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语文八上《故都的秋》视频课堂实录(优质视频、文字实录+配套课件+配套教案+配套素材)(陈老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语文八上《故都的秋》视频课堂实录(优质视频、文字实录+配套课件+配套教案+配套素材)(陈老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11 16:08:58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一切景语皆情语
——《故都之秋》赏析
沙溪中学 陈晓静
《故都之秋》为网络文章,作者长安秋士,经查,此文写于1981年。既然作者名为“长安秋士”,可以想见,此“故都”应为西安。古都西安,人们想来,总是那唐朝的大气恢弘,给人浓浓的历史厚重感。这里的秋,应该也是深沉悠远的吧?看过这篇文章,才发现,这里的秋是如此水汪汪,如此生机勃勃的,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故都,一个不一样的秋。
这篇文章的一大特点,就是“形散神聚”。文章较长,描写了多种景物,但以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赞美之情贯穿全文,作者的“情”将各具特色的“景”串联起来,以景抒情,情景交融,字里行间流露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情——“故都之秋迷人、醉人,我喜欢他”
全文洋溢着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开头第一句便写到“故都之秋迷人、醉人,我喜欢她”,并翘首期盼秋的到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热情表达他对故都之秋的喜爱。结尾写“故都之秋哟,迷人,醉人。她牵着我的魂,她缠着我的梦,我痴心地迷恋她,我热烈地拥抱她!”,热烈赞美故都之秋,喜爱之情更加热烈,感情真挚。
作者以“喜欢”故都之秋始,“迷恋”故都之秋终,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赞美之情由“喜欢”到“迷恋”的逐步加深,直抒胸臆,坦白直率。也正是因为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法掩饰的喜爱之情,才使得其眼中乃至笔下的秋,如此“风光旖旎,绚烂多彩,说不尽,看不厌”吧?虽然这种直接抒情的方式缺少些含蓄之美,却也看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热爱之深。
二、景——“故都之秋,是生机勃勃的,是充满喜悦的,是令人鼓舞的”
奠定了爱秋、赞秋的感情基调,作者在文章主体部分,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风光旖旎、生机勃勃的秋景图。在绘秋部分,作者紧紧围绕故都之秋“生机勃勃、充满喜悦、令人鼓舞”这一特点,依次描写了秋之天的悠闲自在、秋之雨的生机勃勃的、秋之树的绚丽多彩、秋之草的清爽惬意、秋之溪的气势磅礴以及秋之雾的顽皮可爱,并由景及人,写到秋天里忙碌而喜悦的人们。在写景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孤独之秋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体现了写景散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
但是,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仅仅是因为它“风光旖旎,绚丽多彩”的美景吗?美景处处有,这里有何特别令人喜爱之处?这特别之处,我想就在于景中人及景中情。绘秋写景部分,如果为其分类的话,就可以分为自然风光和人两部分。严格来说,人不算景物,但作者为什么又要在写景部分写到人?纵观全文,会发现,作者表达的重心,其实就在人身上。前面对自然风光的描写,最终是为了衬托秋天里的人们,由风光旖旎、生机勃勃的秋景,延伸到秋日里辛苦劳作却依然精神抖擞、充满喜悦的人们,从而颂扬了人们的积极乐观的精神,我们可以称之为“秋的精神”。这应该就是作者喜欢、迷恋故都之秋最根本的原因吧?
三、情景交融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大千世界,花鸟本无情,为何却也如此多愁善感?问不得花鸟。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把自己的感情赋予其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诗情画意的意境。因景生情、以景抒情,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这是中国历代文学家所追求的意境。《故都之秋》也是如此。
初读《故都之秋》,便产生疑问:“秋风萧瑟天气冷,草木摇落露为霜”,秋天多给人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为何长安秋士笔下的故都之秋却如此的生机勃勃、充满喜悦而令人鼓舞呢?他的故都之秋为何与别的秋不一样?
