前半部分,作者详细地描写了饭盒带给马可瓦尔多的种种情绪波动:悲伤、愉悦、乐趣、厌烦……
C.作者在写马可瓦尔多吃饭的过程中,调动了视觉、味觉和想象,极尽详细的进行了描写。
D.马可瓦尔多反感的东西有两样:饭盒底部有金属味道的残羹以及让他倒胃口的香肠——这些既写出了主人公生活的困窘,也写出了他对生活的挑剔。
E.香肠与炸脑子、精致的盘子与铝饭盒、银叉子与锡叉子,他们的交换打破了高与低、贵与贱的界限,就像是枯燥烦恼、模式化生活中的一个童话,给主人公的生活平添了趣味,也使作品的品质上升到了诗意的境界。
17.文中划线句子“劝服自己不是真的想要那些东西,劝服自己真的是什么都不想要”前后两句有何区别?请简要赏析。
18.请结合小说情节分析马可瓦尔多的形象。
19.(2020高一下·汶上期中)假期中,甲组同学计划组织参观XX古村落,了解其历史文化沿革,成员设计了访谈提纲。下面提问不合适的一项是( )
A.您对××古村落的历史了解多少?
B.您知道××古村落最有文化价值的是什么吗?
C.什么季节是××古村落的旅游旺季呢?
D.二十年前的××古村落与现在相比有什么变化?
20.(2021高一上·东丽开学考)小组成员在参观过程中看到一户老宅上一副楹联颇有传统文化意蕴,只是下联脱落一字。下面所给的字放进去最合适的是( )
上联:教子孙两行正路克勤克俭
下联:继祖先一脉真传唯读唯___
A.钓 B.耕 C.樵 D.隐
21.(2021高一上·东丽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①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利来推行的,而是在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质感,使人服膺……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己。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②此种人文礼仪,因为是我们社会构成的基本原则,故凡合乎礼度的行动,都可以在道德上使我们觉得没有歉员,令我们喜悦。……一个有礼的社会,自然也就是美善合一的社会了。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有人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法治”建设,“礼治”已然过时,不需要也没必要。你同意吗?为什么?请结合材料作答。
三、写作
22.(2021高一上·东丽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作家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这句意蕴丰富的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③不少于7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A
3.B
4.D
【知识点】文学常识;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近义词辨析;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表意不明
【解析】【点评】 ⑴本题考查的是字音和字形的辨析能力,注意平时的积累。字音和字形是基础,平时多积累,做题才能提高正确率。
(2) 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运用能力,注意分析文句。先要掌握词语的含义,然后读文句分析文句的含义并结合文句的内容判断答案。
(3) 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注意分析材料的内容。先阅读材料,抓住材料的关键词来判断答案。
(4) 本题考查的是病句的辨析能力,注意分析句子成分。阅读句子,能准确地找出句子中的各种成分,分析这些成分之间的搭配、残缺、语序问题,然后判断答案。
1.A.“臻于致善”的“致”应改为“至”;“出类拔粹”的“粹”应改为“萃”。B.“笃实(dū)”的“笃(dū)”应改为“笃(dǔ)”。C.“卓越(zhuō)”的“卓(zhuō)”应改为“卓(zhuó)”;“浮燥风气”的“燥”应改为“躁”。故选D。
2.第一空:“炉火纯青”,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游刃有余”,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还有回旋的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根据语境指的是技艺,因此应选择“炉火纯青”。第二空:“内涵”,①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②内在的涵养;“内含”,①内心所具有的,内部包含的。 ②内容。根据语境指的是“工匠精神”所具有的内在的东西,因此应选择“内涵”。第三空:“继而”,关联副词,前后两事紧紧相连常与“始而”、“先是”搭配;“既而”,时间副词,着重指前后两件事发生的时间相隔不久,一般单用。根据语境指的是“赞叹工匠”和“推崇工匠精神”两个事情紧紧相连,因此应选择“继而”。故选A。
3.B.“雪莱,美国诗人”错误,是“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作家。故选B。
4.A.滥用表约数的词语导致重复赘余,“大约”和“左右”都表示约数,应删去其中一个。B.“几十个”有歧义,可以认为是“几十个”社区的一些文艺爱好者,还可以认为是“几十个”文艺爱好者。C.多重否定搭配不当,“防止”“不受污染”,不合逻辑。故选D。
【答案】5.D
6.A
7.C
【知识点】新闻报刊、对话访谈类
