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单元复习 第四单元
体系构建·思维脑图
一、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主题整合·素养提能
影响因素 具体特点
地质构造 岩石破碎、岩层顺坡倾斜
地形坡度 坡度较大(但不超过40°)
降水特点 降水较多
地下水 丰富,岩体或土体湿度大
植被 覆盖率低
人为因素 采矿、修路、开垦等
二、我国洪水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分布特点 成因
空
间
差
异 东部多,西部少 东部季风气候显著,降水多且多暴雨;西部干旱,降水稀少
沿海多,内陆少 沿海降水量大且多暴雨,多风暴潮;内陆干旱,降水稀少
平原低地多,
高原山地少 平原低地排水不畅,易积水;高原山地地势高,不易积水
山脉东坡和南坡
多,西坡和北坡少 东坡和南坡多为迎风坡和向阳坡,降水多,冰雪消融量大
时
间
差
异 夏秋多,冬季少 夏秋季为雨季,降水量大;夏秋季气温高,冰雪易融化
年际变化大 季风气候使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显著
三、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四、寒潮灾害
1.寒潮的成因:
影响我国的寒潮实质上是冬半年快行冷锋南下形成的灾害性天气。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2.多发季节:
(1)发生时间:我国寒潮主要出现在11月-次年4月。秋末冬初及冬末春初最多,隆冬反而较少。
(2)原因:春秋季正是冬夏季风调整期间,冷暖空气更替频繁,因而冷空气活动次数较多,而冬季冷空气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居于优势,天气形势稳定,降温幅度相对较小,达不到寒潮的标准。
五、影响我国的台风
多发
季节 影响我国沿海的台风常发生在每年的5-10月,尤以7-9月最多
路径
影响 危害:狂风、暴雨、风暴潮。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台风造成的损失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有利:缓解旱情,降温消暑
六、我国的干旱灾害
地区 旱灾类型与特点 原因
东北
地区 盛夏季节,特别是辽河与嫩江流域,常有久晴高温天气,引起“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的旱灾 降水少,受高温天气影响
华北
地区 全国旱灾最频繁、影响最严重的地区。特别是春季,正值冬小麦生长发育关键期,故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雨季还未来临
长江
流域 旱灾多发生在7-8月,故称“伏旱”,严重影响作物生长、水电和城市供水 雨带北移,受高压控制
西南
地区 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旱灾。云南和川西山地多春旱,伏旱发生在7-8月,以东部最为严重,四川盆地西部与北部是夏旱(5-6月)出现的高频区 受干热风、高温天气等影响
七、滑坡和泥石流的防御
1.建立滑坡和泥石流预测、预报、预警系统。
2.建立滑坡和泥石流防治体系。
3.建设营造防护林。如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沟头防护林、护堤林、护滩林等。
4.采取各种农业耕作措施。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修建基本农田、培肥土壤、等高和间作种植等。
5.采取牧业措施。防止过度放牧、封山育林草、人工种草、轮作等。
6.加强工程建设。
(1)治水工程:库、坝、引水渠、截留沟、导流和分流工程。
(2)治土工程:挡土墙、坡脚支护、护岸工程、拦泥坝等。坡面工程:如排洪道、导泥渠、渡槽,以及附属建筑等。
八、地理信息技术的选择
1.“点”与“面”判断GNSS:
GNS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RS和GIS技术的工作对象——“面”。在“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如果是“点”则选用“GNSS”,如果是“面”则选用RS或GIS。
2.“想”与“看”区分RS、GIS:
GIS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GIS。RS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尤其对于大范围、大面积、人不易观测的地物信息的获取,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选用RS。
3.关键词判断“3S”技术:
(1)RS:“获取”空间信息。
(2)GNSS:“定位”“导航”“精确”“精密”“精准”等。
(3)GIS:“分析”“处理”“查询”“输入”等。
九、遥感技术的应用(共24张PPT)
单元活动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地理信息产业
思考:在生活中有哪些方面用到地理信息技术?