故都之秋为何可以如此生机勃勃?为何与大家眼中或印象中的秋如此不同呢?从文中描写的景物特点看,这应该是初秋,繁花未尽、草木未衰,而又秋高气爽、果实飘香。但仔细研读,才发现:这一切的美丽与生机勃勃,都源于作者的情——爱秋、赞秋。
爱秋之情存于心中,眼中便见了风光旖旎、绚丽多彩的秋,才会有“生机勃勃、充满喜悦、令人鼓舞”之秋景。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是与其感情是相融合的,情渗透在景中,只要细心观赏景物,就能体味作者的情感。我们能否从景物的描写中,体味到作者的情感?如写秋雨, “遇长安秋雨十日泥”,西安的秋雨多得惹人腻烦,而作者却忽略了这些,他只看到看到了雨后庄稼茁壮成长、生机勃勃的景象:白菜是“绿油油”,萝卜是“嫩生生”,玉米棒“笑了”,稻香是“沁人心脾”的,作者所写的景物特点,及其遣词用句,都是生机勃勃、充满喜悦的——因为他喜欢故都之秋。入秋后,“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落叶、枯木、衰草、残花,多么一副惹人悲伤的景象,而作者却只看到 “草,也是满山满坡的,密密匝匝,郁郁葱葱。”,“松树翠得滴绿,枫树红得似火”,风光旖旎,绚丽多彩,秋高气爽,果实飘香——因为他喜欢故都之秋。在作者眼里,秋日里辛苦劳作的人们,也是那么充满喜悦,积极乐观——因为他喜欢故都之秋。
“不管是素描式地写出来,还是由作者综合印象创造出来,它们都不是对事物作纯客观的,无动于衷的描写,而是贯穿作者的理想,即按照作者的观点,感情来选择,安排的。”所以,长安秋士笔下的秋,不再悲伤寂寥,而是充满喜悦。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乍看《故都之秋》之题,便想到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难免会对其进行对比。仔细看来,两篇文章的内容、语言表达以及蕴含的情感,都有极大的差别。但《故都之秋》却有模仿朱自清《春》的痕迹,除了季节不同,里面描写的景物特点、文章的结构、语言的表达以及蕴含的情感与精神,都十分相似。只是,朱自清的抒情更为婉约含蓄,语言更为唯美感人,而长安秋士的抒情更为直接坦率,语言更为质朴自然。说不得优劣,只各有其风罢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故都之秋》预习提示
1.一般来说,说起秋天,你会想起那些词语?(最少十个)
2.知道哪些关于秋天的古诗或者句子?
古诗:
名句:
3.作者笔下,故都之秋是怎样的秋?请用原文来概括,并找出相关语段来证明。
4.你觉得,故都之秋是一个____________的秋。(如苍凉,寥廓,忧郁,喜悦,清香,顽皮,可爱,多彩,萧瑟,寂寥,成熟,美丽,悠闲,寒冷,衰落,凋零等。)
5.你最喜欢《故都之秋》中哪个片段或句子,找出来朗读并赏析。(品味语言的表达、修辞手法、描写角度、词语妙用及表达的情感)
6.学习本文你想弄清哪些问题?
7.著名作家郁达夫曾说:“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你认为,南方的秋有什么独特之处?现在的中山也已进入初秋,联系本文,感受身边的秋味,用100字左右描写中山的秋。(去看、去听、去闻、去感受那秋风秋雨秋声秋味秋叶秋色秋思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故都之秋》练习题
沙溪中学 陈晓静
故都之秋,迷人,醉人,我喜欢她。
