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2-08-11 15:3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案例
(第一课时)
一、教材依据
科学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三节
二、设计思想
本节课讲解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学生对自然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也已经了解了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对灭火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节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发现和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亲自实施探究方案→总结归纳形成结论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学会用探究的方法学习化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形成富于思考,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3、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五、教学难点
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实际应用。
2、探索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交流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七、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蜡烛、水、浓盐酸、碳酸氢钠溶液、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烧杯、锥形瓶、导气管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播放做饭,火箭发射,某住宅起火,森林起火的场面。同学们看到这些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火是一种燃烧现象。火能造福人类,但如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造成灾难,为了使火能更好地造福于人类,我们有必要对燃烧与灭火进行一番研究。 [观看联想][回答]是“火”。 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从而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
[活动探究,求索新知][讲解]借助幻灯片展示火的起源、应用,指出火是一种燃烧现象,是最早被人类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指出燃烧与生活间密切的关系。要求学生从燃烧的事例和现象中找出共同的特征。[提问]你能讲一讲燃烧的特征是什么?并试着给燃烧下一个定义呢?[归纳]燃烧的定义和特征一、燃烧1、定义: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2、特征:发光、发热,氧化反应。 [交流讨论]特征:发光、发热,化学反应。[回答提问]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填写学案]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燃烧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老师参与并加以鼓励引导,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从燃烧现象(发光放热)和有新物质生成两方面讨论燃烧特征。使学生在吸收同学们意见的基础上,概括归纳自己的意见,最后形成燃烧的定义。
[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提问]燃烧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燃烧?请同学们根据你对燃烧的了解,做出一些对燃烧条件的猜想。并说出自己的猜想的依据。[板书]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讨论回答]讨论、猜想、交流、汇报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填写学案] 学生可能提出各种燃烧条件,教师参与讨论,对不正确的意见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参与意识给予鼓励,并以适当的指导语言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
[制定方案,设计实验][布置任务]我们的假设要用实验来验证它是否成立?我们一起来先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教师活动]利用对比实验方法的原则进行实验。 生师互动,交流讨论。评价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形成优化实验方案。[填写学案] 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去研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肃认真,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
[交流总结,得出结论][布置任务]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对每一个实验展开讨论,预测实验结果形成正确的认识。[倾听][引导]对于学生在讨论回答过程中得出的答案,进行适当指正,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介绍]着火点: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这个温度是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 [交流讨论][思考并回答]实验1结论:燃烧与物质的本性有关,物质必须有可燃性才能燃烧。实验2结论:可燃物的燃烧必须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实验3结论:可燃物的燃烧需要氧气。 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一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修正—得出结论。让学生形成对实验现象的处理分析能力。
[改进实验,深入探索][提问]这三个条件是否缺一不可 还是满足一个就可以 让我们来用实验验证。[小结]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可燃物才能燃烧。[板书](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思考回答]为什么试管中的白磷在热水中燃烧而试管中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怎样使水中的白磷燃烧?怎样使试管中的红磷燃烧? 树立学生对猜想要做出证实的意识,并经历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这个实验不仅生动有趣,而且改进后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展火三角,巩固新知]教师及时展示“火三角”,强调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感受、理解、记忆。深刻体会,巩固加深。 强化新知。为灭火原理作好理论准备。
[新旧对比,求索新知]氧化反应除了燃烧以外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即缓慢氧化,如金属生锈、呼吸作用、食物腐败等。通过缓慢氧化引出自燃。 观察白磷自燃反应, 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明白自燃和缓慢氧化过程。明白二者之间的关系。
[突显火灾,引入灭火][过渡]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燃烧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有用火不当和失控而引起的灾难。通过展示一组火灾图片,显示出大火的无情和惨痛,从而引出灭火的必要。[点拔]根据燃烧所需三个条件,我们怎样灭火呢? 观看,感受。引起内心的震动。反推理解新知,思考得出结论: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 引导学生辩证看事情,掌握原理,知识就能造福人类。让学生学会逆推法,从而获得新认识。
[归纳原理,防火自救]教生共同归纳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板书]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提问讨论]万一发生火灾时,你应采取什么措施?介绍火灾自救办法。 汇报结果加深理解学生掌握原理与方法讨论、观看、学习。 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所学综合运用于自身生活中。教导学生珍爱生命,报效祖国。
[师生互动,一显身手][场景]根据所学灭火原理,让同学们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熄灭燃着的蜡烛。然后交流、讨论得出其灭火所用原理。[提问]在刚才这些灭火的方法中,哪种方法最简单、方便、可行?[迁移运用]老师出示灭火事例,学生选择合理方法,指出其原理。 学生学以致用,勇显身手,灭火成功。 [学生甲]用水浇灭火; [学生乙]用嘴吹灭火;[学生丙]用剪刀剪掉烛芯灭火;[学生丁]用烧杯罩灭火;[学生戊]用湿布盖灭火;……思考回答。填写学案 给定实验目的,请同学们自主设计实验。开放式的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同时通过现场的实践,拓展了视野,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体现从书本知识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
[回顾总结,整理新知]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着火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隔离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师生回顾,总结。 通过师生共同回顾、总结,明确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感知学习的乐趣。
[布置作业,拓展新知]1、书面作业: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生活中的常识,收集一些安全常识,下节课进行互相交流。 课后走访,收集资料,完成作业。 改变传统的作业形式,将课堂延伸到同学们的生活中。通过课后作业的探究和书写加深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知识的掌握。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使学生以多种学习方式,灵活有效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