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二章 单元复习
体系构建·思维脑图
主题整合·素养提能
二、堆积作用与地貌类型
被搬运的岩石碎屑物质,因搬运介质(流水、冰川、风、波浪、海流等)的物理化学条件改变、搬运能力减弱因而在新的环境下积聚起来的作用。堆积作用形成多种地貌类型。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冰川
堆积 堆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
堆积 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堆积物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具有分选性 河流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风力
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黄土堆积地貌 干旱的内陆及邻近地区
海浪
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三、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昼夜温差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个角度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四、风向的判断
第一步: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其具体方法是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并且与等压线垂直,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
第二步:画风向。其具体方法是首先确定南、北半球,然后用左(南半球)右(北半球)手,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近地面风向可依此角度偏转,若为高空,则偏转90°,即与等压线平行),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五、风力的判读
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如下图,风力:A>B>C>D。
六、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影响方式 具体影响
改变地表径流 人类的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影响地下径流 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
影响局地大气降水 人工降雨
影响
蒸发 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七、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
2.影响降水的因素:
3.影响下渗的因素:
4.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众多,储存有众多的地下水。
八、 根据表层海水等温线图来判定洋流
1.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分布规律判南、北半球:
如果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增大,则该海域在北半球,如图甲;如果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变小,则该海域在南半球,如图乙。
2.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定洋流的性质:
如果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则该洋流为暖流;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则为寒流。
九、植被与环境
1.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对植物的影响。
环境为植被的发育、生长提供阳光、空气、水分、养料、适宜的温度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条件。
①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条件是气候,气候条件决定了植物所得的热量、光照和水分。如下表所示:
要素 影响
热
量 从赤道到两极,热量分布不均匀,为在地面上形成各种不同的植物带奠定了基础;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分布也不均匀,也为高山地区形成垂直分布的植物带奠定了基础
要素 影响
光
照 影响着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喜光植物向阳一侧生长好;山地阳坡和阴坡植被不同,马尾松生长在阳坡,而冷杉生长在阴坡;热带雨林中的藤本植物尽量地向上生长,以争取太阳光
水
分 同一纬度,降水从沿海到内陆减少,从沿海向内陆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轮宽;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降水量不同,植被截然不同,如安第斯山脉南部大陆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岸为温带荒漠和草原;天山北坡有森林,南坡则没有
②植物形态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性。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地理环境,植物的形态具有适应当地地理环境的特点。
a.在沼泽地上生长的植物,通常具有柔嫩、硕大而鲜绿的叶子,但是根部系统并不发达。
b.在沙漠地区生长的植物,叶子很小,有的叶面上还覆盖着薄薄的蜡层,或者是叶子变成了细刺;有的植物具有非常发达的根系,以便从土壤的深处或广大面积的土壤中吸收水分。
c.在风力大的地区,植被往往比较低矮。
(2)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植物的生长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比如植物根系的生长、腐败的植物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组成,植物可以保持水土,植物可以调节气候,植物种类的改变会造成生物种类的改变等。
2.植被类型的判读技巧:
(1)根据气候类型判断。
