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语文八上《爱莲说》视频课堂实录(优质视频、文字实录+配套课件+配套教案+配套单元素材+整体规划)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语文八上《爱莲说》视频课堂实录(优质视频、文字实录+配套课件+配套教案+配套单元素材+整体规划)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12 12:33:49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课外拓展
写泰山的诗句
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 [元]贾鲁 《登泰山 》
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间。[元]张志纯 《泰山喜雨》
泰山天壤间,屹如郁萧台。[元]元好问 《登岱》
层层石磴出林杪,萦回百折青云梯。「元」李简《登岳》
四月上泰山, 石屏御道开。 李白 《游泰山》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四川剑阁以南,指梓州一带。唐朝都城长安在剑阁东北。当时以长安为中心,所以剑阁以南称剑外。蓟北:现在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一带。那里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记叙文《石壕吏》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寒冷的北风似乎要把整个人吞没掉。
我无精打采地骑在我那匹瘦马上,经过了一天的颠簸,终于到石壕村了。今天就 在这里住下吧,我的心里这样想。
我最终选择了一户人家,我轻轻地敲了敲门,只听见门里出现了一阵骚乱,忽然,有一个老头翻过了墙,向南跑去。过了一会儿,一个老妇人才慢吞吞地打开了门。我向她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她把刚刚逃走的老头叫了回来,并热情的招待了我。
进了她家的大门,我忽然发现我的选择是错误的,因为这家不是一般的穷,用来招待客人的不过是一些几乎没有多少米的稀饭,何况他们平时还舍不得吃这些简单的东西。
他们告诉我,自从唐军的进攻失败以来,李唐政府就在这一带实行“拉夫政策”,许多人都拿起武器,走上了战场,他们的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其中的两个儿子已经战死疆场。她不希望自己的老头去上战场,因为他年岁已高,怕是有去无回了。
夜晚,一阵嘈杂声惊醒了熟睡中的我,我躺在床上,认真地听着门外局势地发展。
开始,有一名成年男子的粗暴地喊声:“皇上有征兵令,每家出壮丁一名。”老头一听立刻逃走了。接着就是一阵敲门声,“快,把你们家的男人交出来。”
由于我急切地想知道事态地发展,于是透过窗户看门口的动静。
老妇人慌忙地去开门,还没有等她把门打开,就有人一脚把门给踹开了。原来是两名当地的差役。其中一人手拿一把大弯刀,另一人手持一根三尺木棍,个个都是凶神恶煞的样子,像是从地狱来的使者。
“快,把你们家里的男人通通交出来。”其中一名差役说道。
“我有三个儿子,都去镇守邺城了,一个儿子刚刚来信说自己的两个兄弟都战死了。哎!”老妇人叹着气,刚想继续说下去,被其中一名差役推倒在地。
“少啰嗦,快把男人交出来,”一个差役抽出了手里的弯刀,“你这是违抗皇命,是要杀头问罪的。”
老妇人慢慢地站起来,说:“我的家中已经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难道你们也要把他抓走吗?因为有这个孙子在,他的母亲才没有离开我们。”
“你无法使我们相信,我们要进去检查一下,以证实你们家没有男人了。”两名差役对待这件事情是十分严肃的,他们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我们都是穷苦的人家,孩子的母亲都不敢出门,因为家里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怕到时候会让老爷见笑。”老妇人的语气变得很无奈。
“不行,我们是一定要进去查看的,这是我们的职责。”说完,两名差役推开老妇人,想要强行闯入房间。
老妇人无奈地说:“这样吧,我虽然年近七旬,但我不觉得自己很衰老,我可以和你们走,尽快到河阳去服役,以表达我的爱国之心,如果来得及,还可以为士兵准备早饭呢!”
两名差役发出了奸笑:“那好吧,你们家已经没有男人了,但是你替代你们家的男人去从军,实在是精神可嘉,你迟早是会得到战功的!”
看到这里,我十分想出去把老妇人拉回来,但是她的儿媳妇拉住了我,示意我现在不要出去。我就这样忍着,眼睁睁地看着老妇人就这样离开了。
那两名差役依旧在挨家挨户地寻找壮丁,直到后半夜,外面的嘈杂声渐渐停止了。但我好象听到了一阵哽咽声,大概是老头回来了吧!
