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常见的运动培优训练(1)2021-2022学年京改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甲乙两物体运动路程之比是2:3,所用的时间之比是3:2,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
A.1:1 B.4:9 C.2:3 D.9:4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均是340m/s
B.音乐厅内,观众能够根据响度来辨别不同的演奏乐器
C.悦耳动听的音乐不可能是噪声
D.住宅楼安装双层玻璃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3.家住三楼的王琴早上醒来,听到同学李娟在楼下喊她一起上学,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王琴能听到楼下的叫喊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B.李娟的叫喊声很大,说明她的音调高
C.王琴从叫喊声中听出是李娟,她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D.王琴的妈妈提醒她下楼时脚步要轻些,这是为了减弱噪声
4.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甲中敲击鼓面,看到鼓面上的泡沫颗粒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图乙中直尺伸出桌面的越短,拨动时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说明响度由频率决定
C.图丙中发声的扬声器外,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图丁中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音
5.如图是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s-t图像,分析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 B.两物体往同一方向行驶
C.两物体在t=10s时刻相遇 D.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相等,都是5 m/s
6.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是50m B.人正常步行速度约是1m/s
C.课桌上的橡皮掉到地上时间约1s D.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是15mm
7.s、v和t分别表示路程、速度和时间,下列图象中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8.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
B.老师讲课的声音约为150dB
C.根据音色可以辨别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D.教室内禁止喧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9.甲乙两个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之比是3︰1,所用的时间之比是2︰5;则甲乙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之比是( )
A.6︰5 B.5︰6 C.15︰2 D.2︰15
10.陆地上跑得最快的猎豹,每秒可跑40m;空中飞行最快的褐海燕,每分钟能飞行5km;水中游得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108km/h;则速度大小( )
A.猎豹最大 B.旗鱼最大 C.褐海燕最大 D.三者一样大
11.如图所示,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小明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突然,他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列车的车尾才发现,实际上他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小明发现自己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是以旁边列车的车尾为参照物
B.小明感觉自己乘坐的列车前进了是以旁边的列车为参照物
C.小明感觉旁边的列车向相反方向开去是以自己乘坐的列车为参照物
D.小明先后不同的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不同造成的
12.与图中情景相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图中的实验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B.乙图中用实验加推理的探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C.音叉抵在牙齿上,能听到音叉的声音是利用了空气传声
D.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橡皮筋是为了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3.某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某一矩形工件的宽度,在不同位置先后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 2.36cm,2.83cm,2.37cm,2.37cm。则该工件的宽度应记为( )
A.2.37cm B.2.367cm C.2.36cm D.2.48cm
14.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B.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一定能听到声音
D.乐器发出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
二、填空题
15.如图所示,扬声器发出声音的______(响度/音调)变大时,会观察到小纸屑跳起的高度______(变大/变小);观察到小纸屑跳动的频率变低,说明扬声器播放的歌曲的音调______(变高/变低)。
16.(1) 我市进行防空演练时,那种尖锐刺耳的防空警报声是通过 ________传入耳朵的,这样尖锐刺耳的声音平时我们说它是一种噪声,但这次它却向大家传递着一种 ________。
(2)“雾霾”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建筑施工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因素。轰鸣的机器噪声是由于物体_______产生的,围在各建筑工地的绿围墙可在______减弱噪声。但飞扬的尘埃却污染天空形成“雾霾”。“霾”主要是悬于空气中的尘埃,很难消散,其中PM2.5易被人体吸收,对健康不利。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2.5_______(填“mm”或“μm”)的颗粒物。
17.“广场舞”近期在各地频频引发“扰民”争议,让广受中老年人欢迎的广场变成了众矢之的。针对这种现象,广东省广州市一社区居民巧妙地将广场舞改成“耳机舞”,在跳广场舞时用无线耳麦取代大喇叭。既不耽误锻炼,也除去了“扰民”的烦恼,可谓一举多得。用无线耳麦取代大喇叭,是从______环节,防治噪声;属于在______处减弱噪声的途径。
18.一名男低音歌手正在放声高歌,这里的“低”是指______。蜜蜂1min振翅2640次,则其翅膀振动频率为______,人耳______(能/不能)听到这种声音。
19.公共汽车从甲站经乙站开到丙站,甲、乙两站相距s1=1200m,乙、丙两站相距s2=2160m。汽车从甲站开到乙站经历时间t1=2min,在乙站停车t0=1min后开往丙站,再经t2=3min到达丙站,求:汽车从甲站到乙站,从乙站开到丙站,从甲站开到丙站这三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20.考试前,“请考生进入考场”指令是播音员的声带______产生的,这个声音可以传递______(选填“信息”或“能量”),考试过程中,考场周围禁止建筑工地施工和车辆鸣笛,是从______减弱噪声。
三、简答题
21.要测量出一只圆形空碗的碗口边缘的长度,你能设计几种测量方法
22.小雪拎起水壶向暖水瓶中灌开水,小林在一旁提醒他:“小雪,快满了!”“真的满了!”小雪说.小雪奇怪的问:“你没有看怎么知道水已快满的?”小林说:“这是听出来的,”小雪对此大惑不解.你能帮助小雪弄清其中的奥妙吗?
