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
A.吸取秦亡教训 B.减轻人民负担 C.发展农业生产 D.巩固封建统治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了秦朝因暴政灭亡的教训,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同时这些措施的实行客观上起到了减轻人们负担和发展生产的作用,故D项符合题意;吸取秦亡教训属于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的原因,故A不符合题意;减轻人民负担是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的结果之一,故B不符合题意;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是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之一,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从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到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是汉初几代统治者都坚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其中体养生息的措施不包括( )
A.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
B.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
C.汉高祖让子弟到地方建立侯国
D.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答案】C
【解析】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为稳定民心,鼓励人民治理农业生产,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所以ABD排除。选项C不是汉初统治者实行的休养生息措施,符合题意。故选择C。
3.以下是四位同学排练的历史课本剧“文景之治”的片段,哪一项不符合( )
A.农民张三因为努力耕作得到官府奖励 B.县官张平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提拔
C.文帝的夫人因为生活铺张浪费遭到训斥 D.汉文帝命人仿照阿房宫建造宫殿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房宫 是秦朝著名宫殿,“汉文帝命人仿照阿房宫建造宫殿”与汉文帝史实不符。选项D符合题意;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选项ABC符合“文景之治”的史实,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D。
4.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的治国措施不包括
A.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 B.下令士兵回乡务农
C.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 D.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并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而下令士兵回乡务农属于汉高祖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因此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的治国措施不包括B,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5.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
A.力倡节俭 B.大兴文治 C.休养生息 D.平抑物价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由于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初年,经济凋敝,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统治者采取宽松政策,休养生息。C项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C。
6.西汉初年,自汉高祖开始至文帝、景帝的六七十年间,统治者都采取宽刑薄赋的政策。下列选项属于其原因的是( )
A.利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 B.汉初统治者都是仁慈之君
C.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 D.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苏醒偶尔可知,“宽刑薄赋”是汉初的统治者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的体现,是因为他们吸取了秦朝因暴政迅速灭亡的教训而采取的巩固统治的措施,C项符合题意;A项是汉武帝时开始实行的治国思想;B项在所学中没有提及;D项应是实施宽刑薄赋的作用;故选C。
点睛:解题时首先分析题干政策是哪一政策的体现,从而根据所学分析得出原因,再分析选项中各项与题干相比正确与否。
7.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如西汉的“文景之治”,唐朝的“开元盛世”等。从这些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有
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②统治者要注意调整统治策略
③重视农业生产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期间称为“文景之治”,唐玄宗前期的统治被称之为开元盛世。都是我国历史上的治世局面,他们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统治者调整统治策略,重视农业生产 ,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故给我们的启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①符合题意; 统治者要注意调整统治策略,②符合题意;统治者要重视农业生产 ,③符合题意;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故选A。
8.《汉书 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 )
A.郡县制 B.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C.推恩令 D.盐铁官营,统一铸币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汉初”,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西汉建立后,社会十分贫困,汉高祖通过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经济、发展生产。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故汉初统治者吸取秦王暴政,采取了休养生息来恢复经济。B正确;秦国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推行郡县制,A排除;汉武帝时期,是西汉鼎盛时期。为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C排除;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币;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盐铁官营。D排除;故选B。
9.汉文帝采纳大臣贾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的建议,提倡( )
A.以农为本 B.勤俭治国 C.以德化民 D.轻徭薄赋
【答案】A
【解析】由材料“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可知,贾谊建议汉文帝重视发展农业,以农为本。汉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A符合题意;材料无关勤俭的信息,没有体现道德教化的信息,也没有减轻赋税的信息,排除BCD。故选A。
10.在建立汉政权前后,刘邦分封了7个异姓诸侯王,如韩信为齐王,英布为淮南王。但后来,他以各种理由诛杀了其中6个异姓王。刘邦剪除异姓王
A.目的是强化专制皇权 B.深受分封制观念影响
C.体现他统治十分残暴 D.导致王国问题的形成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刘邦分封的异姓诸侯王占有汉朝大片疆域,且手握重兵,对汉朝中央的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刘邦为了强化专制皇权剪除异姓王。A符合题意;刘邦剪除异姓王,体现出的是废除分封制。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刘邦剪除异姓王并不能体现他统治十分残暴。C不符合题意;刘邦剪除异姓王解决了王国问题。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荒。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因此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
①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②巩固新的王朝 ③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④废除严刑峻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依据“民失作业,而大饥荒”、“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汉初受战乱和秦末暴政等影响,社会经济萧条,民生凋敝。因此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巩固新的王朝和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①②正确,A项符合题意;而③和④不是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排除。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2.“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俱醉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税一。”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
A.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 B.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影响
C.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 D.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俱醉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税一。”含义是西汉初年民穷财尽,毫无积蓄。当时天子竟不能用同一种毛色的驷马(马车),而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反映了连年征战之后西汉初年,国家的贫困,人民急需休养生息。从而得出材料反映的是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D符合题意;ABC不正确;故选D。
13.今天我国采用“以德治国”的方略,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A.汉高祖时期 B.文帝景帝时期 C.汉武帝时期 D.光武中兴时期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文帝景帝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同时注意道德的感化力量,主张“以德化民”,开创了文景之治,故B符合题意;汉高祖建立西汉,故A不符合题意;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不符合题意;光武中兴使东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局面,它给后世最大的启示在于( )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统治者可以通过调整政策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D.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王朝,它给后世最大的启示在于统治者可以通过调整政策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选项C符合题意;文景之治属于盛世,选项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不符合题意;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不符合文景之治,之所以出现盛世是因为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选项B不符合题意;选项D兴衰纷乱,循环往复不符合题意,文景之治后没有出现循环往复。故选C。
15.以注意节俭而著称的西汉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汉文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皇帝不是以注意节俭而著称的西汉皇帝,不符合题意;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6.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长期以来对我国的社会经济产生着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及秦孝公任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量吏禄, 度宦用,以赋于民。
材料三:农,天下之本也……其令君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事件?根据材料一,指出其主要措施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什么政策?通过这些政策而出现的清明统治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3)结合材料分析,以农为本的思想对今天农业发展有何启示?
