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12 14:1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第7课
课程标准 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重点难点  1.晚清科举制废除及其选官制度改革内容。
2.民国时期选官制度发展过程及影响。
3.新中国干部管理制度的变化及其意义。
1、科举制度的废除
隋唐:科举制确立
两宋:科举制完善
元朝:时断时续
明清:走向僵化,迂腐俗套,陈词滥调
科举制弊端积重难返
科举制的一生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晚清时期的选官制度
1、科举制度的废除
两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晚清的时局
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西学冲击旧学
科举将何去何从?
晚清时期的选官制度
1、科举制度的废除
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
——1898年 康有为《请奏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
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康有为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清政府于1905年废除科举制
晚清时期的选官制度
2、选官制度的改革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
——1905年8月31日 张之洞、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
设立学堂选官制度
晚清时期的选官制度
2、选官制度的改革
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等3等,不同等级者分别被 赐予进士、举人、拔贡出身,再被分配相应官职。
——《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
确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晚清时期的选官制度
【课堂探究】
材料一:1872-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遣30名幼童赴美留学,共计派出120人。赴美幼童在美学习期间“于各种科学之进步,成绩极佳”。但是,由于顽固派对于留美幼童的“西化”心怀不满,所以清政府于1881年下令将他们分批撤回。他们归国后,大都成为外交、海军、航运、电报、铁路等领域的骨干力量。1877-1885年间,福州船政学堂也派遣了数批留学生共计近百人,分赴英、法、德等国学习海军专门技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财力不遗”, 以及顽固派的阻挠破坏,派遣留学生的运动在1886年以后中断,直到1896年才恢复。这一年,13名学生赴日留学,开官费生留日之风气。此后,赴欧留学者规模缩小,赴日留学者日众。
材料二:20世纪初,清末新政急需人才,清政府提倡、鼓励官费、自费并举赴日留学。1905年废科举后,留学也成为知识分子的重要出路。日本政府采取主动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加上赴日留学路途近、交通方便、文字习俗相似等,促成了此时的留日热潮。留日学生从1901年的200 多人,1903年增到1300多人,1904年2400多人,1905-1906年8000多人。以自费生为主的留日学生所学专业非常广泛,从政法、文史、军事、外语、师范到理工、农医、商业以及音乐、美术、体育等,其中以陆军和政法最热门。很多留日学生在日本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归国的留日学生不少成为清末新政改革的骨干力量和新军的各级军官。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世纪晚期相比,20世纪初清政府派追留学生运动出现的变化。
(2)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运动的影响。
(1)由以欧美国家为主到以日本为主:由官费留学到官费、自费并举;由学习军事科技为主到全面学习先进文化:由饱受争议到受到鼓励:留学人数出现迅速增长
(2) 培养了大批近代化的人才:促进了西学的进一步传播:促进了中外交流: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一定程度上为改良和革命积蓄了力量
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须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 。军治色彩则在北京政府时期体现的最为明显 ,军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的军事势力,制造政潮,以军压政。
——摘编自陶继波《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
根据史料说明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
特点:
背景: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中西结合;党派性强;军治色彩浓厚。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西方文官制度的传入;
资产阶级民主 政治的确立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
(1)依据: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②完善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①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对于提高文官素质,建立公平的用人机制有积极意义;
③局限性:基本只停留在纸面上。
(2)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内容:
①官员选拔:以考试制度为主,也就是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3)评价:
“五权”即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年)
(1)方式:
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
(2)考试:
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报考条件 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
负责机构 政事堂铨叙局
考试类型 文官高等考试、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
(3)甄别:
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时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意义: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4)结果:
仅在中央政府实行。但北洋政府时期,基本废止了封建选官制度,建成近代中国文官法律制度雏形,对南京国民政府选官制度产生影响。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
(1)背景:
①1927年形式上统一全国;
②选拔人才,巩固统治;
(2)措施:
重新设计颁布,"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
①人事制度:
②公务员制度:
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
③考试法规:
公务员选任 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1929年颁布第一部《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此后又出台一系列相关法规。
①文官制度发展到公务员制度;
②法律制度更加完备;
③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
④政党官僚主义色彩浓厚;
⑤更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
⑥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得到确立。
(3)特点:
(4)评价: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
事实上,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虽规定较详细,却并未能动摇其专制独裁基础,反而在吏治腐败和专制事实面前,徒具形式,得不到严格执行。对此,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也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早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在当时,对政府官吏的贪污舞弊,不仅"不能批评,且须为之隐蔽"。因此,公务员制度及其有关法律规定多被践踏,成效甚微。
—白钢《政治制度史》
①正式建立了近代公务员制度,法律制度规定严密。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②未动摇专制统治的基础,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官僚主义、贪污舞弊现象依然严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近代文官制度实践效果不同的原因。
材料一 1836年英国观察家默德赫斯特在著述中说:“假如我们的文职官员和副职官员在得到委任之前,能够采取某种三级考试的选拔,那么他们就不会经常出错了。”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颁布了两道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逐步建立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强化培训、知识更新等颇具西方特色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并被其他西方国家纷纷效仿。
——据马桦《英国文官考试研究》等
材料二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着手推行公务员制度。但是国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务员制度,另一面限制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一些地方实力派也把公务员制度视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人事渗透、瓦解其统治基础的阴谋,……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则步履维艰,流于形式,甚至是连形式都没有。
——据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英国:相对宽松自由的政治文化传统;公民文化政治素养较高;工业化的推进。代议制的建立与发展)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完善)。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较强;国内政局长期稳定。
中国:专制集权的政治文化传统;公民文化政治素养相对较低;工业化水平较低。国民政府一党专政。中央政府与地方实力派的矛盾;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相对较弱;国内政局长期动荡(或长期内外战争的干扰)
1.干部制度
(1)含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焦裕禄被誉为“党的好干部”。结合教材,谈谈你“干部”一词的理解?
