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6物质的溶解强化训练(2)2020-2021学年仁爱版化学九年级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A.牛奶 B.硬水 C.矿泉水 D.生理盐水
2.分别取少量下列生活物质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白糖 B.食盐 C.植物油 D.食醋
3.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A.牛奶 B.碘酒 C.蒸馏水 D.豆浆
4.有一固体物质甲(不含结晶水)的溶液,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经历如下变化:据此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溶液I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是30g
C.溶液I和溶液II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D.溶液I若再蒸发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等于3g
5.乙醇的化学式为C2H6O,某乙醇溶液中乙醇所含氢原子数与水中所含的氢原子数相等,则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A.50% B.46% C.47.1% D.无法判断
6.碘在下列三种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如表所示。根据表中信息做出下列相关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物质 碘
溶剂 水 酒精 汽油
溶解性 微溶 可溶 易溶
A.将少量的碘放入大量的水中,不会形成碘的水溶液
B.将少量的碘放入大量的酒精中,溶解后密封起来,当外界条件不发生变化时,久置以后不会分层
C.将少量的碘放入大量的汽油中,搅拌后,可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7.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不能同时存多种溶质
B.在溶解时,溶质微粒的运动比溶剂微粒快
C.植物油溶入汽油中形成的是不稳定的乳浊液
D..氯化钠溶于水而不溶于植物油,是因为水分子与油分子对钠离子、氯离子作用不同
8.如图是X、Y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Y属于易溶物质,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t1℃时,10克Y加入40克水中可形成50克溶液
C.t2℃时,X、Y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一定是Y的饱和溶液
D.t3℃时,要使X、Y的饱和溶液中析出等质量的固体,恒温蒸发,需蒸发掉较多水的是Y的饱和溶液
9.将NaOH、NH4NO3分别加入两支试管中,向其中分别滴加适量水,如图1所示;M、N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N的溶解度曲线为A
B.若N的饱和溶液中有少量的M,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N
C.将t2℃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量水后,析出溶质的质量:M>N
D.t2℃时,将42g B曲线所代表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需再加入7g该固体才能使溶液达到饱和
10.将70℃时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冷却到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NO3的溶解度不变 B.KNO3溶液质量不变
C.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不变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11.KNO3与K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NO3的溶解度比KCl的溶解度大
B.冷却热的KNO3饱和溶液可获得KNO3晶体
C.t1温度下的KCl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有晶体析出
D.A点所表示的KCl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9%
12.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比乙大
B.t2℃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为30%
C.t3℃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甲溶液饱和,乙溶液不饱和
D.t2℃时,质量相同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3℃,为达饱和状态,需加入甲的质量大于乙
13.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为B>A=C
B.t2℃时,A、B两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将t3℃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B>A>C
D.将C的不饱和溶液通过降温的方式可以得到饱和溶液
二、填空题
14.写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与溶剂的名称。
(1)稀硫酸______、______。
(2)碘酒______、______。
15.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______。
(2)t2℃时,30g甲物质加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______g溶液。
(3)t2℃时,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
(4)若要除去乙物质中含有少量的甲物质,得到较纯净的乙,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5)t2℃时,用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配成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最多的是______。
16.t1℃时,将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溶于两支试管和一个烧杯的水中,现象如图1所示:甲、丙固体有剩余,乙固体全部溶解。升温至t2℃时,发现甲固体全部溶解,乙固体析出,丙固体没有明显变化。图2可表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图2中能表示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_(选填“a”、“b”或“c”)。
(2)图2中P点的含义是______。
(3)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60g,在该温度下向20g水中加入15g甲物质充分溶解后,得到______(填“饱和”“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17.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你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t1℃时,B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______g;
(2)t1℃时,A物质、C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___________。
(3)将t2℃下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依次为___________。
