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声巩固(4)2021-2022学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校组织演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众从听到的声音中分辨出使用了铜鼓伴奏,依据是声音的(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频率
2.用力拔动吉他粗弦,弦发出响亮的低音;轻拔吉他细弦,弦发出微弱的高音,这说明( )
A.粗弦振动得比细弦快
B.粗弦振动的幅度比细弦的小
C.相同的时间,粗弦振动的次数少
D.振动1次,粗弦所用的时间比细弦的少
3.以下几个实验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条件的实验现象是( )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走一些以后,铃声明显减小
B.使正在发生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会溅起水花
C.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D.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内,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4.下面是一些正在振动着的物体,甲:手臂以每秒2次上下挥动;乙:蝙蝠的嘴发声时振动频率为105Hz;丙:被小锤敲击的频率为256Hz的音叉。对以上物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耳都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B.人耳不能听到丙发出的声音,只能听见甲、乙发出的声音
C.人耳只能听到丙发出的声音
D.人耳都听不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常见词语“引吭高歌”是指声音的音调很高
C.小区附近“禁止鸣笛”标牌是指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高速公路两旁的屏障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6.对如图所示的情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发声的音叉轻触悬挂的乒乓球,球被多次弹开,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乙图中,敲锣时用力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
C.丙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是在声音接收处减小噪声的
D.丁图中,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7.端午节赛龙舟时,划龙舟的队员在鼓声指引下,整齐地划动船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鼓声不能通过水传播
B.鼓手敲鼓的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C.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产生的
D.鼓手敲击鼓面越快,鼓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也越快
8.下列防治噪声的事例中,属于从产生环节进行防治的是( )
A.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 B.在公路旁设置声音屏障
C.在噪声环境下工作佩戴耳塞 D.在住宅区植树
9.通过观察音叉、钢琴与长笛发出的C调1(do)的波形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种不同乐器发出的波形整体上疏密程度是相同的,即音调相同
B.甲乙丙三种波的形状不同,即音色不同
C.甲乙丙的响度、音调、音色都不相同
D.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10.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不能传播声音
B.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色不同
11.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生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
A.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C.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12.如图所示的现象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图:弹奏古筝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目的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B.乙图: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绳上的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C.丙图: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丁图: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
13.下列关于图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图反映的是-种噪声的波形图
B.哨子音调变化取决于空气柱的长短
C.倒车雷达利用蝙蝠的回声定位原理
D.所有的回声都能被人耳接收并准确分辨
1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B.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一定能听到声音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声波能击碎人体内的“结石块”,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15.有一根长20米的钢管,钢管内装满水,甲同学在一端敲打钢管一下,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响声( )(v气=340m/s;v水=1500m/s;v钢=5200m/s)
A.一次响声 B.两次响声 C.三次响声 D.四次响声
二、填空题
16.为积极践行“绿色·共享”的经济理念,市民们越来越多地选择“共享单车”出行。在骑行的过程中,链条和齿轮间不断地撞击发出声音,当骑行的速度由小变大时,其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___________(选填“高”或“低”)。
17.西山区规定在碧鸡广场使用音响设备活动时,声音控制在60分贝以内,且活动时间最晚不超过21时30分。这一规定能有效在________处减弱噪声对周边后居民的影响;“60分贝”是指控制声音的________(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8.小明同学做的水瓶琴如图所示,调节瓶中的水量使它们形成七种音阶,然后用筷子敲击瓶口来“演奏乐曲”,其中调节瓶中的水量可以改变声音的_______,改变敲击瓶口的力度可以改变声音的________。(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9.声音在空气中是以______形式传播的,研究声音时,引入水波,这里采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________(选填“次声波”、“超声波”)。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________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此声呐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三、简答题
20.甲同学在一根装满水的较长的铁管一端敲一下,乙同学在铁管的另一端能听到三次敲击声.请回答:
(1)按乙同学听到的先后顺序,指出这三次声音分别是什么物质传播的?
(2)简要说明听到三次声音原因?
21.如下图所示,在一个圆底烧瓶内装入适量的水,用下端系有小铃铛的带孔橡皮塞塞住瓶口,孔内插有一截套有橡皮管的玻璃管,此时轻轻晃动烧瓶,可以听到清脆的铃声.
(1)把烧瓶放在酒精灯下加热,使水沸腾一段时间后,用夹子夹住橡皮管,待烧瓶冷却,再次晃动烧瓶,铃声将会怎样?
(2)打开夹子,空气进入烧瓶,再晃动烧瓶,铃声又将会如何?
