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比较阅读试题
出师表(一)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荀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后出师表》: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选自《诸葛亮文集》)
1.用“/”标示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停顿。(仅标一处)
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躬耕于南阳( ) 先帝不以臣卑鄙( )
然不伐贼( ) 今贼适疲于西( )
3.把下面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
4.甲文回忆了与先帝相关的哪三件事?乙文作者认为第二次北伐的原因有哪些?
5.甲乙两文上表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一)
1.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故”常用在句首,故应在其前面加以停顿。
2.亲自,自身 低微鄙陋 攻打 恰好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译句的能力。“伐”联系“齐师伐我”中“伐”的含义“攻打”来解释;“适”字结合成语“适可而止”来解释。
3.(1)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使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了委任。(2)我不是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绝不能够偏安在蜀都。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译句的能力。第(1)句中,注意关键词“受任”“际”“奉命”“间”;(2)句中,注意关键词“惜”“顾”“偏安”。
4.(1)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臣以大事;(2)①“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此乃先皇“临崩寄臣以大事”;②蜀汉面临的形势所迫:“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③“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说明国家已做好充分准备,有足够的力量;④“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敌人腹背受敌正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解析】此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需要在整体把握选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作答。甲文首段讲了“三顾茅庐和临危受命”,第二段则是“临崩寄臣以大事”;乙文首段交代了两点内容,即此次北伐既是先帝的期望,又是形势所迫;第二段既从物质准备上具备了条件,敌人所处的危急形势,又正是北伐的好时机。
5.甲文以先帝创业的艰难激励后主;乙文分析有利形势,劝谏后主出兵北伐。解析:此题考查对选文主题的理解。甲文作者回顾往事,目的是激励后主,坚定北伐的信心;乙文则是分析第二次北伐蜀国所处的有利形势,劝后主坚定信心,将北伐进行到底。
【参考译文】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但是,不去讨伐敌人,王业也是要败亡的;是坐而待毙,还是主动去征伐敌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点也不犹疑。
臣下接受任命的时候,睡不安稳,食无滋味。想到要去北伐,应该先南征。所以五月里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两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爱惜自己啊,而是看到帝王之业不可能局处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着危险,来执行先帝的遗愿,可是争议者说这不是上策。而敌人恰好在西面疲于对付边县的叛乱,东面又要竭力去应付孙吴的进攻,兵法要求趁敌方劳困时发动进攻,当前正是赶快进军的时机呵!
出师表(二)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为政之要》: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谏议大夫王珪曰:“人臣若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岂堪大任?汉昭帝①时,有人诈称卫太子②,聚观者数万人,众皆致惑。隽不疑③断以蒯聩④之事,昭帝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古义者,此则固非刀笔俗吏所可比拟。’”上曰:“信如卿言。”(选自吴兢《贞观政要》)
【注释】①汉昭帝:名弗陵,汉武帝的幼子。②卫太子:名据,武帝太子,卫皇后所生。③隽不疑:字曼倩,渤海人,昭帝时为京兆尹。④蒯聩:春秋时卫灵公世子,逃亡国外,灵公死后,孙辄继位,他要回国争夺帝位,辄拒而不纳。《春秋》载此事,认为辄做得对。
1.用“/”给下面语句断句。
此则固非刀笔俗吏所可比拟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亲贤臣( ) 则汉室之隆( )
有人诈称卫太子( ) 当用经术明于古义者(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⑴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⑵人臣若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岂堪大任?
4.甲文认为要兴复汉室重要的条件是什么?乙文太宗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什么?