(2)根据植被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判断。
不同的植被又依赖于不同的特定环境,具有适应当地特定环境的特征,植被离开了所适合的生长环境,可能会造成不结实、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等不良后果。
植被
类型 对应气候 景观特征 我国的分布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高大茂密、物种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海南岛、云南西双版纳、台湾岛南部
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季风或湿润气候区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简单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
植被
类型 对应气候 景观特征 我国的分布
落叶阔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我国的北方地区
亚寒带针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植被以松、杉为主,叶片呈针状,以抗寒抗旱 我国东北北部、新疆北部
热带草原 热带草原气候 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 无
植被
类型 对应气候 景观特征 我国的分布
温带草原 温带大陆性气候 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低 我国的内蒙古高原地区
热带荒漠 热带沙漠气候 荒漠景观,植被稀疏,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与结构 无
温带荒漠 温带大陆性气候 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共12张PPT)
第二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大气组成 主要作用
干洁
空气 主要成分 N2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O2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微量成分 CO2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O3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固体杂质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①温室效应: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CO2含量增加。
②臭氧层破坏 :冰箱、冰柜等制冷设备的使用,释放大量氟氯烃,破坏大气中的臭氧。
(1)全球变暖主要与哪种大气成分增多有关 (区域认知)
提示:二氧化碳。
(2)臭氧有哪些作用 (综合思维)
提示:臭氧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
(3)针对上述大气环境问题,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人地协调观)
提示: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发展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森林;研究新型制冷设备,控制氟氯烃的排放等,保护臭氧层。
1.大气成分不是固定不变的
(1)从地质作用看,原始大气成分和现代大气成分不同。
(2)从当前来看,不同的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会导致大气成分的变化。
(3)现代生产、生活大量的废气排放,有害气体增加,加剧大气环境的污染。
2.大气污染不只是人类活动影响
火山喷发、森林火灾、自然尘、森林植物释放、海浪飞沫颗粒物等也会造成污染,有些情况下,天然源比人为源更重要。
分层 高度范围 主要特点 特点成因 与人类的关系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
中纬:10~12千米
高纬:8~9千米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米,气温平均下降0.6 ℃)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该层上部冷、下部热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在该层,对流运动显著,易成云致雨
分层 高度范围 主要特点 特点成因 与人类的关系
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至约50千米处 气温随高度增加呈明显递增趋势 该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利于航空飞行
以平流运动为主 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平稳
天气晴朗 水汽、杂质含量极少,大气平稳
高层大气 从平流层顶到3 000千米 大气密度非常小 距地面远,受到引力小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1)对流层的气温在垂直方向上分布有何特点 该层的厚度随纬度如何变化 为什么
提示: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增高而降低。低纬地区受热多,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所以高度大;高纬地区受热少,对流较弱,所以高度小。
(2)平流层的气温分布有何特点 原因是什么
提示: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迅速上升,是因为该层上部为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的热量。
不同纬度对流层高度是不一样的
低纬地区,地面受热多,对流活动旺盛,因此对流层的高度高;而高纬地区,地面受热较少,对流活动较弱,所以,对流层的高度低;中纬地区则适中。(共13张PPT)
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2.土壤颜色:
土壤类型 我国主要分布区 成因及特点
黑色土壤 东北地区 夏季温暖湿润,草类生长茂盛,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质分解慢,积累较多,土壤颜色较黑
红色土壤 南方地区 夏季高温多雨,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烈,易溶于水的矿物质几乎全部流失,而氧化铁含量较高,所以土壤呈红色
