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0-12 20:1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邮票的相关知识,理解我国邮政业务的资费标准,并能根据资费标准确定信函的邮资,探究合理的邮资支付方式。
2、让学生在模拟寄信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3、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分类、化繁为简。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能力。
教学过程:
1、 了解邮票相关知识
今天叶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来看看
CA2欣赏邮票
你们看的是什么?(邮票)
很美吧,是呀,邮票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关于邮票你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了世界第一枚邮票,中国第一枚邮票,邮票的面值等知识)
那你们知道这些邮票的面值分别是多少吗?
(生齐答)
邮票面值的大小就是表示支付邮资的多少。那么,在寄信的时候该如何支付邮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来研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吧!(出示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2、 理解“资费标准”确定信函邮资
叶老师这儿有四个写好的信封,信封上邮编、地址、收信人都已经写好了,可以寄出去了吗?
没错,还没贴邮票呢,应该贴多少钱的邮票呢?大家想想邮资的多少会与信件的什么有关呢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邮资的多少跟信件的质量有关,在邮局的柜台上就摆着这样的一台电子秤,让我们一起为这四封信来称重吧(CAI演示给四封信称重)
知道这些,我们可以确定这四封信的邮资了吗?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国邮政部门关于信函邮资的规定
仔细观察表格和组内交流。从这张表格中你了解了哪些知识,有哪些疑问。
学生汇报交流
解读得非常好(给点掌声)
现在你们计算这封本埠45克的信件的邮资了吗。
咱们来试试吧
学生独立计算
哪位同学来说说本埠45克的邮资是多少呢?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CAI演示
那本埠51克信函的邮资又是多少呢?
本埠51克信函的邮资居然也是2.4元,那么寄往本埠的信件中还有多少克信函的邮资也是2.4元?
师生总结外埠信件41克-60克邮资都是2.4元
真厉害,你们把寄往本埠的信件中,邮资为2.4元的信件的质量范围找出来了。这样有什么好呢?谁来说说?(产生继续探究的需要)
师:是啊,只要一看信件的质量,就可以马上知道它的邮资,多方便呀!那其他信件也能做到这样简洁方便吗?小组合作研究研究,把你们的研究成果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
学生现在组内讨论再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汇报
(借用学生的探究成果)本埠101克的信件的邮资是多少呢,请同学们观察,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外埠101克,300克呢?
师:同学们真是太有智慧了,邮局的工作人员都要感谢大家呢?
师:像计算邮资这样,首重和续重是不同的计费标准,属于分段式计费。
三、探究合理的邮资支付方式
师:现在这四封信都可以寄出去了。信件到达邮局后,邮局的工作人员分拣信件;信件太多了,工人太忙了,为了加快邮件的检索速度,邮局规定如果邮寄100克内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
师:你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实践)
师:(CAI)同学们一起来找找,哪些不能满足需要呢?
师:那你们能增加一种邮票面值和前面两种面值的邮票搭配,满足所有的需求吗?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分享你们的思考过程
师:其实邮票的面值有几十种之多,是为了支付各种邮资的需要,邮政部门在发行邮票时,还要从经济、合理、方便、实用等角度考虑,确定合理的邮票面值组合。
四、总结与延伸
师: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师:分段式计费方式在生活有着广泛的应用,你能举例说说吗?
案例研讨:“邮票中的数学问题”这一“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难点是如何通过理解邮资标准确定邮资,教师精心设计了分别寄往“本埠”和“外埠”的四封信,将学生不易理解的“首重”和 “续重”等概念加以辨析,加深对我国邮政部门信函邮资规定的理解,并能加以应用。注重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完善解决问题的模型:在确定信函邮资时,要先按信函的目的地分类,再按信函的质量分类计费,逐步解决问题。教师在第一次试教时采用学生解读邮资标准,然后学生计算四封信的邮资,发现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很多学生不会计算有续重的信函的邮资,教学效果不太好。于是教师马上调整了教学思路,从一个点即本埠重点分析45克的信件的邮资,让学生充分谈解题思路,并相机CAI演示。然后趁热打铁计算预先设计好的本埠51克的邮资,就轻松多了。再来发现41克—60克处于同一计费段的邮资相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样就水到渠成了。 于是产生了学生用列举法、表格法、线段等方式来呈现各个计费段的邮资。 教师借用学生的研究成果来考学生外埠101克、外埠300克,学生由于发现了规律,回答问题轻而易举,学习的信心倍增。这就是本课处理教材最大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