提示: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2020年10月23日,一场地理信息产业领域的“创新秀”成为在南宁召开的2020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的一道亮丽风景。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有关自然地理的问题。
1.综合思维
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地理信息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2.地理实践力
在生活中体验导航等地理信息技术,探索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
3.人地协调观
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自然问题,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进
走
课
堂
一、地理信息技术及其主要用途
1. 地理信息技术
对地理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和应用的综合性技术。其核心技术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
2.地理信息技术的主要用途
应用领域 具体内容 作用
资源普查 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草场资源、野生动物资源等
灾害监测与评价 旱情、水灾、滑坡、泥石流、地震、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环境监测与评价 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环境污染、海洋生态、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植被变化、海上冰山漂流等
区域发展、城市规划、工程设计 大型水利工程、港口工程、核电站、路网、城市等规划设计
交通 航空、航海、陆路交通
其他 军事侦察、海洋渔业、野外调查等
调查资源数量、资源分布、对农作物进行估产
监测灾害分布、估算受灾面积,为防灾、减灾、救灾提供决策依据
监测环境现状及变化,为分析环境变化的原因和制定对策提供依据
工程勘察和测量,工程影响分析,城市布局优化
定位、导航、规划线路、监测地壳运动
事故救援、安全保障、科学研究
二、遥感及其应用
1.遥感技术:
在距离地球一定距离的飞机、飞船、卫星上使用光学仪器和电子仪器,接受地面物体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号并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最后通过分析,揭示出地面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
2.遥感技术主要环节:
信息的获取、传输、接收、处理、分析和应用等环节。
信息获取
信息接收 与处理
信息传输
信息解译与分析
资源评估、环境检测、灾害预警等。
探测范围大、获取资料快、受地面条件限制少、获取信息量大等特点。
3.遥感技术的特点:
4.遥感应用领域:
5.遥感影像的判读
(1)不同地物遥感影像的特点
水域
人工建筑
植被
人工建筑、工程的边界
道路
河流
蓝色
灰色
红色
棱角明显,形状规则
宽度一般变化较小,比较顺直
宽度多变,弯弯曲曲
(2)遥感影像的时空变化:
由于不同地区地物的差异、合成影像波段的差异,以及地物特征的季节差异,不同地区、不同波段、不同季节的影像颜色和特征也不完全相同。
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1.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1)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及功能: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由卫星群组成的卫星系统,可以保证在任意时刻都可以同时观测到4颗卫星,从而获取该观测点的经纬度和高程,以便实现导航、定位、授时等功能。
(2)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特点及应用:
具有高精度、高效率和低成本的优点,被应用于大地测量、地面监测、交通导航等许多方面。
2. 地理信息系统
(1)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2)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的规划、决策和管理等方面。
探究应用原理
空间数据获取
决策支持
解决空间问题
空间数据输入
空间数据管理
四、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监测滑坡
遥感
全球卫星
导航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实时监测洪涝、台风等;能够快速识别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并对灾害统计、灾害救援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救灾防灾过程中车辆调度指挥、地壳运动与滑坡监测
自然灾害的地域分析、防灾减灾指挥系统、灾情分析
【典题训练】
下图是某地山体滑坡后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的影像。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堰塞体垮塌后可能会淹没下游沿岸居民点,可快速确定需要转移人口区域的技术是( )
A.遥感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2.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拔由高到低的
排序是( )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C.乙>丁>丙>甲 D.乙>丙>甲>丁
B
D
【解析】 第1题, 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利用数据模拟预测自然灾害影响的区域范围、危害程度,为受灾人员、财产的有效转移提供决策依据。第2题,读图可知,乙接近雪线,海拔最高;丙高于堰塞湖湖面,甲位于堰塞湖湖面;丁位于堰塞湖下游,海拔最低。
主要用途
遥感影像判读
原理及其应用
2020年7月,湖南常德发生滑坡,因灾前成功预警,未造成人员伤亡。下图为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滑坡预警监测系统示意图。完成1、2题。
1.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划分,滑坡属于( )
A.气象灾害 B.生物灾害 C.海洋灾害 D.地质灾害
