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11课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重点难点 1.中国古代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
2.重大的民族关系史实。
3.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历程。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重大史实及发展趋势。
1.秦朝
设官
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典客: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
典属国: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事务。
管理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2.汉朝
(1)设官: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秦朝典客沿变而来)
(2)管理:
①军事打击和行政管辖
汉初
对北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
汉武帝
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
北击匈奴
89年
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北匈奴西迁。
燕然勒铭
东汉初
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
匈奴汉化
北面
2.汉朝
(2)管理:
①军事打击和行政管辖
西面
河西四郡
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西域都护府
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护乌桓都尉
东北
2.汉朝
(2)管理:
②屯垦戍边与经济开发: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臣愚以为可遣屯田卒诣故轮台以东,置校尉三人分护,各举图地形,通利沟渠,务使以时益种五谷。 ——桑弘羊《屯田奏》
西汉的屯田,是巩固新拓疆土的重要措施之一。屯田卒本身,也是边塞防御的手段之一,同时屯田区又为徙民、设县做好了基础准备。……西方的屯田卒,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在有战事时参加战争。他们在西域且耕且战,对确立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刘永强《两汉西域经济研究》
(1)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鸿胪寺官员
东罗马使节
高丽使节
东北少数民族使节
◎含光门,使节进入长安必经之地,鸿胪寺与鸿胪客馆位于门东侧
◎《礼宾图》
1、隋唐时期
中央
礼部
鸿胪寺
礼部司
主客司
负责朝聘及册封民族首领的礼仪
负责各族朝见礼仪
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2)隋朝的民族关系
1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
战争
2
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治理,如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行册封
3
加强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联系
4
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设机构
①背景: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
②表现:
安南都护府
唐人陈陶《陇西行》诗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①民族分布: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
②民族关系:
(2)唐朝的民族关系
①西北: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②西南:文成、金城主先后入藏,唐蕃会盟;
③南方:册封南诏王,南诏遣子弟入唐学习;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3)唐朝的民族关系
③设置机构:
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北方
安北、单于都护府
西北
安西、北庭都护府
东北
安东都护府
南方
安南都护府
都护府与都督府
都护府是在边疆地区设置的特别行政机构,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由唐朝派官员及士兵驻守。
都督府是唐王朝在重要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需向朝廷缴税。
羁縻政策:“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用经济和物质利益加以抚慰。
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3.宋朝的民族关系
(1)并立: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
(2)吸收: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3)交融: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未中断过。
◎金代画师张瑀《文姬归汉图》,是当时金宋画师的共同母题
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元朝结束了长期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阅读教材,怎样理解元朝对西藏实行有效的管理?
八思巴:忽必烈继承汗位后,封为国师,即大元帝师,使统天下佛教徒。至元元年(1335年),使领总制院事,统辖藏区事务。后制成蒙古新字,加号大宝法王。
人物介绍
元朝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代表中央管辖佛教和藏族事务,元朝时西藏正式归入中央版图。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明朝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后来从战国到明朝,众多王朝坚持着修筑长城的“接力赛”。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明朝
【合作探究一】结合所学说明材料所述长城的“用险制塞”和“民族交流”作用。
参考答案:中原王朝修筑的长城,迫使游牧民族下马步战,化解他们的优势,使他们难以破墙而入。长城地处农牧分界线,从汉代起,历代王朝都在长城沿线设置专供内地和边外少数民族贸易的市场。
长城在防御体系上利用自然地形,“用险制塞”,扬定居民族之长而抑游牧骑兵之短,在以冷兵器为主的古代有较大的功效。……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互相依存与交往。这种深刻的内在联系是任何人工关塞所隔绝不了的。即使在战争期间,通过长城内外的贸易往来也一直没有中断过。本来主观上想阻断南北、被许多统治者和士大夫视作“华夷天堑”的长城,客观上却不时起到了民族交流的枢纽作用。
——《读书》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明清
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设立都司等机构对西藏进行管辖;经济上通过贡赐和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册封西藏宗教最高首领;设立驻藏办事大臣。
结合教材分析明清政府是如何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的?
自清朝以来,藏传佛教活佛达赖和班禅转世灵童需在中央代表监督下,经金瓶掣签认定。
明朝:修长城筑九边;开展贸易
清朝:满蒙联姻;平定准格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
改土归流
?
朝代 措施 趋势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两宋 元明清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发展
概括中国古代各民族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修长城、和亲、屯戍等
少数民族内迁、通婚杂居等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册封、和亲、交流学习等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册封、修长城筑九边、开展贸易、联姻、改土归流等
【知识归纳】
打通海路通道,陆路通大秦,海路到达印度南部、倭国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隋唐对外交流活跃,陆路到大食,海路到赤土国、日本
宋代陆路受阻,海路发达;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宋代海上丝路
元代海陆通道通畅;马可·波罗来华,著《马可·波罗行纪》
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仍发展,清朝走向闭关
近代东西方文明碰撞下的“丝路”与“新航路”
“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史西洋”,“皇上命和等帅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
(选自《明史·郑和传》)
“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 (选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课堂检测
1.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这表明,当时( )
A.废除了郡国并行制 B.加强了思想控制
C.消除了地区间的隔阂 D.增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
D
2.某学者指出:“吉林发现了带‘长’字汉代瓦当;内蒙古发现了‘单于和亲’的汉字瓦当;云南出土了‘滇王之印’的汉代金印;新疆沙雅遗址出土‘汉归义羌长’印;青海一座匈奴墓出土“汉匈奴归义亲汉长”篆文铜印。”以上历史叙述意在表明,汉代( )
A.对地方势力控制明显加强 B.疆域范围极其广阔
C.汉族与周边民族交往密切 D.儒家思想影响扩大
C
3.西汉,少数民族居住区从郡领地中划出,称属国。属国的政权体系不同于郡县,属国最高长官为都尉,不是划地而设,而是因部落而设,生产由部落首领管理。这种管理制度( )
A.破坏了郡县制 B.形成了王国问题
C.沿袭了分封制 D.体现了因俗而治
D
4.《新唐书·地理志》指出“唐兴,初未暇于四夷。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令式:章程)”。这表明唐朝( )
A.实行一种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B.开创了设立机构管理民族事务的先例
C.对边疆地区实现了直接的管辖 D.是中国古代疆域范围最为广阔的王朝
A
5.元初曾三次较大规模对西藏地区清查户口,并调整驿站系统,由藏族地区负责沿途地方支应,同时还在西藏地区设置“马卡姆”(兵站)负责驻守吐蕃故地至内地的道路。元朝的这些举措有利于( )
A.邮驿系统的完善 B.强化对西藏的权属
C.政令的顺畅通达 D.促进西城地区开发
B
6.某同学在搜集葫芦岛地方史资料时,找到这样的一则史料:“在辽西走廊一带,明辽东长城的卫城、所城从西南向东北依次排开,分别是:山海关、前所、前卫、沙后所、宁远(兴城)、锦州,形成辽东军事防御体系的一段链条……”。该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
A.明朝在东北设卫、所,对边疆实行有效管理
B.明朝在东北设卫、所制度,扩大了地方的自主权
C.明朝在东北设卫、所,实行了“改土归流”
D.军事防御的长城完全阻隔了长城内外的交流
A
7.1413年,明政府在平定思南、思州二土司之乱后,分其地为八府四州,并分湖广、四川、云南三布政司地置贵州布政司。这一做法( )
A.扩大了统治区域 B.加强了边疆管理
C.解决了割据隐患 D.废除了行省制度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