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中华民族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古代发明或技术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火药箭 B.稻草造纸 C.玉石雕印 D.钻木取火
2、我国科技快速发展,下列描述一定存在化学变化的是( )
A.“天问一号探测器”运载火箭发射
B.“嫦娥五号”采集月壤
C.“华龙一号”核电站供电
D.“中国天眼”接收宇宙信号
3、近年来,我国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下列成语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百炼成钢 B.滴水成冰 C.刻舟求剑 D.铁杵成针
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蜡熔化 B.轮胎爆炸 C.金属锈蚀 D.棉花纺线
5、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瓷碗破碎 B.酒精挥发 C.湿衣晾干 D.苹果腐烂
6、我们每天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里。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酒精燃烧 B.粮食酿酒 C.面包发霉 D.干冰升华
7、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水结成冰 B.液化气燃烧
C.自行车圈生锈 D.牛奶变酸奶
8、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雕琢玉石 B.丝线织锦 C.葡萄制酒 D.瓷盘破碎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颜色改变现象产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C.酒精燃烧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热能
D.只有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
10、下列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汽油易挥发 B.石蜡受热会熔化
C.食盐易溶于水 D.葡萄能酿酒
11、下列描述中表达的是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铁钉易生锈
B.铜是紫红色固体
C.氮气常温下是气体
D.金刚石在自然界硬度最大
12、下列一种性质与其它三种性质不同的是( )
A.延展性 B.挥发性 C.腐蚀性 D.吸附性
二、填空题:
13、选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一填写在下列空格中:
(1)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是 。
(2)铜与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铜是 。
(3)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水在0℃时结成冰是 。
(4)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为100℃,4℃时密度最大是 。
14、通常状况下,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其熔点为-59℃,沸点为11.0℃,易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得到酸性溶液。该气体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吸入一定浓度的二氧化氯气体会引起咳嗽和呼吸道粘膜的损伤。二氧化氯极其不稳定,受热或见光易发生爆炸性分解,直接造成氯气泄漏而污染环境,工业上用潮湿的氯酸钾(KClO3)和草酸(H2C2O4)在60℃时反应制得。由于制取二氧化氯需要使用的氯酸钾是易爆危险品,所以制备和运输成本很高,因此我国目前还未广泛用其消毒自来水。
请依据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介绍了二氧化氯的性质、制法和 等方面内容。
(2)二氧化氯的物理性质有① ;② 。(写两条即可)化学性质有① ;② 。
(3)发生二氧化氯泄漏时,紧急处理方法是 。
15、过氧乙酸是一种消毒剂,具有以下的性质和用途:
①无色液体;
②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③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④温度稍高即可分解放出氧气;
⑤加热到110℃时,会发生强烈的爆炸;
⑥可用作环境消毒剂;
⑦其溶液可用于织物、纸张等的脱色。
其中属于过氧乙酸物理性质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其用途的是 。
16、化学现象中包含发光、放热,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小丽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整个学习小组对此展开讨论和验证。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猜想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验证过程】(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a.烧杯内壁上出现液珠;b.手摸烧杯有
的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分析:从蜡烛燃烧现象可得出生成新物质的名称是 ,蜡烛燃烧为 变化。
(2)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变化。
【结论】猜想 (填“一”或“二”)正确。
【交流反思】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
17、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区别某些物质。现家里有下列三组物质,请利用相关性质在家里将它们区别开来。
(1)铝和铜: 。
(2)白酒和白醋: 。
(3)食盐和面粉: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A 3、A 4、C 5、D 6、D 7、A 8、C 9、B 10、D
11、A 12、B
二、填空题:
13、答案:化学性质;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物理性质。
14、答案:(1)用途;
(2)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或密度比空气大或其熔点为-59℃或沸点为11.0℃或易溶于水等)(答案合理即可);化学性质:不稳定;有毒(或有强烈腐蚀性或能与水反应等)(答案合理即可);
(3)喷洒大量的水。
15、答案为:①②③;④⑤;⑥⑦。
16、答案:(1)热;水;化学;
(2)热;物理;二;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17、答案:(1)看颜色;
(2)闻味道;
(3)用水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