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重点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重点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12 18:2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日喀则市南木林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测试
考试方式:闭卷 年级: 高一 学科: 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全部为笔答题,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密封线内禁止答题。
3、用钢笔或签字笔直接答在试卷(或答题纸上)。
4、本试题为闭卷考试,请考生勿将课本进入考场。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5小题。)
1、周王朝实行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度。通过分封,周王同姓、母弟和异姓功臣于各要冲地区建立了封国。西周的分封制
A.消除了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B.使贵族政治影响边远民族
C.加强了对广大地区的有效管理D.授土授民强化了王室集权
2、秦灭六国后,统一规定:货币分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圆形方孔的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关中及其他地方出土了很多半两钱,其轻重、厚薄大致相等。这一做法
A.遇到了六国民众的普遍抵制B.保证了计量器具的准确与统
C.便利了商品交换和经济交流D.加剧了封建国家对百姓的盘剥
3、唐初,三省长官作为宰相共同议政于政事堂,后来唐太宗又选择其他官员以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官衔参加议政,有时参加政事堂议政的官员达十多人。唐太宗此举意在
A.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B.规范朝廷的政务运作C.彻底解决君权与相权D.提高军国大事决策效率
4、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表(部分),由下表可知唐朝
时期 民族/地区 方式 具体情况
唐太宗 东突厥 战争 东突厥汗国灭亡
吐蕃 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
西域 设置机构 设安西都护府
唐玄宗 回纥 册封 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粟末靺鞨 册封 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A.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B.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
C.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D.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
5.下列历史史实最能体现宋朝商业繁荣的是
A.开始使用牛耕B.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C.棉花在两广、福建开始种植D.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6、史载,宋孝宗的棋友赵鄂欲求外官,孝宗有意成全,却有顾虑说:“降旨不妨,恐外廷不肯放行。”在孝宗授意下,赵鄂向外廷相关官员请托,却被拒绝。据此可知
A.官僚体制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B.内外朝制度在宋朝得到延续
C.宋代君主专制遭到了严重削弱D.派系斗争加速政治生态恶化
7、1755年,西方殖民者驾船闯入宁波、定海和天津。1757年,清政府宣布撤销宁波、泉州、松江之海关贸易,“洋船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而东南亚商船则不受影响,中国的海船亦不受地点限制。这说明当时
A.清政府重视国家安全B.西方列强加紧对华侵略C.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D.中国加强与东南亚联系
8、魏源的《海国图志》是有思想的学术作品,在介绍域外文明时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处处隐含“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用心,诸如西方国家怎样造船,怎样造炮。这说明该书
A.沿承了经世致用的传统理念B.表现了崇信外来文明的炙热
C.营造向西方学习的社会舆论D.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的束缚
9、1920年的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与宣传形成更加广泛深人的声势,更多介绍与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报刊和书籍层见叠出。这一局面
A.使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C.表明信仰马克思主义群体已形成D.是工人运动发展壮大的必然产物
10、五四时期,社会言说系统先是由“个人解放”进至“社会改造”阶段,继而又在“社会改造”话语的整体态势中,向着“革命话语”方向转变,这其中主要为“主义”信仰话语、民众本位话语、阶级斗争话语、政党领导话语等几个重要部分。这反映出
A.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扩大B.救亡图存开始成为时代重任C.五四爱国运动初步胜利D.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迫在眉睫
11、上海地标“新天地”的命名灵感,源于20世纪20年代在这里发生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这件大事是
A.“五四”运动上海工人罢工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C.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D.淞沪会战誓死抗日
12、邓小平在南巡中谈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据此可知
A.中国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B.社会主义制度束缚了生产力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已经明确D.中国原有经济体制将被彻底抛弃
13、北京大学历史教授钱乘旦认为:“每一国家的现代化都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建立现代化国家、法制化现代经济、建立现代社会”。中国完成第一阶段任务的标志是
A.中华民国建立B.南京国民政府建立C.抗日战争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4、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段时期,流传的口号各有特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1949年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950年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3年 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
1958年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1978年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①口号都体现了浓厚的革命色彩②经济建设的探索合理有成效
③国家建设面临复杂的内外形势
④不同时期口号时代特征明显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5、罗斯福在1942年2月的《炉边谈话》中说道:“勇敢的中国人民抗击日本的侵略,歼灭了无数日军,摧毁了大量的日本军用物资。援助中国进行的英勇抗战并最终发起反击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中国的抗战是最终战胜日本的重要因素。”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美国由此推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B.百团大战促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当时的中国已开始对日军发起局部反攻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