【解析】【点评】 ⑴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抓住文段的主要内容。阅读文段,抓住关键词来分析文本的主要内容,把选项放到原文中比较,然后判断答案。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分析能力,要注意正确理解文本。速读文本,阅读选项,在文本中找出选项的相关文段进行比较,然后判断答案。
(3) 本题考查的是文本的理解能力,注意分析文本的内容。先疏通文本的内容,根据选项在文本中找出相关的文句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的内容来判断答案。
5.D项,“中医药抗疫的临床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这标志着世卫组织对中医药的肯定”错误,颠倒了逻辑关系,由材料三“世卫组织近日发布消息,决定删除其官网上关于抗疫‘常见问题’一栏中‘不应使用传统草本药物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有关内容。此举被认为是中医药抗疫的临床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可知,应是世卫组织对中医药的肯定,标志着“中医药抗疫的临床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故选D。
6.B项,“自其问世后人们才对传染病有了正确、全面的认知”错误,原文只是说“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创立六经辨证体系,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C项,“无论是何种疾病,中医都能从浩如烟海的中医经典中得到答案,制定出诊疗方案,帮助患者战胜肆虐的病魔”错误,表述绝对,缺少“中医只要找到致病原因”这个前提。D项,“为进一步消除因文化传统差异和法律政策影响给中医药参与海外救治带来的阻碍”错误,中医专家驰援海外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各国战胜疫情。故选A。
7.C项,“吃米带点糠,老少身体壮”主要说的是食物吃得不要太精细,而材料二中,中医治疗的原则是“着眼于病因和病机,通过整体调节,清除病原体的生存环境,调动人体的自我痊愈机能,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C项与之不符。故选C。
【答案】8.B
9.D
10.C
11.A
12.①(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②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效法。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课文理解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注意结合语境。通过翻译句子,结合文句的语境意思辨析词语的正误 。
(2)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注意多积累。一词多义,要从用法和词义两方面进行积累总结。
(3)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断句的能力,注意疏通句子的大意。先通过翻译疏通文句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动词、名词进行断句。
(4)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内容的分析能力,注意阅读选项内容。先阅读选项的内容,根据选项在文本中找出相关的文本原句,通过翻译判断选项。
(5)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翻译能力,注意结合句子的语境。先找出文句在原文的位置,抓住文句的关键词来翻译,然后结合语境翻译整个句子。
【附参考译文】
①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失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也就难了!古时候的圣人,他们(的才智)超过一般人远得很哪,尚且从师而求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从师求学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其原因不都是出在这里吗!(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教育他;但对于自己,就以拜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念书,告诉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的老师。读书不会断句,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在这两事中,)前者去请教老师,后者却不去,学了小的,丢了大的,我看不出(这种人)是高明的。巫师、医生、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说到“老师”“弟子”这样的话,就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笑),他们就说:“那个人与那个人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不相上下,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似于奉承巴结。”唉!从师而学的风尚之不能恢复就可想而知了。巫师、医生、乐师和各种工匠,是士大夫们看不起的,如今士大夫的智慧反而比不上(这些人),这不真是奇怪的事情么!