(3)该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22.用声呐能否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请说明原因。
23.当声源朝着我们运动时,我们听到的声音的音调会变高,当声源远离我们运动时,我们听到的声音的音调会变低。那么你能根据火车的汽笛声来判断火车是进站还是出站吗?
24.列举噪声的危害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
(
1
)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听众从听到的声音中分辨出使用了铜鼓伴奏,听音辨别乐器,故是音色,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有关,故A符合题意;
BCD.音调是指的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的声音的强弱,频率是指声源一秒钟振动的次数,均与听音辨乐器无关,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C
【详解】
A.粗弦发出低音,细弦发出高音,说明弦越细,振动越大,音调越高,所以粗弦振动得比细弦慢,故A不符合题意;
B.用力拨粗弦,响度大,轻拨细弦,声音微弱,说明当使用的力度大时,则振幅大,所以粗弦振动的幅度比细弦的大,故B不符合题意;
C.相同时间内,细弦振动次数多,故C符合题意;
D.振动1次,细弦因振动快而用时少,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A
【详解】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空气抽去一些后,钟声明显减弱,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符合题意;
B.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发声是由音叉振动产生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说明声音的音调和空气柱振动的频率有关,故C不符合题意;
D.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C
【详解】
频率是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甲的频率为2Hz,乙的频率为105Hz,丙的频率为256Hz,而人的听觉范围是20-20000Hz,因此只有丙的振动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就人耳能听到丙发出的声音,甲、乙发出的声音人耳是听不到的。
故选C。
5.D
【详解】
A.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引吭高歌”都是指声音的响度很大,故AB错误;
C.“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高速公路两旁的屏障阻挡声音的传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汽车产生的噪声,故D正确。
故选D。
6.D
【详解】
A.甲图中,发声的音叉轻触悬挂的乒乓球,球被多次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不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错误;
B.敲锣时,用力越大,锣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B错误;
C.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小噪声的,故C错误;
D.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D正确。
故选D。
7.C
【详解】
A.液体能够传声,所以鼓声可以通过水传播,故A错误;
B.敲鼓的力越大,其振幅越大,故其响度越大,即鼓声越大,故B错误;
C.鼓声是由于鼓面的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传音介质和温度有关,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8.A
【详解】
A.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属于在噪声的产生环节防治,故A符合题意;
B.在公路旁设置隔音屏障,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属于在噪声的传播环节防治,故B不符合题意;
C.在噪声环境下工作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属于在噪声的接收环节防治,故C不符合题意;
D.在住宅区植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属于在噪声的传播环节防治,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C
【详解】
AC.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偏离原位置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发生体的结构、材料有关。由图可知,音叉、钢琴、长笛三图的波形总体上疏密程度及振动幅度相同,因此音调、响度相同,故A正确,C错误,A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B.它们的波形不同,所以发声体不同,故音色不同,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D.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B
【详解】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液气均能传播声音,所以水能传播声音,故A错误;
B.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所以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B正确;
C.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
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结构不变则音色不变,振动幅度不同,则音叉发声的响度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11.B
【详解】
A.不塞瓶塞时声音通过空气向外传播,塞上瓶塞时声音通过瓶塞向外传播,探究的是固体传声和气体传声,故A不符合题意;
B.完好的瓶胆夹壁中都是真空的,漏气的瓶胆不是真空的,可以验证真空能否传声,故B符合题意;
C.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没有控制距离相同,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故C不符合题意;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没有控制声音响度大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B
【详解】
A.甲图中手按压古筝不同位置的弦时,是为了改变弦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故A错误;
B.乙图中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绳上的乒乓球,乒乓球多次被弹开,利用放大法,说明发声体在振动,故B正确;
C.丙图中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
D.丁图中的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在声源处阻断噪声的传播,故D错误。
