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专项练习--专题02:世界古代史(第三、四单元)2021-2022学年度九年级上册同步教学精编试卷(全国通用)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题专项练习--专题02:世界古代史(第三、四单元)2021-2022学年度九年级上册同步教学精编试卷(全国通用)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12 19:1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掌握考点,把握考向,浓缩知识,准确记忆,夯实基础,拓展思路,全国各地试题,针对考点有效训练,全面验收学习效果
专题02 世界古代史(第三、四单元)
1.(2020年青岛)著名学者刘景华在《人类六千年》中写道:“由于层层封受土地,9世纪至10世纪的西欧便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关系。”下列构成“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关系”的是
A.庄园与法庭
B.教会与大学
C.封君与封臣
D.富农与市民
【答案】C
【解析】
考查点:西欧封建关系。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9世纪至10世纪的西欧便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关系”可知,这项制度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世纪至10世纪,以土地关系为纽带,通过层层分封而形成了封君封臣关系。C正确;庄园是西欧中世纪的基层组织形成,不属于等级关系,A错误;大学出现于11世纪,B错误;市民通常是指具有城市有效户籍和常住在市区的合法公民,富农与市民不是等级关系。D错误。综上故选C。
2、(2020年江西)“庄园规定庄园中的男子不能娶庄园外的女子,同样庄园中的女子不能嫁到庄园之外,除非得到庄园主的特别恩准。”材料表明
A.庄园主具有一定的权威
B.庄园主完全决定农奴的婚姻
C.庄园是西欧社会的基础
D.庄园法庭限制庄园主的特权
【答案】A
【解析】
根据“庄园规定庄园中的男子不能娶庄园外的女子,同样庄园中的女子不能嫁到庄园之外,除非得到庄园主的特别恩准。”关键信息“除非得到庄园主的特别恩准”可知,材料表明庄园主具有一定的权威;故A正确;庄园主完全决定农奴的婚姻,错在完全,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庄园是西欧社会的基础,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庄园法庭,故排除D项。故选A。
3.(2020年广东)中世纪欧洲大学可以主办学术讲座,控制人员编制,有权审查并发放各种证书和学位,甚至享有赋税、司法等方面的特权。这说明中世纪欧洲大学
A.具备政府管理职能
B.享有充分言论自由
C.受到世俗力支配
D.拥有较大的自治权
【答案】D
【解析】
根据“中世纪欧洲大学可以主办学术讲座,控制人员编制,有权审查并发放各种证书和学位,甚至享有赋税、司法等方面的特权。”可知,这说明中世纪欧洲大学拥有较大的自治权。故选项D符合题意;欧洲大学不具备政府管理职能,没有受到世俗力的支配,故排除AC项;材料没有涉及言论自由,故排除B项。故选D。
4.(2020年山东潍坊)有学者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的使命,罗马人的使命就是为世界提供法律。体现了罗马人“使命”的是
A.《汉谟拉比法典》
B.《拿破仑法典》
C.《查士丁尼法典》
D.《和平法令》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关键信息是“罗马人‘使命’就是为世界提供法律”,可知是罗马人为世界作出的贡献,结合课本所学,529年,东罗马帝国法典编纂委员会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的法律文献是《查士丁尼法典》。C正确;《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制定的成为法典。A排除;《拿破仑法典》是法国的法律文献,B排除;《和平法令》俄国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D排除;故选C。
5、(2020年湖南邵阳)东汉豪强大族的庄园“有煮盐冶铁酿造纺织等作坊,能满足田庄基本生活要求。”中世纪西欧庄园内“有住房、冶铁等作坊,奶酪、火腿、鞋帽、衣服等自己制作。”该材料反映出中国东汉与中世纪西欧庄园的共同点是
A.实行土地公有制
B.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经济自给自足
D.居民都是自由农民
【答案】C
【解析】
根据“能满足田庄基本生活要求”、“自己制作”等信息可知东汉与中世纪西欧庄园都通过自己生产满足自身需要,在经济上呈现出自给自足的特点,故选C;东汉和中世纪西欧庄园都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居民都带有农奴性质,不是自由民,排除AD;东汉和中世纪西欧庄园的经济都带有自给自足的性质,没有出现雇佣关系,较少面向市场,因此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B。故选C。
6.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利的获得,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 )
A.城市自治权 B.人身自由权
C.特许经营权 D.男女平等权
【答案】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城市市民,城市市民为争取自治权展开与封建主的斗争,法国琅城市民争取自治权的斗争是一个典型例子,所以题文中的“政治权利”是指城市自治权,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是A。
7.“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当初将古希腊学术保存下来并仔细研读的基督教学者,亲自带着这些珍贵手稿逃到了意大利。他们在此受到热烈欢迎,因为文艺复兴学者正四处搜寻古典文献。”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拜占廷帝国保存了古代希腊文献
②拜占廷帝国的灭亡是因为信奉基督教
③这些古代希腊文献对文艺复兴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④闭关自守导致落后,开放创新促进发展
A.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①③④
【答案】C
【详解】
依据题干“将古希腊学术保存下来”,结合课本所学,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都城,据材料“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当初将古希腊学术保存下来并仔细研读的基督教学者逃到了意大利”,可知拜占廷帝国保存了古代希腊文献;根据材料“文艺复兴学者正四处搜寻古典文献”,结合所学可知,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的说教,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这些古代希腊文献对文艺复兴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①③项正确,C项符合题意;拜占廷帝国的一些学者虽然信奉基督教,但拜占廷帝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信奉基督教,而是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②项错误;AB两项不合题意;材料中并没有拜占庭帝国闭关自守的相关信息,④项错误;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8.中世纪大学兴起的意义在于
①打破了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
②大学的探索精神造就了大批学者
③奠定了近代西欧的教育体制
④促进了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产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后期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大学教育兴起,它打破了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成为人才的摇篮和传播知识的基地,其探索精神造就了大批学者。中世纪大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及体制,奠定了近代西欧的教育体制。①②③均正确,故正确答案为A。④促进了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产生,与大学教育兴起无关,故④错误。排除含④的选项BCD,故选A。