23.举例说明水可以传播声音。
24.如图,耳朵贴在桌面上和离开桌面一点,听到轻叩桌面的声音相同吗?为什么?
25.如何测出地图上青岛到北京铁路线长度?
26.在一次爆破中,用一条90厘米长的引火线来使装在钻孔里的炸药爆炸,引火线燃烧的平均速度是0.6厘米/秒,点火者点着引火线后,以5米/秒的平均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点700米远的安全区?
(
2
)
(
1
)
参考答案
1.B
【详解】
由知道,甲乙的速度之比是
故选B。
2.D
【详解】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速度更快,故A错误;
B.音乐厅内,观众能够根据音色来辨别不同的演奏乐器,故B错误;
C.音乐声如果影响了他人休息、工作和学习,就成为是噪声,故C错误;
D.住宅安装双层玻璃窗,这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D。
3.B
【详解】
A.王琴能听到楼下的叫喊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李娟的叫喊声很大,说明她的响度大,故B错误,符合题意;
C.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王琴从叫喊声中听出是李娟,她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王琴的妈妈提醒她下楼时脚步要轻些,这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B
【详解】
A.敲击鼓面,鼓面上的泡沫颗粒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拨动时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说明音调由频率决定,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发声的扬声器外,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C
【详解】
A.由图像可知一个物体从起点出发,另一个物体从起点外100 m的地方出发,故A错误;
B.由图像可知,上方图线表示一个物体从100 m外的地方向起点运动,下方图线表示另一个物体从起点向远处运动,运动方向不同,故B错误;
C.由图可知,在t=10 s时,两个物体相向而行,运动的距离都是50 m,且在起点外50 m 处相遇,故C正确;
D.由图像可知,它们的速度分别是
v1==5 m/s
v2==6.25 m/s
两物体运动速度不相等,故D错误。
故选C。
6.B
【详解】
A.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物理课本的长度大于20cm,接近30cm,故A不符合题意;
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2m/s左右,故B符合题意;
C.课桌的高度在1m左右,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不到1s,故C不符合题意;
D.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略小于20cm,在
17.5cm=175mm
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C
【详解】
①的图象是s-t图象,说明汽车处于静止状态;
②的图象是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说明汽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的图象是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说明汽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④的图象是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所以反映汽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②③。
故选C。
8.C
【详解】
A.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零,故A错误;
B.老师讲课的声音约为50分贝,故B错误;
C.我们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是根据发声体的音色不同,故C正确;
D.教室内禁止喧哗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9.C
【详解】
甲乙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之比是
故选C。
10.C
【详解】
陆地上跑得最快的猎豹,每秒可跑40m,则猎豹的速度为40m/s;空中飞行最快的褐海燕,每分钟能飞行5km,褐海燕的速度为
水中游得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
则褐海燕的速度最大,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A
【详解】
A.以站台为参照物,自己乘坐的列车相对站台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自己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以旁边列车的车尾为参照物,自己乘坐的列车是运动的,故A错误,符合题意;
B.以旁边的列车为参照物,小明自己乘坐的列车相对旁边的列车位置在不断变化,才会感觉自己乘坐的列车前进了,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以自己乘坐的列车为参照物,旁边的列车相对自己乘坐的列车位置在不断变化,感觉旁边的列车向相反方向开去。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小明先后不同的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而造成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C
【详解】
A.甲图中,将乒乓球靠近正在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弹起,说明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可以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乙图中,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中,将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听到闹钟的声音逐渐减小,可以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音叉抵在牙齿上,能够听到音叉的声音是利用了骨传导传声,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橡皮筋是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A
【详解】
4次测量中,测量值均精确到1mm,有三次测量值在2.3cm与2.4cm之间,而有一次测量值为2.83cm,则2.83cm这个测量值是错误的。最终结果应该是多次正确的测量值的平均值,且平均值的精确程度与测量值应该是一一致的,所以,物体的宽度应该记为
故B、C、D错误,不符合题意;A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A。
14.B
【详解】