我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激动,打开房门,一阵北风吹来,这时我才发现,门口已经有了很厚的积雪,大雪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下的。我走出房门,月亮似乎是孤单地悬挂在天空中,满天的星星不知到哪里去避难了。
天空渐渐亮了,雄鸡站在山上鸣叫,鸡啼声中处处充满了悲伤。我再次骑上我的瘦马,和老头告别,我看出他一夜未眠,眼睛是红肿的。不知是雪花飘进了我的眼睛还是我也感到了悲伤,我的泪水也情不自禁地往外流。我永远记得那一天,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我心中的桃花源
云衢中学 初二(1)班 许敏如
梦幻的泡影把我团团围住,缤纷的桃花缓缓地飘落在地面,奏乐的溪水把我引向了丛林的深处,静静的,消失在尽头。
硝烟的迷漫,震耳欲聋的炮声,凄凉的哭声……彷佛这一瞬间变成了泡沫,随风流向遥远的历史。
穿过层层的桃花林,有着一个极窄的洞口,散发着神秘的光点,我的心有着前所未有的共鸣,脚步轻浮地走了进去——青翠欲滴的竹林布满了周围,来来往往的人们勤劳的耕作着。花草鲜美野花遍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映入眼前。着空气充满了一种欢乐与开心的气息。
人民欢迎地把我加入了他们之中的一份子,在清晨太阳初升的时候,我跟着妇人下地耕种,贪婪的吸取土地的精华。这是多么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想起那战火连连的场面,我也不由地感慨这里的一切;心中的渴望;心中的欣慰,顿时间像波涛汹涌的海浪直扑而来。
先进的世界,有着无所不能的力量,有着无所不可的仪器在这儿广泛使用。那又如何,在他们的内心中,也只能读出残忍与伤痛,那千古冰冷的夜谈,时时浸透着他们的良心,永远感受不到阳光的温暖和快乐,我恨这里一切。
走进这世外桃花源,我感受到无比快乐与自豪,我也是那么的幸运,可以享受这人间天堂。虽然这儿没有先进的技术和仪器,但这也是最神圣的一件事。这样,桃花源就沉浸在欢乐之中,没有炮火的吵杂,没有人们的恐慌,这是多么美好啊!
人类,不需要先进,也不需要有强大实力和能力。盘古开天,为的是能让人类去享受世界的美丽,自己存有着开心。桃花源里面的一切,都是开天以来的目的,就只有它,实现了人类存在的意义。
觉悟吧!人类。这一切战火终将结束,得来的也就是无尽痛苦与悲伤,那不将尽早结束了它,让桃花源分布广地……
“叮,叮”,梦幻以打破,呈现在眼前也就是原来的世界,原来这也只是一场梦,但却满足了我心中的感慨。
风,终将吹向何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50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
云衢中学 李映红
你了解多少民间绝技?
石刻微雕作品《红楼梦》的第一回,在这块高15
至18厘米、宽约10厘米的印石上刻有5400个字。
依据图上说一说,课文讲一个是什么故事
苏东坡和佛印、鲁直三人游赤壁的故事。
你相信这个故事能雕刻在一个小小的桃核上吗?
欣赏桃核雕刻
这是微雕
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 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微雕
宁波发现稀世珍宝 
宁波发现稀世珍宝——明代核舟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雕刻者为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就其提款方位、尺寸大小、五位人物、小窗可灵活开启诸方面均与《核舟记》描述相吻合。
专家们还认证此核舟是王叔远晚年力作,推断完成于王叔远晚年成熟期。
《文汇报》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七日报道
教学目标
1、学习文言字词句的翻译
2、了解核舟的艺术构思,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
作者简介
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学生听课文朗读
理解课文大意
播录音
自学课文
给生字注音,自由朗读课文。
熟读课下注解重点词解释
学习课文句子翻译
和你的同桌一起,互相查检
生字注音
课下注解词解释
句子翻译
牛刀小试
看你掌握了没有?
