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闻两则

文档属性

名称 1 新闻两则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9-07 22:2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八(上)语文教学案
1.新闻两则
学习任务
1.了解新闻的常识,学习写作新闻。
2.揣摩简洁、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重点
新闻的常识及其在阅读和写作中的运用。
学习难点
品味语言的表现力。
预习导学
1.字词积累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阻遏( ) 芜湖( ) 荻港( ) 溃退( )
歼灭( ) 绥靖( )( ) 瑰宝( ) 要塞( )
负隅顽抗( )高屋建瓴 ( ) 气势磅礴( )( )
锐不可当 ( )
2.回忆或查找渡江战役的背景,这将有助于你对文章主旨和情感的
把握。
3.请理解并识记下列新闻的基本知识,将有助于你顺利地阅读课文和写作新闻。
(1)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2)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3)新闻得要素:等同于记叙的要素。
(4)新闻的特点:真实、及时、简洁
(5)新闻独特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标题: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可以三个标题齐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结尾。
背景和结语有时很明显,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由此可以看出:
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可看新闻的_______。
要了解新闻的概貌,可看新闻的_______。
要更全面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应看新闻的_______。
4.朗读课文,感受课文鲜明的感彩。
5.将新闻的导语和主体划开,并看一看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写的。这个问题直接标在课本上。
课堂研讨
一、回忆历史,走进文本。
二、整体感知 自主学习
1.导语部分包括哪些内容,它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2.自读主体部分,完成下表
时间 地点 兵力 战况 特点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三、重点研讨 合作学习
1.谋篇布局:新闻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三个层次之间是怎样过渡的?
2.语言品味
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说理由。
①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②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提示:注意从画线词语的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① 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彩。)
①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东路军已战胜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封锁长江。
②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提示:从概括与具体和词语的表现力上比较。也可读一读,品味品味)
四、迁移拓展 实战演练
1.看一看近期报纸上的新闻,是怎样安排结构的?
我读的新闻是:
它的结构是这样安排的:
2.从自己近几日的见闻中选择一个材料,用新闻的形式报道出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