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因为声音能传递能量,故可以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故B正确;
C.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不在这个范围内的声音人是听不到的,故C错误;
D.从环保角度说,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工作、休息、学习以及对于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为噪音,故D错误。
故选B。
15.响度 变大 变低
【详解】
[1][2]扬声器发出声音的响度变大时,说明扬声器振动的振幅变大,因此,会观察到小纸屑跳起的高度变大。
[3]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如果观察到小纸屑跳动的频率变低,说明扬声器播放的歌曲的音调变低。
16.空气 信息 振动 传播过程中 μm
【详解】
(1)[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这里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2]声音既可以传递能量,比如清洗钟表,击碎结石等,也可以传递信息,比如上课铃声,打雷声等,防空警报向我们传达了一种需要引起警惕的危险信号,故这里声音传递了信息。
(2)[3]一切声音都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轰鸣的机器噪声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绿围墙,一部分会被绿围墙吸收,减弱了声音的响度,故绿围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5]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m的可吸入固体颗粒物。
17.声音的产生 声源
【分析】
减弱噪声主要从三种途径入手,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
【详解】
[1][2]用无线耳麦取代大喇叭是在声音的产生处减弱噪声,即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8.音调 44Hz 能
【详解】
[1]一名男低音歌手正在放声高歌,男低音的“低”是指音调低。
[2]蜜蜂1min振翅2640次,则其翅膀振动频率为
[3]人耳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所以能听到蜜蜂翅膀振动的声音。
19.10m/s;12m/s;9.3m/s
【详解】
解:从甲站开到乙站的平均速度
从乙站开到丙站的平均速度
全程的距离
s=s1+s2=1200m+2160m=3360m
全程所用时间(包括停车时间)
t=t1+t0+t2=120s+60s+180s=360s
所以从甲站开到丙站的平均速度
答:从甲站到乙站平均速度10m/s,从乙站开到丙站平均速度12m/s,从甲站开到丙站平均速度9.3m/s。
20.振动 信息 声源处
【详解】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请考生进入考场”指令是播音员的声带振动产生的。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播音员的声音传递考生进入考场这一信息,故选填信息。
[3]噪声可以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考试过程中,考场周围禁止建筑工地施工和车辆鸣笛,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21.(1)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在碗的边缘某点作一记号,从这一点起沿直线的一端滚动一周,记下滚到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直线上起点到滚到位置的长度,即是碗口边缘的长度. (2)取一条弹性不大的细软棉线,绕过碗口一周,用刻度尺测出这段棉线长度即是碗口边缘的长度.
【详解】
(1)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在碗的边缘某点作一记号,从这一点起沿直线的一端滚动一周,记下滚到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直线上起点到滚到位置的长度,即是碗口边缘的长度. (2)取一条弹性不大的细软棉线,绕过碗口一周,用刻度尺测出这段棉线长度即是碗口边缘的长度.
【点睛】
本题可利用各种辅助工具进行等效法和曲直互化法测量解答.
22.音调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水越多,瓶内的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就是凭借这一点,知道水快满了的.
【详解】
音调是由频率决定的,频率越低,音调越低;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水越多,瓶内空气柱越短,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所以可以通过听声音得出水快满.
23.鱼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
【详解】
我们在钩鱼时,如果有人从岸边经过,这时,鱼会跑掉,为什么鱼会跑掉了,说明,人在经过岸边时的走路声被鱼听到了,这可以说明,声音在水中也可以传播的。(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24.不同.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的声音是通过桌面和空气传播过来的叩击声音,耳朵离开桌面一点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过来的,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的传播效果好,所以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的声音比在空气中听到的声音清晰.
【解析】
【详解】
解答:不同。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的声音是通过桌面和空气传播过来的叩击声音,耳朵离开桌面一点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过来的,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的传播效果好,所以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的声音比在空气中听到的声音清晰。
【点睛】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介质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固体传声的效果比气体好.
25.取一段弹性很小的棉线,使其跟地图上所测铁路线重合,然后拉直棉线,测出棉线长即为该段铁路线的长度
【详解】
运用替代法,用棉线替代铁路线.
26.能
【详解】
假设点火者能在爆炸前到达安全区,点火者到达安全区所用的时间为
t===140s,
在这段时间内引火线燃烧长度为
L=v2t=0.6cm/s140s=84cm,
由于引火线长90cm84cm,那么点火者到达安全区后未能立即爆炸.假设正确.
答:点火者能够到达安全区.
(
2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