器皿 罔不因势象形 贻 八分有奇
诎 椎髻 舟楫 篆 虞山
二黍许 箬篷 髯 石青糁之
mǐn
wǎng


yòu
shǔ
ruò
rán
sǎn

chuí jì

zhuàn

诎右臂支船:
手倚一衡木:
右手攀右趾: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屈”,弯曲
通“横”,横着
通“又”,用在整数和
零数之间计算数目
通“扳”,bān,往里拉
通“拣”,挑选。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2、能以径寸之木 径寸
3、为宫室、器皿、人物
4、罔不因势象形 5、尝贻余核舟一
6、盖大苏泛赤壁云 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8、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11、其两膝相比者
奇妙精巧 直径一寸
做,这里指雕刻
没有 根据,依据 模拟 曾经 赠送 我
乘船游行 jī零数 大约 缓缓地 起 指胡须
靠近
12、佛印绝类弥勒
13、舟尾横卧一楫 14、其人视端容寂 15、其船背稍夷
16、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17、钩画了了
18、其色墨
19、其色丹 20、为人五;为窗八
2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清清楚楚 黑 朱红色 刻 尚,还 满 长而窄
极 像 船桨 正 平
古代男子的美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奇异的,不寻常的
零头,名词
大约
可以
为宫室:
中轩敞者为舱:
做,雕刻,动词
是,动词
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
正,端正,形容词
一头,一方,名词
请一个同学翻译一段课文
第一段
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 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 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 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请一个同学翻译第二段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用 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请一个同学翻译第三段: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请一个同学翻译第四段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请一个同学翻译第五段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 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分析课文
以四个同学为单位,讨论课文内容:
1.王叔远雕刻的核舟反映的是什么事?
2、核舟上调刻哪些人和事物?
3、按什么顺序介绍核舟?
1.王叔远雕刻的核舟反映的是什么故事?
盖大苏泛赤壁云。
总体把握:
2.核舟上调刻哪些人和事物上除了外,还有哪些事物?
调刻五个人,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3、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核舟?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船头坐三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引自《后赤壁赋》
引自《赤壁赋》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说明顺序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船头坐三人
中轩敞者
舟尾横卧一楫
其船背稍夷
整体
局部
中间
两边
船背
空间顺序
总---分---总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主题。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数目,写作者对雕刻家技艺的赞美。
划分课文结构,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研读第一段:
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
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盖大苏泛赤壁云。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奇巧
苏轼、黄庭坚、佛印三人各有何
不同的表现?
欣赏雕刻艺术的高超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鲁直居左
佛印居右
12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从第三段中找出表现苏东坡与黄庭坚关系很好的句子。
苏黄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
2、佛印与苏黄有什么不同?
佛印是出家人,不受礼法约束,所以可以“坦胸露乳”,而苏黄两人是文人,也是官吏,都受到礼法的约束,所以举止穿衣都中规中矩。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左右舟子各具怎样的情态?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6
3、朗读最后一段,思考一下本段有什么作用?
更强调了核舟虽小,但雕刻的物品很多,更突出了王叔远雕刻技艺的高超。
把握文章的结构
1.整篇文章的又是按怎样的结构来写的呢?
总---分---总
2.你知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给我们介绍这个精巧的核舟的吗?
小结:空间顺序
(船的正面 船的背面)
正面:中 头 尾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短,用空间顺序介绍,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作业
1、翻译全文
2、搜集一个家乡民间的绝技,向大家介绍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二十五课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云衢中学 陈光海
一、设计思想
《杜甫诗三首》属于古诗,其中《望岳》和《春望》是五言律诗,《石壕吏》属于叙事诗,简短精炼。因此,教学中前两首以诵读来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从而理解作者诗歌风格转变的原因,后一首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诗的内容和主题,感悟作者关心时势,忧国思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唐代是优秀诗人辈出的年代,诗人杜甫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杰出代表诗人之一,他唱出了时代的特点,成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了让学生对诗人创作的了解,课文选入了他的代表作品《望岳》《春望》和《石壕吏》。
《望岳》是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通过写景抒情来表达作者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概。
《春望》是杜甫在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颠沛流离,第二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石壕吏》是杜甫回到洛阳,不到两个月,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