土壤类型 我国主要分布区 成因及特点
青色土壤 雨水较多且排水不畅或长期被淹的地区 在排水不良或长期被淹的情况下,红土壤中的氧化铁常被还原成氧化亚铁,土壤便成了青灰色
白色土壤 西部地区 气候干旱,土壤中盐碱含量比较高,有机质含量较低,水分较少,土壤常常呈白色
黄色土壤 黄土高原地区 风力搬运的黄色粉土沉积物,这是由于土壤中有机物含量较少的缘故
(1)在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的剖面构造中,完整分布的土层有哪些
提示:腐殖质层、淋溶层。
(2)北京的社稷坛上铺有黄、青、红、白、黑的五色土,图2是五色土的大致分布地区,判断五色土分别分布的地区,并简要说明理由。
提示:东边是青土,代表着东边的大海;西边是白土,代表西部的沙漠;南边是红土,预示南方的红土地;北边是黑土,象征北部的黑土地;而中间的黄土,就是黄土高原的寓意。
1.土壤≠土地
土壤只是构成土地的重要要素之一,而土地则是指陆地的表层部分,除土壤外还包括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成土母质)。
2.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越高,肥力不一定越高
有机质含量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的各种需求。
因素 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影响的表现
成土
母质 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的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物理性状: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较细;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较粗;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
化学组成: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因素 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影响的表现
气候 直接或间接影响 直接影响: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间接影响: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生物 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的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
地形 稳定因素,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 海拔: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坡度和坡向: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1)不同的土壤性状存在差异,决定土壤性状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成土母质。
(2)分析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A的成因及影响其厚度的因素。
提示: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影响其厚度的因素:枯枝落叶的数量;气温;降水量;坡度和人类活动。
(3)热带雨林气候区和温带草原气候区,哪个地区土壤肥力更高 试分析其可能的原因。
提示:①热带雨林地区,高温多雨的气候,植被生长旺盛,养分主要储存在植物体内;微生物活动活跃,枯枝落叶迅速被分解;降水多,淋溶作用强。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
②温带草原区,由于水热条件差,微生物分解缓慢;气候干旱,淋溶流失作用弱。养分积累多,土壤肥力高。
1.成土母质并不是土壤中养分的唯一来源
成土母质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土壤中的养分包括矿物养分和有机养分,有机质是土壤中有机养分的主要来源。
2.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并非都是有利的
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生产能力。如水稻土的形成。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退化。如不合理灌溉造成的土地盐碱化,大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等。(共12张PPT)
第七节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特点 终年高温、降水丰沛
特征 全年旺盛生长;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分布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气候特点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特征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简单
(3)落叶阔叶林(夏绿林)。
分布 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气候特点 夏季炎热或温暖,冬季寒冷,降水适宜
特征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
分布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气候特点 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
特征 针叶林以松、杉为主,叶片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1)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①植被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②稳定植被,形成明显的垂直结构;③天然植被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2)如果夏季走进某阔叶林,如何判断其是常绿阔叶林还是落叶阔叶林
提示:主要通过树叶的不同特征判断。常绿阔叶林的树叶具有一定的光泽,无毛,且稍硬;落叶阔叶林的树叶多成纸质,宽而薄。