(节选自韩愈《师说》)
②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视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效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比做您的老师呢?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敬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命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我自从被贬官以来,更加意志薄弱,很少思虑。平时意外地遭受不少是非口舌,唯独还没有喜欢充当别人老师的罪名罢了。您的品行敦厚,文辞高深,凡是您作的文章,都气魄宏大,有古人的风貌;即使我敢做您的老师,对您又有什么帮助呢?假如因为我比您年长,学道、写文章的时间比您早,您确实愿同我往来,交谈彼此所学的东西,那么,我当然愿意向您毫无保留地陈述自己全部的心得。您自己随便加以选择,吸取哪些,扬弃哪些,就可以了。如果要我判定是非来教您,我的才能不够,而且又顾忌前面所说的那些情况,我不敢做您的老师是肯定的。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怨呢?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有删改)
8.B.“怪”应该译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故答案为:B。
9.A. 连词, 于是,就;介词,根据。B. 副词,才;副词,竟。C. 介词,因为;连词,表修饰。D. 均为副词,表感叹。故答案为:D。
10.“环顾”和“未见”是两个承接的动词,故应在“未见”前断开,排除A、B项;“好”是“言论”的谓语,“为”是“文章”的谓语,应在“为”的前面断开,排除D项。故答案为:C。
11.A项,柳宗元说自己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识浅陋,只是自谦,并不是他拒绝当别人老师的真正原因。故答案为:A。
12.①“句读之不知,感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不”通“否”;小、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译文为︰(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② “意”,料想;“乃”竟;“见”,被。译文为∶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效法。
【答案】13.C
14.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⑴此题是综合考核诗歌鉴赏能力,注意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通过作者的生活的朝代、作者的思想、作者的处境、诗歌注释等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辨析选项的正误
(2) 本题考查的是诗句的理解能力,注意结合作者的的思想背景。通过翻译全面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找出相关的诗句,结合作者的背景和诗句的具体内容组织答案。
13.C. “表达自己和蜀僧濬是人生的知音”理解错误。颈联处使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明自己也是通晓音律之人;“霜钟”的典故,点明物候时令;此外,这两处的用典还有更深层的寓意是诗人期待着同样能得到人生的知音,具有大济苍生的抱负。故答案为:C。
14.赏析句子大致要注意先要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意为“不知不觉,暮色笼罩青山,秋云黯淡,布满黄昏天空”,最后两句是写景,写曲终时的景色,“不觉”写出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是从侧面来写琴声的魅力。
答案: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15.【答案】(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默写能力,重点字形:萧萧、 淘等。
故答案为: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⑵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⑶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⑷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要注意题干所给的提示。此类题是情景式的默写题,题干的提示是关键,一定要读清题目所给的内容,再填写答案。
【答案】16.A;D
17.前一句还承认自己想要,但只是一时的想法,而第二句将“真的”提前,强化语气,告诉自己根本就没有任何欲望,语序的颠倒,写出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克服内心欲望的艰难。
18.他是一个家境贫寒,内心丰富细腻,渴望打破枯燥烦恼的模式化生活,性格单纯天真又自尊的城市底层小人物。家中会为债务而争吵说明他家境贫寒;吃饭时会注意到秋天的落叶、流浪狗和麻雀说明他情感丰富细腻;知道每天都会吃昨晚的剩饭,仍充满好奇地打开饭盒,仿佛不记得昨晚吃了什么,说明渴望打破枯燥烦恼的模式化生活;像孩子一样跟有钱人家少爷交换食物,说明他性格单纯天真;女管家污蔑他是贼的时候,把盘子和叉子放到窗台上,鄙夷的看了女管家一眼,说明他富于自尊。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外国小说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赏析能力,注意阅读选项的内容。阅读选项的内容,根据选项的内容,在文本中找出相关的信息,阅读文本疏通文本的基本内容,分析相关的文本信息辨析选项。
