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6.1《老子四章》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6.1《老子四章》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2 18:5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老子》四章
目录
走近作者
01
02
《道德经》
03
文本探究
04
课文链接
1
走近作者
老子(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2
《道德经》
《老子》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3
文本探究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车轮中心的车毂中,正是因为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车轮才能转动,车的作用才得以发挥。揉和黏土做成器皿,正是因为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器皿才能发挥装东西的作用。开凿门窗以建造房屋,正是因为有了门窗内的空虚部分,屋子才能发挥供人居住的作用。所以,“有”能给人带来便利,是因为“无”所发挥的作用。
三十辐①共一毂②,当其无,有车之用③。埏埴以为器④,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⑥。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②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③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车毂的中空处。
④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
⑤户牖:门窗。
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解读】
本章主要讲“有”与无的关系,强调二者相生而为用的道理。
老子一上来就举了三个例子:车毂、陶器和居室。目的是想让人们明白“有”与“无”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只是为了实现目的而设置的便利,“无”才是带来这种便利的根源。老子对于“有”与“无”的辩证认识,说明“有”与“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同时提醒人们无形的东西并非没有用,相反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被人们所觉察而已。
本章所讲的这个观点对人们颇有启发,即不能仅仅关注有形物的价值,更要关注无形的东西(如精神,知识,智慧等)的价值。
[注释]
①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 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③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④自是者不彰:自己为是的不能彰显。
⑤自伐: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
⑥长:长久。一说读zhang,意思是得到敬重。
⑦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形”。
8.处:为,做。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明;自我夸耀的不能建立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通晓道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本章主要论述急躁冒进、自我炫耀不可取。本章与前面的二十二章是相连贯
的,二十二章是从正面论述“曲则全”的处世原则,而本章是从反面论述违背这
一处世原则将导致的不良后果。
文章一上来就连着列举了六种不合乎“道”的行为。其中,“企者”和
“跨者”喻指所谓的有为者急躁冒进的行为。老子认为他们的举动违背了自然规
律,不合“道德”,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接下来,老子继二十二章后,又提出了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观点。他认为“自
【解读】
本章主要论述急躁冒进、自我炫耀不可取。本章与前面的二十二章是相连贯
的,二十二章是从正面论述“曲则全”的处世原则,而本章是从反面论述违背这
一处世原则将导致的不良后果。
文章一上来就连着列举了六种不合乎“道”的行为。其中,“企者”和
“跨者”喻指所谓的有为者急躁冒进的行为。老子认为他们的举动违背了自然规
律,不合“道德”,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接下来,老子继二十二章后,又提出了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观点。他认为“自见”
“自是” “自伐” “自矜”是人类的通病,希望人类能够反观自身,有则改
之,无则加勉。为了进一步引起世人的重视,他进一步将这四种毛病比喻为“馀
食赘行”,认为它们就像剩饭赘瘤一样令人厌恶。他还说,有“道”之人是绝不
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
综上,老子在本章中所言的观点,对于我们而言极具启发意义。如果我们在生活中
能够做到不急躁、不冒进、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那么我们就是一个顺应“道”、合乎“德”的人。
【注释】
①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②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③ 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认识、了解他人叫作聪明,而认识、了解自我才是真正的明智。能够战胜别人可以说是有力量的,而能够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懂得满足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解读】
本章侧重于探讨人生哲理,主要讲修身养性的问题,老子主张人们应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总之,本章主要讲个人修养和自我设计,老子认为人通过后天的修为可以具备“智” “明”“力”“强”“富”“志”“久” “寿”等这些品格和素质,使自己保持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合为一体,并垂范后世。
【注释】
1.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2.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3.其脆易泮: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泮,同“判”分离。
4.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5.为之于未有: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
6.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7. 累(léi)土:一筐土。累,同“纂”,土筐。
8.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
9.执者失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
10.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11.几(jī):接近。12.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13.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14.复众人之所过: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复,弥补,补救。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
事物处于安稳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保持,问题未露出征兆以前比较容易对付,事物处于脆弱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消解,事物在刚刚萌芽的时候比较容易解决。做事情要在还没有发生问题之前就妥善处理,治理国政要在祸乱刚刚萌芽的时候就将其扼杀。两臂才能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极高的土台,是从一堆泥土开始构筑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跨出第一步开始的。施以强有力的统治,往往会把事情弄糟;想要掌控天下,反而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
妄自作为就不会招致失败,不妄图执掌一切就不会丧失一切。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遭遇失败。只有在事情快结束的时候仍然像刚开始时那样保持谨慎的态度,才不会把事情弄糟。因此,圣人往往追求别人所不追求的,从不重视稀有难得的货物。圣人总是学习别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错。圣人以此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加干涉。
第六十四章
【解读】
本章主要论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思想,并呼吁世人遵守自然无为之道。
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无执,故无失”。这一层先是列举了四种现象,指出当事物处于安稳、脆弱、未露出征兆、刚刚萌芽的状态时,是最容易谋划对付的,人们若能把握住这个时机,就能够防患于未然、治乱于未萌。接着,老子又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三种现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旨在告诉人们,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是从细小的事物发展而来的,人们只要了解这个过程,并对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关注,就能杜绝祸患的发生。在此基础上,老子又以圣人为例提醒人们不要妄为,不要妄图执掌一切,他认为这样就不会招致失败。
第二层主要总结“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的经验教训。规劝世人无为处世。
综上,本章几乎句句都是至理名言,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因此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好好琢磨。
4
收获
在《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
观点一: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
亚当·斯密曾说过:“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坏的竞争则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甚至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动荡。区分竞争的好与坏的标准,就是其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要求,以此为标准,儒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区别于只顾谋求一己之私利的“小人之争”。我们应提倡“君子之争”,拒绝“小人之争”。
观点二:过度竞争导致无序。
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战争是这样,经济发展是这样,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人类进行军备竞赛,导致核武器泛滥成灾;人类进行太空竞赛,导致太空垃圾的“乌云密布”;而人类的物质占有竞赛,已使地球不堪重负……我们回过头来,再听听老子说的“知足之足,常足矣”“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时刻提醒自己要在规范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
观点三:“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
老子所谓的“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眼前不争,是依托着“道”的无痕迹的争,是为以后发展的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既是老子以柔克刚思想的体现,又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纵观滚滚红尘,凡好争者,终必是得而复失;而不争者,则终是得而不失。德者自得,无德者不得。得失之理,唯在一个“德”字上。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