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招远市第二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烟台招远市第二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13 10:19:21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10月份月考
高二历史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A D D A C B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D C B B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
水平三:能够结合材料信息从三个层次进行评述。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实运用准确,史论结合,相关解释充分合理。(10—14分)
层次1:说明古代统治者追求“无讼”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若从通过借助伦理纲常限制诉讼对象、限制民众的诉讼时限、重视强化乡里宗族的民间调处,以及立法打击民间讼师等各种举措,引导、抑制民众对一般民事纠纷的诉讼行为,以追求“无讼”的理想治理状态等角度阐述,表述合理可得4分。
层次2:说明古代统治者追求“无讼”的主要原因。若从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是其经济根源;中国古代宗法观念根深蒂固;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伦理纲常的深远影响;统治者提倡以德治国,推行社会教化等角度阐释,表述合理可得6分。
层次3:说明古代统治者追求“无讼”产生的历史影响。若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社会讼争,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它实属统治者对社会争讼现象的消极回避,客观上无助于矛盾解决,随着经济发展、人口膨胀和社会矛盾的加剧,“无讼”终究难以实现等角度阐释,表述合理可得4分。
如从其它角度论述,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水平二:能够结合材料信息从多个层次进行评述。观点较为明确,史实运用基本准确,相关解释基本合理。(5—9分)
水平一:能够结合材料信息进行评述。阐述相关史实基本准确,解释较为合理。(1—4分)
【解析】据表格内容可知,《唐律疏议》不许以下告上,特别不许状告长辈;宋明清时期都对不允许诉讼进行了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这种“无讼”现象出现的背景、在社会上的表现,以及其影响三个角度进行论述。从背景看,这种现象根植于古代小农经济,与宗法观念及儒家思想都有密切关系;从表现看,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包括限制民众的诉讼时限、重视强化乡里宗族的民间调处,以及立法打击民间讼师等;从影响看,积极方面能起到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消极方面则其实属统治者对社会争讼现象的消极回避,无助于矛盾解决且难以实现。
17.【答案】
(1)答案示例:郑观应去世时间为1921年6月14日(民国十年农历五月初九)。郑观应三子的采访记录为口述史料,具有主观性。他的回忆是在1979年左右,离郑观应去世时间距离较远,容易存在记忆错误。(2分)1937年修订的《郑雍陌祖房谱》属于文献史料,距离郑观应去世相隔较近,记载比郑观应三子的回忆应更为可靠。(2分)1921年《申报》属于文献史料,可靠性较强。申报中的两则讣告中均提到郑观应卒于1921年,讣告的发布具有时效性。(2分)结合史料的类型、数量、史料与历史事件的时间间隔等方面综合分析,得出郑观应去世时间为1921年。(1分)就郑观应去世的具体日期来说,讣告中的具体日期比《郑雍陌祖房谱》的记载迟两天。但按可靠性讲,讣告中的日期应该比16年后修订的《郑雍陌祖房谱》更准确。因此,郑观应去世日期应为6月14日。(2分)综合以上可以得出结论,郑观应去世时间为1921年6月14日(民国十年农历五月初九)。
(2)答案示例:郑观应的人生经历有利于中国民主化。郑观应著《盛世危言》一书,呼吁清政府进行政治变革,他主张“立宪法”、“开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制,并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他的主张不仅对各省官员以及科举士子产生一定影响,而且对后来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等人的政治实践也具有一定影响。所以,郑观应对中国近代的民主化进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3分)郑观应的人生经历有利于中国工业化。郑观应曾经参与创办太古轮船公司,投资入股并经营管理轮船招商局等近代工业。这些近代机器工业的创办及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所以,郑观应对中国的工业化做出了一定贡献。(3分)
【解析】
(1)根据题意,可从史料所属的类型、史料距离事件发生的时间,史料的数量等方面辨析郑观应去世的时间。首先辨析郑观应三子的采访记录,史料类型上属于口述史料,具有主观性,且从时间上,他的回忆是在1979年左右,距离事件发生时间较远,容易发生记忆错误,不可轻信。其次辨析1937年修订的《郑雍陌祖房谱》,史料类型上属于文献史料,且从时间上距离郑观应去世时间较近,相比郑观应三子的回忆更为可靠。再次辨析1921年《申报》,史料类型上属于文献史料,从距离事件发生时间看,最接近郑观应去世时间,且从数量上看,《申报》中两者讣告中均提到郑观应卒于1921年,因此《申报》中记载可信度较高,可判断郑观应去世时间为1921年。而郑观应去世具体日期《申报》和《郑雍陌祖房谱》存在冲突,还是从史料距离事件发生的时间、史料数量上判断,《申报》中的记载可信度更高,郑观应去世的具体日期应是6月14日。最后总结,通过辨析以上史料最后得出郑观应去世时间为1921年6月14日(民国十年农历五月初九)。