酷暑夏日,漫长得使人讨厌,眼巴巴地盼着,盼着,盼着秋的光临,愈近立秋,心绪愈切,甚至常常在深夜里侧耳谛听,谛听着秋的脚步声。
呵,来了,来了!风,轻盈盈的,姗姗而至,驱走了炎热,吹到人身上,凉丝丝的,教人困顿全消,惬意爽然。山川河流,花草树木,也都在变,于是渐渐地、渐渐地变出了一个可爱的秋的模样。
天,碧蓝碧蓝的,湖水一样清,湖水一样美。云儿软绵绵的,悠悠地荡来,缓缓地飘去,优哉游哉,闲适极了,自在极了。
雨量够充沛的,风儿一吹,云儿即起,雨立马就到,三天两头下,未免有点腻,可蔬菜庄稼是需要的。瞧,白菜绿油油,水汪汪;萝卜的叶子嫩生生的,根儿直往上窜;玉米棒一天天地长了,粗了,最后裂开嘴吧笑了;高粱胀红了脸庞,像是醉酒的大汉,又像是擎起的一把把火炬;稻香随着风儿,到处飞,到处流,浓浓的,沁人心脾;谷子垂着头,沉得像灌了铅,大有少女怕羞的样儿。(生机勃勃)
树,真是满山满坡的。松树翠得滴绿,枫树红得似火;苹果从褐绿色的叶儿中间探出头来,娃娃脸蛋儿似的红;柿子可多哩,有“火顶”,有“水花”,还有“牛心”……颜色也杂样儿,有的朱红,有的深黄,有的清亮……无论哪一种,都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缀满了枝头,压弯了枝干。(生机勃勃、充满喜悦)
草,也是满山满坡的,密密匝匝,郁郁葱葱。羊儿“咩咩”地叫着,在山坡上蠕动,团团簇簇,恍惚是天上掉下的朵朵白云。假使你躺在草地上或花丛中,吸一口空气,会觉得凉凉的,甜甜的;摘一片草叶含在嘴里,也是清香清香的。
山里的小溪也变了样儿。夏天,它们穿峡激石,忽而从这里钻进去,忽而从那里蹦出来,弹琴鼓瑟,一路轻歌,一路欢笑,曲曲折折,蜿蜒而去,美则美矣,可惜缺少气魄。秋季里却不同了,霪雨霏霏,山里到处都是流泉,叮叮咚咚,蹦蹦跳跳,从四面八方聚拢,然后汇成一股急流,奔腾着、呼啸着冲出山口,从几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摔下去,跌碎在墨绿色的深潭里,浪花层层,雪白雪白的,清凉清凉的。绿尾巴的水鸟,振翅奋翼,在飞溅的浪花间回旋翻腾。
雨后乍晴,雾是最可观的。它们扑朔迷离,忽来忽去,来去自如,不拘形迹,活像个顽皮的精灵。有时候,它们像一缕青烟,从深壑里冉冉升起,袅袅地飘向空中;有时候,它们像一匹白绸,缠在丛林间、山腰上,一动不动;有时候,它们围着人绕呀绕的,荡于胸前,流于指缝,叫人欲捉不着,欲罢不甘,须臾间,它们又巧妙地抽开身子,翩翩而去。雾还会这样捉弄人:当你正在观山赏景时,它们会不知不觉地飞来,像乳白色的轻纱一样遮住眼前的一切;就在你发懵的那一瞬间,它们又飞快地卷成一团,溜之乎也。
时光一天天流逝,秋色也在一天天变着模样。树叶儿黄了,一片一片地飘落;草也衰了,再不是那么翠绿;西风紧了,送来阵阵寒意。可田野里是极热闹的。你瞧,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忙起来了。摘棉花的姑娘们,身上穿着花衫儿,嘴里哼着小曲儿,手多巧,声多甜。开拖拉机的小伙子,一踩油门,那乌黑发亮的泥土,像波浪一样翻滚,微风向四处撒着诱人的香味儿。老头儿老太婆也闲不住了,他们蹒跚着走出家门,来到地里掰玉米棒。那玉米棒棒,金光闪闪的,堆得跟小山一样。孩子们呢,放学后就爬上树去摘柿子,他们从这树攀上那树,又从那枝荡到这枝,像猴儿似的灵巧。
故都之秋,风光旖旎,绚烂多彩,说不尽,看不厌。
故都之秋,是生机勃勃的,是充满喜悦的,是令人鼓舞的。
故都之秋哟,迷人,醉人。她牵着我的魂,她缠着我的梦,我痴心地迷恋她,我热烈地拥抱她!
