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市南木林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测试
考试方式:闭卷 年级: 高二 学科: 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全部为笔答题,共 4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密封线内禁止答题。
3、用钢笔或签字笔直接答在试卷(或答题纸上)。
4、本试题为闭卷考试,请考生勿将课本进入考场。
一、单选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庄子·天下》描述某一学派“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这一学派应是( )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2.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该言论( )
A. 体现了三纲五常和天人合一思想 B. 继承了春秋时期儒学的全部精髓
C. 将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D. 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3.下列报刊杂志中,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的是( )
A. 《时务报》 B. 《青年杂志》
C. 《新青年》 D. 《民报》
4.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 )
A. 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 “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 “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 “依法治国,中央集权”
5.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源远流长而又影响深远,下列思想与思想家对应错误的是( )
A. 普罗泰格拉一一一“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B. 苏格拉底一一“美德即知识"
C. 柏拉图一一《理想国》
D. 亚里士多德一一“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6.歌曲《说唱脸谱》中唱道:“蓝脸的窦尔顿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歌中所述的戏曲形式是( )
A. 南戏 B. 杂剧 C. 昆曲 D. 京剧
7.下列科学家与其主要成就对应不正确的是( )
A.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B. 达尔文——进化论
C. 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 D. 爱因斯坦——量子假说
8.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下列口号或学习内容按阶段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师夷长技 ②维新变法 ③文学革命 ④创立民国
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②④③①
9.1992年邓小平先后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等地,在视察途中主要阐述了( )
A.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 “科教兴国”战略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0.新中国开始进人航天时代的标志是( )
A.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1964年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
11.毕加索的代表作《格尔尼卡》反映了二十世纪30年代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的罪行。这种艺术表达形式的特征是( )
A. 反对传统束缚和理性的压制 B. 强调对客观对象的准确描绘
C. 重在表现色彩发生微妙变化 D. 重视用鲜明色彩和奔放笔法
12.有学者统计,《汉书》中武帝以后立传者188人,其中士人有150人,约占80%。这从侧面反映出( )
A. 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B. 世袭制退出历史舞台
C. 世家大族势力逐渐减弱 D. 儒学独尊产生重大影响
13.苏格拉底的朋友得知其死刑即将执行,就赶来劝说苏格拉底同意他的逃狱计划,但被拒绝。在苏格拉底看来,如果自己被处死,会对亲人朋友、对那些本来可以挽救他生命的人们造成打击。但如果逃跑,伤害城邦颁布的法律是更为严重的后果。这表明苏格拉底( )
A. 将法律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B. 以死唤醒人们认清雅典民主的弊端
C. 认可了法庭对他的罪名指控
D. 坚信自己的信仰能够挽救城邦危机
14.王夫之认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了人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这种思想产生的根源是( )
A.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 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
C. 理学对人性的压制 D. 知识分子关怀现实的情怀
15.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高呼“个性解放”“人的自由”,提出人要摆脱“神学”的束缚,人可以达到一切他想达到的目的;到启蒙运动时期,在理性的指导下,人们更是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自由被认定为是一种自然权利,是天赋人权。由此可见( )
A. 启蒙运动强调对社会权利的追求 B. 天赋人权的思想由来已久
C.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开始出现 D. 自由是要求摆脱“神学”的束缚
2、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40分)
16.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进一步交汇,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期,中国官绅承受西方所加的冲击,并被迫采取应变的对策。19世纪后半期,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认识到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将产生一个从所未见的创新机运。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甲午战争之后的几年,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很重要转折期,从这时开始,中国才比较正规地迈进到自觉理智地向外国学习的历史进程。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感性的“力”的浅层次,深入到理性的“智”的层次,并进而引起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1917—1923年的思想革命,代表了中国对西方冲击的第三阶段回应……1917—1923年的思想觉醒,标志了从传统的中国基础向完全西化的进一步转变。……但它的主要成功,在于引进了西方的思想和推毁了中国的传统,而不是创造了新的思想体系和新的哲学学派。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中国官绅“被迫采取应变的对策”是什么?19世纪后半期,中国先知先觉之士面对“变局”又提出了何种对策? (4分)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对西学的“领悟”发生变化的社会背景。(8分)
(3)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的代表人物及其政治实践。 (4分)
(4)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对西方冲击的第三阶段回应”的典型事件及其基本主张。(4分)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思想领域变化的主要特点。 (6分)
17.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曰:“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百度 百科
材料二14-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百度 百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之处? (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和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认识有何不同?(4分)
(3)通过以上对东西方思想文明的对比,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6分)
历史答案
一、单选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5 CABBA
6-10 DDCCC
11-15 ADABA
2、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40分)
16.(26分)
(1)对策: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
对策: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运动)。(2分)
(2)背景:洋务运动破产;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8分,答对一点2分)
(3)人物:康有为。(2分)
实践:戊戌变法。(2分)
(4)事件:新文化运动。(2分)
主张:民主与科学。(2分)
(5)特点:向西方学习;由被动到主动;由器物(技术)到制度到思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6分,答对一点2分)
17.(14分)
(1)相同点:都重视道德知识并看到美德与智慧之间的关系;(2分)都重视教育的作用(2分)
(2)不同点: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恪守封建伦理道德;(2分)文艺复兴思想家弘扬人文主义,倡导个性解放;(2分)
(3)结论: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人类的思想文化发展具有多元性,要客观、辩证看待。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