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30.诗 五 首 (一)
学生姓名___________
学习任务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比较阅读。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
预习导学
1.预习五首诗歌,扫清文字障碍,做到流利地朗读。
2.查找资料,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课堂研讨 一、饮酒(其五)
(一)导入新课 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诗歌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
3.问题研讨 默读品味,思考下列问题:
a.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b.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
c.结合你对陶渊明思想的了解,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
d.“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指什么?
(三)研读赏析 齐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a.诗歌的名句是哪几句?你是如何理解这几句诗的?
b.你最喜欢哪几句诗(或你认为诗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说说理由。
(四)背诵诗歌
二、行路难(其一)
(一)相关资料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在李白入长安求仕无路的时候,写了许多抒发怀才不遇的诗作,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行路难》(其一)。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诗歌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a.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什么?
d.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三)问题研讨
1.你认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好,还是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好?为什么?
2.陶渊明中《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四)学生自由背诵,小组内互相检查。
三、己亥杂诗
(一)导入新课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b.前两句诗抒情叙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赏析 背诵诗歌,思考问题:
这首诗的名句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从这两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30.诗五首(二)
学生姓名___________
课堂研讨
一、研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由介绍杜甫在成都建成草堂及草堂被风吹毁的背景导入。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诗句的节奏、轻重音的处理,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思考问题: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朗读指导、训练。
(三)研读赏析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用得精当的词语,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2.怎样理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二、研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新课
由学过的送别诗导入。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诗歌,学生听读,正音,注意句子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诗歌。
思考下列问题:
a.诗歌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b.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自由朗读诗歌,争取背熟。
(三)研讨赏析
齐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诗中哪些句子写得好(或哪些词语用得精当)?谈谈自己的理解。
2.本诗有何艺术特色?
三、拓展延伸
1.你还学过哪些描写雪景的诗文?请说出其描写精彩的句子。请再找几首表达离别主题的诗歌。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畅,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
3.发挥合理想像,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现代文。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