1.下列描述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结构首尾呼应,首尾都写故都之秋“迷人、醉人”,委婉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B.写秋之溪时,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将秋之溪与夏之溪进行对比,从而突出秋之溪充满气魄、令人振奋的特点。
C.本文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描写秋景, 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风光旖旎、绚丽多彩的秋景图。
D.写秋之草时,作者调动各种感官,通过嗅觉和味觉两个方面写出了了秋天里草儿的清凉。
2.为什么作者说故都之秋,迷人、醉人,写到“我喜欢她”,而不写“我喜欢他”。“她”和“他”有什么不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秋之雨段,描写雨只有几句,大部分文字描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何作者眼中的秋如此生机勃勃、充满喜悦而又令人鼓舞,与我们一般印象中的秋很不一样?从中你受到哪种启发?(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委婉含蓄”表述错误,作者开头写“我喜欢她”,结尾又写“我痴心地迷恋她,我热烈地拥抱她!” 直抒胸臆,都直接表达自己对故都之秋的喜爱,并非含蓄)(3分)
2. “她”是女性第三人称代词,“他”是男性第三人称代词。(1分)在人们眼中,女性是美的代名词,美丽大方,富于情感。(1分)所以作者用“她”作为故都之秋的代词,表明了作者眼中的故都之秋是十分美丽、惹人喜爱的。(2分)
3.写秋之雨时,作者用大量文字描写了雨后的庄稼。(1分)作者所描写的雨后庄稼,是生机勃勃、充满喜悦的,侧面烘托了秋雨多且有助于庄稼成长的特点,(2分)也表现了作者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分)
4. 人的主观情感决定了景的特点,也就是即“景随情异”。因为作者对故都之秋充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所以眼中只有生机勃勃、充满喜悦而又令人鼓舞的秋天景象,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2分)
启示:不管是面对万紫千红、万物复苏的春,还是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秋,我们都应振奋精神,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享受生活。(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故都之秋》教学设计沙溪中学 陈晓静
课题 故都之秋 文体 写景抒情散文
执教者 沙溪中学 陈晓静 适用年级 初 一
教 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本文运用修辞、对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领会文章主旨,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情感目标 1.体会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感情;2.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1、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主旨来赏析故都之秋,学习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
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的语言,掌握文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分组研讨,自主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2.点拨法:以学生活动为主,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修辞手法运用技巧、关键词语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情感,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教具运用 电脑、投影 课 时 安 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 生 预习:字音词义、主要内容、作者情感
教 师 解读文本,根据学生情况备课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有人说,秋是最有诗情画意的季节,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作诗吟诵,其中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惬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也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忧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凄美。同样的秋,却有如此不同的情思,这跟作者的经历、心境与个性时分不开的。那么,长安秋士眼中的秋又是怎样一种景象?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长安秋士细腻的笔触来品味一下《故都之秋》。二、出示教学目标三、检查预习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字音词义预习情况四、学习新课(一)整体感知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引导学生思考1.文章洋溢着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里可以看出?2.文章结构有什么特点?首尾又有何不同之处?为何不同?3.梳理文章结构。(二)合作探究——这是一个怎样的秋?1.教师示范赏析秋之天部分,总结赏析方法:(1)景物特点——找关键词(2)如何表现——修辞、表现手法、描写方式而后,将学生分组,每一小组抽一段,分别研讨赏析秋之雨、秋之树、秋之草、秋之溪、秋之雾和秋之人部分的描写。2. 巡视课题,适时指导学生根据所归纳的方法分析各个写景片段。3. 听学生的分析成果并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4.引导学生的对孤独之秋的特点进行总结。(三)研讨分析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孤独之秋和别的秋不一样?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2.引导学生学习并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并举例赏析。3.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红衰翠减、草木摇落的季节,为何作者却看到了一个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景象?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四)小结《故都之秋》作者因景生情,情流于景,全文洋溢着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赞美之情,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五、精神启迪人的主观情感决定了景的特点,也就是即“景随情异”。 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同学们,你们正是花样的年华,如歌的岁月,不管是万紫千红、万物复苏的春,还是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秋,都应为之着上鲜艳的色彩,精神抖擞、愉悦幸福地享受每一天。六、拓展练习寻找沙中之秋:1.屏幕投影展示沙中校园的秋景图,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我们校园的秋。2.指导学生请拍一张校园里的秋景图,并附上一段文字描写。 