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7.1《短歌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7.1《短歌行》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2 19:0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短歌行》学生活动设计
预习题纲:
借助《导与练》65页,并结合初中所学曹操的诗歌《观沧海》《龟虽寿》,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特点。
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全诗,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诗人情感,所用的主要手法及其作用。
利用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完成《导与练》69页任务驱动1、3题。
学生能力发展目标: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结合古代诗歌思维导图,学生小组讨论,班上交流展示,教师适时指导、点拨,学生能运用此思维导图来梳理诗歌的人物形象,诗人情感,所用的主要手法及其作用,进一步提升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学生活动过程及方法
课前五分钟:
背诵成语
二、明确学生能力发展目标:(学生读,并勾画出关键词)
三、预习检测:
1、抽查学生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方法指导: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节奏多二二式,语速要慢点。
2、释题:“短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初中时我们学过长歌行,后人也有《琵琶行》,《兵车行》等诗歌。短歌、长歌,因歌词长短而区分。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3、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四、学生自学,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
小组活动一:
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诗眼。
诗眼: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忧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么诗人为何而忧?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一是人生短暂,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二是贤才难得,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三是功业未就。
(补充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小组活动二:学生结合古代诗歌思维导图,小组讨论,班上交流展示,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分析诗人形象,手法及情感。
诗人形象:渴求贤才,渴望建功立业
手法:
1、设问: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2、比喻: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
将贤才喻为明月,意即:天下的贤士们呀,我怎样才能得到你们呢?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3、借代: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4、运用典故。所谓用“典”,是指诗词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以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还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情感:曹操一忧光阴易逝,二忧贤才难得,因为理想尚未实现,其实这正反映了他内心更深更重的一种忧愁,功业未就。
五、课外拓展:
请大家谈谈《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有何现实意义。
从写作的角度——敢于创新,抒发真情实感
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的统一、安定是主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