18.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是 _________。
(2)t2℃时,将50克a物质加入到10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______克,所得溶液为 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若a中含有少量b,可用 _____的方法提纯a(选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4)t2℃时,等质量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剂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________。
19.KNO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1)宋代《开宝本草》中记载了KNO3的提纯方法:“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霜”指KNO3,“以水淋汁”是指溶解,“煎炼而成”是指______(填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2)20℃时在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加入70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逐渐升温(不考虑水蒸发的影响),测定不同温度时剩余固体质量。测定结果记录如表:
溶液温度/℃ 20 30 40 50 60
剩余固体质量/g 38.4 24.2 6.1 0 0
①20℃时,得到的是硝酸钾的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②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______g。
③温度从50℃升高到60℃过程中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______(填字母)。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三、简答题
20.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KNO3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1)20℃时,NaCl 的溶解度是_________;
(2)20℃时,称取 20g KNO3固体加入盛有 100g 水中,若保持温度不变,再加入 KNO3_________g 即可将其变成恰好饱和的溶液;
(3)当 KNO3中混有少量 NaCl 时,提纯 KNO3所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
(4)将 100gKNO3和 20gNaCl组成的混合物放入 100g60℃的水中充分搅拌,当温度降低到 20℃时,发现有较多固体析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_________。
A 60℃时固体全部溶解
B 析出 31.6gKNO3 固体
C 剩余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21.已知甲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温度/℃ 10 20 30 40
溶解度/g 10.0 18.0 36.0 56.0
按如图步骤进行操作:
(1)甲属于____(填“易”或“可”)溶性物质,它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
(2)在A-E的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___(填序号,下同),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是___;
(3)要使E中未溶的甲物质全部溶解,至少需要加入30℃的水___g。
22.下图是A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1)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_____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在t2℃时,将15gA物质放入50g水中,搅拌,充分溶解后,形成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_____ ;
(3)N点表示t3℃时A物质的 _____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4)如下是M、N两点代表的溶液相互转化的途径路线图(“…>”表示转化方向).
其中,采取“先将M点溶液加入一定量的水后,然后再升高温度至N点对应的温度”这一措施来实现M→N转化的途径路线图是 _____ (填序号);根据甲图来实现N→M转化,应采取的措施是 _____ .
23.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习俗,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
(1)贴春联.因为墨汁中的碳单质常温下具有_____,使得春联能贴在门边长久而不褪色.
(2)春节喝糖水,一年甜蜜蜜.已知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大.已知20℃时,蔗糖的溶解度为25g.现将15g蔗糖投入到50g水中使之充分溶解,该蔗糖溶液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是饱和溶液.若要让蔗糖固体全部溶解,下列办法可行的是_____(填序号).
①试管内加入适量水 ②烧杯内加入适量氢氧化钠固体 ③烧杯内加入适量硝酸铵固体 ④恒温蒸发适量水 ⑤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盐酸和镁条.
24.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点的含义是_____;
(2)t2℃时,将25 g乙加入到50 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 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是_____;
(3)t3℃时,在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饱和溶液中,含溶剂最多的是_____(填“甲”、“乙”或“丙”);
(4)若要将组成在N点的丙溶液转化为M点的丙溶液,可采用 的方法是_____;
(5)t1℃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
(
2
)
(
1
)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牛奶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故A符合题意;
B、硬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不符合题意;
C、矿泉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C不符合题意;
D、生理盐水是食盐溶于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C
【详解】
A、白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不符合题意;
B、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不符合题意;
C、植物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符合题意;
D、食醋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B
【分析】
溶液的特征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乳浊液是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悬浊液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详解】