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肃宗朝为补充兵力,强行抓人当兵。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这首诗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最为著名。学习时要用心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
三、学情分析
农村中学的条件有限,学生预习的资料受限制,以及对诗歌中的一些文言词理解不透,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朗读不是很理想。因此,教者需补充杜甫的生平,写作背景。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的内容和情感。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达到熟读成诵 ,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2、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五、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 诗歌美点赏析
六、教学策略
1.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探究欣赏比较法:引导学生从诗歌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言运用、思想感情等方面进行美点探究赏析。
七、课前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初步朗读课文,收集有关诗歌作者和诗歌写作背景的资料。
教师教学准备:准备示范朗读录音、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两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望岳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一、导入:师:猜猜他是谁?解说词: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这些诗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多沉郁顿挫,自李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史诗”,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称为“诗圣”。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诗歌《望岳》和板书题目 学生答杜甫
二、简介作者师:谁在说说收集到有关杜甫的有关资料以及《望岳》的写作背景? 学生汇报预习成果,老师补充。
三、诵读课文(一)初读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然后正音。(二)指导朗读师:《望岳》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请同学们给这首古诗划分节奏。老师检查。(三)再读,了解内容师:谁愿意给我们读一读?请你们讲一讲泰山的特点?师:雄奇、高峻、秀丽。并出示图片师:请你来说一说作者是按怎样的视觉观察来描写泰山的?师:投影显示图片引导学生回答?(显示评价标准)远望—近望——细望——俯望 学生整齐读。出示《望岳》划分的节奏岱宗/夫/如何 齐鲁/ 青/ 未了。造化/ 钟/ 神秀,阴阳/ 割/ 昏晓。荡胸/ 生/ 曾云,决眦/ 入/归鸟。会当/ 凌/ 绝顶,一览/ 众山/ 小。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朗读,并注意停顿、重音。学生回答
四、问题探究师:请学生说一说整首诗的大意?出示参考译文(四)名句赏析和积累师:你认为哪一句写得好?请谈谈你的理由?并由此说说这首诗的主题? 学生积极思考。师生共同解答。
(五)小结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 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春 望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一、导入: 如果说《望岳》是杜甫年轻时豪情壮志的表现,那么步入中年后他的诗歌风格发生了什么变呢?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师:谁来说一说本诗写作背景? 学生汇报预习成果。老师补充。
三、诵读课文读顺诗歌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师:请同学们说说这首诗与《望岳》感情有何不同?师:谁来读一读这些字词?师:请同学们按律诗的特点:· 每句必须平仄相间,押平声韵。· 首联可对可不对,颔联和颈联必须要对仗,尾联不对仗。请同学们按这个知识或内容来划分节奏朗读。检查并出示内容 学生自由读学生听朗读后指出感情基调:《望岳》是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本诗是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学生读后,纠正后再读。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学生读出了感情和节奏
四、整体把握诗歌师:你从这首诗歌中了解到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和想到了什么?师:请同学再读诗歌,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五:合作探究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请学生进行合作。老师出示参考答案六:拓展师:朗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春望》进行比较。 学生积极思考后回答问题。学生积极合作,回答老师的问题 学生朗读后,比较两首诗,回答问题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石壕吏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诗歌《石壕吏 》板书题目、作者
二、简介写作背景师:谁再说说收集到有关《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学生汇报预习成果,老师补充。
三、诵读课文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然后正音。师:谁愿意给我们读一读? 学生整齐读。学生个人朗读。
四、内容探究师:请同学们来思考下列问题1、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2、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3、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4、思考老妇人交代的几层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答案(四)探讨主题和写作特点师:1、请你来说说这首诗主题?结合原文请谈谈你的理由?2、为什么重点写老妇人的回答,而写差吏的内容很少呢? 学生积极思考。师生共同解答。学生积极回答
(五)小结这三首诗是在作者不同的人生经历中所作的,总体上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作者在诗风和诗情上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大家一定要细细品味,认真体会。
九、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望岳
远望—近望——细望——俯望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概,使全诗的意境格外的雄阔高昂,显示诗人高瞻远瞩和俯视一切的雄心。
春望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主题: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写作特点:拟人、借景抒情
石壕吏
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主题: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写作特色:虚实结合
十、布置作业
1、试用《望岳》和《春望》的背景、内容和主题进行分析比较,从中你可以看出作者诗歌风格有哪些变化?