(2) 本题考查的是文本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注意句子在文本中的位置。找出文句在文本的位置,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修辞特点,然后根据它在文章的位置结合文本的中心主旨组织答案。
(3) 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形象的辨析能力,注意抓住文本的信息。读文本的内容,找出刻画形象的相关文段,筛选重点词句来组织答案。
16.A.“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错误,应为拟物。D.“也写出了他对生活的挑剔”有误,这不是对生活挑剔,是对模式化生活的厌烦。故答案为:AD。
17.“前后两句有何区别”也就是理解两句话的含义有何不同,理解句子含义重点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如本题中的“真的”。第一句话“不是真的想要”,意思也就是当时那一刻看着玻璃橱柜里的糕点和糖果心里想要,但这只是出于那种情境下的一时想法,并不是内心渴望的一定要的东西;第二句话“劝服自己真的是什么都不想要”,从外在句式上看,“真的”提前,这从表达作用上说是起强调作用,强调自己根本就没有任何欲望。这两句话通过语序的颠倒,写出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克服内心欲望的艰难。
故答案:前一句还承认自己想要,但只是一时的想法,而第二句将“真的”提前,强化语气,告诉自己根本就没有任何欲望,语序的颠倒,写出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克服内心欲望的艰难。
18.理解人物形象主要从正面找出对人物描写的句子和侧面衬托的语句,然后结合语句分析。本文中,“在家里,伴着吵架,哭泣,还有会从每一场谈话中蹦出来的债务问题”,可见他家境贫寒;“如果是秋天,还可以选择阳光所及之处,红色油亮的树叶从树上掉下,可以用来当餐巾纸;香肠皮扔给流浪狗吃,它们很快就跟他交上了朋友;在路上没人经过的时候,麻雀会拾起面包屑”可见,他感情细腻,会寻找生活的乐趣;“中午,饭盒里还是冰凉而油腻的香肠配萝卜。他是那般健忘,仍旧充满好奇地馋嘴拧开了盖子,好像一点儿也不记得昨天晚饭吃的什么了”,和孩子交换食物,“说是从没有尝过如此美味的食物”,可见,他渴望打破枯燥烦恼的模式化生活;女管家污蔑他是贼的时候,即使他觉得美味的“炸脑子”还剩下一半,他还是“把盘子和叉子搁在窗台上,鄙视地盯了女管家一眼”,说明他富于自尊。
故答案:他是一个家境贫寒,内心丰富细腻,渴望打破枯燥烦恼的模式化生活,性格单纯天真又自尊的城市底层小人物。家中会为债务而争吵说明他家境贫寒;吃饭时会注意到秋天的落叶、流浪狗和麻雀说明他情感丰富细腻;知道每天都会吃昨晚的剩饭,仍充满好奇地打开饭盒,仿佛不记得昨晚吃了什么,说明渴望打破枯燥烦恼的模式化生活;像孩子一样跟有钱人家少爷交换食物,说明他性格单纯天真;女管家污蔑他是贼的时候,把盘子和叉子放到窗台上,鄙夷的看了女管家一眼,说明他富于自尊。
19.【答案】C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
A.“××古村落的历史”符合访谈历史范畴,合适;
B.“××古村落最有文化价值”符合访谈文化范畴,合适;
C.“什么季节是××古村落的旅游旺季”不是历史文化的范畴,不合适;
D.“二十年前××古村落与现在有什么变化”是历史范畴,合适。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
20.【答案】B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
【解析】【分析】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仄起平落”;位置相同的词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内容相关,意境和谐,志趣高雅。
上联:教子孙两行正路克勤克俭,“俭”,仄声,下联应该是平声,排除AD;
内容上“教子孙”对“继祖先”,“两行正路”对“一脉真传”,“克勤克俭”对“唯读唯耕”,因为农耕思想、耕读文化几千年是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耕是物质的创造,读是精神的升华,耕读生活是儒家的入世奋斗,从而代表着家族崛起的一种理想和希望,也是一种道家隐逸文化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渔樵”也有隐逸之意,但远不如“耕”的文化意义广泛而深刻,故用“耕”,排除C。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联的拟写能力,注意结合上下句的联系。拟写对联要注意平仄,词性,结构,及上下句的内容联系。然后根据这些来推断答案。
21.【答案】不同意。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需要法治也需要礼治。两者互为补充。②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要注意“传统”的保持,以保证“礼”存在的土壤。③要注意适度原则。既要坚持法治建设,也要注意礼治(精神文明)建设要适度、合宜。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题干要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法治’建设,‘礼治’已然过时,不需要也没必要”这一观点做出评价,并陈述理由。
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即同意与否。一般来说,“法治”和“礼治”都有存在的价值,否定一方或过于肯定一方都有失偏颇,所以应明确表示“不同意”。
