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7.1《归园田居》学生活动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7.1《归园田居》学生活动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2 19:0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归园田居》学生活动设计
预习题纲:
1.借助《导与练》65页,并结合初中所了解的相关陶渊明的知识,再次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特点。
2.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全诗,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及其意境,诗人情感,作者所用的主要手法及其作用。
3.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完成《导与练》69页任务驱动2、6题。
学生能力发展目标: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结合古代诗歌思维导图,学生小组讨论,班上交流展示,教师适时指导、点拨,学生能运用此思维导图来梳理诗歌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及其意境,诗人情感,作者所用的主要手法及其作用,进一步提升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学生活动过程及方法
课前五分钟:
导入:背诵《短歌行》
明确学生能力发展目标:(学生读并勾画)
预习检测:
抽查学生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作者简介(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陶少年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父亲早逝,家世没落,家境贫寒。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陶渊明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他的诗歌对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和唐代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师补充东晋时代背景。
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陶渊明:早年:“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四、学生自学,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
小组活动一:
1.请学生朗读。(师生评点,注意字音,提醒学生五言诗的节奏)
2.解读题目:
(1)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
明确:“归”字是文章的题眼。
(2)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明确:
①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比喻官场生活 ,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中的“误”字,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自己久居官场的悔恨之情。
②为何归来?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说明陶渊明的本性热爱田园生活,对于世俗官场的周旋逢迎、尔虞我诈难以适应。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运用比喻和拟人,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特别是“恋和思,旧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
③归向何处?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④归去如何?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情的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现出诗人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欣喜。
小组活动二:
活动预设:
品味田园风光,找出诗中意象、意境以及情语,分析诗人形象以及语言特征。
明确:
(1)田园风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以动衬静)
(3)意境:清新自然、祥和安谧、闲适恬淡、宁静幽美
(4)情语:回归田园的喜悦、轻松、怡然自得。
(一切景语皆情语)热爱田园生活
(5)诗人形象:洁身自好、甘于清贫、向往田园、淡泊名利
(6)语言特征:清丽洗练,清新自然、质朴
小组活动三:
活动预设:探讨诗歌情感和主要手法。
明确:
(1)情感: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
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2)手法:
①白描。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②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铭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③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彩。
④远近结合。从近景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逐渐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进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很淡很淡,味道却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⑤动静结合。“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乡间的宁静、和平。
五、反思总结:
山水田园诗意象特征: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村景物、农家、农人,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主题: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望庐山瀑布》
2、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
3、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 的心情。《过故人庄》
4、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山居秋冥》
5、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游山西村》
6、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观刈麦》-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