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第13课
课程标准 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
1.背景
(1)历史渊源: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2)现实情况: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个相对落后。
蒋介石的民族观,是彻头彻尾的大汉族主义。在名义上,他简直将蒙、回、藏、苗等称为边民,而不承认其为民族。在行动上,也实行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
◎解放前刀耕火种的独龙族群众与西藏农奴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3)党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
因尊重边疆人民的自主,促成蒙古、西藏、回疆三自治邦,再联合成为中华联邦共和国,才是真正民主主义的统一。
——中共二大宣言
民族自决及联邦制
抗战时期
允许蒙、回、藏、苗、瑶、夷、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的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毛泽东
民族区域自治
在对民族自决和民族区域自治两种政策的反复比较和权衡中,逐渐倾向于民族区域自治,并最终形成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主张。在领导抗日战争的过程中,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深切感受到深受日本帝国主义压迫的中国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必须团结一致,并肩作战,从而形成了中国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的认识;另一方面,所领导的革命力量在抗日战争中迅速壮大,从而使中国共产党有了问鼎全国政权的实力和气魄。另外,在个别地区进行的民族区域自治的试验取得的成效也强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
——周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中国的形成和演进》
2.过程
(1)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2)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3)1947年5月1日,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毛泽东语)至于内蒙古,那是汉人和蒙人合居的地方,我们一定要把日本从那里赶出去,帮助内蒙古建立一个自治的政府。
——《红星照耀中国》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2.过程
(4)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第五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
◎首届政协会议
第五十一条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反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3.标志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
3
2
1
5
西藏自治区
5
宁夏回族自治区
4
广西壮族自治区
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
内蒙古自治区
1
民族区域自治由党的政策转变为现实的政治制 度并获得国家宪法性地位以后,全面的制度构建便 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周平
(1)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
1979年起重新开始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和调整工作。1984年,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制定了第一部《民族区域自治法》。这部法律吸取了过去《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有益成份,总结了建国以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经验和教训,在1982年宪法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新规定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整、比较定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2)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江泽民视察新疆时的讲话,1990年9月
江泽民同志视察新疆时与各族干部群众一起联欢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意义: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新疆达坂城风力发电机组
敦煌至格尔木铁路
少数民族人大代表
项目 民族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不同点 目的 稳定社会,解决民族问题 祖国和平统一
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权限 一定的自治权 拥有除外交、国防外的高度自治权
范围 5个民族自治区 港、澳、台
相同点 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是中央和地方关系, 都要接受中共的统一领导。 比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港澳特别行政区,二者有何不同?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完善的表现
①2012年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两个共同”,增进“五个认同”。
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共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②2017年十九大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一家亲,努力实现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③威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因素仍然存在——西藏、新疆
2008年达赖集团策划西藏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
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反对民族分裂
④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
⑤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保障了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1.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之一。
2.前提是国家统一领导。作为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必须服从中央统一领导,执行国家法律和大政方针,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这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国家保证宪法、法律赋予的管理本民族地区自治权的实施。
4.国家统一领导和享有民族自治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5.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实行原因
法律基础
建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中共十八大以来
中共十九大以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发展
优势
课堂检测
1.某文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除了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享有各项自治权利。这一内容最早应出现在哪一文件中(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___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横线处应填( )
A.内蒙古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西藏自治区 D.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D
3.习近平曾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下列对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共同纲领》中已明确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建国后成立的首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于我国国情而实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以国家统一领导为前提的
B
4.民族区域自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新时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的重点是( )
A.全面贯彻“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五个认同”,实现民族平等
B.健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相配套的法规体系
C.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D.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B
5.历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少数民族代表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在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中,都有实行区城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该材料最能体现(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
B.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比可以更多地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重点是保证少数民族代表参政议政
C
6.“在一九五八年,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也有了巨大的跃进。据统计,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等地,一九五八年工业总产值比一九五七年增长百分之八十八,粮食产量也增长了百分之八十三。”这一现象直接得益于(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一国两制”
A
7.2012年,西藏自治区率先完成了学前至高中的全面义务教育,对于我国新时期教育理解正确的是( )
A.我国已全面完成从学前至高中的全面义务教育
B.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在教学体制上,各级学校实行所谓“开门办学”
D.提出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B
8.据统计,1965 年西藏自治区的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仅 7600 余人,到2006 年底,西藏全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达62211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69.36%。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 B.推动了民族平等的实现
C.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 D.促进了祖国统一的大业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