故选B。
13.D
【详解】
A.从图像可知看出,这是不规则的振动,故该图反映的是-种噪声的波形图是正确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哨子音调变化取决于空气柱振动频率,而空气柱的空气柱振动频率由空气柱的长短决定的,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倒车雷达利用蝙蝠的回声定位原理都是超声波回声定位,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并不是所有的回声都能被人耳接收并准确分辨,人耳能听到的只能是20Hz——20000Hz,还有回声比原声晚0.1s以上才能分辨出来,故D错误,D符合题意。
故选D。
14.D
【详解】
A.敲锣时,当振动频率相同,则用力越大,锣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故A错误;
B.发声体一定在振动,但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听到,因为振动频率不在可听范围,人耳是听不到的,譬如:超声波和次声波。故B错误;
C.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故C错误;
D.人体内的结石块能被击碎,是因为声波能携带能量,故D正确。
故选D。
15.A
【详解】
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s。
声音通过钢管传播到乙同学处用的时间为
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乙同学处用的时间为
可见两次时间间隔太短,乙同学只能听到一次响声。
故选A。
16.高
【详解】
当骑行的速度由小变大时,链条和齿轮间的撞击频率变高,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会逐渐高。
17.声源 响度
【详解】
[1]声音控制在60分贝以内,且活动时间最晚不超过21时30分,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60分贝”是指控制声音的大小,即声音的响度。
18.音调 响度
【详解】
[1]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调节瓶中的水量使它们形成七种音阶,然后用筷子敲击瓶口来“演奏乐曲”,瓶子中的水的体积、质量不同,质量越大,越不容易振动,瓶子振动的频率越小,发出的音调越低,即调节瓶中的水量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
[2]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的声音响度越大。改变敲击瓶口的力度可以改变瓶子振动的幅度的大小,即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
19.声波 类比法 超声波 3000 不能
【详解】
[1]声音是一种波,它在空气中是以声波形式传播的。
[2]研究声音时,人用眼睛是无法观察的,水波是可以观察到的,把声波类比于水波,采用的实验方法是类比法。
[3]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则声呐向海底发射的是超声波。
[4]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海底的回波信号,这时信号走过的路程是海底深度的两倍,海水中声速是1500m/s,设海底的深度是s,则根据可知,该处的海深为
该处的海深为3000m。
[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太空中没有介质,不能传播声音,那么声纳不能用于太空测距。
20.(1)第一次是通过铁管传播过来的,第二次是通过水传播过来的,最后一次是通过空气传播过来的;
(2)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水中次之,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慢,所以可以先后听到三次敲击声音.
【解析】
考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专题:应用题.
分析:根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推断听到声音的次数,要对此题中声音传播的介质有全面的认识,不能漏掉某种介质.
解答: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在固体中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最慢的是在气体中;当乙同学在一端敲击后,声音会同时沿着三种介质传播,分别是:固体铁、液体水、空气;因声音在这三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声音到达甲同学耳朵的时间就不同,甲同学听到的第一声是通过铁管传过去的,第二声是通过水传播的,第三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的知识,由于声速的不同,使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不同.另外,长铁管的长度必须到达足够长.
21.(1)铃声减弱(2)铃声又清脆起来(3)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分析】
分析沸腾后烧瓶内气体成分,再分析用夹子夹住橡胶管冷却后瓶内气体的变化情况,如果重新打开夹子说明外界空气进入到烧瓶中,分析出这个瓶内气体介质的变化过程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详解】
拧紧瓶盖,摇动铃铛,因瓶内有空气,声音可以传播,所以能听到声音;
(1)烧瓶中倒少量水,给烧瓶加热至水沸腾,在瓶中水快要没有时停止加热,并迅速照图乙那样塞紧皮塞,冷却一会儿,瓶内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瓶壁上,瓶内接近真空,再摇动烧瓶听铃铛的响声,铃声变小,或者几乎听不到铃声;
(2)打开夹子,空气进入烧瓶内,再晃动烧瓶可以听到铃声,空气充当传播声音的介质;
(3)综合上面的实验可以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依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点睛】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越稀薄,传声效果越差,听到的响度也就越小.
22.见解析
【详解】
用声呐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因为地球和月球之间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23.若听到的汽笛声音调变高,则火车正在进站,若听到的汽笛声音调变低,则火车正在进出站
【解析】因为当声源朝着我们运动时,我们听到的声音的音调会变高,当声源远离我们运动时,我们听到的声音的音调会变低。若听到的汽笛声音调变高,火车朝着我们运动,则火车正在进站;
若听到的汽笛声音调变低,则火车正在出站。
点睛:这一点容易与响度混淆,声音的响度跟人与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响度也就越小;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当声源朝着我们运动时,我们听到的声音的音调会变高,响度会变大。
24.深夜工厂里的机器声干扰人的休息 @小城镇街道上嘈杂的汽车喇叭声,影响学生的学习等.
【详解】
噪声的危害有:
深夜工厂里的机器声干扰人的休息;
小城镇街道上嘈杂的汽车喇叭声,影响学生的学习;
处于噪声较大的环境中,会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
超过90dB的噪声环境中,会严重影响人的听力等.
(
2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