1.我国没有热带雨林气候,但并不一定不存在热带雨林带
我国南部的海南岛以及云南的西双版纳一带都是热带季风气候,受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这些地区存在热带雨林。
2.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
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植被 环境 植被特点
热带草原 一般分布在热带雨林一带的南北两侧。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湿季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
温带草原 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漫长,气候干燥 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
荒漠植被 气候干旱 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短命植物
(1)我国南方地区有没有草原分布
提示:有。我国草原一般可以划为五个大区:东北草原区、蒙宁甘草原区、新疆草原区、青藏草原区、南方草山草坡区。南方草山草坡区:我国南方有大量的草山草坡及大量的零星草地,这些地区的牧草种类繁多,可以放养牛羊等牲畜。
(2)假如你从内蒙古高原东部到西部旅行,观察到植被是怎样变化的 原因是什么
提示: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温带荒漠草原、温带荒漠。原因:自东向西水分条件越来越差。
草原的年降水量不一定在400毫米以下
我国温带草原的年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集中在夏季;热带草原的年降水量一般在500~1 000毫米,多集中在湿季。(共7张PPT)
第三节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受热过程 具体内容 热量来源
太阳暖大地 太阳辐射(短波)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增温 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大地暖大气 绝大部分地面辐射(长波)被大气吸收,大气增温 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是地面(辐射)
大气还大地 大气辐射(长波)中的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它把热量又还给大地 大气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1)请在下图中合适的位置标注太阳辐射、吸收(大气对太阳辐射)、反射(大气对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理实践力)
提示:见下图。
(2)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远远大于地球呢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提示: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白天没有大气层的削弱作用,温度很高;夜晚也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温度降得很低,所以昼夜温差很大。地球有厚厚的大气层,白天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晚上大气能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昼夜温差相对较小。
霜冻多出现在秋冬季节晴朗的夜晚
一是秋冬季节气温较低,二是晴天晚上云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差,当温度低到0 ℃以下时,就会出现霜冻。
高考赘源网
高考资源
边的高考专家!】
月球上天的温差超过3报联度
没有阳光照射的地方
最低温度
零下233摄
氏度左右
太阳
太阳直射
x月球
最高温度
123摄氏度
左右
射向宇宙空间射向宇宙空
大气上界
太阳辐射
大
大气
大气吸
辐射收
大气逆辐射
地面每射
地面吸收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大
大气上界
大气
吸收
地面
吸收
射向地面
7777
地面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太阳
反射辐射
大气上界
辐
吸收太阳
大气射
辐射
地/吸收
面
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
吸收射
射向地面
7地面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共8张PPT)
第2课时 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
气温、气压的垂直变化 随海拔的增加,气温、气压都会降低(减小)
高气压与低气压 高气压、低气压是就同一水平面上比较而言的
近地面气温、气压关系 气温高则气压低,气温低则气压高,即“热低压、冷高压”
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中心 近地面为高气压中心则其高空为低气压中心,近地面为低气压中心则其高空为高气压中心
等压面弯曲与气压高低 等压面上凸为高气压,等压面下凹为低气压
(2)热力环流中等压面的判读与应用。
①判读气压高低。
a.同一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即PA>PC、PB>PD。
b.作一辅助线即可判定同一水平面(同一高度)上的气压高低,如上图中C处比D处气压高;同理,A处气压低于B处。即PC>PD、PB>PA。
c.综上,PB>PA>PC>PD。
②判读气流流向。
a.同一水平面,气流总是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近地面B处空气流向A处。高空气流从C处流向D处。
b.A处气压低,说明该地受热,空气膨胀,气流上升;而B处气压高,说明该地较冷,空气收缩,气流下沉。
c.该热力环流呈顺时针方向。
(1)诸葛孔明发明的天灯是怎么升空的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提示:孔明灯里的空气受热后膨胀上升。
(2)孔明灯里面蕴涵着什么样的大气原理 (综合思维)
提示:热力环流。
(3)判断下图可体现孔明灯上天位置的点,比较A、B、C、D四点的气压大小,将四点按气压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序。用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地理实践力)