5.怎样的人才能堪大任?请结合甲乙两文回答。
1.此则/固非刀笔俗吏/所可比拟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此则”是句首词,其后可以断句,“所可比拟”是一个所字短语,其前可以断开。
2.亲近 兴隆 假装 通晓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诈”联系“诈自称公子扶苏”中“诈”的意思“假装”,“明”联系成语“笃志明理”中“明”的含义“通晓”来作答。
3.(1)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能够亲近他们,信任他们。(2)臣子如果没有学问,不能记住前人的言行,怎能担当大任呢?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译句的能力。第(1)句中,注意关键词语“悉”“贞良死节”“亲”“信”;(2)句中,注意关键词语“若”“堪”。
4.亲贤远佞 任用人才
【解析】此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指出兴复汉室的重要条件是亲贤远佞;“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则点明治理好国家的关键在于任用人才。
5.(1)忠贞诚实、有爱国精神;(2)德行高尚、学识渊博(3)明理晓义
【解析】此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选择文中的重点词语来概括作答,如甲文中谈到了“悉贞良死节之臣”,乙文中谈到的“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及“当用经术明于古义者”来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治国的关键,在于使用合适的人才;用人不当,就必然难以治理好国家。如今,任用人才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谏议大夫王珪说:“臣子如果没有学问,不能记住前人的言行,怎能担当大任呢?汉昭帝时,有人冒充卫太子,围观的人达到好几万,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大臣隽不疑用古代蒯聩的先例来处理,将那个人逮捕。对此,汉昭帝说:‘公卿大臣,应当由通晓经术、懂得古义的人来担任,这本不是俗吏之辈所能相比的。’”太宗说:“确实像你所说的那样。”
出师表(三)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出师表》)
【乙】
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①诸军军②郿,遣张邻击亮将马谡,大破之。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进军围之,条谓其众曰:“大将军自来,吾愿早降耳。”遂自缚出,三郡皆平。真以亮惩于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 明年春,亮果围陈仓,一有备而不能克。增邑,并前二千九百户。四年,朝洛阳,迁③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帝从其计。真当发西讨,帝亲临送。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真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军赏不足,辄以家财班赐,士卒皆愿为用。真病还洛阳,帝自幸其第省疾。真薨,谥曰元侯。
(《三国志 魏书》)
【注】①真:指曹真,三国时魏国名将。 ②军:驻扎。 ③迁:升迁,升官。
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B、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C、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 D、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 躬耕于南阳 ( )② 先帝不以臣卑鄙 ( )
③ 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 ( ) ④ 司马宣王溯汉水 (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真每征行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帝从其计 从子午道南入
C、当会南郑 会大霖雨三十余日 D、宜遂伐之 宜枉驾顾之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
5、甲文中诸葛亮说“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为此,他采取了哪些行动?请依据乙文作答。
答:
6、依据选文,分别概括诸葛亮和曹真的特点。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题要先解析句意,再划分朗读节奏,注意应符合古人朗读习惯。C句句意为: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投向诸葛亮。由此可见其节奏应划分为: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故选C。
2、【答案】①亲自 ②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③派 ④逆流而上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①句意为:在南阳务农亲耕。躬:亲自。②句意为: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③句意为:于是派将军郝昭、王生守卫陈仓。使:派。④句意为:司马宣逆汉水而上。溯:逆流而上。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A、 每次/常常; B、听从,顺从/自,由;C、会合/适逢,恰巧遇到;D、二者都是“应当”的意思。故选D。
4、