(2)首先仔细审阅材料二中郑观应的人生经历,可发现郑观应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都有所作为,参与并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因此根据题意可确定郑观应的人生经历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这一主题,然后选取现代化的两个方面如民主化、工业化从材料二中选择相关材料进行论证,可论述郑观应在政治、经济领域做的事件及该事件产生的影响。如论述郑观应促进中国民主化,可选择材料二中“1894年,著成《盛世危言》一书,要求清廷‘立宪法’、‘开议会’,实行立宪政治,在我国首次使用‘宪法’一词”“成为科举士子必读参考书籍。后来,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等人曾阅读此书,受其影响”等信息论述郑观应在政治方面的人生经历及产生的影响,得出结论,郑观应对中国近代的民主化进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论述郑观应人生经历对工业化的影响,可选择材料二中“先后任汉阳铁厂总办、粤汉铁路总董、轮船招商局会同办理、吉林矿务公司驻沪总董等职。参与收回粤汉铁路路权的活动,任广州商务总会协理”等,结合所学,谈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影响,如这些近代机器工业的创办及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最后得出结论郑观应对中国的工业化做出了一定贡献。
18.【答案】
(1)特点:成文法传统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国家制定法形式多样,体现国家意志;维护至上的皇权和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刑法体系发达,民法发展滞后。(4分)
(2)不同特征:私法(或民法)发达(1分),覆盖面更广泛(1分)。
历史影响:促进了古罗马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协调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为近代欧洲资本主义转型提供了思想来源;为近现代世界法律特别是民法建设提供了借鉴。(每点2分,4点共8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1)据材料一“中国成文法传统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得出成文法传统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据材料一“除律外,令、格、式、典、等也是国家制定法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得出国家制定法形式多样,体现国家意志;据材料一“为了维护至上的皇权和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侵犯皇杈和国家利益的行为是重点打击对象”得出维护至上的皇权和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据材料一 “刑法体系既发达又严密,……统治者则不够重视”得出刑法体系发达,民法发展滞后。
(2)第一小问不同特征,据材料二“有关纯民事的法规有38条……;另外涉及民事或民事化的法规有16条……”“私法依然占据主要地位”等可得罗马法私法发达,覆盖面更广泛。第二小问历史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从对经济、政治统治、对其它地区及以后的深远影响等方面进行回答,从而得出结论:促进了古罗马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协调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为近代欧洲资本主义转型提供了思想来源;为近现代世界法律特别是民法建设提供了借鉴。
19.【答案】
示例:
鸦片战争后,中国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冲击,传统儒学教育无法适应时代变迁的需要。中国社会的有识之士在吸收西学的基础上,对传统教育进行变革,以培养时代需要的新式人才。(2分)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发起洋务运动。为了培养外语、军事、科技等领域的人才,洋务派先后建立起一批洋务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虽然洋务学堂仍未摆脱封建纲常的束缚,但其拉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甲午战争后,维新派为了救亡图存,发起维新变法运动。出于培养维新人才的需要,维新派助推光绪帝着手对传统书院教育进行变革,试图建立新式教育。20世纪初,西潮冲击进一步加强,清廷实施新政,建立系统化新式学堂,颁布学堂章程,废除科举制度,设置全国教育行政机关。(8分)
总之,晚清教育虽难以完全摆脱传统教育的影响,但受西潮影响以及为适应时代需要,中国教育改革进程不断加快,近代化程度不断提高,为后世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
