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三《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三《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课件(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2 19:0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活动三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必备知识】
论证:就是用某些论据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
1.关注论证的隐含前提。
2.间接论证:排除法、反证法、归谬法。
排除法:就是共有n种可能存在,排除了(n-1)种可能,剩下最后一种可能就成为必然。
反证法:就是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的观点。
归谬法: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目的则是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常用于驳论。
3.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
驳论:驳论是通过驳斥敌对论点,证明它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性的一种论证方法。驳论可分为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三种。
学习活动三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什么是论证?
论证,就是用某些论据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
美国哲学家罗伯特·所罗门认为:“论证是指提出你自己的观点,给出你为什么接受它,以及别人为什么也应该接受它的理由。”(《大问题》)
关注隐含前提
在直接论证中,往往不会巨细无遗地呈现逻辑推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会出现部分前提的省略,这些省略的前提却往往又隐藏着理解论证的关键。
论据:子非鱼
隐含前提:
论点(子)安知鱼之乐
只有同类才能相知
柯南道尔的《银色马》中,主人公福尔摩斯有这样一段话:
马厩中有一条狗,然而,尽管有人进来,并且把马牵走,它竟毫不吠叫,没有惊动睡在草料棚里两个看马房的人。显然,这位午夜来客是这条狗非常熟悉的人。
练习举例:尝试在论据2和论据1前面,加上隐含前提。
论据2:草料棚的人没有惊醒
隐含前提2:
论据1:狗没有吠
隐含前提1:
论点:牵走马的人是狗熟悉的
找出隐藏概念 深化议论空间
【普陀区高三一模作文题(2020年12月)】
某位作家曾说:这个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细节形式存在的,我们看世界其实是看细节。如果抹去了细节,就等于什么都没有看到。
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事理型材料
评述某位作家的观点,概括起来说,就是“看细节”“某位作家曾说”
何为细节?
细小的东西
富有特征性的细小的东西,是能凸显本质、大局和趋势的细小的东西。
以细节形式存在的,我们看世界其实是看细节。
看,应该是敏锐的观察,更应该是深刻的洞见,是看人之未看,预人之未预。
未看未预并非没有蛛丝马迹,只是这些大都是以细节的方式存在着,需要你去发现,需要你去重视。
谁在看,是以什么样的状态在看,这也影响到看世界的结果。
对于细节,我们既不能无感,也不能妄念,而应该是敏感,有理念。我们要把对细节的审视置于全局和趋势之中,更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坚持深入思考的习惯。唯有如此,才能更敏锐地捕捉世界的细节,才能更好地发挥这些细节的价值。
看细节的确很重要,但细节毕竟是存在于整体和趋势中的。若只看到细节而不重视整体与趋势,这细节估计也很难找准。这整体与趋势可以看作大局。因此,这个话题里隐含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大局。这样,我们就将一个单概念话题作文转化为双概念话题作文:细节与大局。
间接论证
当直接论证有困难或者效果不好的时候,我们就会采用间接论证,主要运用“排除法”“反证法”和“归谬法”。
关注隐含前提
【2020.全国卷I】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研究发现,有氧运动能增加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血流量,从而改善记忆力。任何时候开始锻炼都不会太晚,即使进入老年阶段, ① ,你仍然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有氧运动来加以改善。有30名被试人员(平均年龄66岁)参与了研究, ② ,这两组人都没有定期锻炼的习惯,也没有记忆障碍的迹象。其中一组每周完成数次有氧运动的任务,而另一组只进行拉伸和平衡训练,同时保持较低的心率。12个月后,与拉伸平衡组相比,有氧运动组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血流量增加了。研究开始和结束时进行的记记力测试显示, ③ ,而拉伸平衡组的成绩提高不明显。
【解析】①记忆力已经开始衰退;②他们被随机分成两组;
③有氧运动组的成绩有显著提高。
关注隐含前提
【2020.全国卷II】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无论生产、生活还是娱乐,当人暴露在噪声环境中时,健康就会受到威胁。暴露时间短,会产生焦虑与精神压力;暴露时间长, ① ,甚至失聪。 听力损失程度与音量和暴露时长相关。然而,当噪声级达到一定高度时, ② ,均会产生水久性听力损害。而单从听力保护角度来说,即使是乐音, ③ ,时间过久,也会对听力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解析】①则会造成听力损失;②无论暴露时间长短;
③如果音量过大。
学会间接论证
(1)排除法
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只要找出证据否定其他所有的选项就行了,这种方法就是大家熟悉的“排除法”。排除法实际上就是运用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规则。