2、背诵原文《望岳》和《春望》
3、请你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要求:1、想像要合理,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诗人隐去的故事 情节;
2、注意刻画老妇人等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字数350字以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核舟记》小测题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1、 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共21分,每空1分。
1.有奇巧人( ) 2.罔不因势象形( )( )( )
3.尝贻余核舟一( ) 4.盖大苏泛赤壁云( )
5.高可二黍许( )( ) 6. 长曾不盈寸( )
7.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8.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
9. 如有所语( ) 10. 其两膝相比者( )
11. 佛印绝类弥勒( ) 12. 矫首昂视( )
13. 神情与苏、黄不属( ) 14. 珠可历历数也( )
15. 若听茶声然( ) 16. 其船背稍夷( )
17. 钩画了了,其色墨( )
2、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共8分,每空2分。
1.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3. 诎右臂支船( ) 4.左手倚一衡木( )
3、 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共15分,每空1分。
①木:能以径寸之木( ) 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以至鸟兽、木石( ) 文曰“初平山人”( )
③奇:明有奇巧人( ) ④有:明有奇巧人( )
长约八分有奇( ) 长约八分有奇( )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⑥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此中人语云( )
为人五;为窗八( )
⑦可:高可二黍许( )
珠可历历数也( )
四、按要求填空。共28分,每空2分。
1.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 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3.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 ”一个动作和“ ”的神态看出来。
4.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 的性格特点。
5.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 , ”(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6.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 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 。
7.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 。
8.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9.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
五、翻译下列句子。共28分,每题4分。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3、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6、嘻,技亦灵怪矣哉!
7、珠可历历数也。
《核舟记》小测题参考答案
一、1.奇妙精巧 2.无不、全都 顺着、就着 雕刻 3. 赠 4.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5.大约 上下 6. 满 7. 长而窄 8. 缓缓地 起 9. 说话 10. 靠近 11. 极像 12. 举 13. 不相类似 14. 分明可数的样子 15. 好象……的样子 16. 平 17. 清楚明白
二、1. 简通“拣” 挑选 2.有通“又”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3.通“屈” 弯曲 4.通“横”
三、①木头 树木②叫 是③奇异 零数④动词表示存在 通又⑤雕刻 是 雕刻⑥说表示并列 表示修饰 表示转折⑦大约 可以⑧句尾语助词 说
四、1. 盖大苏泛赤壁云2.灵活精致3.“左手扶鲁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4.豁达开朗5.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6.轻松悠闲 专注悠闲7.列数字 作比较 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8.嘻,技亦灵怪矣哉9.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五、1、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2、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3、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笔画清清楚楚,颜色是黑的。4、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5、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6、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7、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大道之行也练习
班级 姓名 学号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
选贤与能 ( ) 故人不独亲其亲 ( ) 女有归 ( ) 男有分 ( )
谋闭而不兴 ( ) 盗窃乱贼而不作 ( )
2、翻译下列的句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朝代) (编者)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 篇。
4、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5、大同社会同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6、 “大同”是一个儒家的理想的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
7、我们如今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如果不是,我们该如何努力?
[参考答案]
1、与:通“举”,选拔 亲:以……为亲 分:职份 归:女子出嫁
兴:发生 作:兴起
2、大道实现的时候,天下都是公有的,高尚能干的人被选拔出来,社会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都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不只以自己的儿子为儿子。
矜、寡、孤、独、残疾者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
3、西汉 戴圣
4、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5、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6、洪秀全领导了近代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康有为的大同梦、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林觉民的《与妻诀别书》、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7、开放性题目,自由回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杜甫诗三首练习题

一、填空
(1)杜甫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默写诗句。
(1)荡胸生层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2)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
(3)吏呼一何怒,_________________!
(4)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_______。
(5)《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翻译下列诗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列诗文,回答文后各题。
(一)
望__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2.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3.《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时间是从________至________,并由________遥想将来的________。
4.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  )、南岳(  )和西岳(  )(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_______的。
(二)
石壕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________,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_______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2.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3.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6有人认为,《石壕吏》中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像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参考答案
一、(1)唐 子美 诗圣 诗史 《杜工部集》
(2)《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1)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2)城春草木深 恨别鸟惊心
(3)妇啼一何苦
(4)如闻泣幽咽
(5)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独与老翁别
三、 (1)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远眺,群山定会显得渺小
(2)感伤时势,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3)差役吆喝得多么凶恶,老婆婆哭泣得多么悲苦
(4)活着的姑且活着,死了的永远完了
四、(一)1.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岳 雄心和气概
3.远 近 朝 暮 望 登
4.泰山 衡山 华山 泰山
(二)1.老翁逾墙走 存者且偷生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2.A
3.三男邺城戌 二男新战死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4.……新战死‖……无完裙。‖……
第一层:三男全被征。第二层:家中情况。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5.安史之乱中,差吏的横暴、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6、(答题思路)题中想像应确定在“有人认为”吏一步步对老妇的逼问上。两人的表情应根据文中提示的“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根据展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石壕吏
云衢中学 初二(1)班 李嘉碧
夕阳西下,染色的晚霞披在天际,太阳的辉煌光芒洒在无垠的大地上,照着村庄,映着田野,在小溪上,金光闪烁。
夜幕降临,天色渐渐变暗。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少。
于是我便去投宿石壕村,忽然听见有个官差在晚上大喊道:“你站住,别跑!别跑!快站住!”而那个逃跑的则是一名老头。那老头偷偷地溜走了,他以矫健的身姿、稳健的步伐,翻越过了墙头,成功的逃走了。这大声的喊叫声惊动了一位老妇人,老妇人警觉性的打开大门,出门察看。
这个官差于是怒吼道:“老婆子!你家的男人都哪里去了?快点交人出来!”老妇人哭泣着,在大叫冤枉啊!