干部制度
干部的含义
“干部” 一词是外来语。1949年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干部”指在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及革命团体中担负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员,以及在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府、边区政府、工农民主政府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干部” 一词的含义变化不大: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历史纵横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干部制度
(2)演变:
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民主革命
改革开放
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新中国成立
沿用,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十八大以来
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1.干部制度
(3)根本原则:党管干部
党管干部
干部工作的根本原则,规定了干部工作的主体和体制,是党的领导在干部人事工作中的重要体现,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履行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保证。
主要内容包括:由党制定干部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由各级党委管理和推荐重要干部,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党指导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进党管干部方法,努力实现干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加强对干部人事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检查监督,保证干部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
知识扩展
改革开放初期的干部制度改革具有哪些进步意义?
①提升了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②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③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
④为现代公务员制度提供借鉴
20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开始推行干部选拔制度改革,明确了挑选和任免干部必须采取“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再交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的办法。……领导干部终身制也逐步废除,由任期制和集体交班制取代。
——易振龙
2.公务员制度
2006年
发展完善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1993年
初步形成
2005年
正式形成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年份 招录人数 招聘岗位数 参考人数 报录比
2016 27817 15659 140万 50:1
2017 27061 15583 149万 54:1
2018 28533 16144 129万 45:1
◎2016-2018公务员考试招录数据
2.公务员制度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修订)
分析2018年的修订中出现变化的原因?并分析推行公务员制度的意义。
变化:在公务员职务、职级等方面的规定发生了变化,非领导职务实行职级制,实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有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
意义:①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活力。 ②有利于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克服以往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端。 ③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选用标准 注重通才或专才,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条件 我国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两官分途 西方实行“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 公务员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搞多党轮流执政,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
指导原则 标榜“政治中立”,要求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活动,不得带有政治倾向 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管理体制 强调“与党派脱钩”,公务员职务晋升不受政党干预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党对干部工作的领导
服务对象 是一个单独的利益集团,受雇于政府,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为资产阶级服务 我国公务员不是独立的利益集团,公务员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
比较
本课思维导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废科举:背景、过程
清末新政对传统选官制度的改革
学堂选官制度
毕业生选官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干部制度改革
公务员制度:建立、意义
课堂检测
1.1935年国民政府修正公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曾于中华民国有特殊功勋,或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此外,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规定,政府公职人员必须加入国民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些规定
A.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B.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C.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D.剥夺了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权
C
2. 1902年8月12日,《申报》载:“考泰西各国,人才之所以胜于中国者,取士之法不同也,今中国宜仿其法,人才概取诸学堂,方可用世。”该报认为科举应被停废的立足点是
A.科举本身的历史积弊 B.西方国家无科举有学校
C.推行新政,兴办学堂 D.科举制度的时代局限性
C
3.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句话的目的在于
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 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 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
D
4.就形式上来说,公务员考试是对科举制度的一种继承,而从意义上来说,当代选拔出来的公务员注重德才兼备,就这一点而言,是无可厚非的。对材料理解最正确的是
A.公务员考试完全等同于古代的科举考试
B.公务员考试是对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创新
C.公务员考试与科举制度有本质的不同
D.考试是选拔合格人才的最重要方式之一
B
5.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依次展开,1994年重点建立和实施考试录用制度,1995年重点实施辞职辞退制度,畅通公务员队伍的出口,1996年实施了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1997年对建立正常的竞争上岗制度进行研究试点。这表明我国
A.坚持了党管干部原则 B.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
C.干部选拔走向制度化 D.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
B
6.1903年底,京师大学堂选送39名学业优秀者赴日本、欧美留学,其中来自师范馆(师范系)的学生就占31名。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较为重视教育的发展 B.日美欧师范教育最发达
C.近代教育体制完成了转型 D.旧式私塾退出历史舞台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