提示:D处。PA>PD>PC>PB。
1.城市不仅存在“热岛效应”还伴随“雨岛效应”
城市居民生活、工业生产与交通工具等释放大量人为热,导致城区气温高于郊区。城区空气膨胀上升,易形成降雨。使城区降水多于郊区,形成“雨岛效应”。
2.风筝飞得高度不同,稳定程度不同
近地面有摩擦力,风速风向略有变化;风筝飞到一定高度后,摩擦力较小,风速更大、风向更稳定,所以风筝飞行才能更稳定。(共12张PPT)
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类型 发生领域 主要环节及示意图 特点 例证
海陆间
循环 海洋与陆地之间 最重要的循环,又称大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长江参与了海陆间循环的地表径流输送,夏季风参与了水汽输送
类型 发生领域 主要环节及示意图 特点 例证
陆地
内循环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
海上
内循环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的热量输送有着重要意义 海洋上的狂风暴雨
(1)水循环主要有哪些环节
提示: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2)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为什么
提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为海洋和陆地上的水体提供热能,形成蒸发;在上空遇冷凝结形成降水,是太阳辐射能的表现。
(3)外流河主要参与哪类水循环
提示:海陆间水循环、陆上内循环
1.“井水不犯河水”是不科学的
陆地各水体之间存在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水位较高的水体可以补给水位较低的水体,当井水水位低于河流水位时,河水补给井水,反之,井水补给河水。所以“井水不犯河水”的说法从水循环的角度看是不科学的。
2.水循环各环节的能量来源并不一样
蒸发、水汽输送等环节是太阳辐射的结果;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等环节是地球重力作用的结果。
意义 含义 理解
促进水体更新 在水循环系统中,水的连续运动、转化,使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 气态水、液态水与固态水,大气水、海洋水与陆地水始终相互转化,不断更新
维持水量动态平衡 从总体上看,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①局部地区短时间内可能有变化②平衡过程中水循环一直在进行
意义 含义 理解
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水循环对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和传输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①太阳辐射能是水循环的动力和能量源泉
②水循环平衡了海陆之间、高低纬度间的热量收支
塑造地表形态 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冲刷、侵蚀、搬运、堆积和溶蚀,不断塑造全球地貌形态 ①通过地表径流等改变地表形态
②流水侵蚀形成河谷等流水侵蚀地貌
③流水堆积形成三角洲等流水堆积地貌
(1) “海绵校园”对水循环哪些环节影响较大 (区域认知)
提示:下渗、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
(2)分析建设透水砖和增加绿化面积在建设“海绵校园”中所起的作用。(综合思维)
提示:铺设透水砖有利于雨水和地表径流的下渗,增加雨水的存续量;增加绿化面积有利于通过植被截留降水,增加下渗,涵养水源,增加空气湿度。
(3)除了材料所示的措施外,请你在为建设“海绵校园”提出一条可行的建议。(地理实践力)
提示:放置雨水收集桶、建设雨水花园、完善校园数字化雨水管理监测系统等。
1.水循环的动力并不单一
水体更新的外因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内因是水的三相变化,而相变因子是温度,所以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
2.人类活动并不仅影响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表径流的影响上,如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此外,对地下径流、降水、蒸发等环节也有影响。(共20张PPT)
第五节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课时 海水的性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垂直方向 一般是表层水温最高。1 000米以上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大,1 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
水
平
方
向 同一海区,不同季节 夏季表层水温高,冬季表层水温低
同一季节,不同海区 表层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同一纬度,不同海区 一般情况下表层水温大致相同。暖流流经的海区,表层水温偏高;寒流流经的海区,表层水温偏低
(1)海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主要途径分别是什么
提示:海水热量收入来源是太阳辐射,支出渠道是海水蒸发消耗热量。
(2)图乙中显示出的海洋表层温度的分布特征是什么
提示:海洋表层温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3)图丙中显示出的海水温度垂直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提示: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 000米以下水温随深度变化不大,并保持恒低温状态。
海洋底层海水温度不一定比表层温度低
通常情况下表层海水的温度最高,1 000米以上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大,1 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并且保持一个恒低温状态。但是有些海域冬季反而表层水温低,也会出现“逆温”现象。再者某些海域底层有海沟,水温反而高。
影
响
海
水
盐
度
大
小
的
因
素 降水与蒸
发的关系 降水量>蒸发量 盐度降低
降水量<蒸发量 盐度升高
河流径流
注入量 注入量多 盐度降低
注入量少或无 不影响盐度
结冰或融冰 结冰 盐度升高
融冰 盐度降低
温度 温度低 盐度低
温度高 盐度高
