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唐雎不辱使命 课件(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 唐雎不辱使命 课件(共4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2 16:3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唐雎不辱使命
九 年 级(下)
课时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识记文学常识。
2、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探究本文通过对话描写、对比和衬托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4、学习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属江苏沛县)人。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曾校阅群书,撰成《别录》,为中国目录学之祖。又编有《楚辞》所作辞赋三十三篇,今多亡佚,唯存《九叹》为完篇。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刘中垒集》。代表作品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它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其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终于六国灭亡,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动态和社会面貌。该书文笔恣肆生动,尤善于写人物活动,绘影绘声,富于文学意味。
《战国策》,书名。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为三十三篇。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作品介绍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了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徙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出了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唐雎,也作唐且。魏国人,安陵君的臣子。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秦王折服,使其吞并安陵国的企图落空,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人物介绍
正音正字
唐雎( ) 怫然( )
韩傀( ) 免冠徒跣( )
缟素( ) 庸夫( )
色挠( ) 以头抢地 ( )
休祲( ) 寡人谕( )


guī
xi n
g o
Yōng fú
náo
qiāng
jìn

朗读课文,归纳各段的段意。
第1段: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背景)。
第2段: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第3段: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第4段: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
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
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对……说;告诉
想要
交换
助词,加强语气
答应
给予恩惠
很好
即使这样
想;愿意


高兴
因此


出使
唐雎不辱使命


整体感知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
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 采取“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
分析第一段
2、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骗局而婉言拒绝。不亢不卑中透着坚定,“愿终守先王之地,弗敢易”,预示着将会有一场大风雨。
3、概括段意。
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而不悦。
交待唐雎使秦的原因,是故事的开端。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为什么
况且
使……灭亡
表转折

存在的原因
把…看作
所以
扩充
表转折
违背(背叛)
看轻
回答
顺接
忠厚的长者
置意。错,同“措”

这样
即使
何况只是。直,只,仅仅。
1、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
有恩于安陵君
2、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实际上是对安陵君恩威并施。说尊其为长者而未吞并,是恩;粉饰欺诈让安陵君扩大土地及遭婉拒是逆寡人和轻寡人,是威。
阅读第2段,回答如下问题
3、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先用语气极强的否定句堵住秦王带有威胁意味的试问,然后正面回答秦王,最后在对比中用一反问语气句子否定秦王的无耻要求。
4、比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回绝了秦王的无耻妄想。
不同点:地点、背景,面对的人物不同。使唐雎回答较安陵君更为坚定有力。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 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愤怒的样子
曾经
听说
平民
对人的敬称
摘掉帽子
光着脚

撞地
罢了
平庸无能的人
这里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同“苍”
发作
吉祥征兆

降示

穿丧服
拔出
站起
心里
连词,如果
这样
[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亮。专诸,春秋时吴国人。公子光想杀王僚自立,就使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肚子里,借献鱼为名,刺杀了王僚。
[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聂政,战国时韩国人。韩傀是韩国的相国。韩国的大夫严仲子同韩傀有仇,就请聂政去把韩刺杀了。
专诸刺王僚
聂政刺韩傀
这一段包含了几个历史典故?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庆忌是吴王僚的儿子。公子光杀死王僚以后,庆忌逃到卫国,公子光派要离去把他杀了。仓,通“苍”。
要离刺庆忌
(专诸、聂政、要离)加上的,将成为四个人了。这是唐雎暗示秦王,他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三人,刺杀秦王。
唐雎以准备拼命的勇气对付秦王的武力恐吓。
与臣而将四矣
阅读第3段,回答如下问题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进行残酷的战争。
2、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以武力威胁,想施以恐吓而让唐雎臣服。
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一样,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
4、“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善于抓住斗争时机,视死如归,英气逼人,表现出他跟秦王拼命的决心。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
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面露胆怯之色
道歉
到 明白,懂得
可是
凭借
只,仅仅。因为
1、秦王有什么样的言语和行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神色木然而道歉(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害怕,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
2、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欺软怕硬、内心虚弱、卑躬屈膝,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阅读第4段,回答如下问题
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故事中人物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是唐雎。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的拥有。
故事的结局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合作探究
3、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对你有何启示?
唐雎的说话技巧
言之有“节”
言之有“据”
言之有“力”
道义
威力
唐雎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对方,不辱使命。
4、探究:文章是如何刻画人物?
1、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
2、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
秦王
以五百里易安陵
(利诱之)
秦王
逆寡人轻寡人
(盛气凌人)
天子之怒
(武力恐吓)
长跪而谢
(折服)
安陵君
愿终守之,弗敢易
(明辨之)
唐雎
千里不易
(从容答辩)
布衣之怒
(针锋相对)
(不辱使命)
5、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贪得无厌、阴险狡诈,骄横狂暴、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封建统治者。
忠君爱国,机智勇敢,从容镇定,有胆有识,不畏强暴的谋臣。
文言词汇积累
一、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2、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青白色 )
3、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愉快)
二、一词多义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秦王不说( )
请说之( )
高可二黍许( )
安陵君其许寡人( )
使