16、甲午战争的时候,普通老百姓感觉它是“朝廷的战争”,甚至有人称它为李鸿章“一个人的战争”。抗日战争时候,整个中华民族都在抗日。这一变化说明
A.中共强力领导是核心B.国民政府比清朝爱国
C.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D.日本人的侵略太残暴
17、某个班的同学在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时候出现如下标题,明显与史实不符的是
A.《浅议世界早期纸币——交子产生的原因》B.《趣谈清朝的军机处》
C.《简述宋代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制的强化》D.《论明清内阁制度的沿革》
18、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传统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黄宗羲的思想反映了这种变化,下列观点出自黄宗羲的是
A.“格物致知”B.“工、商皆民生之本”
C.“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D.“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19、1934年,国民政府把江西作为推进农村合作运动试点,发展农业合作社。合作社给农民提供贷款,成立纺织厂和制造厂,并且合作开展植树运动,协助运输并改进水利工程。这说明
A.国民政府接受了中共的农村政策 B.国民政府试图以农村合作方式推进乡村近代化
C.国民政府经济建设的重点在农村 D.农村合作是统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魏晋初期的“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变种,察举的标准为家世、德、才三项。到南北朝时期,察举的方式开始由举荐向考试转变,并逐渐转向以考察儒家经典熟悉程度的文化考试为主,这说明
①察举制推动了儒家文化传播③察举制为科举制提供某种借鉴
②九品中正制扩大了选官范围④中央设置中正官以选拔官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1、有史家在论述民国诞生对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时说:“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革命的胜利不仅实现了两个半世纪以来民族主义革命传统的梦想,而且还超越了狭隘的种族诉求,将政权从满清那里解放出来,将它扩大到所有中国人”。作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A.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 B.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C.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 D.彻底的反帝反封建作用
22、近年来,中国学者编写出版了 “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共七册:《1840年被轰出中世纪》《1860年巨痛与自强》《1895年大梦初醒》《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1912年颠沛的共和》《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1949年百年瞬间》。从书名中可见,编者认为中国近代的社会变迁
A.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B.与政治的改革密切相关
C.与战争的影响紧密关联D.突变和渐变交错地进行
2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甚至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其主要原因是
A.先进的技术保障B.稳定的国内环境C.外资的大量涌入D.政府的政策支持
24、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下列口号中,能够全面反映这一论断的是
A.“誓死力争,还我青岛B.“外争国权,内除国贼”C.“打倒列强,除军阀” D.“取消二十一条”
25、下列方针政策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按其提出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调整、巩固、充实、提高”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③“引进来”和“走出去”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2、非选择题。(共50分)
26.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史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如图7),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修订本)
材料三 1954年宪法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构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它记载了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结了建国五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
——曹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研究》
(1)材料一中的这个“偏房”是什么机构?(1分)它设立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是通过哪场革命实现的(2分)?简要说明这场革命的积极历史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54年宪法”的特征(2分)?分析造成材料二、三实践结果差异的政治原因。(2分)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认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材料二 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材料三 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说:“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1)根据材料一,说明魏源“制夷”的原因和方法。(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曾国藩实践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事件及其目的。(4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康有为的政治主张。(2分)根据材料一、二、三说明比起魏源、曾国藩,康有为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什么进步。(2分)
历史答案
1、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5小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 C A C D A A A B A B A D B D C C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B B C B C D A D
1、非选择题。(共25分。)
26、(共13分)
(1)机构:军机处(1分)目的:强化皇权。(2分)
(1)革命:辛亥革命(2分)
积极历史意义: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风俗文化: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4分)
(1)特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2分)
原因:材料二: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材料三: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政治前提;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2分)
27、(共12分。)
(1)原因:抵御西方国家的侵略。(2分)
方法:进行技术(器物)学习。(2分)
(1)事件:洋务运动。(2分)
目的:使清政府摆脱内忧外患的处境,维护清政府的统治。(2分)
(1)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2分)
进步:开始从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