9.下列关于《查士丁尼法典》的正确表述是
①是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②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
③保留了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
④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查士丁尼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备的奴隶制成文法,它系统地搜集和整理了自罗马共和时期至查士丁尼为止所有的法律和法学著作,内容丰富。它标志着罗马法本身已发展到极其发达、完备阶段,对以后欧洲各国的法学和法律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查士丁尼法典》保留了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故②③④表述正确,B符合题意;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是《十二铜表法》。故①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①的ACD选项,故选B。
10.历史课上,李老师安排学生收集商鞅变法、封君封臣制度、琅城市民为争取自治权而斗争等相关资料,作为下节活动课讨论的主要内容。由此可知该活动课的主题应该是(  )
A.人类文明的开端
B.亚欧封建社会
C.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D.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答案】B
【详解】
依据题干“商鞅变法、封君封臣制度、琅城市民为争取自治权而斗争”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是中国在战国时期的改革,属于亚洲的封建化的改革,封君封臣制度是法兰克王国改革后的制度,法兰克王国属于欧洲,这一事件属于欧洲封建社会时期的改革,琅城市民为争取自治权而斗争是法国的事件,属于欧洲,这是欧洲封建社会时期,市民为了争取自由和自治权进行的斗争,由此可知,题干的事件描述的是欧亚大陆封建社会时期发生的事件,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干的事件,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关键事件 “商鞅变法、封君封臣制度、琅城市民为争取自治权而斗争”,逐一分析这些事件的特点,总结出是发生在亚洲和欧洲封建社会时期的事件,利用排除法排除说法不正确的,不符合题干事件的选项,由此可得正确答案。
11.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是( )
A.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教会和世俗封建主势力得到空前的加强
B.促使封建主日益贪婪,加紧对市民的剥削
C.形成了早期资本主义的雏形——市民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D.提高了西欧国际社会的地位,使之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答案】C
【详解】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形成了市民阶级,孕育了早期的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的是
A.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B.西欧城市的兴起
C.大学的兴起
D.西欧庄园的兴起
【答案】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C项符合题意;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形成于9世纪后期,A项不符合题干的时间;西欧城市的兴起于10世纪,B项不符合题干的时间;西欧庄园的兴起于11世纪,D项不符合题干的时间;由此可知,ABD三项的事件都不符合题干的时间,排除;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的信息,判断是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结合大学的兴起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能够从题干中提炼信息,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得出答案“最美的花朵”是大学的兴起。
13.“欧洲中世纪最重要人物之一,其功绩包括……确立了采邑制,巩固与发扬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材料评价的历史人物是( )
A.伯利克里 B.亚历山大大帝
C.凯撒大帝 D.查理 马特
【答案】D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8世纪前期,法兰西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即将土地及当地农民一起作为采邑制分封给有功劳的人。以服兵役为条件。供终身享用。但不能世袭。从而形成层层附属的关系将豪绅显贵跟王室紧密联系起来,加强了中央权力,形成了欧洲封建等级制度,奠定西欧骑士制度的基础。D项符合题意;伯里克里当政期间,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A项不合题意;亚历山大继承希腊王位时,出兵东征,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B项不合题意;凯撒大帝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并且以其卓越的才能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奠基者。C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14.中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市民开始了反对封建主、争取自治权的努力,其中主要采取的方式是
A.赎买、选举
B.选举、武力
C.赎买、武力
D.谈判、武力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城市居民采取各种方式反抗,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包括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在中世纪的法兰克王国,一个小封建主对他的封君毕恭毕敬,而对他的封君的封君却敢于出言不逊。这是由于当时西欧实行的制度是
A.奴隶制度
B.民主共和制
C.封建等级制度
D.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前期,查理·马特但任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时,改变了将土地无偿分给贵族的办法,实行有条件地分封给贵族,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君服兵役。一个大封君相对于国王或皇帝来说是封臣,国王和皇帝是他的封君;但相对于这个大封君自己分封的中小贵族来说他就是封君,由他分封的人则是他的封臣;依次类推,直至最低一等的普通骑士,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在中世纪的法兰克王国,封臣只对他的直接封君负责,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需熟悉查理·马特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它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封臣只对他的直接封君负责,使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16.拜占庭帝国在其绵延千余年的历史中,对中世纪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发挥了重要作用,其首都曾是中古欧洲和地中海世界最主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学术文化中心。拜占庭帝国保存的文化是(  )
