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声培优训练(3)2021-2022学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声培优训练(3)2021-2022学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有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10-12 20:0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声培优训练(3)2021-2022学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五四”青年节期间,学校举办了以“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为主题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歌咏比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合唱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合唱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C.合唱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将音箱音量调大改变了合唱声的音色
2.学校附近的居民,早上总能听到喇叭播放的跑操音乐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音乐声是由于空气振动产生的 B.居民关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音乐声通过空气传入居民耳中 D.声音的音调可用音量旋钮调节
3.小明用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在班里举行的小型音乐会上用自己制作的乐器进行演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小明用筷子敲击玻璃瓶时,是玻璃瓶和水振动发声
B.小明用筷子从左到右敲击玻璃瓶时,发出的声音从低到高
C.小明吹玻璃瓶口时,是玻璃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D.在小明从左到右吹玻璃瓶口时,发出的声音从低到高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速度一定相同
B.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响度以及传播速度都不变
C.用声呐探测海深,利用了声波传递信息
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C.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都是超声波 D.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6.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掀起了“停课不停学”的网络在线课堂热潮。下列有关网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老师讲课时发出的声音不是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
B.学生将手机的音量调大,是改变了手机声音的响度
C.老师随机提问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
D.学生在听课时关闭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7.为了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是什么,以下几个实验方案,你认为能说明问题的实验是(  )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空气抽出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B.把正在发声的防水音乐盒放入水里,我们仍能听见音乐盒发出的声音
C.吹响小号后,按不同的键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
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纸上可以看到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8.二胡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种,在演奏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节琴弦发声时的(  )
A.响度 B.音调 C.振幅 D.音色
9.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听诊器能增大振幅,使响度增大
B.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C.学校教学楼楼道内设立“轻声慢步”标志的目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音
D.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说明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10.如图所示的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通过发出30~60赫兹的低频音波,能够在短短数秒之内扑灭火焰,令人大开眼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发出的是次声波
B.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利用的是其发声的响度大
C.声波可以灭火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D.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是高科技产品,发声不需要振动
11.如图所示,甲: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乙: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若在月球上分别做甲、乙两个实验,能否看到对应的实验现象(  )
A.甲实验能看到,乙实验不能看到 B.甲实验不能看到,乙实验能看到
C.甲、乙两实验都能看到 D.甲、乙两实验都看不到
12.以下关于“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频率越高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13.如图所示的现象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图:弹奏古筝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目的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B.乙图: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绳上的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C.丙图: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丁图: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
1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正在发声的编钟一定在振动
B.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鼓面,鼓面发声的音调会不同
15.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耳朵,是控制噪声的三种措施,在图中属于阻断噪声传播的措施是(  )
A.摩托车的消声器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工厂的防噪声耳罩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C.穿越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安装噪声监控装置,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二、填空题
16.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其中蕴含着很多物理知识。例如“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_____(选填“笛管”或“管内空气柱”)的振动产生;“夜半钟声到客船”中是根据声音的_____来判断出是钟声的。
17.如图分别是音叉、钢琴和长笛发出的C调1(do)的波形图。
(1)由图可知,在声音的三个特性中,相同的特性有______,不同的特性有______;
(2)你是通过观察波形的______程度来知道声音的音调特性,音色是由波______的不同反映出来的。
18.“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说的是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吹奏乐器,由竹管刮制排插而成,如图所示。吹奏时,竹管内空气柱由于______而发声;相同条件下,吹奏长竹管时所发出声音的音调较______(选填“高”或“低”)。
19.男女生合唱时,男中音放声高歌,女高音小声伴唱。则男中音的______大,女高音的______高。(选填“音调”或“响度”)
20.“不敢高声语”中的“高”是指声音的________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能判断出是钟声依据声音的_________不同。
21.小李同学家小区外空地常有大妈跳舞,喧器的音乐时常干扰他学习,他不得不将家里的窗户全部关闭,这是在___________控制噪声;中考期间考场周围常常设有禁止鸣笛的标志,这是从___________减弱噪声。
三、简答题
22.随着“嫦娥五号”成功从月球采样返回,我国的载人登月计划已经进一步提上日程。如果你有幸成为宇航员登上月球,此刻正面对全球的中学生进行视频直播。你可以采用哪些方法验证月球表面是否有大气。请根据示例仿写出两个验证方法。
例如:将两个吸盘挤压在一起,是否容易拉开。
23.蝙蝠即使在黑暗中飞行也会绕开障碍物,不会发生碰撞,这是为什么?________.