我看见老妇人走前去与官差谈话,老妇人委屈的说:“家里没有男人了!三个儿子都去守邺城了,一个儿子刚刚报了信——另外两个儿子都为国捐躯,牺牲了。”话刚说完,老妇人便嚎啕大哭起来。但官差面露疑色,说:“把书信给我看看!”老妇人抖颤这拿出书信递给官差,希望官差产生同情感,放自己一马。他伤心的说道:“生存下来的人苟且偷生活着,活得一天是一天啊!死了的人已经结束了生命!”老妇人料不到,官差大发雷霆:“难道你家就再也没有男人了吗?”老妇人针对这一点,抹着眼泪诉苦道:“家里没有人啦!”而这是,儿媳妇抱着孙子躲了起来,但孙子被吓坏了,哭了起来。官差大喊:“你敢欺骗我!”老妇人万不得已,才说:“只有个孙子,但还在吃奶呢!小的很啊。”“那总有个母亲吧。”官差在步步逼近着。老妇人担心的事始终发生了,才硬着头皮解释道:“母亲要养孩子,所以没有改嫁。她现在衣着破破烂烂的,怎么能见人呢。你就行行好吧”官差厉声吆喝道:“少啰嗦!快交人!”老妇人怕抓走了儿媳妇会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我虽然力气不大,请让我今晚跟你一同会营地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我还能为你们准备早餐。只要你放过我的家人。”
皎洁的月色笼罩着石壕村,万籁俱寂,就连说话的声音也没有了,我隐隐约约的听见老妇人在苦苦抽泣。
第二天天刚亮,我登程赶路,只能怀着悲伤的心情与老头告别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附录二:《桃花源记》课文解读
美丽的“乌托邦”
——《桃花源记》解读
  周哲凡
《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通过渔人所见来展示这个社会生活的风貌,从村落、房舍、良田、美池等一直写到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后通过村人“自云”来揭示这个社会的由来,又通过接待渔人来表现他们的精神风貌。在那里生活着的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千百年来这种生活一直成为人们的向往!故事显得亦真亦幻颇有传奇色彩,首先是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其次是桃源中人甚奇。最后,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的环境里,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要寻找它就只能飘然高举。
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桃花源记》让我们感受到了桃花源的宁静祥和之美。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衍化成为一种“桃源情结”。桃花源里人们那种鲜活的生命状态,简单而幸福的生命状态,让人羡慕不已,在感受到这些简单而充满幸福的生命状态的时候,我们注意到,这些鲜活的生命状态只存在于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中,或者说只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梦境。读着这些充满灵性的文字,我们隐隐感到作家的一种深深的忧虑之情。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也有一种深深的忧虑之情。因为人性中最为本色美好的东西,最简单而朴素的向往已经随着时代的变动而悄悄流失。在今天这个日渐忙碌和功利的世界里,我们周围有着太多疲于奔命而日渐憔悴的面容。有着因太多对物质的渴望而堕落的灵魂。沈从文先生在散文《桃源与沅州》中曾这样写道:“全中国的读书人,大概从唐朝以来,命运中注定了应该读一篇《桃花源记》,因此把桃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
感谢陶渊明,他那超脱的人生韵味,那洒落的生命境界,在于他为后人确立了一种新的理想人格。是他让我们看到滚滚红尘中还可以有这样的一种生活。还可以有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委任自然,任真自适。而这样的生命状态其实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本来就有的,只是我们在行走的路上不小心给弄丢了。
可以借助这篇课文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情感教育,让他们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桃花源记》能够教给他们的就不仅仅是一些文言知识。《桃花源记》作为千古美文入选中学课本对陶冶学生的情感是非常好的。如何理智地去看待生活。甚至如何去生活。通过情感教育给了他们一些启示。我想在他们的成长以及今后的人生中恐怕都将成为一个不可磨灭的记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杜甫诗三首测试题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总分100分,时间40分钟
一、按原文填空。(每题6分,共36分)
1. 透过《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2.《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3.《春望》中写出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音讯不至时迫切心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运用拟人手法,承上启下,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思念感情的两句诗是:________ ,______ 。
5.《石壕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形成鲜明对比。
6. 《石壕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也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
二、 阅读《石壕吏》回答下列问题。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 这是一首叙事诗,也具备记叙的六要素。请从诗中一一举出来。(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老妇的致词分为几个层次,请概括其大意(9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从“吏呼一何怒”中,能看到差吏怎样的一副嘴脸?(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诗的结尾写“独与老翁别”。请你用100左右的文字,把分别的场景描叙出来,并说说诗人当时怎样的感受。(1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加黑的字。 (每个2分,共12分)
① 国破山河在( ) ② 浑欲不胜簪( )
③ 吏呼一何怒( ) ④ 死者长已矣( )
⑤ 请从吏夜归( ) ⑥ 急应河阳役( )
四. 课外文段阅读: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①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②,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③?