A.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B.犹太文化
C.阿拉伯文化
D.儒家文化
【答案】A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主宰文化是希腊文化,在继承罗马文化和吸收基督教文化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文化都不属于拜占庭帝国保留的文化,排除;故选A。
17.下列对西欧封建庄园的农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庄园的大部分土地租给农奴耕种
B.农奴要向领主缴纳租税,并为其服劳役
C.农奴终年劳累,常用怠工和逃亡等方法发泄不满
D.农奴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做一切事情
【答案】D
【详解】
中古社会西欧的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D符合题意;ABC项表述与西欧庄园的史实相符,排除。故选择D。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世纪封建庄园的相关知识。
18.下列哪一句谚语能较好地反映中古欧洲封建社会的统治情况( )
A.“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B.“身在罗马,就像罗马人一样行事”
C.“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D.“条条大路通罗马”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8世纪前期,法兰克宫相查理马特进行改革。改变以往无条件赏赐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这次改革以后,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能较好地反映中古欧洲封建社会的统治情况,故C符合题意;“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反映的是同态复仇法,故A不合题意;“身在罗马,就像罗马人一样行事”、 “条条大路通罗马”与题干无关,故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9.欧洲中世纪时期以庄园为基本单位,庄园不仅是一块地产,而且是一个政权单位,贵族领主在庄园上,不仅有司法权,还有经营权、行政管辖权,因而庄园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上述情况描述的是( )
A.欧洲原始社会 B.欧洲奴隶社会 C.欧洲封建社会 D.欧洲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从中世纪开始,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欧洲的封建制度是以庄园为基本单位的,是西欧封建制度在经济上的表现形式。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佃户除了要为封建领主工作,还要承担各种劳役,向领主捐献农副产品,交纳各种杂税。庄园里的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自由农民的土地权利受到法庭保护。庄园是西欧封建主凭借士地占有及超经济强制等权力形成的剥削农民的实体,这种关系属于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需熟悉欧洲庄园建立的背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的(特指西欧)奴隶制和上古历史得以终结。欧洲从中世纪开始,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而庄园又是中古封建社会的基础,是西欧封建主凭借士地占有及超经济强制等权力形成的剥削农民的实体,它兴盛于9—13世纪,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之后瓦解。
20.1453年,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拜占廷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盛极一时的帝国灭亡的教训启示我们( )
A.开放宽容才能繁荣,保守狭隘必将衰落
B.要以排外的心理对待外来文化
C.走向辉煌后必然走向灭亡
D.只有扩张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奥斯曼土耳其灭亡原因是穷兵黩武,四处征讨,造成国库空虚,财尽民穷。国家无力维持庞大的军事力量来统治广袤的地区,国土不断被外族蚕食鲸吞。所以从中得到的教训启示是,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文明不分国界,只有落后和先进之分。保持虚心的态度,积极向先进的文明学习,才能屹立于民族之林。故选A。
21.“在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并仿唐制设立中央地方行政机构和官制。”实行这一措施的改革是
A.大化改新
B.明治维新
C.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D.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A
【解析】
日本大化年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向唐朝政治和经济体制学习,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由材料“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并仿唐制设立中央地方行政机构和官制”,可知指大化改新,故A符合题意;明治维新是19世纪60年代日本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排除B;俄国农奴制改革又称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罗斯帝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社会改革,排除C;赫鲁晓夫改革是原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排除D。故选A。
22、中国学者普遍认为:大化改新是一场舌代白本以学习和模仿中国唐朝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下列内容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孝德天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B.建立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C.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统一赋税
D.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地税改革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经济方面大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首先就是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地税改革。因此“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地税改革”与日本“大化改新”内容不符。选项D符合题意;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在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颁给公民,六年一颁,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选项ABC符合大化改新的内容,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D。
23.阿拉伯人伊本西那的医学著作《医典》传入欧洲后,长期是西方大学的医学教科书,仅在15世纪最后30年中就重印15次。材料说明
A.阿拉伯文化大量吸收、消化外来文化
B.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C.阿拉伯文化是西方文明的起源
