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单元课件(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单元课件(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0-12 15:40:03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单元复习 第二单元
体系构建·思维脑图
一、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因素
1.大气成分:主要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水汽等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和对大气逆辐射作用的影响。
2.天气状况:主要是大气中云层、尘埃对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的影响。
3.地面状况:近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状况的差异影响大气受热过程,进而影响气温状况。水面、裸地、植被、冰雪等差异不仅直接影响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而且影响地面辐射释放的持续度。地形起伏、地势高低通过影响大气层的厚度来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主题整合·素养提能
二、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昼夜温差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个角度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三、风向的判断
  第一步: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其具体方法是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并且与等压线垂直,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
  第二步:画风向。其具体方法是首先确定南、北半球,然后用左(南半球)右(北半球)手,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近地面风向可依此角度偏转,若为高空,则偏转90°,即与等压线平行),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四、风力的判读
  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如下图,风力:A>B>C>D。
五、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
2.影响降水的因素:
3.影响下渗的因素:
4.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众多,储存有众多的地下水。
六、 根据表层海水等温线图来判定洋流
1.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分布规律判南、北半球:
如果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增大,则该海域在北半球,如图甲;如果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变小,则该海域在南半球,如图乙。
2.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定洋流的性质:
如果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则该洋流为暖流;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则为寒流。
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渔场形成条件的分析:
(1)大陆架处形成渔场,可从三方面分析。
①大陆架海水较浅,太阳辐射能到达海底,有利于鱼类饵料(浮游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②大陆架底部沉积着来自陆地的泥沙,有利于鱼类产卵发育。
③大陆架与大陆毗连,由大陆流来的江河水中挟带的各种有机物质为鱼类和浮游生物提供养料。
(2)寒暖流交汇处形成渔场,主要从两方面分析。
①寒暖流交汇的海域,海水容易发生搅动,下层的营养盐类被带到上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从而吸引大批鱼群到来。
②寒暖流交汇的海域,常有随寒暖流而来的冷水性和暖水性鱼类在此滞留(由于海水性质不同,鱼类对迎面而来的洋流感到不适应,不敢继续前进),因而鱼群聚集,形成大渔场。如世界著名的北海道、纽芬兰和我国舟山等渔场均具备这一条件。
(3)上升流海区形成渔场。
①成因:底层冷海水上泛→将营养盐类带至表层→浮游生物繁殖→鱼类饵料丰富→渔场。
②分布:秘鲁渔场。
2.海雾形成的判断方法:
海雾的形成与洋流存在密切的关系,在判断时可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看有无寒暖流交汇。在寒暖流交汇处,寒流为冷源,暖流为热源,会形成局部热力环流,暖流上空的空气上升并向寒流上空流动,由于冷却作用,下部温度降低,形成雾。
(2)在中低纬度沿海,看有无寒流流经。中低纬度海区水温高,海水蒸发量大,大气中水汽丰富,有寒流流经海区,空气与寒流水面接触,下层冷却,形成了稳定的逆温层,水汽易凝结形成雾。
(3)在中高纬度沿海,看有无暖流流经。中高纬度特别是冬季,空气温度低,暖流蒸发的暖而湿的空气降温凝结形成雾。(共17张PPT)
单元活动 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
野外考察
思考:野外考察的步骤是什么?如何撰写考察报告?
