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课程标准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战国时期
(1)开端:公元前375年。
(2)内容
①秦献公以五家为 “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②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记。
2.秦朝
内容: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 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战国—秦汉:户籍制度确立
材料一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商君书·境内》
材料二 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摘编自《史记》
材料三 苍(张苍)迁于计相。——《汉书·张苍传》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史记·萧相国世家》
材料一 商鞅还将百姓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编制···凡是被编入什伍组织的在籍成年男子(自15岁以上起)都是国家的后备兵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二 (秦朝)田租、口赋(人头税)、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户口漏于国版,夫家脱于联伍,避役者有之,弃捐者有之,浮食者有之,于是奸心竟生,伪端并作矣。小则盗窃,大则攻劫,严刑峻法不能救也。
——汉代徐干《中论 民数篇》
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古代户籍制度的作用。
征发赋役
进行社会管理
维护社会治安
3.汉朝
(1)表现
①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②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③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2)结果: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4.隋朝
隋建立后,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5.唐朝
表现: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6.宋朝
(1)内容: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2)结果:到1072年,客户所占比例下降,为国家承担赋役的主户人口所占比例相应上升。
材料 东晋给予北方移民安置点一郡、县的建制,沿用其原籍的郡名、县名,称侨郡、侨县,并任命流民中的士族担任郡守、县令。“一时侨州至十数,侨郡至百,侨县至数百”,形成了州中有州,县中有县的“插花地”,同一地区出现了不同行政区划,造成地名系统的大混乱。侨人户籍称“白籍”,不算正式编户。晋成帝时下令土断,将白籍用里伍形式重新编制,便之固定在土地上,与黄籍户一样承担国家税役,改籍当地州郡县。许多侨州郡县也被省并。但直道隋朝重新划定政区,大举省并州县,改州为郡,以郡统县,才根除掉侨置州县问题。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阅读材料并根据所学,分析东晋户籍制度变化背后的原因
(1)当时南方远远落后于北方东晋时期因人口减少,为了招募流民进行生产,对流民给予免除赋役的优待。
(2)户籍是政府征收赋役的主要依据,只有将南迁的人口进行了登记,才会将其纳入以后征收赋役的范围。
历史纵横:
“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娃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的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收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在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这充分说明封建时代的户籍是为徭役征发服务的。”
西晋——“黄籍”
东晋——“黄籍+白籍”
隋:隋文帝杨坚听从高颖的建议制定“输籍法”,重新核定户籍。
唐: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政府会通过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搜查出来,称为“刮户”
6.隋朝
“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
——《隋书·食货志》
大索貌阅
隋文帝于开皇三年(583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进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是中国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政府利用这一手段搜括隐藏户口,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士族、豪强占有劳动人口,从而确保政府收入,加强中央集权。
7.唐朝
材料一 每岁一造计账,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而领焉。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
材料二 由于唐政权强力推行了籍账制度,从而借此检括出大批隐漏人口,复核出人丁的实际年龄,大大防止了虚报年岁以规避税役的弊端,达到了维护社会秩序、最大限度搜刮租调征发力役的目的。
——周秀女《从敦煌户籍残卷看唐代籍账制度》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宋: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北宋初,客户占人口总数的40%,到宋神宗时期,客户所占比例下降到30%。
同学们思考一下,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北方少数民族南侵
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
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材料 客户(失去了独立的户籍,流亡他乡的人)在唐代已普遍存在,宋代因“田制坏”而进一步增多。客户往往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也不在国家的赋税征收之列,且时有“滋扰乡里”甚至“啸聚山林”之患。宋政府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客户与主户(有田地、家产,并承担国家赋税的有产户)均列为国家的编户齐民,给予独立的户籍。宋代在主户和客户外还设置了特殊户籍。宋真宗年间将坊郭户作为正式户种,包括商贾、手工业者和城内其他的居民家庭,开创了封建城市人口管理的新方式。此外,户籍中还有兵籍。宋代规定:“凡天下兵籍,武官选授,……悉归枢密院。”
——摘编自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
阅读材料并根据所学,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①城市化与商品经济发展迅猛,商业税收远超农业税;
②征收赋税渐以田亩为主;
③ “不抑兼并”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④王安石变法,增加税收。
7.元朝
(1)分类: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
(2)内容: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8.明朝
(1)内容: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2)表现: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 田土、房屋。