一、导入学生根据老师引导,背诵诗歌二、齐读教学目标三、认读生字词四、学习新课(一)整体感知回顾预习,根据老师的引导思考并回答问题:1.文章洋溢着作者对故都之秋喜爱、赞美之情。作者在开头和结尾都抒发了自己的这一情感。2.结构上首尾呼应。但开头说“我喜欢她”,结尾是“我迷恋她”,由喜欢到迷恋,作者的对孤独之秋的喜爱之情更加深了。3.文章分为三部分:盼秋——绘秋——赞秋(二)合作探究1.根据老师的赏析示范,学习写景片段赏析方法2.根据老师的指导,各组组员互相讨论分析3.展示研讨分析成果,每组由以代表发言,其他人补充发言4.根据老师的引导,总结孤独之秋的特点:故都之秋是“风光旖旎、绚丽多彩”的,“是生机勃勃的、是充满喜悦的、是令人鼓舞的”,所以作者对孤独之秋的喜爱之情越来越深。(三)研讨分析1.根据老师的引导,总结故都之秋特别的原因:1.因为是初秋,繁花未尽,草木未衰,而秋高气爽、果实飘香。2.由于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和赞美,因而故都之秋是风光旖旎、生机勃勃的。写景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孤独之秋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是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3.在老师引导下,思考并回答:作者是一个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四)根据老师的小结,思考并理解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五、精神启迪理解并思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所蕴含的哲理,对自己的人生色彩进行思考。六、拓展练习寻找沙中之秋:1.根据屏幕上的图片,说一说校园的秋。2.感受身边的秋天,并寻找校园的秋:拍一张校园里的秋景图,并附上一段文字描写。
课件内容 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的个性和创作风格;2.抓住主旨赏析文章,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并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3.品味本文细腻优美的语言,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并体会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感情。二、检查预习谛(dì)听、擎(qínɡ)起、密密匝匝(zā zā )、蠕(rú)动、蹒跚(pán shān)、霪(yín)雨霏霏(fēi fēi)、深壑(hè)、旖旎(yǐ nǐ)、发懵(měnɡ)三、整体感知(一)1.作者对孤独之秋的喜欢、赞美之情。2.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但首尾又不同,由“喜欢”到“迷恋”,作者的情感加深,是因为文字主体部分描写的秋景图(二)1.梳理文章结构:盼秋-绘秋-赞秋。2.绘秋部分描写了秋之天、秋之雨、秋之树、秋之草、秋之溪、秋之雾和秋之人。四、合作探究秋之天、秋之雨、秋之树、秋之草、秋之溪、秋之雾、秋之人各个片段描写的分析。五、研讨分析故都之秋为何与我们印象中的秋不同? 1.初秋2.一切景语皆情语六、小结:《故都之秋》作者因景生情,情流于景,全文洋溢着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赞美之情,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七、精神启迪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同学们,你们正是花样的年华,如歌的岁月,不管是万紫千红、万物复苏的春,还是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秋,都应为之着上鲜艳的色彩,精神抖擞、愉悦幸福地享受每一天。八、拓展练习著名作家郁达夫曾说:“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身在南方的你,见过秋天吗?感受过秋天吗? 寻找沙中之秋:1.秋已悄悄来到了我们的校园,放眼望去,校园里处处秋意,你发现了吗?(根据图片,说一说从哪里看到了秋影)2.你看到秋天的身影了吗?请拍一张校园里的秋景图,并附上一段文字描写。
教后小结 这篇文章属于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形式与朱自清的《春》十分相似,但其语言又不能像《春》那样反复推敲赏析,而文章的亮点就在它的“情”上,即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及其对秋独特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以抓景物特点表现作者情感为主要线索,带学生赏析整篇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及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对文章主旨以及作者的情感把握还是很容易的,但对借景抒情的写法还是相对比较难以理解,这仍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本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本课教学以学生分小组研讨分析为主,让学生学会赏析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提高赏析的能力。在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时,给予学生明确的赏析目标及赏析方法,便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赏析这篇文章。因此,分小组讨论这种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仍然是此类文章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还不够细致,以至于学生多次无法回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是要思考改进的地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9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故 都 之 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感情;
领会文章主旨,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学习本文运用修辞、对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谛听 擎起 密密匝匝
蠕动 蹒跚 霪雨霏霏
深壑 旖旎 发懵

qínɡ
zā zā

pán shān
yín
fēi fēi

yǐ nǐ
měnɡ
喜欢、赞美
开头:迷人、醉人
结尾:迷人、醉人
首尾呼应
喜欢
迷恋

赞秋
盼秋
绘秋
故都之秋
秋之天
秋之雨
秋之树
秋之溪
秋之草、
秋之雾
秋之人
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秋
秋 之 天
这是一个______的秋。
云儿软绵绵的,悠悠地荡来,缓缓地飘去,优哉游哉,闲适极了,自在极了。
拟 人
赏 析 方 法
景物特点——找关键词
如何表现——修辞、表现手法
描写方式
秋之雨
秋之树
秋之溪
秋之草、
秋之雾
秋之人
赏 析 方 法
景物特点——找关键词
如何表现——修辞、表现手法
描写方式
秋之雨
秋之树
秋之溪
秋之草、
秋之雾
秋之人
秋之雨
这是一个_________的秋。
立马就到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
三天两头下
秋之树
这是一个______的秋。
翠得滴绿
红的似火
娃娃脸蛋儿似的红
朱红、深黄、清亮
秋 之 草
这是一个______的秋。
草——满山慢坡
羊——团团簇簇
正面
侧面
秋 之 溪
这是一个______的秋。
夏之溪:轻歌、欢笑
秋之溪:奔腾、呼啸
对比
秋之雾
这是一个______的秋。
顽皮的精灵
拟人、比喻、排比
秋之人
这是一个______的秋。
赞秋
盼秋
绘秋
故都之秋
秋之天
秋之雨
秋之树
秋之溪
秋之草、
秋之雾
秋之人
由景及人,颂扬人们积极乐观的精神
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秋。
风光旖旎,绚烂多彩。
生机勃勃的,充满喜悦的,令人鼓舞的。
故都之秋为何与我们印象中的秋不同?