2.对该预警监测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运用GPS采集雨量信息 ②利用BDS(北斗系统)
采集滑坡体位移数据 ③运用RS模拟滑坡动态过程
④利用GIS进行数据分析与共享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D
B
【解析】 第1题,根据自然灾害的分类,滑坡属于地质灾害。第2题,GPS主要是定位功能,不能收集雨量信息;BDS通过对滑坡体的定位,可以采集滑坡体位移数据;遥感可观测滑坡体面积等,不能模拟过程;GIS可以计算机、网络等进行数据分析与共享。
2020年是风云气象卫星事业5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 据此回答3、4题。
3.“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在监测大范围
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时应用的地理信息
技术是( )
A.遥感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数字地球
A
【解析】第3题,环境与灾害监测是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第4题,遥感技术的特点是探测范围大、受地面限制小、速度快、周期短等。全球性、连续性是全球定位系统的特点。
4.“风云三号”气象卫星与人工探测相比,具有的优点不包括 ( )
A.探测范围大 B.受地面限制小
C.速度快、周期短 D.全球性、连续性
D
不能因为人生的道路坎坷,就使自己的身躯变得弯曲;不能因为生活的历程漫长,就使求索的脚步迟缓。(共6张PPT)
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防避
主题突破 常见自然灾害的防避
【图表探究】
泥石流应急逃离
【明地成理】
1.地震灾害的防避:
社会层面 加强地震监测体系建设、地震预报科技攻关、防震避灾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督查等
做好地震应急方案制订及组织实施等
加强防震避灾教育,提高公民防震避灾意识及能力等
个人层面 注意了解生活所在地的地震风险等级、居住房屋的结构和防震性能
在地震多发的地区,要准备好必要的水、食物及其他应急物品与器具
地震发生时,需要每个人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迅速采取有效保护及科学自救措施,也要注意预防和避免次生灾害的影响
2.洪水防避的社会层面措施:
工程措施 兴建水库、退耕还湖;修筑堤坝;疏浚河道;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等
非工程措施 提高防洪减灾意识;提高森林覆盖率;建立防洪减灾指挥管理系统;组织灾害科技研究等
【质疑释惑】
(1)泥石流发生前有何征兆
提示:河水加大变浑;沟谷远处昏暗并传出轰鸣声等。
(2)泥石流发生时,处于沟谷中的人们如何逃生
提示:应立即爬到与泥石流垂直方向的山坡,越快越好,切记不可往泥石流下游走。
【易错提醒】
1.滑坡和泥石流发生前征兆的不同点。
沟谷泉水突然增大或消失;山上树木倾斜;山坡上出现裂缝。
2.野外宿营对自然灾害的防避。
选择地势开阔处;远离河谷或河边,避免洪水或泥石流威胁;远离陡坡或悬崖,避免滑坡威胁等。(共11张PPT)
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
主题突破一 地震、地质灾害及其成因
【图表探究】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
【明地成理】
1.地震震级和烈度的关系:
2.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滑坡的三个影响因素。
(2)泥石流的三个基本条件。
不稳定的山坡形态 陡坡
岩土软弱面 岩体中的裂隙和松软夹层
触发因素 地下水等润滑、地震等对坡体稳定性破坏
大量松散堆积物 泥石流的物质来源
较大的沟谷坡度 重力下快速运动
突发性巨大水流 暴雨、快速融水、堤坝溃决等洪流
【质疑释惑】
(1)为什么震中的人们最先感觉到地震的发生
提示:震中离震源最近,地震波最先到达。
(2)为什么滑坡多发生在降雨时
提示:降雨下渗至软弱面,起到润滑作用,摩擦力变小,触发滑坡的发生。
(3)泥石流为什么多发生在暴雨频发的山区
提示:山区沟谷坡度大,暴雨产生巨大的水流。
【易错提醒】
1.影响地震烈度的主导因素和主要因素。
震级是影响地震烈度的主导因素。影响烈度的主要因素有震级、震中距、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建筑物质量、发生时间等。
2.降雨对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影响。
降雨增大滑坡发生的概率,滑坡不一定是降雨造成的;泥石流和降雨关系密切,突发水流多数是暴雨引起的。
主题突破二 气象灾害及其成因
【图表探究】
我国洪涝灾害分布示意图
【明地成理】
洪涝的成因
因素 成因
自
然
因
素 暴雨 短时间强降水,洪涝的主要因素
融雪 冰雪量大,气温快速回升,冰雪快速融化
堰塞湖 河道堰塞成湖,堰塞湖溃决湖水快速下泄
海啸、风暴潮 海水在海啸、风暴推动下淹没沿海陆地
地形 地势高,坡度大,多发洪水;地势低,排水不畅,多发涝灾
因素 成因
人
为
因
素 毁林开荒 植被破坏,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大;水土流失,河道和湖泊淤积
围湖造田 降低湖泊调节洪水的功能
过度抽取
地下水 地面下沉,排水不畅
全球变暖 海平面上升,河流排水不畅
城市化 下渗减少,径流增大,城市内涝增加
【质疑释惑】
(1)多洪涝区洪涝多发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东南沿海地区,受夏季风和台风影响大,多暴雨;平原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2)少洪涝区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提示: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
【易错提醒】
1.洪涝、洪灾、涝灾的区别。
洪涝包括洪灾和涝灾。水流的快速下泄形成洪水,洪水造成洪灾;洪水在地势低洼处淹没城市等,形成涝灾。
2.长江中下游平原多涝灾的原因。
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汇水多;降雨量大,多暴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流域内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等。
3.海啸和风暴潮造成洪涝的不同。
海啸造成海平面急剧上升,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大。风暴潮是由强风造成的海水淹没陆地,以台风引起的风暴潮破坏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