【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首先需要结合材料中关于清末教育变革的相关信息,提取出关于传统与西潮之间关系的观点。然后结合材料与所学来论证自己提取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即可。例如,由材料“相继设立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等”、“开创了出国留学的教育模式”、“将各省书院改建为学堂”、“谕令停科举以广学校”、“正式成立学部”等信息可得,清末教育改革做了很多努力,使得教育近代化改革较多的受到了西潮的影响;由材料“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中国经史之学为基”可知,清末的教育改革难以完全摆脱传统教育的影响,因此得出的观点是:鸦片战争后,我国有识之士在吸收西学的基础之上,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改革,以适应近代化对新式人才的需要。然后可以结合材料中提到的信息及所学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事件中教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即可。最后总结陈词,说明前述观点的正确性与合理性,但要注意不重复前面的观点。
高二历史答案第1页(共4页)5雅典的将军和骑兵、步兵统帅掌握着军队,关系到国家命运;司库员掌握国库钥匙,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10月份月考
是要害部门。这些重要职务不实行抽签产生,而由公民举手表决,获得多数票者当
高二历史试题
选,并且不设职务津贴。这些规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
A.军事将领避免失败
B.平民扩大政治权益
、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C.政府官员保持廉洁
D.贵族操控国家实权
l.春秋时期,齐相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等人送来了祭肉,同时让框公“免
6.康乾时期,仅江南一省的赋税就占了全国的三成,科举考试录取更有“天下英才,
去下拜受赐的仪节”。但齐桓公仍按照礼仪下拜。会盟后,诸侯们订下“无有封而
半数尽出江南”之说。后来,清廷把江南省拆分为江苏、安徽两省。此举()
不告(分封要报告盟主)”等盟约。对此认识准确的是(
A.贯彻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意图
B.实现了地区之间的相互制衡
A.周代礼乐秩序得到维护
B.周襄王重建绝对权威
C.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D.平衡了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C桓公霸业得到诸侯认同
D宗法分封制得以巩固
7.19世纪前期至中期,英国议会能够自主制定法律,政府对立法虽有影响,但尚不能
2.《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
支配议会的立法工作;9世纪晚期,政府逐渐成为议会下院立法工作的领导者,下
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记载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
院在立法过程中逐渐失去了主动权。这一变化反映出英国()
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A.立法权主体发生变化
B议会丧失权力中心地位
A.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
C.行政权呈现扩大趋势
D.三权分立体制遭到破坏
B.门阕士族发展成割据势力
8.英国传统的文官制度以“恩赐官职制”为主,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两次颁布
C.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法令进行改革,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考选事宜,公开竞争、
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
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
动。这一改革()
3.王安石变法期间,总是大量附会《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他指出免役法出于
《周官》所谓府、史胥徒;保甲法起于三代丘甲;市易法源自周之司市。这反映了
A.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有利于英国政治运行的稳定
C削弱并杜绝了英国政府的腐败D完善了英国的政党制度
王安石()
《唐律疏议》之“十恶”规定了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
A.托古改制的策略
B恢复周制的意志
不义、内乱等十种性质最恶劣的犯罪行为,并对每一种犯罪行为进行了详细解释,
C尊崇儒学的思想
D继承传统的决心
有的甚至还对犯罪行为的对象方式具体情形等进行了列举。这()
4.毛泽东在《论人民主专政》中指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
A.体现法律的教化功能
B.说明儒法思想的融合
条到达大同的路。资产阶级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唯一的出路是经
C.反映社会秩序的规范
D.导致轻罪重罚的结果
过工人及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毛泽东的这一判断主要是基于(
10.《宋史·户婚律·婚田入务》记载:“所有论竞田宅、婚姻、债负之类,取十月一日
A.维新运动失败的惨痛教训
以后,许官司受理,至正月三十日住接词状,三月三十日以前断遣须毕,如未毕,具
B苏俄建立社会主义经验
停滞开狱事由闻奏。”材料反映了宋代()
C.西方列强对中国长期压迫
A.司法审判程序具有很大随意性
B冗官问题造成审判效率低下
D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
C.以农为本的传统立法价值取向
D.土地兼并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高二历史第1页(共8·页)
高二历史第2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