1.初秋
2.一切景语皆情语

热爱生活、乐观向上
借景抒情
秋之雨
绿油油
水汪汪
嫩生生
笑了
像火炬
沁人心脾
喜爱之情
故都之秋为何与我们印象中的秋不同?
1.初秋
2.一切景语皆情语
热爱生活、乐观向上
借景抒情

作者因景生情,情流于景,抓住故都之秋“生机勃勃、充满喜悦、令人鼓舞”的特点,用平凡的景、平凡的人,写出了不一样的秋。全文洋溢着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赞美之情,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
同学们,你们正是花样的年华,如歌的岁月,不管是万紫千红、万物复苏的春,还是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秋,都应为之着上鲜艳的色彩,精神抖擞、愉悦幸福地享受每一天。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著名作家郁达夫曾说:“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身在南方的你,见过秋天吗?感受过秋天吗?
秋已悄悄来到了我们的校园,放眼望去,校园里处处秋意,你发现了吗?
寻找沙中之秋
秋风拂过,黄叶飘散。我从散落的叶儿中,看到了秋天。
秋风拂过,黄叶飘散。我从散落的叶儿中,看到了秋天。
秋雨过后,残花落地。我从零落的花儿中,看到了秋天。
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从_______________中,看到了秋天。
寻找沙中之秋
你看到秋天的身影了吗?
请手绘或拍一张校园里的秋景图,并附上一段文字描写,100字左右。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故都之秋》课堂实录
师:“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有人说,秋是最有诗情画意的季节,引得古今多少文人墨客为之作诗吟诵,其中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惬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也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忧伤,“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同样的秋,却有如此不同的情思,这跟作者的经历、心境与个性时分不开的。那么,长安秋士眼中的秋又是怎样一种景象?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长安秋士细腻的笔触来品味一下《故都之秋》。
师:昨天大家预习了故都之秋,读完之后,大家从中感受到作者对故都之秋怎样的情感?
学生:喜欢、赞美!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开头写到了“故都之秋,迷人,醉人,我喜欢她”,
师:作者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说自己喜欢故都之秋,并翘首期盼秋的到来。还有哪里写到对秋的喜爱?
生:结尾也写了,“故都之秋哟,迷人,醉人。她牵着我的魂,她缠着我的梦,我痴心地迷恋她,我热烈地拥抱她。”
师:首尾都写到了“迷人,醉人”,文章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首尾呼应。
师:首尾呼应,都表达了自己对故都之秋的喜爱之情。那前后的表达是不是一样呢?哪里不一样?
生:开头说“我喜欢她”,结尾说“我迷恋她”
师:喜欢和迷恋,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迷恋的程度更深,作者的感情升华了。
师:作者由开头的喜欢,到结尾的迷恋,对故都之秋的喜爱赞美之情更深了,那是什么使他对孤独之秋的喜爱之情更加深了呢?
生:美丽的景。
师:那我们现在来梳理一下文章的思路结构,看看作者是怎样表现故都美丽的秋景的。全文可以分几个部分?分别取一个名字。
生:爱秋、盼秋绘秋赞秋
师:文章的主体部分在绘秋,那作者都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美丽的秋景图呢?作者依次写了……
生:秋之天、秋之雨、秋之树、秋之草、秋之溪、秋之雾、秋之人
师:通过这些景物,作者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秋呢?让我们一起赏析一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秋之天。哪些关键词能体现秋之天地特点?
