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冬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2.积累10个词语和2句句子。3.正确的朗读课文。4.学习掌握带着问题边读课文边划出有关词句,然后回答问题的阅读方法。5.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雾时和雾散以后的景象及北方初冬的一些特征。教学难点:能通过雾中、雾后景物的变化,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教学过程:一、引入1.一年有四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呢?说说为什么?(学生交流)2.每一季大自然都为我们展示了它的多姿多彩。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印象里的冬季是灰色的。伴着寒风,让你想起的,也许是毛茸茸的围巾与手套,又或许是房间里暖暖的空调。3.观察录像或挂图:你看到些什么景物?这是什么季节?板书课题:初冬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1.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标出生字新词,并把课文读通顺。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正音。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标出自然段序号。2.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初冬雾中的景象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雾散后的景象的。板书:雾中、雾散了3.教师小结:本文主要是写初冬早晨雾中和雾散后的景象。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雾中的景象。四、学习第1——4自然段,欣赏雾中的自然景象1.同学们见过大雾漫天的情景吗?谈谈自己的感受。2.自由读课文的第1——4自然段,用笔画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3.学生自读后汇报。景物:雾、塔、小山、田野、树木、太阳。4.再读读课文第1——4自然段,想想你最喜欢雾中的什么景物,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读文、体会、想象)5.齐读第1——4自然段,把对雾中景物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6.结合板书,自由读背第1——4自然段。五、小组讨论学习第5——8自然段1.出示自学提示:读读第5——8自然段,思考讨论:(1)课文写了雾散后的哪些景物?请用符号画出来。(2)说一说这些景物和雾中时有什么变化。(3)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自然段。2.学生自读思考,小组讨论。3.汇报交流学习情况。4.雾散后的景物有:太阳、塔、小山、田野、树林、柿子树、落叶、松树、柏树。5.这些景物与雾中时不同,主要表现在:太阳:从发出“淡淡的光”变得“射出光芒”。塔、小山:从“看不清”变为“看得清”。柿子树:结满了柿子,柿子多、大、红、像灯笼。树林里:落叶厚,松柏绿。6.想象上述的景物,你有什么感受?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课文。六、背诵课文第5——8自然段(根据板书的提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七、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齐背)八、指导书写“板书设计:初冬远处 太阳 小山 塔 模模糊糊 看不清近处 太阳 小山 塔 望得见 看得清 设计意图:在学习课文前,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冬天天气有什么变化?周围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增强感性知识。还要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初冬的特点。可问:还有哪些景象说明这是初冬季节?抓好词好句,这篇文章是一篇语言优美,用词精准的写景例文,课文中好句连连,在学习中要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既培养学生朗读水平,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句子美在哪里。用词好在哪里。如:柿子树上挂着许多大柿子,像一个一个的红灯笼。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抓住同一景物在雾中和雾后的不同,来体会大雾神奇的作用,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具体可抓住“望不见→望得见”“看不清→看得清”“不耀眼→射出光芒”等词语。
教学后记:课的开始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季节及喜欢的理由,亲切自然地引起学生说话的热情,很快进入到我创设的情境中。转而引出课题,让学生有一种想要走进初冬时节,领略美好景色的欲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生字“初”,并理解它的意思,进一步理解“初冬”的意思,使学生明确课文所写的时间,也培养学生理解字词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