D.阿拉伯人将中国的印刷术传入欧洲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阿拉伯人伊本西那的医学著作《医典》传入欧洲后,长期是西方大学的医学教科书,仅在15世纪最后30年中就重印15次”可知,这反映了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医学上拉齐斯编写成《医学集成》,依本西拿编写成一部更著名的医学百科全书《医典》。这部《医典》可以说是伊斯兰知识的总汇,后来对欧洲近代医学的初期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故B正确;A项说法错误,故排除A项;阿拉伯文化是中亚地区的文化,不属于西方文明,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阿拉伯人将中国的印刷术传入欧洲,故排除D项。故选B。
24.在历史上,阿拉伯人搭起东西方文明之间文化交流的桥梁。下列文明成果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阿拉伯数字
B.《汉谟拉比法典》
C.《十二铜表法》
D.基督教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阿拉伯数字最早由印度人发明,经阿拉伯人改造传入欧洲,体现了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之间的桥梁作用,故选A;《汉谟拉比法典》出现于公元前18世纪左右,并没有传播到欧洲,排除B;《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最早的成文法,并没有经过阿拉伯人的传播,排除C;基督教产生于今巴勒斯坦地区,不是由阿拉伯人传播到欧洲的,排除D。故选A。
25、下列宗教中,对维系阿拉伯民族的团结和促进阿拉伯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是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地。穆罕默德利用伊斯兰教的宣传,最终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因此,对维系阿拉伯民族的团结和促进阿拉伯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是伊斯兰教。故C符合题意;佛教源于古代印度,与阿拉伯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基督教源于巴勒斯坦地区,与阿拉伯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与阿拉伯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6.伯里克利的民主政治、古罗马的共和制、大化改新、法兰克王国的封君封臣制构成了古代社会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下列内容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在雅典通过抽签,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担任各级官吏
B.罗马共和国的实权由元老院所掌握
C.法兰克王国的封君封臣制确立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基础
D.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幕府统治开始
【答案】D
【详解】
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标志着日本幕府统治开始,D选项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ABC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7.比较法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日本大化革新与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配的改革相比较共同之处是
A.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
B.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6年授权一次
C.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
D.是封建性质的改革,促进本国封建制度的形成
【答案】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日本大化革新与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配的改革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促进本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故D符合题意;日本大化革新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6年授权一次,故AB不合题意;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配的改革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故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28.世界文明是在不断冲撞和融合中向前发展的,把包括零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从东方传入西方的是( )
A.古代印度人 B.古代阿拉伯人
C.古代罗马人 D.古代日本人
【答案】B
【详解】
包括零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是阿拉伯数字,其发明者是古印度人,经过阿拉伯人传播在西方,所以称为阿拉伯数字,所以答案选B。
29.下边方框是某位同学上“大化改新”一课记的笔记,其中有误的是(  )
A.背景: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政局动荡。
B.领导人物:孝德天皇
C.内容:(经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
D.影响: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答案】C
【详解】
据所学可知,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政局动荡。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通过大化改新,日本从奴隶社会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所以大化改新内容表述错误。故选C。
30.12世纪末,日本中央政权的鲜明特点是
A.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
B.武士阶层掌握国家大权,天皇成为虚君
C.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
D.天皇与幕府联合而治
【答案】B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12世纪晚期,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实际上天皇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31.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的各部落之间为争夺水源与牧场,相互仇杀。结束这一局面实现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的是
A.克洛维
B.查理大帝
C.穆罕默德
D.查士丁尼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由穆罕默德创立。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因此实现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的是穆罕默德,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选项B查理大帝,是法兰克的国王; 选项D查士丁尼,是拜占庭帝国的皇帝;所以选项AB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C。
32.九年级2班的一个学习小组在探究阿拉伯数字的相关史实及其影响时发生了争论,出现了下列四种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由阿拉伯人发明