9.清朝
(1)内容: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
(2)结果
①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②到清朝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隋唐:减少隐匿户口
宋—明:以职业定户籍
秦朝的户籍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按照身份划分)
元朝的户口分为军户、民户、匠户、僧道户、儒户、灶户、渔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就得“各安生理”,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按照职业划分)
清:户籍管理与征调赋税彻底分开。
摊丁入亩:雍正帝即位后,进一步进行税制改革,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政府放松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
结合材料根据所学,简要解释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何重视户籍的编订,并说明清朝停止编审户籍的原因。
材料1:治平在庶功兴,庶功兴在事役均,事役均在民数周,民数周(查清人口数量),为国之本也。
——徐幹《中论》
材料2:正是通过户籍制度,专制国家才得以控制民众的居住、移动、财产乃至婚姻与家庭,在不同程度上掌握土地、山林等基本经济资源,从民众手中掠夺各种各样的经济利益,征发民众的劳动力资源作为保障国家安全、扩张的军事力量,以及维系专制主义国家普遍都有的大规模国家公共工程的建设和维护,甚至通过户籍制度,推行教化,宣扬专制国家最为需要的、以忠孝为核心的社会伦理观念,从而达到对民众在政治身份、经济地位、社会角色、文化认同等各方面的全方位控制。
——鲁西奇《何草不黄——<汉书>断章解义》
编排户口,制定户籍关系到封建国家长治久安;历代通过户籍控制民众,维护社会稳定;户籍还是征发赋役的主要依据,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正常运转和对外扩张;通过户籍制度,封建国家推行教化,宣传封建伦理道德进行全方位的控制。
清朝由于实行摊丁入亩,政府赋役制度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作用削弱,只是用来登记人口,维护社会治安。
拓展提升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1)既具有等级性,又具有平等性。等级性表现在分类管理上,比如有宗室属籍、官户和编户齐民阶层之分,平等性体现在不同种类户籍的法律地位上。
(2)既具有封闭性,又具有开放性。封闭性主要表现在对社会流动(空间流动和社会地位的改变)的限制上,而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空间流动和社会地位的流动允许一定程度的变化。
(3)既具有宗法血缘性,也具有地缘的行政性。户籍制度本来是一个纯粹地缘性的行政制度,但也没有办法摆脱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一)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演变
1、秦汉:
(1)基层: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乡官、里正、亭长都由本地有产业、有德行的人担任。
(2)治理: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3)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
2、唐朝:
(1)基层: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2)治理: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3、明朝:
(1)基层: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2)治理:王阳明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
4、清朝:
(1)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朝代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秦汉 乡里制度 什伍组织
唐 乡里制度 邻保制度
北宋 乡里制度 保甲制
明 里甲制 十家牌法
清 里甲制到保甲制——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以时间为线索归纳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的表现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秦汉
唐朝
明朝
清朝
交通要道十里设一亭
乡里制度
皇帝
中央政府
郡
县
乡
里
三公九卿
郡守
县长(令)
三老、啬夫、游徼
里正
什伍组织
邻保制度
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四家为邻,五邻为保
十家牌法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里甲制
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
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唐宋时期政府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2)原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成)……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起到所谓“结构—功能替代物”的作用。 费正清曾说:“地方长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该地唯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
——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
意义:①有效治理基层地方;
②稳定基层社会秩序;
③一定程度上推动基层经济发展
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特点及意义
特点:①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
②地方自治色彩鲜明;
③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
④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二)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演变趋势和原因
1、趋势:
①由乡里制向保甲制
②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
③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④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2、原因:
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
②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
(三)评价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
1、皇权与绅权在社会治理中是合作关系,皇权不下县,因为皇权把基层治理全交给受过儒家教育的“绅士”,绅士具有广泛的治理权,他们为社区提供公共品,包括修建道路、水利、学校等公共设施,救济鳏寡孤独等。
2、巩固了封建统治,稳定地方秩序,推动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的发展
3、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含有一定的自治因素,但始终没有发展为真正的乡村地方自治。