提示:学会野外考察
野外考察亦称“现场考察”、“实地考察”。 旨在让学生直接了解所学专业的现场情况,以获得课堂上难以得到的实际知识、技能和经验。或采集标本,或验证课堂上学习的理论。
指导学生运用体验、观察、观测、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开展地理实践学习活动。
1.区域认知
运用图表,说明考察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2.综合思维
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影响自然特征的因素。
3.地理实践力
锻炼地理实践力,培养协作精神,形成地理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
4.人地协调观
在实践中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1.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运用罗盘、地形图等工具和资料,对观察点进行观察、测量、测试等,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2.训练地理综合思维:
通过对获得的指标进行分析,强化综合思维。
3.培养协作精神:
野外考察需要分工协作,可以提高合作意识,强化协作精神。
一、野外考察的目的
二、野外考察的一般步骤
野外考察的步骤有哪些?每一步骤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三、示例:某地丘陵山地的综合自然地理考察
1.自然地理概况:自然植被以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也有人工植被的成分。地带性土壤为黄棕壤。
2.考察路线:从北坡开始,观察沿线植被、土壤及地貌变化,至山顶,观察不同坡向植被与土壤的差异,从河流的另一侧下山。
3.考察记录表的内容:
4.考察成果摘录:山麓土壤母质为黄土,土层较厚,常绿阔叶树较多;等等。
【典题训练】
山东省某中学准备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山脉进行一次野外实地考察。据此完成1、2题。
1.在野外考察前,老师让学生在考察包内放一地质锤,其目的是考察当地的(  )
A.土壤 B.岩石 C.植被 D.河流
2.在考察线路上,同学们等距离布置了几个观察点位,这说明在考察线路上(  )
A.植被变化显著 B.地形起伏不大
C.坡向相同 D.观察对象变化不显著
B
D
【解析】第2题,考察岩石需要准备地质小锤。第3题,沿考察路线如果观察对象变化不明显,可以等间距布置观察点。观察对象包括海拔、坡向、植被、土壤、地貌等多方面。
选定考察地点
规划考察路线,选取观察点位
准备考察装备
总结分析考察成果
读我国部分相对高度在1000米以上的山地森林植被垂直分布图,完成1、2题。
1.图示山地都有的植被类型是(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针阔混交林 D.针叶林
2.推测下列山地中针叶林分布下限海拔最低的是( )
A.莽山 B.武夷山 C.神农架 D.宝天曼
A
D
【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植被的分,可知图中山地都有常绿阔叶林。第2题,针叶林分布在气温较低的地区,因此纬度越高的山地,针叶林分布的海拔越低。图中宝天曼的纬度最高,针叶林分布的海拔最低。
乘车从兰州到重庆,可看到沿途植被景观变化明显。下图为兰渝铁路示意图。完成3、4题。
3.从兰州到重庆,途中看到秦岭南北自然植被类型差异明显,造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土壤 C.水分 D.热量
4.修建铁路北段时,适合保护生态的措施是( )
A.邻近城镇设置隔音屏障
B.设立栅栏阻止动物穿越
C.铁路多处采用桥梁或隧道
D.路基两侧种植常绿阔叶树
D
C
【解析】第3题,地图显示兰州和重庆之间横亘着秦岭,两城市分别属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方和南方。其自然植被类型的差异 形成的主导因素是热量。 第4题,题干设问为“生态保护措施”,A选项不属于生态保护措施;B选项不属于合理的生态保护措施(合理措施应让动物可以自由穿越铁路线,如青藏铁路为了让藏羚羊自由迁徙,许多路段采用以桥代路的方式);兰渝铁路北段(秦岭以北)多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应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C错误;兰渝铁路北段多高原山地,铁路通过桥梁和隧道等方式,利于生态保护。
读书足以恬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 培根(共21张PPT)
第二节 水圈与水循环
第1课时 海水的性质
主题突破一 海水的温度
【图表探究】
海水温度示意图
图甲为不同纬度海区的热量收支图,图乙是海洋表层平均温度随纬度的变化图,图丙是太平洋170°W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而变化的曲线图。
【明地成理】
1.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具体如下图所示):
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垂直方向 一般是表层水温最高。1 000米以上的海水温度随
深度变化幅度较大,1 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



向 同一海区,不同季节 夏季表层水温高,冬季表层水温低