A.牛奶是乳浊液,选项A错;
B.碘酒是碘单质溶解在酒精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选项B正确;
C蒸馏水是纯净物,不是溶液,选项C错;
D.豆浆是乳浊液,不是溶液,选项D错。
故选:B。
4.C
【详解】
A、得到溶液 Ⅰ 时无晶体析出,溶液 Ⅰ 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A错;
B、如果溶液Ⅰ是饱和溶液时该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30g,但如果溶液Ⅰ是不饱和溶液时该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就不是30g,故B错;
C、如果溶液Ⅰ是饱和溶液时,溶液Ⅰ和溶液Ⅱ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是相等的,故C正确;
D、如果溶液Ⅰ是不饱和溶液时,溶液Ⅱ再蒸发10g水,析出的晶体质量一定大于3g,如果溶液Ⅰ是饱和溶液时,溶液Ⅱ再蒸发10g水,析出的晶体质量等于3g,故D错。
故选C。
5.B
【详解】
乙醇的化学式是C2H6O,水的化学式为,1个乙醇分子中含有6个氢原子,1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乙醇水溶液中乙醇所含氢原子数与水所含氢原子数相等,则乙醇分子和水分子的个数比为1:3,乙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该溶液中乙醇的质量分数为。
故选:B。
6.A
【详解】
A、碘在水中微溶,将少量的碘放入大量的水中,会形成碘的水溶液,A错误。
B、碘在酒精中可溶,将少量的碘放入大量的酒精中形成溶液,溶液具有稳定性,溶解后密封起来,当外界条件不发生变化时,久置以后不会分层,B正确。
C、碘在汽油中易容,将少量的碘放入大量的汽油中,搅拌后,可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C正确。
D、由表可知,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D正确。
故选:A。
7.D
【详解】
A、溶液中可以同时存在多种溶质,说法错误;
B、在溶解时,溶质微粒的运动速度和溶剂的运动速度无法比较,说法错误;
C、植物油溶入汽油中形成稳定的溶液,而不是乳浊液,说法错误;
D、植物油和水构成的分子不同,性质不同。由于水分子与油分子对钠离子、氯离子作用不同,氯化钠易溶于水而不溶于植物油,说法正确。
故选:D。
8.D
【详解】
A、由曲线可知Y的溶解度分为2段,一段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一段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选项错误;
B、t1℃时Y的溶解度为20g,则10gY需要50g水才能完全溶解,所以Y为完全溶解,溶液质量大于50g,故选项错误;
C、t1℃~t2℃间Y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更大,但是X、Y的饱和溶液的溶液质量未知,所以析出晶体的质量多少不能确定,故选项错误;
D、t3℃时,溶解度X>Y,则溶解相等质量的Y和X,Y需要的水更多,同理析出相同质量的XY,蒸发掉水较多的是Y溶液,故选项正确。
故选D。
9.C
【详解】
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M溶液变浑浊,说明M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N溶液变浑浊,说明N的溶解度随着温度降低而减小,N的溶解度曲线为A,该选项说法正确;
B、N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若N的饱和溶液中有少量的M,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N,该选项说法正确;
C、t2℃时,溶解度:N>M,将 t2℃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量水后,析出溶质的质量:N>M,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t2℃时B曲线所代表物质的溶解度是20g,42g B曲线所代表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是35g,t1℃时,B曲线所代表物质的溶解度为 40g,加入7g该固体,溶质质量是14g,35g溶剂溶解14g固体恰好饱和,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0.C
【详解】
将70℃时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冷却到20℃,降温后,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有溶质析出,溶质质量减小,溶液质量减小,溶剂质量不变。
故选C。
11.B
【详解】
A、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温度不能确定,溶解度大小也不能确定,说法错误;
B、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冷却热的KNO3饱和溶液可获得KNO3晶体,说法正确;
C、t1温度下的KCl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解度增大,不会有晶体析出,说法错误;
D、A点所表示的KCl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说法错误。
故选:B。
12.D
【详解】
A、固体溶解度与温度相关,在未指定温度情况下,不能比较两物质间的溶解度大小,故选项错误;
B、t2℃时,甲、乙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为,故选项错误;
C、由曲线可知甲、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则饱和的甲、乙溶液降温后因溶解度减小析出固体,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D、t2℃时,甲、乙溶解度相等,质量相同的甲、乙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相等,升温至t3℃,甲溶解度大于乙,则此时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甲>乙,初始溶质的质量甲=乙,所以需加入甲的质量大于乙,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3.C
【详解】
A、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为B=A>C,故选项错误;
B、不知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多少,无法判断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故选项错误;
C、将t3℃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A、B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溶液中溶质质量减小,溶剂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减小,C的溶解度变大,溶液中溶质、溶剂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与降温前相等;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可知溶解度大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大,而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大于降温前C的溶解度,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为B>A>C,故选项正确;
D、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将C的不饱和溶液升温可以转化为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4.