24.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如图所示,几只鸟在树上“歌唱”,一个听觉良好的女孩在一间门窗紧闭的甲房间内,靠近单层玻璃她能听到窗外鸟的“歌声”;她到另一门窗紧闭的乙房间内,靠近双层玻璃(双层玻璃的夹层内抽成真空),她却几乎听不到室外鸟的“歌声”.
解释为什么女孩在乙房间内能看见室外的鸟儿,而几乎听不到室外鸟的“歌声”.
25.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1912年一艘名叫“泰坦尼克号”的大海轮因为与冰山相撞而沉没的悲剧.为了避免悲剧重演,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利用声音的传播规律制成的探测装置,将这种装置安在船上,能及时发现冰山或暗礁的存在.请简要说明这种装置的工作原理.
26.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古法以牛皮为天服(即箭袋),卧则为枕,取其中虚,附地振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声也.”意思是: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时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段记载蕴涵了什么科学道理?
27.下面是小明的一篇日记:
10月15日 星期三 晴
“丁零零、丁零零……”清脆的铃声打破了校园的宁静,放学了,我背着书包走在回家的大街上,街上人来人往,叫卖声、车铃声、汽笛声尖锐刺耳。我回到家里,放下书包就躺在软软的沙发上,觉得上了一天的课有些疲劳,当我打开录音机欣赏那优美的轻音乐时,全身的毛孔别提多舒服了。“小明,把录音机关掉!”这是爸爸的声音,他在书房里看书。我不理解,心也凉了半截……
(1)指出以上材料中哪些属于噪声,哪些属于乐音?
(2)小明的爸爸不允许小明欣赏轻音乐的原因是什么?
(3)你能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吗?(请提出2种解决办法)
(
2
)
(
1
)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合唱声是由合唱者声带振动产生,A故错误;
B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合唱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B正确,C错误;
D.音量调大是改变了声音的响度,,将音箱音量调大改变了合唱声大小,故D错误。
故选B。
2.C
【详解】
A.音乐声是由喇叭振动产生的,而非空气,故A错误;
B.居民关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音乐声产生后通过空气传入居民耳中,故C正确;
D.音量旋钮可调节响度,不能调节音调,音调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故D错误。
故选C。
3.D
【详解】
A.敲击瓶子时,瓶子和瓶子内的水因振动而发声,因此声音是由瓶和瓶内水的振动而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瓶子中的水量越多,振动越慢,振动的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瓶子中的水量越少,振动越快,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瓶中水量从左往右越来越少,因此音调越来越高,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D.向瓶口吹气时,引起瓶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声;空气柱越长,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C
【详解】
A.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还与介质温度有关,故A错误;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传播速度会改变,故B错误;
C.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传递能量,声呐探测海深是利用的声波传递信息,故C正确;
D.物体在振动,我们不一定能听到声音,若物体在真空中振动产生的声音,人耳就不会听到,故D错误。
故选C。
5.B
【详解】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B正确;
C.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除了超声波,还有次声波,故C错误;
D.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6.A
【详解】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讲课时发出的声音是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故A错误,A符合题意;
B.音量就是指声音的响度,学生将手机的音量调大,是改变了手机声音的响度,以便听得清楚,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老师随机提问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使学生掌握知识,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学生在听课时关闭门窗,阻断了声音的传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D
【详解】
A.铃声减小是因为抽去了钟罩内的空气,当钟罩内为真空时,则听不见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故A不符合题意;
B.把正在发声的防水音乐盒放入水里,我们仍能听见音乐盒发出的声音,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故B不符合题意;
C.小号属于管乐器,声音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按不同的键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是因为控制了空气柱的长短从而改变了声音的音调,故C不符合题意;
D.纸上可以看到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铅笔在运动,而铅笔是固定在大钟上的,说明了敲响的大钟也在振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B
【详解】
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可以改变琴弦振动的快慢,故这样可以改变音调的高低,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9.C
【详解】
A.听诊器是采用减小声音的分散来增大响度的,故A错误;
B.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B错误;
C.学校楼道内设立“轻声慢步”标志,目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
D.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D错误。
故选C。
10.C
【详解】
A.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发出声音的频率范围在30~60赫兹,而次声波的频率要小于20赫兹,所以该装置发出的不是次声波,故A错误;
B.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发出声音的频率比较低,但响度不一定大,故B错误;
C.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声波可以灭火说明声波具有能量,故C正确;
D.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发出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D错误。
故选C。
11.A
【详解】
