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一章
1.4.2 充要条件
通过对典型数学命题的梳理,理解充要条件的意义,理解数学定义与充要条件的关系.
课标要求
素养要求
针对充要条件问题,通过几个数学定义的研究比较,学生经历梳理知识、提炼定义、感悟思想的学习过程,提升逻辑推理素养与数学抽象素养.
课前预习
知识探究
1
1.逆命题
将命题“若p,则q”中的条件p和结论q互换,就得到一个新的命题“____________”,称这个命题为原命题的逆命题.
若q,则p
2.充要条件
如果“若p,则q”和它的逆命题“若q,则p”均是________,即既有p q,又有q p,就记作________.
此时,p既是q的充分条件,也是q的必要条件,我们说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为__________,显然,如果p是q的充要条件,那么q也是p的充要条件.
真命题
p q
充要条件
点睛
条件p与结论q的关系 结论
p q,且q p 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q p,且p q 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p q,且q p,即p q p是q的充要条件
p q,且q p 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1.思考辨析,判断正误
(1)若p是q的充要条件,则命题p和q是两个相互等价的命题.( )
(2)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充要条件是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
(3)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充要条件是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例.( )
(4)xy>0是x>0,y>0的充要条件.( )
提示 “xy>0”是“x>0,y>0”成立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
√
√
×
2.“1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解析 A={x|1A
3.设p:a,b都是偶数,q:a+b是偶数,则p是q成立的( )
A.充要条件 B.充分不必要条件
C.必要不充分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解析 p q,但q p.
B
充要
4.设x∈R,则“x>1”是“x3>1”的________条件.
解析 当x>1时,x3>1,当x3>1时,x>1.
课堂互动
题型剖析
2
题型一 充要条件的判断与探求
角度1 定义法判断条件间的关系
【例1-1】 判断下列各题中,p是否为q的充要条件?
(1)在△ABC中,p:∠A>∠B,q:BC>AC;
(2)若a,b∈R,p:a2+b2=0,q:a=b=0;
(3)p:|x|>3,q:x2>9.
解 (1)在△ABC中,显然有∠A>∠B BC>AC,
所以p是q的充要条件.
(2)若a2+b2=0,则a=b=0,即p q;
若a=b=0,则a2+b2=0,即q p,故p q,
所以p是q的充要条件.
(3)由于p:|x|>3 q:x2>9,所以p是q的充要条件.
角度2 递推法判断条件间的关系
【例1-2】 已知p,q都是r的必要条件,s是r的充分条件,q是s的充分条件,那么:
(1)s是q的什么条件?
(2)r是q的什么条件?
(3)p是q的什么条件?
解 (1)∵q是r的必要条件,∴r q.
∵s是r的充分条件,∴s r,
∴s r q,又∵q是s的充分条件,∴q s.
∴s是q的充要条件.
(2)由r q,q s r,知r是q的充要条件.
(3)∵p是r的必要条件,∴r p,
∴q r p.∴p是q的必要条件.
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四种方法
(1)定义法:直接判断“若p,则q”以及“若q,则p”的真假.
(2)集合法:即利用集合的包含关系判断.
(3)等价法:即利用p q与q p的等价关系,对于条件和结论是否定形式的命题,一般运用等价法.
(4)传递法: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具有传递性,即由p1 p2 … pn,可得p1 pn;充要条件也有传递性.
思维升华
【训练1】 (1)a,b中至少有一个不为零的充要条件是( )
A.ab=0 B.ab>0
C.a2+b2=0 D.a2+b2>0
解析 a2+b2>0,则a,b不同时为零;
a,b中至少有一个不为零,则a2+b2>0.
D
(2)如果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丙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乙的必要条件,那么( )
A.丙是甲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B.丙是甲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C.丙是甲的充要条件
D.丙是甲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解析 如图所示,∵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乙 甲.
又∵丙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丙 乙,但乙 丙.
综上,有丙 乙 甲,甲 丙,即丙是甲的充分条件,但不是甲的必要条件.
A
(3)设集合A={x|2a+1≤x≤3a-5},B={x|3≤x≤22},则A (A∩B)的充要条件为_______;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A (A∩B) A B,B={x|3≤x≤22}.
若A= ,则2a+1>3a-5,解得a<6;
a≤9
6≤a≤9(答案不唯一)
综上可知,A (A∩B)的充要条件为a≤9;
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可为6≤a≤9.
【例2】 求证:关于x的方程ax2+bx+c=0有一个根为1的充要条件是a+b+c=0.
证明 先证必要性:∵方程ax2+bx+c=0有一个根为1,
∴x=1满足方程ax2+bx+c=0,
则a·12+b·1+c=0,即a+b+c=0.
再证充分性:∵a+b+c=0,∴c=-a-b,代入方程ax2+bx+c=0中,
可得ax2+bx-a-b=0,
即(x-1)(ax+a+b)=0,
故方程ax2+bx+c=0有一个根为1.
因此,关于x的方程ax2+bx+c=0有一个根为1的充要条件是a+b+c=0.
题型二 充要条件的证明
一般地,证明“p成立的充要条件为q”,在证充分性时应以q为“已知条件”,p是该步中要证明的“结论”,即q p;证明必要性时则是以p为“已知条件”,q为该步中要证明的“结论”,即p q.
思维升华
【训练2】 求证: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过原点的充要条件是b=0.
证明 ①充分性:如果b=0,那么y=kx,
x=0时y=0,函数图象过原点.
②必要性:因为y=kx+b(k≠0)的图象过原点,
所以x=0时y=0,得0=k·0+b,b=0.
综上,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过原点的充要条件是b=0.
【例3】 已知p:-2≤x≤10,q:1-m≤x≤1+m(m>0),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 p:-2≤x≤10,q:1-m≤x≤1+m(m>0).
因为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所以q是p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即{x|1-m≤x≤1+m}?{x|-2≤x≤10},
题型三 充要条件的应用
解得m≤3.又因为m>0,
所以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m|0【迁移1】 若本例中“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改为“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其他条件不变,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 设p代表的集合为A,q代表的集合为B,
因为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所以A?B.
解不等式组得m>9或m≥9,
所以m≥9,
即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m|m≥9}.
【迁移2】 本例中p,q不变,是否存在实数m使p是q的充要条件?若存在,求出m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故不存在实数m,使得p是q的充要条件.
应用充分不必要、必要不充分及充要条件求参数值(范围)的一般步骤
(1)根据已知将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或充要条件转化为集合间的关系.
(2)根据集合间的关系构建关于参数的方程(组)或不等式(组)求解.
思维升华
【训练3】 已知p:x<-2或x>3,q:4x+m<0,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 设A={x|x<-2或x>3},
因为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所以B?A,
所以m的取值范围为{m|m≥8}.
1.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有两种方法:定义法、集合法.
2.充要条件的证明与探求
(1)充要条件的证明分充分性的证明和必要性的证明.在证明时要注意两种叙述方式的区别:
①p是q的充要条件,则由p q证的是充分性,由q p证的是必要性;
②p的充要条件是q,则由p q证的是必要性,由q p证的是充分性.
(2)探求充要条件,可先求出必要条件,再证充分性;如果能保证每一步的变形转化过程都可逆,也可以直接求出充要条件.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