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测试卷-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测试卷-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0-12 21:2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日常生活的下列放热现象中,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的是( )
A. 天然气燃烧放热
B. 电灯泡通电发热
C. 食物变质会放热
D. 镁与盐酸反应放热
2.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人的呼吸作用
B. 燃放烟花
C. 蜡烛燃烧
D. 电灯通电发光
3.下列关于实验安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化学实验室不必备有灭火器等防火器材
B. 浓硫酸沾到皮肤时,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C. 化学实验室空间较小,易燃易爆物跟其他物质可混存
D. 一切能产生有毒气体的实验均不要进行
4.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甲烷燃烧
B. 干冰升华
C. 西瓜榨汁
D. 酒精挥发
5.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闻气味
B. 振荡试管
C. 贮存氧气
D. 倾倒液体
6.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的操作中正确的有( )
①如果被加热的玻璃容器外壁有水,应在加热前擦拭干净,然后再加热
②加热时,为防止试管脱滑,应使试管底部放在灯芯上加热
③烧得过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否则会破裂
④给试管内的固体加热,应先进行预热,方法是在火焰处上下转动
⑤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应把灯焰固定在固体部位加热
⑥给液体物质加热时,试管口切不可朝着自己和有人的方向
A. ①③④⑥
B. ②③④⑥
C. ①③⑤⑥
D. ③④⑤⑥
7.胶头滴管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平放或者倒置的原因是( )
A. 防止试剂腐蚀胶管
B. 防止试剂腐蚀皮肤
C. 防止试剂挥发
D. 防止液体流出
8.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 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C. 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
D. 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9.蜡烛(足量)在如图1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 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C. 过程中瓶内物质总质量不断减少
D. 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10.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把湿的衣服晒干
B. 把水壶内水垢用食醋洗去
C. 把石蜡加热熔化
D. 把棉线织成布
11.目前人类所使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化学反应。下列变化中实现了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
A. 家庭烧煤取暖
B.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C. 利用海洋潮汐发电
D. 在家用电器中使用干电池
12.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你认为下列能量主要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
A. 电熨斗通电产生的能量
B. 电灯通电发出的光
C. 水电站利用水力产生的电能
D. 液化石油气燃烧放出的能量
13.以下是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的实验步骤,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步骤二的实验目的是为了证明氮气不助燃、二氧化碳也不助燃
B. 步骤三的实验目的是为了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的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
C. 步骤四的实验目的是为了证明空气中含有大量水蒸气
D. 步骤二中可以将燃着的木条替换为带火星的木条
14.学习化学可以了解日常生活中某些变化的本质,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木柴劈成块
B. 西瓜榨成汁
C. 残雪化成水
D. 高粱酿成酒
15.下列能量转化的例子中不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
A. 燃起篝火烘烤食物
B. 太阳能热水器烧水
C.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 煤燃烧发电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试管口要________________,先将试管________,然后将酒精灯固定在________的部位加热。
17.生活中,鸡蛋腐败变质时会产生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硫化氢气体。硫化氢气体在空气中点燃完全燃烧时,能生成二氧化硫和水。请回答:
(1)上述信息中,属于硫化氢气体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信息中,属于硫化氢气体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2015年4月13日,西昌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堆放在仓库中浓度为21%的过氧乙酸消毒液发生泄漏。经查阅资料可知:过氧乙酸(化学式为C2H4O3)是无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乙醇等,易挥发,与其他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温度稍高即分解为乙酸、氧气。请回答过氧乙酸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写出两条即可)。
三、实验与探究(共3小题)
19.小明同学为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成分的差异,进行的实验如下:他用玻璃管向盛满水的集气瓶中吹气,用排水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将另一集气瓶充满新鲜的空气,将两根燃着的小木条,分别移到两只集气瓶瓶口处,移开玻璃片,将小木条慢慢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1)人呼出的气体中除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外,还含有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
(2)小明同学进行实验时,发现伸入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小木条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一点即可)。
20.为了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小刚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请你和小刚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瓶内的植物进行________作用,对实验产生干扰。
(2)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_______(选填“左移”“右移”或“不动”)。揭去广口瓶外的黑纸,观察到广口瓶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表是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对照表: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成分的含量的不同,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
请依据图示将主要实验操作步骤及验证依据填入下表中: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天然气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化学变化;电灯泡通电是电能转化为光能,属物理变化;食物变质生成了新的物质,属化学变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是氯化镁和氢气,属化学变化。故选B。
2.【答案】D
【解析】人的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燃放烟花是物质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电灯通电发光由电能转化为光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正确。
3.【答案】B
【解析】A.化学实验中也有发生火灾的危险,所以化学实验室也要有防火器材,故A错误;
B.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会腐蚀衣物,木材,纸张,皮肤等有机物,所以要用大量水冲洗,并涂上弱碱性的碳酸氢钠溶液来中和,故B正确;C.任何条件下易燃易爆物都不可跟其他物质混存,故C错误;D.化学实验中产生有毒气体,可以采取封闭式体系进行,故D错误。
4.【答案】A
【解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A.甲烷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干冰升华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西瓜榨汁的过程中只是分离出西瓜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酒精挥发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5.【答案】D
【解析】闻气味时不能将鼻孔直接凑到容器口;振荡试管时应用手腕振动,而不是上下震荡;贮存气体应用集气瓶,不能使用广口瓶。故A、B、C的操作方法均不正确。所以答案应选D。
6.【答案】C