出使
同“悦”,高兴
解释
多一点
听从


免冠徒跣
(光着,动词)
徒以有先生也
(仅仅、只,虚词)
此庸夫之怒也
(……的人,名词)
夫专诸之刺王僚
(发语词无实义,虚词)
1.挺剑而起( )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3.长跪而谢之( )
连词,表修饰
表转折,但是
连词,表修饰
“然” 的用法:
1.虽然( )
2.秦王怫然怒 ( )
这样
……的样子
“而” 的用法
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2.愿终守之( )
3.专诸之刺王僚也( )
4.长跪而谢之曰( )
5.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指唐雎
助词,的
“之” 的用法
“于” 的用法
1.受地于先王( )
2.仓鹰击于殿上( )
3.请广于君( )



三、古今异义
非若是也 古义: 今义:
挺剑而起 古义:
今义: 大王加惠 古义: 今义: 岂直五百里 古义: 今义:
以头抢地 古义: 今义:
这样
表示判断
拔出
硬而直
给予
增加
只、仅仅
与“曲”相对,形容词

抢夺、抢占
休祲降于天 古义: 今义:
长跪而谢 古义:
今义: 易安陵 古义: 今义: 使于秦 古义: 今义:
虽然 古义: 今义:




吉祥
休息
交换 容易
道歉
感谢
出使,任务
重大的责任
即使这样
转折连词
且秦灭韩亡魏—
请广于君—
轻寡人与?—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天下缟素—
与臣而将四矣—
四、词类活用
使……灭亡,使动用法。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扩充。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使……倒下;
使……流,使动用法。
名词作动词,穿白色丧服。
数词活用做动词,成为四人。
1、倒装句、省略句
五、文言句式
2、判断句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介词结构“于先王”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吾”)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
六、字词积累 古人称呼
安陵君其许寡人! 君王自称
受地于先王 敬称自己国家已经去世的君王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对他人(男子)的敬称 指帝王
臣未尝闻也。 对君王谦称自己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粗布衣服,所以称平民为“布衣”。
(1)本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塑造了两个对立的形象。
对比:秦王前倨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唐雎前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另一个临危不惧、机智果敢。通过对比,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衬托:安陵君大敌当前有一国之君的见识,但无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衬托出唐雎的过人之处。
最后一段,以秦王的的屈服、前倨后恭,反衬(侧面烘托) 出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胆识过人的英雄气概。
写作特色
(2)精彩的对话描写。
①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了不同性格:安陵君貌似恭顺,实则坚定;唐雎智勇双全,不畏强暴;秦王骄横狡诈。
②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发展。
(3)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形成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详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突出文章中心——唐雎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
唐雎不 辱使命
使秦原因
斗争经过
取得胜利
秦王:欲易安陵
安陵君:愿终守之
抵制骗局
反击护国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
秦王:轻寡人与
唐雎:千里不易
不畏强暴
敢于斗争
胆识兼备
秦王:天子之怒
唐雎:士之怒
主题思想
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使秦王折服,终不辱使命,这种勇气和胆识是难能可贵的。而秦王正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慑下败下阵来。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