海水运动
(同一纬度) 冷水流流经 盐度降低
暖水流流经 盐度升高
开敞或闭塞 开敞 适中
闭塞 较高或较低
2.海洋表层盐度分布规律:
(1)南北方向变化。
(2)东西方向变化。
①规律: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如图。
②原因:同一纬度,暖流经过的海区温度高、蒸发较强;寒流经过的海区温度低、蒸发较弱。
(1) 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分布有何规律 (区域认知)
提示: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海水盐度逐渐降低。
(2)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食用的海盐多数都是盐场晒制出来的,这说明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是什么 (综合思维)
提示:海盐是依靠太阳辐射,促使海水蒸发,盐分结晶而得到的,说明了蒸发量的大小是影响海水盐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3)海水盐度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人地协调观)
提示:①利用海水晒盐;②利用海水制碱,从海水提取镁、溴等资源;③影响海水养殖;④随科技发展,海水也成为淡水资源的重要补充。
盐场的形成不仅与海水性质有关,还与气候、地形等条件有关
(1)地形: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盐场布局。
(2)气候:降水较少,气温较高,多晴天。
(3)盐度:海水盐度较大。
(4)海岸:泥质海岸海水不易渗漏,利于海盐的收集,不易混入沙粒。
(5)海水:水质洁净,盐质好。
影响因素 与海水密度的关系 对海水密度的影响
海水温度 负相关 海水温度越高,密度越小
海水盐度 正相关 海水盐度越高,密度越大
深度(压力) 正相关 海水密度随深度(压力)的增加而增大
2.全球海水密度分布规律:
(1)水平分布规律。
①表现:从赤道附近海区向两极地区海区增大。
②成因:赤道附近海区温度最高,降水量较大,盐度较低,因而表层海水密度最小;赤道向两极方向,平均温度逐渐下降,密度逐渐增大,最大密度出现在寒冷的极地海区。虽然各大洋不同季节的密度在数值上有所变化,但其分布规律大体是相同的,即大洋表面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等密度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2)垂直分布规律。
①表现:从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
②成因:温度变化对密度变化的影响要比盐度大。因此,密度随深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温度。海水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大而不均匀地下降,因而海水的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不均匀地增大。
(1)为什么不同季节或者不同海域吃水线不一样 (综合思维)
提示:不同季节和不同海域海水密度不同,因此吃水线不同。
(2)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有哪些 (综合思维)
提示:主要有温度、盐度和深度(压力),其中表层海水密度与温度关系最为密切。一般来说,海水的温度越高,密度越低。
(3)海水密度有怎样的分布规律 (区域认知)
提示:①水平分布: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
②垂直分布: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③特殊分布:有时随深度增加,海水密度会突然变小,海水浮力也突然变小,呈现“海中断崖”现象。
海水密度也存在季节差异
在同一情况下,海水温度越高,密度越低。因而在同一海域,气温高的夏季,海水密度较低;气温低的冬季,海水密度较高。(共20张PPT)
第2课时 海水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形式 成因 分布
海啸 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可能会引起海水波动,甚至形成巨浪 大致与火山—地震带一致
风暴潮 在强风等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称为风暴潮。当强风与海水涨潮同时发生,风暴潮来势倍增 热带、温带的沿海地区均可能遭受风暴潮的袭击
2.海浪的影响:
影响 举例或说明
人们在海滨和海上活动需要密切关注海浪预报,选择适宜活动的海浪条件 ①冲浪运动需要较高的浪高来增加挑战性
②捕捞、勘探、航行等海上活动应避开大的海浪
海啸和风暴潮能量巨大,往往给沿岸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 对船只航行、海上勘探等活动不利,毁坏沿海建筑等
海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 ①塑造各种海岸地貌,如海蚀崖、海蚀柱等
②人们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来减缓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如修建海堤、种植海岸防护林等
波浪能是重要的海洋能源 波浪能具有分布范围广等优点,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但波浪能不稳定,开发难度大
(1)海啸属于哪种海水运动形式 海啸发生时,会伴随哪些现象 (综合思维)
提示:海浪。海啸发生会伴随海平面突然上升和下降,海水变浑浊,发出异味和异常声音等现象。
(2)推测情境素材中可能出现的海啸的主要成因。除此之外海啸还可能有哪些成因 (综合思维)
提示:此次可能出现的海啸是地震引起的海水波动。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引起海水波动而形成的巨浪也会产生海啸。
(3)海啸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人地协调观)
提示:摧毁城市、村庄和道路;破坏港口设施;淹没建筑物;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的危害。
并非无风不起浪
“无风不起浪”描述的是常见的海浪,无风的海面也会出现海浪,海底地震、火山爆发等也可以形成海浪。
活动
周期 活动规律 成因
一
天 两次潮汐 在地球上,当某地处于正对或背对月球时,此处的海水被月球引潮力“拉”起来,周围的海水也向着此处聚集堆积,就形成涨潮。大部分海域一天出现两次海水涨落
一
月 两次大潮
(朔望时大潮) 当太阳、月球与地球三者的位置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叠加在一起,故高潮更高,低潮更低,这便是朔望大潮