接着围绕“礼治”和“法治”各自的功能以及现代社会的特点来陈述理由。如“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利来推行的,而是在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质感”,可见“礼治”与人的精神面貌相关,人的精神面貌提升了,思想层次提高了,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关乎的不仅是经济,还有人的思想,所以礼治不可缺,而维持礼的是传统,所以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传统”,保证“礼”存在的土壤;如“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法治是从外对人的限制,限制人的行为,如果说礼治是从内,那么法治是从外,二者互为补充,不可或缺。无论是礼治,还是法治,都不可过度,要注意适度的原则。考生可以围绕这些陈述理由。
故答案为:不同意。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需要法治也需要礼治。两者互为补充。
②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要注意“传统”的保持,以保证“礼”存在的土壤。
③要注意适度原则。既要坚持法治建设,也要注意礼治(精神文明)建设要适度、合宜。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名著的阅读能力,注意筛选重点文句。阅读题干,分析做题的方向,找出问题的有关信息,分析这些文段能筛选重点词句组织答案。
22.【答案】【参考例文】
超越自己
有人曾问:“在自然界,谁的力气最大 ”回答是多种多样。有人说是大象,因为它可以把大树连根拔起;也有人说是鲸鱼,因为它可以顶翻一艘远洋的巨轮;而我认为,力气最大的是蚂蚁,因为其它动物都在想如何超越别人,而蚂蚁所超越的却是自己,它可以举起是它体重13倍的东西……
其实我们人类也一直在自我超越着。同行之间,你死我活的商场之战,这是一种彼此的超越;同学之间,明争暗斗的学海之争,也是一种超越……不同点太多,相同点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都在超越别人。
我们总是喜欢以身边的某个人为“目标”,一旦侥幸超越了,便开始洋洋自得,不求上进。殊不知山外有山,直到不久后,“目标”又超越了自己,才开始慌慌张张地追赶。就这样反反复复,恶性循环着。因此,在我们的世界中,成功的事不多,失败的事却不少。但即使失败了也有自我安慰的方法:回过头去看看那些还不如自己的人,心里便有了无限的满足。大概这就是我们一直庸庸碌碌,平平凡凡的原因吧。
人的一生充满了起起落落和风风雨雨。我们会遇到无数的对手,或人、或物、或事,然而正如哲学家罗兰所说:“最强的对手不一定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在你战胜别人之前,你必须先战胜自己。”
人生,并不是你与他人的竞争,而是与自己的竞争。因为超越自己,就是认识自我,敢于挑战自我,战胜自我,每天都有更好的自我。生活的意义就是要挖掘生命中更深的潜力,让自己的生命在不断的超越中,得到升华,走上另一种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而人生有了这样的高度,才无愧于生命的宝贵。所以超越自己不但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肯定,更是一种对生命别样的尊重。
“优于他人”只能带来短暂的虚荣,而超越自己才能不断走向成功。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他们都以“超越自己”的精神,让本也平凡的自己,历经千年的淘洗而愈加高贵与伟大。
人生之路,崎岖不平,只有向自我挑战才能往前行。且把自我挑战当成一把锐利的刀,用它去斩除旅程中的荆刺,超越巅峰,超越自己!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5分钟来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主题的文章则是无根之木。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要使立意深刻高远并非要宏大叙事,而是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要能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事,甚至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等来揭示重大的思想意义,反映震撼人心的主题,来反映考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作文”与“做人”相统一,才能提高作文的思想格调与社会价值,才能用笔下的文章启发人、感染人。本题是一篇以名言为材料的作文,审题难度并不大,“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已经非常明确地表面了材料的观点,所以作文可以围绕“为什么说‘优于过去的自己是真正的高贵’”“优于过去的自己的意义”来展开,同时还要注意将“优于别人”与“优于自己”进行比较分析。
参考立意:
(1) 超越自己;
(2) 做更好的自己;
(3) 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4) 最值得骄傲的是自己的成长。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作文的写作能力,注意分析抓住材料的中心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内容,抓住材料的中心句确定作文的立意,根据材料的提示语组织材料作文。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