同一季节,不同海区 表层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同一纬度,不同海区 一般情况下表层水温大致相同。暖流流经的海区,
表层水温偏高;寒流流经的海区,表层水温偏低
【质疑释惑】
(1)海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主要途径分别是什么
提示:海水热量收入来源是太阳辐射,支出渠道是海水蒸发消耗热量。
(2)图乙中显示出的海洋表层温度的分布特征是什么
提示:海洋表层温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3)图丙中显示出的海水温度垂直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提示: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 000米以下水温随深度变化不大,并保持低温状态。
【易错提醒】
海洋底层海水温度不一定比表层温度低。
通常情况下表层海水的温度最高,1 000米以上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大,1 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并且保持一个恒低温状态。但是有些海域冬季反而表层水温低,也会出现“逆温”现象。再者某些海域底层有海沟,水温反而高。
主题突破二 海水的盐度
【情境素材】
长芦盐场
长芦盐场是我国海盐产量最大的盐场,位于渤海海岸,产量占全国海盐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其中以汉沽盐场规模最大,年产盐119万吨。长芦盐场地处渤海湾西岸,这一带有漫长宽广平坦的泥质海滩;雨季短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晒盐条件较好。
【明地成理】
1.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影响
海水
盐度
大小
的因
素 降水与蒸
发的关系 降水量>蒸发量 盐度降低
降水量<蒸发量 盐度升高
河流径流
注入量 注入量多 盐度降低
注入量少或无 不影响盐度
结冰或融冰 结冰 盐度升高
融冰 盐度降低
温度 温度低 盐度低
温度高 盐度高
影响
海水
盐度
大小
的因
素 海水运动
(同一纬度) 冷水流流经 盐度降低
暖水流流经 盐度升高
开敞或闭塞 开敞 适中
闭塞 较高或较低
2.海洋表层盐度分布规律:
(1)南北方向变化。
(2)东西方向变化。
①规律: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如图。
②原因:同一纬度,暖流经过的海区温度高、蒸发较强;寒流经过的海区温度低、蒸发较弱。
【质疑释惑】
(1) 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分布有何规律 (区域认知)
提示: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海水盐度逐渐降低。
(2)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食用的海盐多数都是盐场晒制出来的,这说明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是什么 (综合思维)
提示:海盐是依靠太阳辐射,促使海水蒸发,盐分结晶而得到的,说明了蒸发量的大小是影响海水盐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3)海水盐度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人地协调观)
提示:①利用海水晒盐;②利用海水制碱,从海水提取镁、溴等资源;③影响海水养殖;④随科技发展,海水也成为淡水资源的重要补充。
【易错提醒】
盐场的形成不仅与海水性质有关,还与气候、地形等条件有关。
(1)地形: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盐场布局。
(2)气候:降水较少,气温较高,多晴天。
(3)盐度:海水盐度较大。
(4)海岸:泥质海岸海水不易渗漏,利于海盐的收集,不易混入沙粒。
(5)海水:水质洁净,盐质好。
主题突破三 海水的密度
【情境素材】
海域吃水线
  吃水线,通常指船舶夏季载重线,用S表示,表示轮船没入水中的深度。商船一边油漆上的标志表明船舶载货后可能的各种吃水程度,通常包括热带淡水、淡水、热带海水、夏季海水、冬季海水以及(长度低于100米的船舶)冬季北大西洋水。在实际航运中,如果船从低密度水域驶向高密度水域,由于船身重力不变,故所受浮力大小不变,则船的排水体积减小,表现为船身上浮,吃水减少。
【明地成理】
1.海水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与海水密
度的关系 对海水密度的影响
海水温度 负相关 海水温度越高,密度越小
海水盐度 正相关 海水盐度越高,密度越大
深度(压力) 正相关 海水密度随深度(压力)的增加而增大
2.全球海水密度分布规律:
(1)水平分布规律。
①表现:从赤道附近海区向两极地区海区增大。
②成因:赤道附近海区温度最高,降水量较大,盐度较低,因而表层海水密度最小;赤道向两极方向,平均温度逐渐下降,密度逐渐增大,最大密度出现在寒冷的极地海区。虽然各大洋不同季节的密度在数值上有所变化,但其分布规律大体是相同的,即大洋表面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等密度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2)垂直分布规律。
①表现:从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