(1) 硫酸 水
(2) 碘 酒精
【分析】
(1)
稀硫酸是硫酸的水溶液,溶质是硫酸,溶剂是水;
(2)
碘酒是碘溶于酒精形成的溶液,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点睛】
15.t1℃时,甲、丙的溶解度相等,均为30g 75 丙<乙<甲 蒸发结晶 丙
【详解】
(1)由图知,t1℃时甲、丙溶解度曲线交于P点(t1,30),P点的含义是t1℃时,甲、丙的溶解度相等,均为30g。
(2)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30g甲物质加到50g水中不断搅拌,最多溶解25g甲,能形成25g+50g=75g溶液。
(3)由图知,t2℃时,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丙<乙<甲。
(4)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若要除去乙物质中含有少量的甲物质,得到较纯净的乙,应采用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5)t2℃时,溶解度的大小是甲>乙>丙,用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配成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的关系为丙>乙>甲,最多的是丙。
16.
(1)c
(2)t1℃时,甲和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 饱和 37.5%
【分析】
(1)
由图1可知,甲、丙固体有剩余,乙固体全部溶解。升温至t2℃时,发现甲固体全部溶解,乙固体析出,丙固体没有明显变化。说明乙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故填:c;
(2)
图2中,t1℃时,甲和丙交于P点, 所以P点的含义是:在t1℃时,甲和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填:t1℃时,甲和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
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60g,在该温度下20g水中只能溶解12g甲物质,所以在该温度下向20g水中加入15g甲物质充分溶解后,得到饱和溶液,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37.5%,故填:饱和;37.5%。
17.40 A=C B>A>C
【详解】
(1)t1℃时,B物质的溶解度是40g;
(2)t1℃时,A物质、C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A=C。
(3)t2℃下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A、B仍然是饱和溶液,由于B的溶解度大于A,因此B的质量分数大于A;由于A在t1℃时的溶解度大于C在t2℃时的溶解度,因此A的质量分数大于C,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依次为B>A>C。
18.在t1℃时,a、c的溶解度相等 140 饱和 降温结晶 c>b>a
【详解】
(1)P点的含义是:在t1℃时,a、c的溶解度相等;故答案为:在t1℃时,a、c的溶解度相等;
(2)t2℃时,a的溶解度是40g,将50克a物质加入到10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40g+100g=140g;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故答案为:140;饱和;
(3)由于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一般采用降温结晶法提纯。故若a中含有少量b,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故答案为:降温结晶;
(4)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a>b>c,则等质量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剂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b>a;故答案为:c>b>a。
19.蒸发 饱和 45.8 C
【详解】
(1)“煎炼而成”是指蒸发;故填:蒸发。
(2)①20℃时,在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加入70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仍有晶体剩余,所以得到的是该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故填:饱和。
②30℃时,剩余晶体的质量为24.2g,所以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0g-24.2g=45.8g;故填:45.8。
③由表格数据可知,50℃时没有晶体剩余,所以该溶液的温度从50℃升高到60℃过程中,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不变。故填C。
20.36g 11.6 降温结晶 AC
【详解】
(1)根据题目信息可以看出,在20℃的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故答案为:36g。
(2)根据题目信息可以看出,在20℃的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所以100g水中可以溶解31.6g硝酸钾,此时以及提供了20g硝酸钾,所以还需硝酸钾质量=31.6g-20g=11.6g;
故答案为:11.6。
(3)根据溶解度数据,可以看出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氯化钠变化较小,因此可以通过降温结晶的方法提出硝酸钾,使受温度影响大硝酸钾析出成为固体,而氯化钠在留在溶液中;
故答案为:降温结晶。
(4)A、60℃时,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分别为110g和37.3g,因此在60℃100g的水中加入100g硝酸钾和20g氯化钠,都可以全部溶解,形成不饱和溶液,选A正确;