鲁迅在《拿来主义》中阐述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的时候,就采用了排除法,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进行一一排除,最后推出唯一的正确做法就是“拿来主义”,这样的论证让人无可辩驳。
(2)反证法
反证法就是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排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的观点。其根据的是逻辑规律中的排中律。
“如果反对实事求是,反对从实际出发,反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那还说得上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呢 那会把我们引导到什么地方去呢 很明显,那只能引导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只能引导到工作的损失和革命的失败。” ——《实事求是》
运用技巧:这段文字没从正面论述实事求是怎样,而是假设不实事求是会怎样,来证明实事求是的重要性。这运用了反证法。
学会间接论证
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 ,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司马光《训俭示康》)
司马光通过列举管仲、公叔文子、何曾、石崇、寇准等人“以侈自败”的反面例子对“生活奢侈”做出否定,从而间接论证了“俭朴”的重要性。
学会间接论证
(3)归谬法
归谬法是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目的是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常用于驳论。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从“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个立场和观点出发,分别列举了“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晋国“东封郑”必西“阙秦”等证据,得出灭掉郑国实为“阙秦以利晋”的结论,证明了“亡郑而有益于君”观点的错误,最终让秦伯心悦诚服地打消助晋伐郑的想法并“与郑人盟”。
“还有一次,国民党的一个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闹得满城风雨。鲁迅先生幽默地说:‘同学同泳,皮肉偶尔相碰,有碍男女大防。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间,一同呼吸着天地中间的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呼出来,被那个女人的鼻孔吸进去,又从那个女人的鼻孔呼出来,被另一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淆乱乾坤,实在比皮肉相碰还要坏。要彻底划清界限,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 ——唐弢《琐忆》
运用技巧:这段文字运用归谬法。先认同男女同学同泳的确有碍大防,接着又运用夸张联想的手法推出:但要彻底防止男女淆乱乾坤,就要一律带上防毒面具这一荒谬的结论,令人忍俊不禁。
学会间接论证
注意:反证法和归谬法的区别:
①二者的目的不同。反证法用于论证,目的在于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归谬法用于反驳,目的在于确定某一判断的虚假。
②二者的结构不同。反证法的结构比归谬法的结构复杂,反证法需要设与被论证论题的反论题(相矛盾的或相反对的论题)真;归谬法不需要设反论题。
③二者的根据不同。反证法需要运用排中律,由确定反论题假进而间接地确定原论题真;归谬法则是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直接推出被反驳的论题假。
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
这位“虚拟论敌”可能会“驳论点”——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者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驳论据”——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驳论证”——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所以我们就要在论点、论据和论证中做到无懈可击,让“论敌”无处可驳。
例如:要求以“兼听则明”为论题写一篇议论文。
常规模式:
①论点:兼听则明
②正面的例子:“齐王纳谏”
③反面的例子:“晁盖丧命”
分析:按照这样的提纲写下去,很容易写成“观点加例子”的模式,即使材料再丰富,逻辑上还是不够周密。
引入“假想敌”:
①“兼听”就一定“明”吗?“三人成虎”“父子骑驴”的故事里的主人公恰恰是听得越多越糊涂啊……
②“偏信则暗”能够证明“兼听则明”吗?
③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声音还不算“兼听”吗?而李世民有时听魏征一个人的就够了。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兼听?
分析:有了质疑,就要应对、驳斥、解释,也就需要对“兼听”的内涵做进一步的解释,对例子做进一步的分析。
改进后:
①提出论点:兼听则明
②阐述论点:
“兼”的目的:拓宽视野,打开思路。
“兼”的核心:在“多”,更在“异”。
③举例分析:
正:“齐王纳谏”等,分析齐王“兼听“的表现,重点突出”刺”“谏”“谤议”。
反:“晁盖丧命”等,分析不“明”的根本原因是不能“兼听”,尽量排除他因。
④进行限定
主动引入反例“父子骑驴”等,指出“听”不能代替“断”。
进一步分析:“兼听则明”的前提是听者包容与善断。
“兼听”的原则是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我们学习逻辑,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对周遭世界有更加准确、理性的认识。但千万不要就此舍弃、甚至鄙夷感性思维的价值。就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的宋诗,确是好诗,但我们可能更喜欢“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这样的诗。毕竟,如果这个世界只讲逻辑与真理,而缺少情感的体悟与感受,它将只是一个充满理性的荒漠,毫无生机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