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比较阅读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 《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比较阅读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3 08:24:2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道之行也比较阅读试题
大道之行也(一)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节选自荀子《礼论》)
【注释】①穷:困境。 ②分:区分、辨别。 ③屈:竭尽。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天下为公         公: ______
②鳏、寡、孤、独、废疾者 孤: ______
③故制礼义以分之 故: ______
④以养人之欲 以: 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②争则乱,乱则穷。
3、【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______,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乙】文则主要阐述了______。
4、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
1【答案】①公:公共的; ②孤:幼而无父 ③故:所以 ④以: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注意“归”属于古今异义,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2、【答案】①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地成长。②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翻译第(1)句时,要注意“终”、“长”的正确翻译;翻译第(2)句时,要注意“乱”、“则”的正确翻译。
3、【答案】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熟读原文,把握两文的主要内容,做题时根据问题概括总结。【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乙】文则主要阐述了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4、【答案】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加以概括,简要表达。结合【乙】文分析,荀子是从: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的角度阐释“礼”的。
大道之行也(二)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http: / / baike. / view / 140217.htm" \t "_blank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16.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 选贤与( ▲ )能 (2)货恶( ▲ )其弃于地也
(3) 故( ▲ )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2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8.[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16.(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
17.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18. 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2分,结合语句分析也可)
大道之行也(三)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徒者子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注释】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卒:终于。④嗣:继承。⑤刑:处罚。⑥傅:老师。⑦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秦民大说 说: 一 ②有一人徙之 之:
1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故/外户/而不闭
C.令/既具,末布,恐/民之不信 D.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费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
15.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甲文中的“ ”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2分)
16.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己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2分)



答案: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

12.①通“悦”,愉快。 ②代词,指“木”(木头)。

13.A

14.招募能搬(木头)放置(到)北门的百姓赏给十金。

15.取信于民(表明不欺骗百姓);“讲信”

16.不同意。示例 1:因为太子当继承人不符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特征;

示例 2:太子老师代罚不符合“修睦”(成员间建立良好关系)的特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