如图甲,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与之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波传递能量;真空中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故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小球不会弹起,但甲图小球与音叉接触,依然会被弹起。
故选A。
12.D
【详解】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特色,即音色来判断的,故A错误;
B.敲锣时,用力越大,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故B错误;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能够将小石头粉碎,故D正确。
故选D。
13.B
【详解】
A.甲图中手按压古筝不同位置的弦时,是为了改变弦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故A错误;
B.乙图中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绳上的乒乓球,乒乓球多次被弹开,利用放大法,说明发声体在振动,故B正确;
C.丙图中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
D.丁图中的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在声源处阻断噪声的传播,故D错误。
故选B。
14.A
【详解】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编钟一定在振动,故A正确;
B.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错误;
C.“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C错误;
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鼓面,鼓面发声的响度会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15.C
【详解】
A.摩托车的消声器,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合题意;
B.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穿越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属于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故C符合题意;
D.安装噪声监控装置,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16.管内空气柱 音色
【分析】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详解】
[1]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笛管中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2]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因此“夜半钟声到客船”中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出是钟声的。
17.音调、响度; 音色 疏密 形
【详解】
(1)[1][2]由图可知,三个声音的振幅相同,响度相同,在相同的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频率相同,音调相同;但波形是不同的,即音色是不同的。
(2)[3][4]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波形越密,则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可以通过观察波形的疏密程度来知道声音的音调特性;波的形状不同,音色不同,所以音色是由波形的不同反映出来的。
18.振动 低
【详解】
[1]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吹奏乐器,由竹管刮制排插而成,吹奏时,竹管内空气柱振动发声。
[2]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长管中空气柱较长,吹奏长管时空气柱振动慢,频率低,所发出声音的音调较低。
19.响度 音调
【详解】
[1][2]男中音的声带振幅较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大,但声带振动频率小,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低;女高音的声带振动频率大,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但声带振动幅度小,发出声音的响度小。
20.响度 音色
【详解】
[1]高声指声音的响度大。
[2]辨别发声体是何种物质,根据发声体发声的音色不同。
21.传播过程中 声源处
【详解】
[1][2]将家里的窗户全部关闭,这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设有禁止鸣笛的标志,这是从声源处减弱噪音。
22.见解析
【详解】
答:(1)拍手,能否听到拍手声;
(2)观察插在月球上的旗子会不会飘动;
(3)在月球上能否直接交谈,是否需要借助通讯设备等。
23.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这种方法叫回声定位
【解析】
【分析】
某些动物能通过口腔或鼻腔把从喉部产生的超声波发射出去,利用折回的声音来定向,这种空间定向的方法,称为回声定位。
【详解】
蝙蝠即使在黑暗中飞行也会绕开障碍物,不会发生碰撞,因为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24.见解析所示
【详解】
因为乙房的双层玻璃内抽成真空,几乎无声音传播的介质,另外其他门窗紧闭,所以女孩在乙房内几乎听不到室外树上鸟儿的歌声.由此可见,真空不能传声;女孩在两个房间都能看见室外树上的鸟,而只能在甲房间听到室外鸟的“歌声”,这说明真空不能传声,而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而且传播的最快.
25.把回声探测器装在海轮货舱的底部,由舱底向海底发出声音,声音由海水传至海底,由海底再返回,当回声探测器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声波后,就会记录下声音在海水中往返所用的时间,根据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结合s=vt,就能计算出海的深度,根据探测器记录时间的情况可判断有无冰山或暗礁.
【解析】
这种装置叫回声探测器(又称声呐),它是利用回声原理工作的,即利用声呐向外发射声波,准确记录声波往返所用的时间,根据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可测出海的深度,最后判断冰山或暗礁的是否存在.
26.见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声音在不同的介质里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解答此题.
解:夜袭敌人的马蹄声会通过空气和大地这两种介质向前传播,并且在大地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因此当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时,能提前听到从大地传过来的声音.
故这段记载蕴涵的科学道理是:①声音传播需要介质;②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属于基础知识题.
27.见解析
【详解】
(1)街上人来人往,叫卖声、车铃声、汽笛声尖锐刺耳。这些对于小明来说都是噪音;录音机中优美的轻音乐,对于小明来说是乐音,但对于看书的爸爸来说是噪音。
(2)录音机中优美的轻音乐,对于小明来说是乐音,但对于看书的爸爸来说是噪音;所以小明的爸爸不允许小明欣赏轻音乐。
(3)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来说可有如下方法:即可以让小明减小录音机的音量、可以让小明将自己的房间的门窗关严,也可以让看书的爸爸带上耳罩等均可。
(
2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