②成因:温度变化对密度变化的影响要比盐度大。因此,密度随深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温度。海水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大而不均匀地下降,因而海水的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不均匀地增大。
【质疑释惑】
(1)为什么不同季节或者不同海域吃水线不一样 (综合思维)
提示:不同季节和不同海域海水密度不同,因此吃水线不同。
(2)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有哪些 (综合思维)
提示:主要有温度、盐度和深度(压力),其中表层海水密度与温度关系最为密切。一般来说,海水的温度越高,密度越低。
(3)海水密度有怎样的分布规律 (区域认知)
提示:①水平分布: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
②垂直分布: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③特殊分布:有时随深度增加,海水密度会突然变小,海水浮力也突然变小,呈现“海中断崖”现象。
【易错提醒】
海水密度也存在季节差异。
在同一情况下,海水温度越高,密度越低。因而在同一海域,气温高的夏季,海水密度较低;气温低的冬季,海水密度较高。(共15张PPT)
第2课时 海水的运动
主题突破一 潮汐
【情境素材】
钱塘江大潮
  国庆假期的第四天,我们迎来了2020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这一天有什么特
别的吗 是的,这一天也是钱塘江大潮的观潮日。其实,每个农历月的十八日前后,
都是可以观钱塘江大潮的哦,只是农历八月十八是当地举办的观潮节生日,最近
这些天潮水变化多端,潮头比较高,观看潮水的人头也是最多的。钱塘江大潮为
世界一大自然奇观,同时也是最壮观的潮汐。当发生潮汛时大潮涌起数米,惊涛
骇浪的壮观场面令人为之动魄。诗云:“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看似平常江水里,蕴藏能量可惊天。”
【明地成理】
1.潮汐活动规律及成因:
海浪就是海里的波浪。最常见的海浪是由风力形成的。浪越高,能量越大。主要形式如下表所示:
活动
周期 活动规律 成因

天 两次潮汐 在地球上,当某地处于正对或背对月球时,此处的海水
被月球引潮力“拉”起来,周围的海水也向着此处聚集堆
积,就形成涨潮。大部分海域一天出现两次海水涨落
活动
周期 活动规律 成因

月 两次大潮
(朔望时大潮) 当太阳、月球与地球三者的位置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
时,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叠加在一起,故高潮更高,低潮
更低,这便是朔望大潮
两次小潮
(上弦、下弦时小潮) 当太阳、地球连线与月球、地球连线大致垂直时,太
阳的引潮力会削弱月球的引潮力,便产生上、下弦时
的小潮
2.潮汐现象的影响和应用:
(1)准确掌握海水潮汐规律对渔业生产有很大帮助
①大潮流水急,鱼群容易分散排向外海,或栖居于中上层。
②小潮流水缓慢,鱼群易集中推向内海,并下沉海底,利于捕捞。
(2)涨潮时,外海高盐度的海水被推向岸边,是提取海水晒盐的好机会。
(3)海上航运事业和潮汐关系更加密切,潮流影响着航行的方向和速度。
(4)掌握潮汐规律,能使港口增加大船的通过能力;充分利用潮间带发展水产养殖业。
(5)潮汐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可以利用发电,为人类提供清洁能源。
【质疑释惑】
(1)钱塘江大潮的观潮日为什么会选在农历的八月十八前后 (综合思维)
提示:农历八月十八接近中旬十五,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
(2)钱塘江大潮之所以壮观还有哪些原因 (综合思维)
提示:与钱塘江口似喇叭形状有关,从外海向里,河道变窄,加剧潮差;沿海一带盛行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夏季钱塘江水量较大,河水对潮流起顶托作用。
(3)如何充分利用潮汐现象为人类服务 (人地协调观)
提示:利用潮间带采集、养殖;潮汐发电;发展旅游等。
【易错提醒】
潮汐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吸引力。
海水随着地球自转也在旋转,而旋转的物体都受到一种力的作用,使它们有离开旋转中心的倾向。同时海水还要受到月球、太阳及其他天体的吸引力,因为月球离地球最近,所以月球的吸引力较大。这样海水在这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引潮力。
主题突破二 洋流
【图表探究】
摩尔曼斯克示意图
【明地成理】
1.暖流和寒流:
种类 概念 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流向 水温
暖流 从水温高的海域流
向水温低的海域 比到达海区温度高 增温增湿
寒流 从水温低的海域流
向水温高的海域 比到达海区温度低 降温减湿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类型 影响 实例

候 热量
平衡 在高、低纬度之间进行热量输送与
交换,对全球热量平衡有重要意义 低纬度海区水温不会持续
上升
大陆
沿岸
气候 暖流对大陆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给流经地区带来温暖湿润的天气 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西部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有
重要影响
寒流对大陆沿岸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给经过地区带来寒冷干燥的天气 秘鲁及澳大利亚西海岸等
