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岳阳楼记

文档属性

名称 27岳阳楼记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9-07 22:4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7、《岳阳楼记》学案
【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
3、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范仲淹豁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4、理解文中记叙、写景、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关系,品味文章写作特色。
【预习形成】
一、计时朗读课文两遍,达到会背。然后说一说写一写翻译。用时间( )分钟
家长签字 (爸爸妈妈辛苦了)
二、测一测自主学习效果
1、 给下列字注音:
谪( ) 属( )霪 ) 霏( )
樯( ) 楫( ) 冥( ) 谗( )
偕( )浩浩汤汤( )岸芷汀兰( )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予观夫巴陵胜状( ) 朝晖夕阴( )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 百废具兴( )
南极潇湘( ) 薄暮冥冥( )
前人之述备矣(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3、测测默写,填写空白处  
若夫霪雨霏霏,_____ ___,阴风怒号,浊浪排空;______ __,山岳潜形,商旅不行,______ __;薄暮冥冥,______ __。
4、我会翻译句子(写出原句然后翻译)
比如:(1)
(2)
5、我会归纳整理,文言现象汇总
(1)一词多义:
开: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放晴,散开)
旁开小窗(开设,设置)
开我东阁门(打开) 
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判断词)
然则北通巫峡(那么,连词)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就)
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
极: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直通)
和:春和景明(和煦)
政通人和(和乐)
薄:妄自菲薄(看不起,轻视)
薄暮冥冥(迫近)
胜: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好,美丽的)
或: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⑵ 古今异义:
越明年(第二年,今义,相对于“今年”)
属予作文以记之(写一篇文章,今,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
进亦忧,退亦忧(进,入朝为官;退,隐居乡野。今无此义)
沙鸥翔集(鸟停在树上,今义泛指聚集)
去国怀乡(离开,今义,前往;国都,今义,国家)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古:曾经    今:品尝)
微斯人,吾谁与归 ?(古:没有  今:微小)
增其旧制 (古:规律  今:制度)
前人之述备矣 (古:详尽  今:准备)
至若春和景明 (古:日光  今:景物)
(3)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②多会于此 
定语后置: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宾语前置: 吾谁与归
(4)关于骈句、散句知识: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近体诗的对偶相似,但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平仄上有严格的要求。
散句:相对于骈句而言,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个人补充:
三、收集查找有关材料
1、 风景图片
2、 作者、作品简介、解题,整理在下面(相信你能整理的很好)
四、个人学习时的疑惑,写在下面(课堂讨论交流)
【合作展示】主持人开场词:
分工安排:
1、 组内讨论交流个人学习的收获(预习形成内容)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义,解难释疑,强调个别文言实词虚词
1、我会用原文填空
①、文中写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 、 。
②、文中运用对偶和借代手法写景的句子 、 ;
运用对偶和比喻手法写景的句子是 、 。
③、对待生活中的物和事,我们应有 、 的阔达胸怀。
④、文中的“进亦忧”具体指: ,“退亦忧”具体指: 。
⑤、本文表达作者阔大胸怀和远大政治抱负的千古名句是:是
, 。
2、 我会编写两个理解性默写题(1)
(2)
三、理清行文思路,复述各段大意并作简要概括
1、 结构段落(本文综合运用记叙、写景、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按表达方式本文可分为哪几个部分?)
2、 内容理解了吗?有两副对联:(出示投影)
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1) 请大家选择:如果形容岳阳楼气魄雄大,该选哪一则;如果用来概括全文内容,哪一则最恰当?
(2)这“四面河山”可以具体到文中哪些段落呢?
(3)岳阳楼有此“大观”,才会让“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里优越的地理条件体现在文中哪八个字上?“迁客骚人”看到不同的自然景物产生的思想感情如何呢?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哪两句话?
四、品读课文,鉴赏课文
 (1)鉴赏文章的意境美,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展开想象,再现文中优美生动的景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写出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2)赏析文章的语言美:自己选例揣摩语言特色。(相信你的分析一定很精彩)
(3)鉴赏文章的立意美,感受作者的宽广襟怀,理解其崇高的理想追求:
A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B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C最后一段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你怎样看待这种忧乐观 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借鉴和教育的意义吗?
五、我推荐的课文知识题还有:
六、拓展延伸推荐
1、 江南三大名楼及相关诗文名句
2、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国,像范仲淹这样的人还有谁呢?
3、古人言:“一言而为天下法。”请说说为什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比孟子说过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更能成为激励志士仁人的座右铭?
4、假如你是滕子京,收到《岳阳楼记》后给范仲淹回信,你会怎样写?
5、我的拓展创新题
七、比一比课文背诵、总结全文,推荐作业
1、完成《基础训练》。
2、将课文默写在中记录上,家长签字:
2、 整理文言语法现象在中记录上

【检测反馈】
一、家长或科代表听写字词
二、课文内容填空。
1、《岳阳楼记》给我们留下了一些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其中:
形容国泰民安的是:________ ___ ,
形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兴旺景象的是 : -
形容景色或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是:____ _______ 形容水势浩大的是:________ ____ . 表示心胸开阔,精神愉快的是:_____ ______
2.时间上写洞庭湖美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3.空间上写洞庭湖美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
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4、新市长上任才两年,全市就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蓬勃发展,真是 , 。(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连的四字短语填写)
三、课内课外阅读
(一)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不以物喜( )
(3)微斯人( )(4)吾谁与归( )
2、从表达方式看,这段文字以 为主,兼有强烈的 色彩。
3、“古仁人之心”指的是 ,具体表现为
4、“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的是 ;“二者之为”是指 。
两种心情 。
5、“微斯人”中的“斯人”指 。
6、文中抒发作者博大胸襟的语句是 ;表现远大的政治抱负的语句是 。
7、翻译:
微斯人,吾谁与归。
(二)比较阅读
(甲)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划线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 浩浩汤汤( tāng)
B、衔远山( xián)
B、 互相轩邈( miǎo )
D、泠泠作响( líng)
2、解释句中划横线的词。
(1) 横无际涯
(2)先天下之忧而忧
(3)猿则百叫无绝
(4)窥谷忘反
3、翻译句子。
(1)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译文:
(2)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4、 在景物描写方面:
甲段主要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突出洞庭湖 的景色特点。
乙段则从视觉和 角度进行描写,体现从富阳至桐庐沿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作答)的特点。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