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
南宋:辛弃疾
作
者
简
介
生平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从小就受到“忍辱待时”,伺机报国的思想的教育,“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22岁时,辛弃疾率领两千人马,加入了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开始抗金救国的活动。不久以后,耿京为叛徒所杀害,辛弃疾激愤万分,以五十骑人马,直闯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突破金兵包围,驰奔南宋。
辛弃疾智略超群,深谋远虑,当时就有人把他比作“隆中诸葛” 。但是回归南宋以后,却受到了种种的猜忌和排挤。他给皇帝上奏《美芹十论》、给宰相虞允文进呈《九议》,具体阐述复国中兴大计,均不被腐朽的南宋政府所采用。
背景:本首词写于 镇江知府任上,执政的韩侂胄意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辛弃疾,积极作北伐准备,可其正确意见不能被韩采纳,并被降官,北伐愿望又一次落空了。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表达了渴望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也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词长于用典。在这两首词中,作者分别用了哪些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内容丰富,言简意赅,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古诗文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或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
用 典
仔细阅读全词,结合课下注释,完成下面表格。
典故 人物 概括典故内容 情感态度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
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
总被雨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
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孙权
刘裕
刘义隆
拓跋焘
廉颇
孙权在京口建都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刘裕京口起事,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
败北。
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诗人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物?
千古 江山
舞榭歌台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孙权
刘裕
英雄 、风流
气吞万里如虎
思考:上阕中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孙权:
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
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思考: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
寄托了什么情怀?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
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
萎靡不振。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思考: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作好
准备,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
行事。
以史为鉴 告诫当权者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 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思考: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
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
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
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
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
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思考: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以廉颇自况,虽64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议,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难筹、报国无门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
仔细阅读全词,结合课下注释,完成下面表格。
典故 人物 概括典故内容 情感态度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
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
总被雨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
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孙权
刘裕
刘义隆
拓跋焘
廉颇
孙权在京口建都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刘裕京口起事,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
败北。
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赞叹、惋惜
赞叹、惋惜
告诫当权者
怒斥偏安
壮心不已
试找出本词所运用的几组对比,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
对 比
《永遇乐》表现手法:
对比
英雄业绩——可悲现实
刘裕——刘义隆
扬州路——佛狸祠
廉颇——自己
《永遇乐》小结:
步入晚年的词人,屡遭打击,空怀抱负,雄心不死,渴望听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辛弃疾仍不心死,做着英雄的“梦”,他做寻觅孙权的梦,是因为时无英雄;他做刘裕业绩的梦,是因为南宋萎靡,难成大器;他做元嘉草草败绩的梦,是为警戒时人,不要重蹈覆辙;他梦见中原的烽火,是因为他伤时忧国;他梦见廉颇待诏,是希望自己虽老也能重用,一展夙愿。然而,梦终归是梦,辛弃疾心里也十分清楚,留给他的只有无尽悲痛。
抗敌救国的热情,壮志难酬的激愤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辛诗的豪放风格,与东坡齐名;
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
拓展:从词人身上发现的这种可贵的精神品质,由此你又想到了古时的哪些人?
屈原: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由人及己,感悟生活。
同学们,不是每一个时期的中国都是和平的,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世界也并不是和平的,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愿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应有一颗如辛弃疾一样勇于承担的爱国之心。
长津湖 冰雕连
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