荒漠环境的形成和沿岸寒
流有很大的关系
类型 影响 实例
海洋生
物分布 寒暖流交汇处 纽芬兰、北海道等渔场
上升补偿流 秘鲁渔场
海洋污染 加快海水净化速度,扩大海水污染范围 北太平洋垃圾洲的形成
海洋航运 顺洋流航行速度快,逆洋流航行速度慢;
寒暖流交汇处多海雾,不利于航行;洋流
带来冰山,威胁海运 “泰坦尼克号”沉没
【质疑释惑】
(1)摩尔曼斯克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终年不冻港,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暖流对沿岸地区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受暖流影响,摩尔曼斯克港成为冬季不冻港。
(2)甲处渔业资源丰富,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位于寒暖流交汇的海域,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洄游;海水扰动,底层海水上泛,鱼类饵料丰富;冷水性和暖水性鱼类汇聚。
(3)古代海上航行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提示:盛行风和洋流。
【易错提醒】
1.暖流的水温不一定高于寒流。
比较两条洋流的水温高低,必须在同一纬度条件下才能比较。同一纬度的海区,暖流水温高,寒流水温低;不同纬度的海区,寒暖流的水温不能比较高低。
2.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不一定是暖流。
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的是暖流。但也有例外,如索马里寒流(夏季)由于吹离岸风,受上升补偿流影响(深层水温低于表层水温),虽然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但仍是寒流。(共13张PPT)
第3课时 水循环
主题突破一 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图表探究】
水循环示意图
【明地成理】
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类型 发生领域 主要环节及示意图 特点 例证
海陆间
大循环 海洋与陆
地之间 最重要的循环,又称
大循环。使陆地水
得到补充,水资源得
以再生 长江参与了海陆
间循环的地表径
流输送,夏季风参
与了水汽输送
类型 发生领域 主要环节及示
意图 特点 例证
陆上内
循环 陆地与陆
地上空之
间 循环水量少,但对干
旱地区非常重要 塔里木河流
域的降水
海上内
循环 海洋与海
洋上空之
间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
球的热量输送有着
重要意义 海洋上的狂
风暴雨
【质疑释惑】
(1)水循环主要有哪些环节
提示: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2)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为什么
提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为海洋和陆地上的水体提供热能,形成蒸发;在上空遇冷凝结形成降水,是太阳辐射能的表现。
(3)外流河主要参与哪类水循环
提示:海陆间大循环、陆上内循环。
【易错提醒】
1.“井水不犯河水”是不科学的。
陆地各水体之间存在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水位较高的水体可以补给水位较低的水体,当井水水位低于河流水位时,河水补给井水,反之,井水补给河水。所以“井水不犯河水”的说法从水循环的角度看是不科学的。
2.水循环各环节的能量来源并不一样。
蒸发、水汽输送等环节是太阳辐射的结果;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等环节是地球重力作用的结果。
主题突破二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情境素材】
海绵校园
  海绵校园分为四个部分:1、运动区:沿运动场周围设置线性排水沟,收集、转输雨水径流至海绵设施,并汇入蓄水池,净化后雨水可用于运动场草坪及零散绿地的灌溉。2、校园建筑(教学楼、宿舍区):采用绿色屋顶,绿色屋顶设置宜考虑雨水集蓄回用,用于绿色屋顶浇灌,并采用与水景结合的方式布置。3、道路系统:道路两侧可采用排水设施,若无法布置海绵设施时,可采用线性排水沟或植草沟等方式,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雨水径流至海绵设施。4、食堂与停车场:食堂汇水区域应选用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或沉淀池等对雨水径流进行预处理,再导入海绵设施;停车场应设计为生态停车场。
【明地成理】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有利
影响 修建水库:能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
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
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跨流域调水:能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
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地表径
流减少
不利