【答案】(1)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奖励军功。
(2)休养生息;文景之治。
(3)增加农民收入;坚持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等。
【解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及秦孝公任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可知,这是商鞅变法。其主要措施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奖励军功。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三“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其令君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可知,这就是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的清明统治在历史上被称为文景之治。
(3)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例如,增加农民收入;坚持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等。
1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
材料二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治国措施:“兵皆罢归家”;注重农业生产,鼓励耕织;轻徭薄赋。使汉初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期采取的治国措施。
材料三 西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继续施行休养生息的治国政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废除酷刑,勤俭治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国力增强的局面。
(3)材料三反映的治世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具体表现是什么?
(4)根据材料和问题,指出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
【答案】(1)人口锐减、社会动荡
(2)与民休息或休养生息
(3)文景之治;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4)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解析】(1)根据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当时西汉处于人口锐减、社会动荡的时期。
(2)根据材料“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治国措施”可知,西汉初期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3)根据材料“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国力增强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出现的盛世局面被称为“文景之治”。具体表现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4)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可知,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
A.吸取秦亡教训 B.减轻人民负担 C.发展农业生产 D.巩固封建统治
2.从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到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是汉初几代统治者都坚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其中体养生息的措施不包括( )
A.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
B.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
C.汉高祖让子弟到地方建立侯国
D.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3.以下是四位同学排练的历史课本剧“文景之治”的片段,哪一项不符合( )
A.农民张三因为努力耕作得到官府奖励 B.县官张平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提拔
C.文帝的夫人因为生活铺张浪费遭到训斥 D.汉文帝命人仿照阿房宫建造宫殿
4.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的治国措施不包括
A.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 B.下令士兵回乡务农
C.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 D.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5.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
A.力倡节俭 B.大兴文治 C.休养生息 D.平抑物价
6.西汉初年,自汉高祖开始至文帝、景帝的六七十年间,统治者都采取宽刑薄赋的政策。下列选项属于其原因的是( )
A.利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 B.汉初统治者都是仁慈之君
C.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 D.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点睛:解题时首先分析题干政策是哪一政策的体现,从而根据所学分析得出原因,再分析选项中各项与题干相比正确与否。
7.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如西汉的“文景之治”,唐朝的“开元盛世”等。从这些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有
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②统治者要注意调整统治策略
③重视农业生产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8.《汉书 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 )
A.郡县制 B.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C.推恩令 D.盐铁官营,统一铸币
9.汉文帝采纳大臣贾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的建议,提倡( )
A.以农为本 B.勤俭治国 C.以德化民 D.轻徭薄赋
10.在建立汉政权前后,刘邦分封了7个异姓诸侯王,如韩信为齐王,英布为淮南王。但后来,他以各种理由诛杀了其中6个异姓王。刘邦剪除异姓王
A.目的是强化专制皇权 B.深受分封制观念影响
C.体现他统治十分残暴 D.导致王国问题的形成
11.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荒。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因此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
①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②巩固新的王朝 ③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④废除严刑峻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俱醉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税一。”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
A.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 B.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影响
C.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 D.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
13.今天我国采用“以德治国”的方略,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A.汉高祖时期 B.文帝景帝时期 C.汉武帝时期 D.光武中兴时期
14.“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局面,它给后世最大的启示在于( )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统治者可以通过调整政策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D.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15.以注意节俭而著称的西汉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二、非选择题
16.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长期以来对我国的社会经济产生着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及秦孝公任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量吏禄, 度宦用,以赋于民。
材料三:农,天下之本也……其令君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事件?根据材料一,指出其主要措施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什么政策?通过这些政策而出现的清明统治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3)结合材料分析,以农为本的思想对今天农业发展有何启示?
1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
材料二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治国措施:“兵皆罢归家”;注重农业生产,鼓励耕织;轻徭薄赋。使汉初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期采取的治国措施。
材料三 西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继续施行休养生息的治国政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废除酷刑,勤俭治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国力增强的局面。
(3)材料三反映的治世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具体表现是什么?
(4)根据材料和问题,指出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