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3 08:5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比较阅读试题
【甲】
曹刿论战(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⑦,不禽⑧二毛⑨。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寡人虽亡国之余 ,不鼓不成列。”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流。②既:尽,全部。③济:这里指渡过泓水。④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⑤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⑥门官:国军的卫士。⑦重(chó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⑧禽:同“擒”⑨二毛:头发花白的人。⑩阻隘:这里指险要的地势。 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1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1)牺牲玉帛 (2)肉食者鄙 (3)门官歼焉 (4)公伤股
13.请用“/”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只标一处)。(2分)
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泓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15.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3分)
(1)【甲】文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
(2)【乙】文中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 ”。
16.你觉得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12.【答案】(1)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猪牛羊等;(2)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3)被杀死;(4)大腿。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此种题型,积累识记是基础。对于课外的文言词语,可以以课内推课外的方法。(1)(2)两题是课本上内容,注意识记。(3)文言文中的“歼”是动词,但这里是被动用法。(4)“股”是一个古今异义的词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大腿”。
13.【答案】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答好这类题,首先能正确翻译出句子的意思。“宋公及楚人战于泓”意思是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根据这句话的句子成分,“宋公及楚人”是主语;“战于泓”是谓语,不难划分朗读停顿,同时还要注意题干要求“只标一处”。
14【答案】(1)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2)对方人多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重点词一定要翻译正确无误。如(1)“鼓”是动词,翻译为“击鼓”;(2)注意“济”“击”等词语。
15【答案】(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及其未既济或既济而未成列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第(1)题先要分析曹刿与乡人的对话,找到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然后分析曹刿与庄公的对话,找到第三次对话是可以一战的理由,应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第(2)题也要抓住子鱼的两处“以告”,第一次是“及其未既济也”,第二次是“既济而未成列”,这是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
16.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2分)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以“君子道德”之义作战,妇人之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主旨的理解能力。这是一道比较分析题,答题时注意分析两场战役取胜、失败的原因所在。
【乙参考译文】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告诉宋襄公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进攻,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险要的地势。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曹刿论战(二)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①之拔②逼阳③,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④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释】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克,攻取。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
6.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①公将驰之 ②彼竭我盈
③皆初气过锐 ④渐就衰竭之故
7.翻译句子。(4分)
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②此善于用气者也。
8.对文本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B.【甲】文“将鼓”“将驰”说明鲁庄公是军事上无知的昏君。
C.【乙】文“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引出下文作者对“气”的思考。
D.【甲】文用对话的方式说出观点,【乙】文则用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证明观点。
9.在对战争取胜原因的认识上,【甲】【乙】两文有何不同 (2分)
6.答案:①追赶 ②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③都 ④缘故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释义。解释文言文词语,一定不能脱离语境,文言实词的释义一般情况下较固定,义项不会很多,可以联系上下文,选择具体的释义,给出合理的解释。但如果是虚词,可能就较麻烦,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解释。本题中的“驰”“盈”都是课内的实词,根据语境可以推断出是“驱车追赶”的意思。“盈”的本义是“充满”,结合具体的语境,可解释为“士气旺盛”;“皆”“故”虽都是课外文言文中的词语,但此二词都是较常见的词语,在文言文的练习中较常见,比如“皆”曾出现在在《桃花源记》中,有“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其意为“都”;“故”曾出现在《公输》中的“楚王问其故”,其意就是“缘故”。
7.答案:①我发现他们的车辙乱了,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②这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初中阶段的翻译有两种,即意译和直译。翻译句子要根据句式特点,做出合理的调整,另外还要注意句中的关键词语的解释,务必准确,如句②中的“善”本为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善于,擅长”。另外,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还要注意句中的关键词语不能出现的遗漏,务必翻译准确,如①句中的“靡”“逐”的意思分别为“倒下”“追逐”。还要注意句子的特殊句式,如②句的句式为“……也”,是典型的判断句,翻译时要特别注意。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B项中的鲁庄公虽然是一个没有军事指挥才能的人,但他能及时采纳曹刿的合理建议,才最终取得了胜利。所以鲁庄公并不是昏君。
9.答案:【甲】文论述了战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战机。【乙】文强调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之气”,还要善于用“气”。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两文的共同点就不用多说了,因为都有“夫战,勇气也”。两文的对取胜分析的不同点都各有分析,【甲】文中写道“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这句话交代了曹刿通过观察敌情,在确定齐国没有使诈后,这才抓住了战机最终获胜。而【乙】文中的“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这句话则强调了“气”不可用尽是取胜的关键。
【乙参考译文】
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枯竭了。我对这几句话,经常思索玩味。大概用兵并无其它奥妙,经常保持锐气不可用尽就可以罢了。三国时,孙权攻打合肥,受挫于张辽;诸葛亮攻打陈仓,受挫于郝昭,两者失败都因起初气势太盛,过于锐不可当,渐渐就衰竭无力的缘故。只有荀罃攻克逼阳,士气衰竭而又重新振作;陆抗攻克西陵,事先预料难以迅速取胜,因而养精蓄锐,先安排好外援,等待城中敌人力尽自毙。这也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了。
曹刿论战(三)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公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自《左传》)
【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①,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
[注]①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又何间焉 问: (2)小惠未编 编: .