B.由阿拉伯人改进后传到了欧洲
C.古印度人发明了通用计数法
D.它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了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16世纪,“阿拉伯数字”的写法已与现在的写法基本一致。此后,“阿拉伯数字”传遍了全世界,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所以,A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33.孙立祥在《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中指出:日本通过三次“开国”,成功实现了社会的全面转型。日本完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事件是
A.战后社会改革
B.实行幕府统治
C.建立法西斯专政
D.大化改新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7世纪的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故D符合题意;战后社会改革与题干的“日本完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事件”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实行幕府统治出现在日本的封建社会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是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完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事件是7世纪的大化改新。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4.下图是某帝国的扩张路线图,伴随其扩张而传播的宗教是
A.佛教
B.基督教
C.犹太教
D.伊斯兰教
【答案】D
依据题文所给信息:阿拉伯地区,结合所学可知,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他的继承者经过一系列的扩张建立阿拉伯帝国,伴随其扩张而传播的宗教是伊斯兰教,D项符合题意;佛教创立于印度;基督教创立于巴勒斯坦地区;基督教和犹太教都产生于亚洲西部地区的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等地,但早于基督教,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35.《阿拉伯通史》中写道:千余年来,朝觑圣地的制度,对于团结全世界的穆斯林,起了重大的作用。这种制度几乎使每个有能力的穆斯林,平生都做一次长途旅行。据所学知识判断,他们“旅行”的目的地是
A.印度 B.巴勒斯坦 C.罗马 D.麦加
【答案】D
【详解】
依据题干的“阿拉伯通史”“穆斯林”可知,本题所述的是伊斯兰教。结合所学可知,7世纪,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故麦加被称为伊斯兰教的圣地,故选D项。
36.它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于8世纪中叶建立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把东方和西方连接起来。该帝国是
A.奥斯曼土耳其
B.古希腊
C.古代波斯
D.阿拉伯帝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伊斯兰教创立后,穆罕默德利用宗教信仰的力量,将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熔铸成一个强大的民族统一体。先在麦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后逐步征服麦加等地区。632年,穆罕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穆罕默德的继承者们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和扩张,到8世纪中叶,将穆罕默德创立的阿拉伯帝国扩张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故正确答案为D。奥斯曼土耳其虽地跨欧亚非三洲,但其建立时间是13世纪;古希腊不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古代波斯是最早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古代帝国,在公元前550年,与题干时间不符。ABC 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本题需要熟练掌握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的相关史实。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尚未形成统一国家,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应运而生。穆罕默德利用宗教信仰的力量,将阿拉伯各部落统一成一个强大的民族。到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扩张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37.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地方豪强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参与皇室斗争 B.保卫天皇 C.保护自己的庄园 D.为国家提供兵役服务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百余年后,一些拥有强大势力的地方领主开始组织起一种以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私人武装力量,用以保卫自己的庄园。这种武装逐渐成熟为一种制度化的专业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BD与题干信息不符,故选C。
38.标志着日本开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事件是(  )
A.伯利克里改革 B.大化改新
C.查理 马特改革 D.梭伦改革
【答案】B
【详解】
A项伯利克里改革使使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顶峰;B项七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孝德天皇的年号是大化,因此这次改新称为“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故B符合题意;C项查理﹒马特改革使西欧确立了封建等级制度;D项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进行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大化改新的重大意义,属于理解层面,难度比较大。大化改新,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因此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39.公元7世纪,日本效仿隋唐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进行的改革,史称(  )
A.农奴制改革 B.彼得一世改革
C.查理 马特改革 D.大化改新
【答案】D
【详解】
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日本曾经效仿隋唐制度进行过大化改新,通过这次改革,日本开始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ABC都不符合题意,故选D。
40.645年,孝德天皇在日本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大化”。第二年,他发布了《改新之诏》,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制度改革。其内容之一是
A.实行贵族世袭制 B.分封贵族为诸侯
C.把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 D.没收农民所拥有的耕地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的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