B、20℃的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所以此时溶液中含有31.6g硝酸钾,析出硝酸钾质量=100g-31.6g=68.4g,选项B错误;
C、20℃时,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分别为31.6g和36g,此时硝酸钾为饱和溶液,还有31.6g,氯化钠一共加入20g,此时还不是饱和溶液,因此20g氯化钠全部溶解在水中,所以溶质有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AC。
【点睛】
溶解度是指一定温度下,100g水中所能溶解物质的最大质量。
21.易 增大 C、D A 50
【详解】
(1)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18g,通常把室温(即20℃)时的溶解度大于或等于10g的,叫易溶物质,所以甲属于易溶性物质,它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18g,4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6g,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36g,所以在A-E的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C、D,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是A,都是
(3)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36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的甲,100g的水中加入54g的甲物质,还有54g-36g=18g没有溶解,所以要使E中未溶的甲物质全部溶解,至少需要加入30℃的水50g。
22.增大 20% 不饱和 丁 先将N点溶液降低温度至M点对应的温度,再向溶液中加入溶质固体或再恒温蒸发溶剂 .
【详解】
(1)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随温度升高而上升,说明物质A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t2℃时物质A的溶解度为25g,即100g水最多可以溶解25g物质A;现将15gA物质放入50g水中,搅拌充分溶解后,仍有15g﹣12.5g=2.5g固体A物质剩余而不能溶解,即此时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20%;
(3)N点位于物质A的溶解度曲线下方,表示此点所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4)M点为t2℃时物质A的饱和溶液,先将M点溶液加入一定量的水后,溶液温度不变而加水变成了不饱和溶液,因此M点竖起下降;然后再升高温度至N点对应的温度,只升高溶液的温度因此M点继续向右平移至N点;此过程与丁图所示一致;
甲图所示,N点先平移再竖起向上移动至M,平移说明此时只是对溶液降温,溶液组成不变;降温后点仍位于曲线下方,仍为不饱和溶液,此时可通过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在不改变温度的情况下,使点竖起上升至M而变成饱和溶液;
故答案为(1)增大;(2)20%;(3)不饱和;(4)丁;先将N点溶液降低温度至M点对应的温度,再向溶液中加入溶质固体或再恒温蒸发溶剂.
23.稳定性 一定 ①②⑤
【详解】
(1)贴春联.因为墨汁中的碳单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使得春联能贴在门边长久而不褪色.
(2)已知20℃时,蔗糖的溶解度为25g,即100g水最多能溶解25g蔗糖,50g水只能溶解12.5g的蔗糖,故有未溶解的蔗糖,该蔗糖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①试管内加入适量水,能溶解蔗糖,故符合题意;
②烧杯内加入适量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能溶解蔗糖,故符合题意;
③烧杯内加入适量硝酸铵固体,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会析出的蔗糖,故不符合题意;
④恒温蒸发适量水,会析出蔗糖,故不符合题意;
⑤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盐酸和镁条,盐酸与镁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能溶解蔗糖,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稳定性;(2)一定;①②⑤.
24.t2℃时,甲、乙、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7 丙 增加溶剂 甲<丙<乙
【解析】
【详解】
(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A点的含义是:t2℃时,甲、乙、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40g,所以将25g乙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是:20g:70g=2:7;
(3)t3℃时,丙物质的溶解度最小,所以在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饱和溶液中,含溶剂最多的是丙;
(4)若要将组成在N点的丙溶液转化为M点的丙溶液,温度不变,溶液由饱和变成不饱和,可采用的方法是增加溶剂;
(5)t1℃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甲、乙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t1℃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甲物质的溶解度,升高温度,甲、乙物质不会析出晶体,按照t1℃时的溶解度计算;丙物质会析出晶体,应该按照t3℃时的溶解度进行计算。所以t1℃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甲<丙<乙。
(
2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