影响 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蒸腾作用减弱,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
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汇聚加快,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围湖造田:能减少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其防洪抗旱能力,也能减弱
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城市路面硬化:能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使地面蒸
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用水不当: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
出现断流;对地下水过量开采和使用,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
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质疑释惑】
(1) “海绵校园”对水循环哪些环节影响较大 (区域认知)
提示:下渗、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
(2)分析建设透水砖和增加绿化面积在建设“海绵校园”中所起的作用。(综合思维)
提示:铺设透水砖有利于雨水和地表径流的下渗,增加雨水的存续量;增加绿化面积有利于通过植被截留降水,增加下渗,涵养水源,增加空气湿度。
(3)除了材料所示的措施外,请你再为建设“海绵校园”提出一条可行的建议。(地理实践力)
提示:放置雨水收集桶、建设雨水花园、完善校园数字化雨水管理监测系统等。
【易错提醒】
1.水循环的动力并不单一。
水体更新的外因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内因是水的三相变化,而相变因子是温度,所以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
2.人类活动并不是只影响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表径流的影响上,如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此外,对地下径流、降水、蒸发等环节也有影响。(共6张PPT)
第三节 生物圈与植被
主题突破 植被类型
【情境素材】
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部。植物种类占全国的1/6,动物种类占全国的1/4,森林覆盖率80.8%,是中国第二大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大叶种茶的原生地、普洱茶的故乡,西双版纳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左图为西双版纳多层经济林模拟图,右图为西双版纳森林景观。
【明地成理】
森林和草原植被
类型 特点



被 常绿阔
叶林 由常绿的阔叶树组成的森林植被,一般分布在温暖湿润的热
带、亚热带气候区,植物茂密,树冠浑圆,树叶叶面多呈革质,具
有光泽,无毛,稍硬
落叶阔
叶林 由落叶的阔叶树组成的森林植被,夏季葱绿、冬季落叶。叶片
多呈纸质,宽而薄。常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温带气候区
类型 特点



被 针叶林 由针叶树组成的森林植被,叶子呈针状,包括常绿和落叶、耐
寒和耐旱、喜温和喜湿等不同类型。分布从寒温带、温带到
亚热带、热带都有。大规模成片分布的针叶林主要在寒温带
(亚寒带)气候区



被 热带
草原 耐旱,生长着很高的草类,并零星点缀着树木。湿季葱绿,干季
枯黄。植物的季节变化,引起动物的大规模迁徙
温带
草原 群落结构简单,几乎没有树木,仅有草本层。植物具有耐旱的
特征,且“一岁一枯荣”
【质疑释惑】
(1)影响植被生长和分布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综合思维)
提示: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
(2)简要说明西双版纳多层经济林形成的原因。(地理实践力)
提示:根据阳光在森林中垂直衰减的原理,依照不同种类的经济林喜光程度的差异,分层布局相应的经济林,达到一地多用、增加收益的效果。
(3)西双版纳生物物种丰富,主要原因是什么 (区域认知)
提示:地处热带雨林(季雨林)地区,水热充足,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生长。
【易错提醒】
1.我国没有热带雨林气候,但并不一定不存在热带雨林带。
我国南部的海南岛以及云南的西双版纳一带都是热带季风气候,受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这些地区存在热带雨林。
2.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
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3.热带沙漠气候控制区的自然带并不是热带沙漠带。
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共20张PPT)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第1课时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地球的大气层
思考:大气层的成分是怎样的 又是如何分层的?