【答案】①(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追求在诸侯间闻明显达。②第二年春天,诸葛亮果然攻打陈仓,(曹军)已有准备,(蜀军)不能攻克。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的重点词有:苟,苟且;全,保全;闻达,闻名显达。句子翻译为:(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追求在诸侯间闻名显达。②句中的重点词有:明年,第二年;已,已经;备,准备;克,攻克。句子翻译为:第二年春天,诸葛亮果然攻打陈仓,(曹军)已有准备,(蜀军)不能攻克。
5、【答案】(1)诸葛亮围祁山 (2)亮果围陈仓 (3)蜀连出侵边境(至少答出两点)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甲乙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采取的行动即可。阅读乙文,从“诸葛亮围祁山”“亮果围陈仓”“蜀连出侵边境”的语句回答。
6、
【答案】葛亮谦虚谨慎、勇于担当、忠心耿耿、知恩图报;曹真富有战略眼光、爱护士卒、战功卓著。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两文中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特点即可。诸葛亮:阅读甲文,从“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语句中可知,诸葛亮谦虚谨慎、勇于担当、忠心耿耿、知恩图报。曹真:阅读乙文,从“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真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军赏不足,辄以家财班赐,士卒皆愿为用”等语句中可知,曹真富有战略眼光、爱护士卒、战功卓著。
【乙文翻译】
诸葛亮围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投向诸葛亮。明帝派曹真都督部队屯兵郿县,派遣张郃攻击诸葛亮的部将马谡,大破马谡军。安定城的百姓杨条等人掳掠了一些官吏和百姓防守月支城,曹真进军包围了他们。杨条对手人说:“如果大将军亲自来,我愿意早些投降。”于是杨条将自己捆绑起来出城投降。过去叛投诸葛亮的三郡相继得以平定.曹真意识到诸葛亮兵败祁山,以后必定带领人马来攻打陈仓,于是派将军郝昭、王生守卫陈仓,并加固城池。第二年春天,诸葛亮果然攻打陈仓,(曹军)已有准备,(蜀军)不能攻克。朝廷给曹真增加封邑,加上以前封的,共二千九百户。四年,在洛阳朝见天子,升为大司马,天子赐予他佩剑穿履上殿,入朝参见时不必小步快走的特权。曹真认为“蜀军经常出兵骚扰边境,应当立即前去征伐,如果派遣诸将分成数路并进,必定能获大胜。”明帝采纳了他的计策。当曹真带兵西征刘蜀之时,明帝亲自送行。曹真八月份从长安出发,从子午道南进入西川。司马宣逆汉水而上,两军约定在南郑会合。其它几路军队,有的从斜谷道进军,有的从武威入蜀。适逢大雨连绵,三十多天不见天晴,入蜀的栈道完全断绝,皇帝下诏令曹真等人班师。曹真每次出征,总是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军资赏赐不够,往往将家产拿出来赏赐将士,士卒都愿意为他调遣派用。曹真因病回到洛阳,明帝亲自去他的府邸探视病情。曹真去世后,谥为元侯。
出师表(四)
【甲】
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乙】
诸葛亮传(节选)
陈寿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⑤,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⑥,物理其本⑦,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⑧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选自《三国志》)
【注释】①仪轨:礼仪法度。②约:省减。③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戮:这里指“处罚”。⑥庶事精练:精通各类政事。⑦物理其本:治理百姓从根本上入手。⑧峻:严厉。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答案】刑法政令虽然严厉,但人们却没有怨恨,是因为他用心公平而劝诫明确清楚。
【解析】本题翻译句子,考查理解句子意思的能力。本句的关键词“以”“明”的意思分别是“因为”“明确”。翻译时,做到句子通顺,意思正确。
12.请概括甲文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出的两条建议,并写出乙文中分别与之对应的语句。(2分)
【答案】(1)广开言路,“开诚心,布公道”。(2)赏罚公正分明,“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或:“善无微不赏,恶无纤不贬”)。
【解析】本题概括甲文中诸葛亮提出的建议,并找出乙文中相同意思的句子,异中求同,考查重点主题的能力。答题时,先找出甲文中提建议的句子,再概括;然后从乙文中找到与甲文的建议意思相同的句子。甲文“开张圣听”“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是建议,分别概括为“广开言路”“赏罚公正”。根据这两条建议,可以找出乙文中意思相同的句子,即“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或:“善无微不赏,恶无纤不贬”)。
【参考译文】
诸葛亮担任相国,安抚民众,公布礼仪法度,省减官职,遵从合乎时宜的制度,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打开自己的心扉,真诚待人。尽忠心,做有利于国家的事,即使有私仇也会奖赏他们;违反法律,消极怠慢的人,即使是亲人也会惩罚他们。认罪并表示悔改的人,即使犯罪很重也会减轻处罚,花言巧语掩饰自己的人即使罪责很轻也会重罚。小的善行也会受到奖赏,小的错误也会被惩罚。他精通各类政事,治理百姓从根本上入手。按照每个人的名分来要求他们落实责任,讨厌虚伪。最终,在蜀国,百姓都很敬畏而爱戴他。刑法虽然严厉但是没有人埋怨,因为他处理事务用心公平,劝诫百姓意思明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