生:闲适、自在
师: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秋?
生:悠闲地秋。
师:所以,我们可以说,从秋之天里看到了一个悠闲地秋。
(归纳分析方法:景物特点——找关键词 如何表现——修辞、表现手法、描写方式)
师:现在请大家分小组讨论:景物的特点是什么?找出关键词总结。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特点的?通过这个景物,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怎样的秋?用一个词来形容。
(学生讨论,老师巡堂指导)
师:好,现在请大家说一说你们赏析的景物,从中看到一个怎样的秋?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生1:秋之雨部分,写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秋。
师:从哪里看出生机勃勃?
生1:从作者描写的庄稼,“萝卜的叶子嫩生生的,根儿直往上窜;玉米棒一天天地长了,粗了,最后裂开嘴吧笑了”庄稼们长得很好。
师:很不错。那这段写秋雨,写雨只有几句,为什么大部分文字写庄稼,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生1:从侧面写出雨量充沛。
师:所以这段文字,作者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写出了秋雨的充沛,在秋雨的滋润下,庄稼长得很好,展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秋天。很好,谢谢第一组同学。秋天的庄稼们都幸福快乐地成长着,那秋天里的树儿又怎样了呢?
生2:秋之树部分写出了一个多彩的秋。
师:哪里看出来?
生2:“松树翠得滴绿,枫树红得似火”“褐绿色的叶儿”、“娃娃脸蛋儿似的红”“有的朱红,有的深黄,有的清亮”,用了很多种颜色。
师:很好,请坐。“枫树红得似火”让我们想起哪句古诗?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一样拥有美丽的色彩。虽说秋之树不算郁郁葱葱,却多彩绚丽,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彩的秋。那草儿现在长得如何?
生3:秋草长得很茂盛,从“草,也是满山满坡的,密密匝匝,郁郁葱葱”看出来。
师:很好。我们从秋草看到了一个……
生:清凉的秋!
师:如何感受到的?
生:“吸一口空气,会觉得凉凉的,甜甜的”和“摘一片草叶含在嘴里,也是清香清香的。”
师:这里作者从哪些角度写的?
生:嗅觉、味觉
师:很好。茂盛的草儿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清凉的秋,紧接着作者写到了什么?
生:秋之溪!
师:作者运用哪种表现手法突出秋之溪?
生:对比!
师:怎么对比?
生:把夏天的溪和秋天的溪对比。
师:很好。作者说“山里的小溪也变了样儿”,原来(夏天)小溪什么样,现在(秋天)又什么样?
生4:夏天时溪水“一路轻歌,一路欢笑”,秋天时“奔腾着、呼啸着”
师:很好!所以,从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
生:气魄的秋。
师:那我们女生读夏之溪,男生读秋之溪,也来对比一下吧。
师:(读完)男生的确读出了秋之溪的气魄,我似乎听到了迷雾森林里奔腾呼啸的溪水声。秋天山中美景,除了溪水叮咚,还有什么呢?
生:雾!
师:那作者笔下的秋雾又是怎样的呢?哪一组?
生5:雾变化无常,很顽皮。
师:作者是怎样写雾的顽皮的?
生5:用了拟人、比喻。
师: 结合本段描写,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秋?
生:顽皮的秋!
师:故都之秋的景色应该讲完了吧?
生:还有,还有秋之人。
师:秋天里,人们都在做什么?
生:劳动、干活
师:人们是不是觉得很累?很辛苦?精神状态如何?
生:开心/充满喜悦
师:秋日寒冷,劳作辛苦,人们却依然充满喜悦,可以看出人们怎样的精神?
生:积极乐观、乐观向上
师:从这些人们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秋?
生:充满喜悦的秋!
师:刚才大家分析的这几个片段,我们可以分为两类。哪些可以算一类?
生:天、雨、树、草、溪、雾
师:这些属于
生:景物,是自然风光;
师:那秋之人算一类。那作者写了自然景物后,为什么还要写到人呢?
师:景物描写其实只是一个铺垫,最终是要表现人的精神,在日益寒冷的秋天里,人们依然充满喜悦,精神饱满地忙碌着,表现出了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这也是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秋的精神。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大家从文中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悠闲的、生机勃勃的、多彩的、清凉的、气魄的、顽皮的、充满喜悦的秋,用作者自己的话总结故都之秋的特点,那就是故都之秋是一个风光……生机......