提示:大气的成分及垂直分层
地球大气层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数千公里的大气层。
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1.区域认知
大气圈的成分、分层以及不同分层的特点。
2.综合思维
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大气圈不同成分的特点,以及不同分层气温、运动的形成原因。
3.地理实践力
到野外去,实际体验不同成分的作用,以及不同分层的特点。
4.人地协调观
通过对流层、臭氧层、电离层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认识,树立人地协调观。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科学实验证明,一个健康的人只供应他足够的饮水在不摄取其他食物的情况下,可以维持1周的生命;人如果断水,生命只能维持1~2天。而一个健康的人如果不吸收氧气,也就是说不呼吸,就只能维持几分钟的生命了,由此可见氧气对生命的重要性。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
一、大气圈的组成
如今的大气成分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在短时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低层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大气=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25千米以下的干洁空气中,氮气和氧气合占总体积的99% 。
干洁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 25千米以下)
读图讨论:
1.大气中除了氧气、氮气外还有什么成分? 2.举出具体实例说明各大气成分对人类的影响。
3.举例说明二氧化碳过多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氮氧大气”
氧:人类和动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维持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平衡。
氮: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也是一种温室气体,过多的二氧化碳会导致全球变暖。
臭氧: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提高人类生活的舒适度。
尘埃(固体杂质):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表温度;作为凝结核,促进云雨的形成;影响人的呼吸系统,损害人体健康。
拓展阅读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了120 ppm(1 ppm为百万分之一),其中一半的增长出现在1980年以后。2015年3月,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平均浓度突破400 ppm。这是有记录以来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月均浓度首次突破这一高值。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森林的破坏,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
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月均浓度突破400 ppm
二、大气圈的分层
①大气圈分为几层?划分各层的依据是什么?
②各层的海拔与温度有什么样的规律 各层的特点是怎样的?
总结
1.范围:
(1)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地区为17~18千米,中纬度地区为
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仅为8~9千米。
(2)高度因季节而异:夏季高于冬季。
2.特点:
(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2)对流运动显著,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对流层
对流层的高度怎样?有何特点?
1.范围:顶部距离地面约50千米,厚度约40千米。
2.特点:
(1)臭氧吸收紫外线增温,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2)下冷上热, 对流很弱,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3)臭氧层:20~40千米高度。“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4)航空的理想区域:水汽、杂质等极少,气流稳定,飞鸟很少。
平流层
平流层有何特征?
1.范围:平流层以上的大气统称高层大气。
2.特点:
(1)若干电离层:80~500千米,反射无线电短波。
(2)太阳活动或雷电会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高层大气
电离层有何作用?其受哪些因素影响?