【解析】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如果被加热的玻璃容器外壁有水,应在加热前擦拭干净,然后再加热 以免引起玻璃容器的炸裂,故①正确;加热时,试管底部放在灯芯上加热,试管受热不均易引起炸裂,故②错误;烧得过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否则会破裂,故③正确; 给试管内的固体加热,应先进行预热,方法是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处左右移动,故④错误;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应把灯焰固定在固体部位加热 ,故⑤正确;给液体物质加热时,试管口切不可朝着自己和有人的方向,故⑥正确。
所以答案应选C。
7.【答案】A
【解析】胶头滴管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平放或者倒置的原因是防止试剂腐蚀胶管,所以答案应选A。
8.【答案】B
【解析】对待实验过程出现的现象应抱着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积极的探究,而不应该不予理睬。故选B。
9.【答案】B
【解析】根据已有的知识结合图示进行分析,反应前氧气的体积分数是19.56%,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开始时瓶内含有其他气体,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A.反应前氧气的体积分数是19.56%,说明蜡烛燃烧前装置内不只有氧气,故A错误;
B.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故B正确;
C.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密闭容器内的物质的质量不会减少,故C错误;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故D错误;
10.【答案】B
【解析】判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湿衣服晒干是水的蒸发,石蜡加热熔化是石蜡由固态变成液态,把棉线织成布,这三者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均属于物理变化;食醋除水垢是醋酸与水垢的成分(碳酸钙、碳酸镁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11.【答案】D
【解析】分析一种变化过程中存在哪些能量的变化形式,关键是分析该过程中存在哪些形式的能量变化,本题要明确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条件。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或吸收。A.家庭烧煤取暖,通过煤在氧气中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C.利用海洋潮汐发电,潮汐能,是海水在潮涨潮落时水推动发电机发电,属于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D.在家用电器中使用干电池,干电池的原理是通过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电流,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2.【答案】D
【解析】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或吸收。A.电熨斗通电放出的热量,是电能转化为热能问题,属于物理变化中的能量转化;B.电灯通电发出的光,属于电能向光能的转化,属于物理变化中的能量转化问题;C.水电站利用水力产生的电能,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属于物理变化中的能量转化问题;D.液化石油气燃烧放出热量,属于化学能向热能的转化问题,符合题意。
13.【答案】B
【解析】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汽,人体呼出气体中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汽含量不同;氮气的含量基本不变,因为人体没有吸收氮气;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A.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多,燃烧越旺,步骤二: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呼出的气体的样品中,是为了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多于呼出气体的氧气含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步骤三: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是为了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的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水蒸气遇冷能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步骤四: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或镜片,对其中一块哈气,是为了证明呼出气体中含有水蒸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D.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呼出气体中均会熄灭,步骤二中不能将燃着的木条替换为带火星的木条,故选项说法错误。
14.【答案】D
【解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A.木柴劈成块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西瓜榨成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残雪化成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高粱酿成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15.【答案】B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燃起篝火烘烤食物,是利用燃烧放出的热量,燃烧会生成新物质,属化学变化;太阳能热水器烧水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物理变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煤燃烧发电时,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硫等,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故选B。
16.【答案】略向下倾斜 均匀加热 有药品
【解析】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先将试管均匀加热,然后将酒精灯固定在有药品的部位加热。
17.【答案】(1)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2)在空气中点燃完全燃烧时,能生成二氧化硫和水
【解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18.【答案】无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易溶于乙醇、易挥发(写出两条即可)
【解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该材料描述过氧乙酸的无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易溶于乙醇、易挥发等均属于物理性质。
19.【答案】(1)氮气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时应注意明确实验设计的内容。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又不参与呼吸作用,因此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较多的氮气;小明同学进行实验时,发现伸入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小木条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
20.【答案】(1)光合 (2)左移 石灰水变浑浊 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广口瓶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小于大气压
【解析】(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可使瓶内的植物因接触不到阳光而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以免对实验产生干扰。
(2) 由于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广口瓶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小于大气压。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左移。瓶内产生了二氧化碳,使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21.【答案】A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
B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
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
D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 玻璃片上水雾的不同
【解析】A可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以进行对比实验。
B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可以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会观察到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
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所以可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会观察到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
D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时,由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较多,所以玻璃片会出现水雾,而另一片上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