师:分析完所有片段,总结:故都之秋是一个风光……生机...... 所以,作者说故都之秋“迷人,醉人”,所以作者要赞美她,迷恋她,拥抱她。
师:预习时,有同学提出疑问:这个故都在哪里?为什么这里的秋这么美,这么生机勃勃的?我们学过或印象中秋天,一般都是衰败零落的,秋风萧瑟,草木摇落,残荷听雨,衰草连天,总在无意间透着丝丝悲凉、哀愁之意。秋天哪儿来的生机勃勃呢?是什么,使得作者眼中的秋如此与众不同?
生:因为这是初秋
师:因为是在初秋,繁花未尽,草木未衰,而秋高气爽、果实飘香。所以不那么衰败凋零。除此呢?
生:……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眼中景,暗寓着心中情。我们知道,写景散文,写景是为了……
生:抒情
师:本文作者的情,主要是什么?
生:对故都之秋的喜爱、赞美之情
师:正因为喜爱、赞美之情,作者眼中的故都之秋,才会这么迷人、醉人。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是与其感情相融合的,情渗透在景中,只要细心观赏景物,就能体味作者的情感。我们能否从景物的描写中,体味到作者的情感?比如写雨,长安的秋雨是很烦人的,而作者有没有写这方面,主要写了……
生:写了雨后庄稼愉快成长的景象,
师:作者避而不写秋雨的烦人,只写秋雨带来生机勃勃,可以想见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写景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对秋的喜爱之情。这种抒情的方式,我们叫做……
生:“借景抒情”。
师:作者为什么要会喜欢秋?在这红衰翠减、草木摇落的季节,为何作者却看到了风光旖旎,生机勃勃的景象?不同的情思,与人的经历、情趣、个性不同有关。一般人伤秋、悲秋时,作者却爱秋、赞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一个怎样的人?
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
师:《故都之秋》作者因景生情,情流于景,全文洋溢着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赞美之情,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
师:同学们,你们正是花样的年华,如歌的岁月,不管是万紫千红、万物复苏的春,还是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秋,都应为之着上鲜艳的色彩,精神抖擞、愉悦幸福地享受每一天。
课件展示:著名作家郁达夫曾说:“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身在南方的你,见过秋天吗?感受过秋天吗?
师:有人说,“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其实秋已悄悄来到了我们的校园,放眼望去,我们的校园里,也充满了秋意,你发现了吗?(课件展示沙中秋景图和文字:“秋风拂过,黄叶飘散。我从散落的叶儿中,看到了秋天。”“秋雨过后,残花落地。我从零落的花儿中,看到了秋天。”)现在,请大家看图片,仿造上面的句子,写一写“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从_______________中,看到了秋天。”
(学生写,展示)
师:秋景无处不在。我们也来寻找沙中之秋,请拍一张校园里的秋景图,并附上一段文字描写。这节课就学到这里,下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故都之秋》教学建议与反思
沙溪中学 陈晓静
《故都之秋》为网络文章,作者长安秋士,经查,此文写于1981年。既然作者名为“长安秋士”,可以想见,此“故都”应为西安。古都西安,人们想来,总是那唐朝的大气恢弘,给人浓浓的历史厚重感。这里的秋,应该也是深沉悠远的吧?看过这篇文章,才发现,这里的秋是如此水汪汪,如此生机勃勃的,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故都,一个不一样的秋。所以,这次教学就以此为切入点,以这是一个……的秋为线索,带领学生赏析故都的秋景和文章的语言。
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分小组探讨赏析各个景物片段,然后展示。在学生讨论赏析之前,先进行方法指导,引导学生从关键词句总结景物的特点,并从修辞、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赏析写作手法,并从景物中感受作者的情感,领会抒情散文由景入情、情景交融的特点。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整体感知作者的情感,把握情感,然后在字里行间感受这种情感,并学习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抒发情感的写作方式。
《故都之秋》有模仿朱自清《春》的痕迹,除了季节不同,里面描写的景物特点、文章的结构、语言的表达以及蕴含的情感与精神,都十分相似。只是,朱自清的抒情更为婉约含蓄,语言更为唯美感人,而长安秋士的抒情更为直接坦率,语言更为质朴自然。所以,如果已经学过《春》,就可以以此入手,进行对比阅读,更进一步学习写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特点和优美的语言特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