4、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王权的扩张,乡村社会治理越来越深地受到国家政权的干预和控制,其自治性逐渐消退。
5、鸦片战争以后,在接连不断的内乱外患的打击下,农村社会的权力组织趋向解体,进入20世纪之后,清王朝被迫于宣统五年实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史记·商君列传》(基层民众相互监督
)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更定保甲之法:一、顺天府五城所属村庄暨直省各州县乡村,每户岁给门牌。十户为牌(奇零散处,通融编列),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保长,一年更代。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行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清朝文献通考》卷十九《户口一》
(管理户籍,维护社会治安)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吉”
——《孟子·梁惠王下》
优抚
救济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礼记 王制》
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墨子 七患》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政府救济
(1)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
(2)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3)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
(一)政府救济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2.优抚政策
(1)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
(2)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鸩杖,以示尊重。
(3)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
(4)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
表现 朝代 措施
古代中国的优抚政策
尊敬
赡养老人
保障鳏寡
孤独的生活
秦汉
明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清
鸠杖
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
养病坊
福田院
众济院
养济院
(二)社会救济
1.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1)代表: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
(2)作用: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2.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3.政府和社会救济的不同
(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2)社会力量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等。
古代中国的社会救济
实施者 地位 举措
慈善组织
宗族
政府
主体
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汉朝
隋唐
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
辅助
宋朝兴起
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辅助
明清兴起
善堂、善会
政府救济的重点在于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
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
材料1 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此外,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立“纳粟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摘编自孙竟、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2 光绪初年,陕西、河南爆发了极罕见的大灾难,从1877年到1879年,历时三年,蔓延陕西、直隶、山东等省,并波及江苏北部、安微北部、江西东部、四川北部,面对大量涌入的灾民,在西方传教士救济灾民的刺激下,江南士绅开始了跨地域的长期、大规模、有组织的“义赈”活动,李金镛等著名社会救济人士咸立协赈公所等救济机构,在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开展救济,并在《申报》刊登募捐公告……号召全社会参与救济——摘编自余新忠《遗失的传统:明清时期的民间社会救济》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指出古代社会救助相比,近代中国救助的新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出现这些新特点的原因。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新特点:民间社会救济的力度有了很大突破自成一体;西方传教士参与救济
(2)原因:随着近代列强侵略加深,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清政府腐朽,赈济力度有限;发生罕见大旱灾;有识之士的积极努力;报刊等近代传媒的出现。
【合作探究】
材料:荀悦所言:“天下国家一体也,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民为手足。”基于此种认识,中国古代一切社会生活都被吸纳进以王权为核心格局内,……在古代统治者心目中,民众既是政治社群中必须由贤者统治和教化的群体,他们天然地处于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中的最底端,同时,精明的统治者们也没有把民众改变自身命运的通道完全关闭,通过构建起一套较为完备的文官选拔、考核及奖惩制度实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有效流动。除此之外,以士人为主体的乡绅阶层成为连接统治者与普通民众之间的桥梁。于是,朝廷政令止于府、县而又不失之于民众的管理方式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图景的一大奇特象。……当儒学话语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后,外儒内法、兼及百家的治国形态在两千余年的政治实践中逐渐走向成熟、德主刑辅、宽严相济的治国策略被统治者们运用得炉火纯青。
——摘编自王光《中国传统国家治理及其近代变革》
★结合材料与所学,说明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对当今的启示?
①“以民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②促进阶层流动,扩大中间阶层——注重国家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
③强调教化——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救助与教育相结合,扶贫先扶志;
④一定的基层自治——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调动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⑤“为政以德”“德主刑辅、宽严相济”——坚持在以德治国的同时,健全社会治理的法律体系;
感谢您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