(3)必以信 信: (4)必以情断之 之: .
(5)智虽弗及 及: .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肉食者,未能远谋。 (2)是则可矣。
17.【甲】【乙】两段文字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 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 。(2分)
18.长匀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4分)
15.(1)参与 (2)通“遍”,遍及,普遍 (3)实情 (4)代指“狱”(案件) (5)到,达到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1)—(3)题为课内重点词语,结合日常积累联系上下句便可作答。(4)(5)题为课外词语,解答时可结合上下文意,联系课内词语来判断。(4)中的“之”,位于动词“断”(判断),可推断“之”为代词,代指前文的“狱”,即案件;(5)中的“及”,联系课内的“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便可知本题中的“及”是“到,达到”的意思。
16.(1)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这(样)就可以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判断句子是否属于特殊句式,注意(2)题是判断句。其次,抓住对关键字词的理解,如(1)“肉食者”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鄙”指“目光短浅”,(2)“是”指“这(样)”。最后,逐字逐词翻译,语言要连贯。
17.对话(或语言) 衬托(或对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及写作手法。在内容上看,【甲】文是曹刿与乡人,曹刿与鲁庄公之间的对话,【乙文】是曹刿与鲁庄公之间的对话,即可判断为对话(语言)描写。【甲】文前半部分,用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淡与曹刿形成鲜明对比,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后半部分写鲁庄公和曹刿的三次对答时运用对比的手法,鲁庄公的三问,表现了他的“鄙”,曹刿的三答表现了他的“远谋”,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次来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综上分析,【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
18.①鲁庄公取信于民(有民本意识)、善于听从意见; ②曹刿敢于担当(有家国情怀)、富于谋略。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意。分析取胜的原因:【甲】【乙】文中,鲁庄公回答曹刿“可以一战”的依据分别“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甲】文),“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由此,不难发现鲁庄公懂得民心向背的重要性,能够取信于民,获得国人的支持。再从曹刿的角度来看,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有政治远见、敢于担当(有家国情怀);从曹刿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可以看出曹刿的深谋远虑、远见卓识。综上,分两条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乙】
长勺之战,曹刿向鲁庄公问(与齐国)作战依靠的是什么。庄公说:“我处理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判断它。”曹刿回答说:“这就能战了。如能衷心地为人民利益考虑,智能即使有所不够的地方,也必定将达到目的。”
曹刿论战(四)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贞观政要》节选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①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②懈怠,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
【注】①物:众人,此处指百姓。②斯须:片刻。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又何间焉( ) ②神弗福也( )
③彼竭我盈( ) ④恒令腹饱( )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可以一战 不以物喜
B.登轼而望之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公将鼓之 当思之在心
D.惧有伏焉 且焉置土石
8.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
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标两处,不含句末)(2分)
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10.结合《<贞观政要>节选》和下面两则材料,请你谈谈对“小惠未遍,民弗从也”的理解。(2分)
材料一: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选自《孟子》)
材料二:共产党人的政绩,就是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选自习近平《之江新语》)
6.【答案】①参与 ②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③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④经常,常常。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第①题“又何间焉”的意思:你又何必参与呢?由此可推断出“间”是参与的意思。第②题“神弗福也”的意思:神灵不会赐福。“福”是词类活用,解释时要注明名词用作动词,赐福。第③题“彼竭我盈”的意思: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盈”是指士气旺盛的意思。原意和语境义不同,解释时要先解释其原意,然后再解释在句子中的意思。第④题“恒令腹饱”的意思:要让肚子经常吃饱。“恒”是经常、常常的意思。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A项中的“以”凭借/因为;B项中的“而”表顺承,无实意/表并列;C项中的“之”助词,不译/代词,指仁义之道;D项中的“焉”都是兼词,在那里。所以选项D是正确的。
8【答案】①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②人们都知道恐惧而躲避灾难,却不知施行仁义,灾害就不会发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第①小题中“鼓”名词作动词,译为击鼓,翻译时还要注意“衰”(低落)和“竭”(耗尽)的意义;第②小题中注意“则”的用法,“则”表顺承,可翻译为“就”。
9【答案】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节奏的划分。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弄懂句子的意思,根据意义进行划分。通过分析可知这是三个不同意义的句子,分别写了“林、水、仁义”,即可划分。
10.【答案】示例:多施行仁义,多给百姓一些恩惠,多为百姓着想,就会深得人心,百姓自然就会归顺。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信任,灾难就不会发生,百姓们做什么事情就会无所顾虑,勇往直前,就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和看法。“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这些只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贞观政要》中则指出:多施行仁义,百姓就会归顺。两则材料指出:深得人心,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和信任。然后综合分析即可得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参考译文】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树林广袤就有飞鸟栖息,水域深广就有鱼儿游弋,多施仁义百姓自然会归顺。人们都知道恐惧而躲避灾害,却不知施行仁义,灾害就不会产生。仁义之道,一刻也不能忘记,我们要不断地将仁义推行下去,如有片刻懈怠,就会远离仁义之道。这就好比用饮食来滋养身体,要让肚子经常吃饱,就能够维持生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