两次小潮
(上弦、下弦时小潮) 当太阳、地球连线与月球、地球连线大致垂直时,太阳的引潮力会削弱月球的引潮力,便产生上、下弦时的小潮
2.潮汐现象的影响和应用:
(1)准确掌握海水潮汐规律对渔业生产有很大帮助
(2)涨潮时,外海高盐度的海水被推向岸边,是提取海水晒盐的好机会。
(3)海上航运事业和潮汐关系更加密切,潮流影响着航行的方向和速度。
(4)掌握潮汐规律,能使港口增加大船的通过能力;充分利用潮间带发展水产养
殖业。
(5)潮汐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可以利用发电,为人类提供清洁能源。
(1)钱塘江大潮的观潮日为什么会选在农历的八月十八前后 (综合思维)
提示:农历八月十八接近中旬十五,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
(2)钱塘江大潮之所以壮观还有哪些原因 (综合思维)
提示:还与钱塘江口似喇叭形状有关,从外海向里,河道变窄,加剧潮差;沿海一带盛行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夏季钱塘江水量较大,河水对潮流起顶托作用。
(3)如何充分利用潮汐现象为人类服务 (人地协调观)
提示:利用潮间带采集、养殖;潮汐发电;发展旅游等。
潮汐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不仅是月球对地球的吸引力
海水随着地球自转也在旋转,而旋转的物体都受到一种力的作用,使它们有离开旋转中心的倾向。同时海水还要受到月球、太阳及其他天体的吸引力,因为月球离地球最近,所以月球的吸引力较大。这样海水在这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引潮力。
种类 概念 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流向 水温
暖流 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 比到达海区温度高 增温增湿
寒流 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 比到达海区温度低 降温减湿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类型 影响 实例
气
候 热量
平衡 在高、低纬度之间进行热量输送与交换,对全球热量平衡有重要意义 低纬度海区水温不会持续上升
大陆
沿岸
气候 暖流对大陆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给流经地区带来温暖湿润的天气 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寒流对大陆沿岸有降温减湿的作用,给经过地区带来寒冷干燥的天气 秘鲁及澳大利亚西海岸等荒漠环境的形成和沿岸寒流有很大的关系
类型 影响 实例
海洋生
物分布 寒暖流交汇处 纽芬兰、北海道等渔场
上升补偿流 秘鲁渔场
海洋
污染 加快海水净化速度,扩大海水污染范围 北太平洋垃圾洲的形成
海洋航运 顺洋流航行速度快,逆洋流航行速度慢;寒暖流交汇处多海雾,不利于航行;洋流带来冰山,威胁海运 “泰坦尼克号”沉没
(1)摩尔曼斯克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终年不冻港,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暖流对沿岸地区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受暖流影响,摩尔曼斯克港成为终年不冻港。
(2)甲处渔业资源丰富,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位于寒暖流交汇的海域,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洄游;海水扰动,底层海水上泛,鱼类饵料丰富;冷水性和暖水性鱼类汇聚。
(3)古代海上航行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提示:盛行风和洋流。
1.暖流的水温不一定高于寒流
比较两条洋流的水温高低,必须在同一纬度条件下才能比较。同一纬度的海区,暖流水温高,寒流水温低;不同纬度的海区,寒暖流的水温不能比较高低。
2.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不一定是暖流
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的是暖流。但也有例外,如索马里寒流(夏季)由于吹离岸风,受上升补偿流影响(深层水温低于表层水温),虽然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但仍是寒流。(共13张PPT)
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第一节 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
类型 成因 地貌景观演变 景观特点
地表喀斯特地貌 溶蚀 溶沟→洼地(坝子) 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崎岖;坝子的底部平坦
峰丛→峰林→孤峰→残丘 呈锥状耸立
地下喀斯特地貌 沉淀 以溶洞为主 溶洞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成层分布
溶洞顶部有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有石笋,二者连接起来就形成石柱 多为乳白色,石内孔洞较少,断面呈同心层状构造
(1)喀斯特地貌主要有哪些地貌景观
提示:地表常见溶沟、洼地、峰林、孤峰等多种形态。地下发育着地下河、溶洞。溶洞中有石钟乳、石幔或石帘、石柱、石笋等。
(2)搜集材料,分析呼伦贝尔草原的河曲和牛轭湖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高原地形平坦开阔,河流落差较小,河流在侧蚀和堆积作用下易形成曲流;曲流河进一步发展,可使曲流河段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
(2)风沙地貌的主要类型。
(1)怎样根据沙丘的形态判断风向
提示:
(2)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5~10厘米厚的大小不均的干燥沙粒,用电动吹风机向里吹风。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
提示: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3)塑造海岸地貌的作用力有哪些
提示:波浪、潮汐、生物、气候等,其中波浪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活跃的动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