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第4课
重点难点 1.古代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
2.近代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
3.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
课堂导入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
康有为(1858一1927 )
课堂导入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商鞅,右图是康有为。大家思考一下,两者有何共同之处?对!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家。那么,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有代表性的变法和改革?如何认识其原因、内容、影响?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2)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3)兼并战争不断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1、背景
2、目的
(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都主持了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BC356)最为彻底。
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
战国时期
带鼻环牛尊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示意图
3、表现
改革角度 变法措施 具体作用
经济 废除井田制
奖励耕织 军事 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
行政管理 建立县制
社会管理 实行什伍连坐
承认土地私有,促进农业生产,为统一积累物质基础。
削弱旧贵族势力,增强军队战斗力,加速地主阶级形成。
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减少民间私斗,安定社会秩序
4、商鞅变法
总体上,①商鞅变法打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政治、经济、军事发展。②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各民族不断交融;
②北方割据战乱不断,北魏实现统一,但经济相对落后,民族矛盾尖锐。
③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1)背景
魏
蜀
吴
西 晋
十六国
东晋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 朝
宋
齐
梁
陈
东 汉
南 朝
隋
魏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589)
(2)改革内容及影响
改革时期 主要领域 具体政策 影响
改革前期 (冯太后摄政)
均田制 三长制 改革后期 (孝文帝亲政后) 俸禄制
制度创设为主
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语、通婚姻
“汉化”政策
促进民族交融、缓和民族矛盾,使北方社会经济恢复繁荣,为隋唐盛世打下基础,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原文有改动
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原文有改动
(1)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2) 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
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答案 (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原因:商鞅变法: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
(2)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者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
①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导致分裂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②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
③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范仲淹(989-1052)
(三)北宋中期改革
1、庆历新政
(1)背景:
(2)概况:
宋仁宗庆历年间,大臣范仲淹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仅推行了一年多。
庆历新政内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并藉以达到节省钱财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诏中书、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庆历四年(1044年),更定科举法。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
①“三冗两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②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改革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失败。
2、王安石变法
(1)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2)目的
富国强兵。
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
(3)过程
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王安石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新法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
①富国: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青苗法、募役法、均输法、市易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②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置将法)
③取士:改革(内容上)科举制度:废诗赋取士,注重能力的经义策论考试
(4)措施
(5)结果
1.背景:
(1)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2)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3)明中后期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
2.概况: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
3.内容: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4.结果:张居正辅政十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一条鞭法”上承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一次社会变革。既是明代社会矛盾激化的被动之举,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动选择。
(四)张居正改革(万历中兴)
1.戊戌变法
(1)背景:
①时代:鸦片战争后,中国内忧外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②直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③个人: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
唤醒吾国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梁启超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
(2)时间:1898年6-9月
(3)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
(4)结果: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激烈反对。慈禧太后废除了大部分的变法措施。
戊戌变法措施 政治 ①改革行政机构;
②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③取消旗人享有国家供养特权等
经济 ①保护并奖励各行业发展;
②奖励发明创造;
③提倡私人办实业;
④改革财政等
文化 ①改革科举制度,开经济特科;
②开办学堂,改造旧式书院;
③翻译国外书籍,公派留学等
◎京师大学堂
1.戊戌变法
(5)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②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③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
【课堂探究】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
①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②直接原因:①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②维新派缺乏正确理论指导,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2.清末新政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2)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3)评价:
材料一:正是1901年后王朝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的进行的改革,极具讽刺意味地加快了精英阶层的政治觉醒的过程。与其说这些改革有利于孙中山等激进分子的活动,不如说它们更多地加速了王朝的覆灭。 ——魏斐德《中华帝国的衰落》
材料二:清末新政是一场半封建半殖民性质的假维新、伪变法。 ——《辛亥革命史》
◎《钦定宪法大纲》
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革命很快爆发。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3.民国时期的改革
(1)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2)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1916年国文教科书
◎1922壬戌学制
◎金圆券改革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
①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②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1、过渡时期的改革
(1)背景:
(2)内容:
(3)结果: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焦裕禄》
《石油工人无冬天》
评价:初步建立起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结果: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史料阅读:
我们党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
3、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召开时间:2012年11月
②内容: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①召开时间:2013年
②内容: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4、中共十八大和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1)中共八大:
(2)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①召开时间:2017年10月
②内容: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①召开时间:2019年
②内容: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5、中共十九大和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1)中共十九大:
(2)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1)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2)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6、改革开放的认识
现在的深圳
改革开放前的深圳
课堂小结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本课小结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新中国初期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的其它改革
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改革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
改革是对旧体制、旧事物的挑战,必然触动旧势力的利益。
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改革者不仅要有智慧、懂策略,更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勇气。
改革措施必须符合时代潮流。
改革要争取民众的支持。
改革要结合国情……
历史中的智慧
课堂检测
1.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于国有害,并采取了焚烧诗书的措施。这一措施( )
A.打击了旧贵族阶层特权 B.强化了人们的法律意识
C.保证了改革的顺利推行 D.加强了国内的思想统一
D
2.据史料记载,神宗去世的元丰八年(1085年),国家财政总收入达到8 249.63万贯石,比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的6 513.8万贯石多出1 700多万贯石。这说明( )
A.宋代冗官问题被解决
B.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不复存在
C.王安石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
D.北宋财政收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C
3.(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8)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D
4.1947—1952年全国实行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土地的权利”;1953年开始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全国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这些措施的贯彻( )
A.推动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 B.有利于国家工业化的顺利开展
C.扭转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 D.体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
B
5.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带,“大量闲散人口开始从土地中‘溢出’,在票据经济
的禁锢下,他们无法进城,于是‘洗脚上田’,开始在城市之外‘村村点火,
乡乡冒烟’,从事各种非农产业”。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广大农民迫切希望参加“一五”计划建设
B.计划经济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展开
D.包产到户使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D
6.(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1)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 )
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 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A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而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
——据《中国古代史》改编
材料二 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而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5分)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5分)
答案(1)思想:法家思想。
作用: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原因: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百姓剥削与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