【典题训练】
下图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据此回答1、2题。
1. 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 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素是(  )
A.地面辐射 B.CO2
C.臭氧气体 D.人类活动
A
C
【解析】第1题,图示为平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第2题,平流层的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而增温。
特征、对人类活动影响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在对流层中,大气的组成成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据此回答1、2题。
1.大气中含量虽很少,却是天气变化重要角色的物质是(  )
A.二氧化碳和臭氧   B.氩和氖
C.水汽和杂质 D.氮和氧
2.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导致大气中一些成分比例发生明显变化,其变化表现在(  )
A.臭氧增多 B.氧气增多
C.水汽增多 D.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C
D
【解析】第1题,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杂质作为凝结核促进云雨的形成。第2题,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森林的破坏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对无线电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 D.Ⅲ层
B
D
【解析】第3题,根据大气的密度、温度和运动特征,自下而上可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从温度变化趋势看,①②正确,但①曲线的气温值出现错误,故只有②正确。第4题,高层大气(Ⅲ层)中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永远没有人力可以击退一个坚决强毅的希望。(共7张PPT)
第2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主题突破 大气受热过程
【情境素材】
月球上的昼夜温差
  在月球上,一天中不同时段的温差可能超过350摄氏度。所以,月球上山峰的向阳面比火焰山还要热,而山的背阳面却比冰窖还要冷得多。当月球被地球遮住时,温度会更低。
【明地成理】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受热过程 具体内容 热量来源
太阳暖大地 太阳辐射(短波)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增温 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大地暖大气 绝大部分地面辐射(长波)被大气吸收,大气增温 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是地面(辐射)
大气还大地 大气辐射(长波)中的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它把热量又还给大地 大气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质疑释惑】
 (1)请在下图中合适的位置标注太阳
辐射、吸收(大气对太阳辐射)、反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
逆辐射。(地理实践力)
提示:见下图。
 (2)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远远大于地球呢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提示: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白天没有大气层的削弱作用,温度很高;夜晚也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温度降得很低,所以昼夜温差很大。地球有厚厚的大气层,白天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晚上大气能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昼夜温差相对较小。
【易错提醒】
霜冻多出现在秋冬季节晴朗的夜晚。
一是秋冬季节气温较低,二是晴天晚上云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差,当温度低到0 ℃以下时,就会出现霜冻。(共8张PPT)
第3课时 大气的运动
主题突破 热力环流
【情境素材】
孔明灯
  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发明的。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信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明地成理】
热力环流和等压面图
(1)热力环流中的“高低”应用:
气温、气压的垂直变化 随海拔的增加,气温、气压都会降低(减小)
高气压与低气压 高气压、低气压是就同一水平面上比较而言的
近地面气温、气压关系 气温高则气压低,气温低则气压高,即“热低压、
冷高压”
近地面和高空的
气压中心 近地面为高气压中心则其高空为低气压中心,近
地面为低气压中心则其高空为高气压中心
等压面弯曲与气压高低 等压面上凸为高气压,等压面下凹为低气压
(2)热力环流中等压面的判读与应用:
①判读气压高低。
a.同一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即PA>PC、PB>PD。
b.作一辅助线即可判定同一水平面(同一高度)上的气压高低,如上图中C处比D处气压高;同理,A处气压低于B处。即PC>PD、PB>PA。
c.综上,PB>PA>PC>PD。
②判读气流流向。
a.同一水平面,气流总是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近地面B处空气流向A处。高空气流从C处流向D处。
b.A处气压低,说明该地受热,空气膨胀,气流上升;而B处气压高,说明该地较冷,空气收缩,气流下沉。③该热力环流呈顺时针方向。
【质疑释惑】
(1)诸葛孔明发明的天灯是怎么升空的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提示:孔明灯里的空气受热后膨胀上升。
(2)孔明灯里面蕴涵着什么样的大气原理 (综合思维)
提示:热力环流。
(3)判断下图可体现孔明灯上天位置的点,比较A、B、C、D四点的气压大小,将四点按气压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序。用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地理实践力)
提示:
D处。PA>PD>PC>PB。
【易错提醒】
1.城市“雨岛效应”。
城市居民生活、工业生产与交通工具等释放大量人为热量,导致城区气温高于郊区。城区空气膨胀上升,易形成降雨。使城区降水多于郊区,形成“雨岛效应”。
2.风筝飞得较高后才比较稳定。
近地面有摩擦力,风速风向略有变化;风筝飞到一定高度后,摩擦力较小,风速更大、风向更稳定,所以风筝飞行才能更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