(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 注:①语(yù):告诉。 ② 王(wàng):统一天下。 ③ 与:语气助词,无义。
1、请摘出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一语意思相同的一句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孟子擅长以事作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文中运用什么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课文相比,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3、翻译下列句子(每题5分,共10分)
①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按原文填空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6、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二、阅读《石壕吏》回答下列问题。1. 时间:“暮”;地点:“石壕村”;主要人物:“老妇”;事情的起因:“有吏夜捉人”;经过:“听妇前致词”;结果:“独与老翁别”。 2. 分3 层:……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 A. 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应征作战,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 B. 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 C. 写老妇自请应役。 3. 感受到差吏一副残暴凶横的嘴脸。 4. (文字略)表达出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三、 ① 国都 ② 简直 ③ 多么 ④ 完结 ⑤ 跟从 ⑥ 应征 四. 课外文段阅读: 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 用了两个事例,一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一是“为长者折枝”,说明一个人是否想有所作为,关键要看他有没有真正付诸行动。 3. 尽管孟子提出的这一主张有其进步的倾向,但从“天下可运于掌”来看,其主要目的还是为统治阶级称霸天下服务的,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4. ①(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 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是什么 原因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 爱莲说》
《爱莲说》课堂实录
云衢中学 胡丹
一、导入:
师:花木,千姿百态,其色彩、风韵不仅给人以美感,在人们心目中还有它特定的象征意义。那么莲花有哪些价值和象征着意义?爱花的不同也就代表着不同的生活态度!那喜爱荷花的人有着怎样的生活态度呢?(配乐赏图)
生:(学生在配乐赏图中感受莲花的优美姿态,吟诵咏的诗句,热烈的谈论莲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高洁和友谊的象征。)
学生明确:莲的姿态袅娜多姿,莲子和莲藕都是食物中的佳品
还有药用价值,也是高洁的象征、友谊的象征。
师:莲象征高洁是因为宋代的哲学家周敦颐写的《爱莲说》而赋予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吧。(板书课题)
师:课题中有一个字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是哪一个字呢?
生:是“爱”字。
师:强调“爱”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师:好的,现在我们明确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展示目标)
(并介绍“说”的文体知识、简单介绍作者,以及周敦颐与《爱莲说》和爱莲池的故事。)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的朗读课文,用你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懂课文。提示: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意。3分钟过后
师:现在我们一起齐读课文,注意发准字音,并带有感情,读出“爱”的感觉。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现在大家比一比,看谁翻译得最准确!
(课件展示:重点词句,要求学生翻译。并提示翻译和解词的方法。
解词要注意文言现象,翻译要运用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师:下面进入“合作学习”环节。
提问:“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惟独喜爱莲花呢?”
提示:这个题实际上是问“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可以用课文原句回答。
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师:回答的非常好,那么,我们就来对着这7个短语进行详细的分析,看看作者真正喜欢莲的原因是什么吧。
师:“出淤泥而不染”写了莲的什么方面?(图片提示:生长环境)
生:生长环境
师:莲的生长环境好么?
生:非常不好。
师:那么,从这里可以看出莲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生:洁身自好
生:不被周围的环境污染,
生: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师:“濯清涟而不妖”又写了莲的什么方面?
生:生活习性
师:可以看出莲的什么优秀品质?
生:不骄傲
生:不孤高自傲
师:那个答案好一些?
生:(齐声回答)不孤高自傲
师:“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是那些方面来写莲的?
生:体态
生:我说是“姿态”
生:香气
师:很好,体态和香气,那么这里又可以看出莲的什么品质?
生:“中通外直”可以看出莲的“通达事理”的品质
生:“香远益清”,可以看出莲名气大,传播的很远,可以说是“美名远扬”
师:“美名远扬”说的太好啦!那“不蔓不枝”呢?
生:说明莲,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
生:不趋炎附势。
师:(归纳)后,又继续问“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风度和气节
生:写出了莲的仪态端庄,凛然不可侵犯,令人尊敬。
师:哇,莲有这么多优秀的品质。又故作所思地说“那么,在生活中有哪一类人也像莲一样有这些优秀的品质呢?”
生:(异口同声)君子
师:文章作者有这样认为是君子么?
生:有的,作者说“莲,花之君子者也”。
师:那,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么?作者写莲实际上就是在君子,对么?
生:对!
师: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生: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生:作者借莲的形象抒发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师:很好,你们能理解这个程度,实在是了不起。那我继续追问啦。
生:好!(兴致勃勃)
师:课文中,作者除了用莲来象征君子外还写了哪几种花(用课文原话回答) ?这些花有何特征、有何象征意义?这些花,分别有哪些人喜爱它 写它们的作用又是什么呢?(你看老师一下提出这么多问,你们有没有厌烦啊)
生:没有!老师,我先来答!作者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花。作者说“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所以,菊花是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代表富贵的人。
生:我来补充:菊花,深秋才开,所以它能傲霜耐寒,但是有点“独自开”的味道,因为其他的花都不在那时开放。这和陶渊明的性格很相像,陶渊明就是个隐士更是个爱菊的隐士!我很喜欢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生:作者在文中说“自李唐以来世人盛爱牡丹,可见,当时的世人都是很喜欢牡丹花的。因为牡丹花雍容华贵。
师:非常好!世人喜爱牡丹,可以看出都想追求……
生:追求富贵(大声地接话)
师:追求富贵,追名逐利
师:我是一个老问问题的人,现在我们一起研究课文到这里,我又突然想到一些问题。
生:好,说说看,什么问题
师:文章最后说“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而这句话又表达怎么样的情感?
生:(若有所思)有点难度
师:(点拨)我们可以从内容、写法和情感上去思考。
生:写法上,应该是对比,把菊花、牡丹同莲对比。
生:是对比,也是喜欢不同花的人的对比,比如君子和世人的对比。
生:我觉得也要衬托。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出莲的优秀品质,也是衬托出君子的美好品质。
师:非常好,作者用菊是从正面衬托,用牡丹是从反面衬托。
生:老师我还想到了:作者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去做隐士说明他是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不幸的,他没有做消极的逃避者。也没有像世人那样去追求富贵,说明作者也像莲和君子一个都有一颗纯洁心,他们能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莲的高洁三个形象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突出中心。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明了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并借此表明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所以,本文的中心句是?
生:莲,花之君子者也!
师:好的。课文分析到这里就差不多了。现在我们来一起背诵这篇文章,看看谁背诵得又快又好!
生:自由背诵,(几分钟后)
师:全班一起背诵。
生:全班都能当堂成诵
师:学习了宋代哲学大师周敦颐的《爱莲说》后你是否也开始喜欢莲花了呢,或者是更喜爱莲了呢?
生:是的。
师:那么,你现在想吟咏哪些关于莲的诗句,来表达对莲的喜爱呢?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师:生活中除了莲有象征意义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动植物也有着象征意义,请举例说说。
生:梅兰竹菊、白杨树、仙人掌、骆驼刺、红树林等等……
师: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些有寓意的植物,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运用下面句式来回答:
例:我喜爱梅花,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
我喜爱 ,因为它是 , 。
生:我喜爱白杨树,因为它是戈壁滩上卫士,忍饥耐寒。
生:我喜欢腊梅,因为它是花中的勇士,傲霜斗雪。
……
师:我们小结一下这节课的内容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菊 (正衬) 莲 (正衬)牡丹
隐逸者 君子 富贵者
以花喻人、托物言志
布置作业
作业:以你对梅、兰、竹、菊四君子、白杨树、仙人掌、骆驼刺、红树林等的独特认识,试模仿《爱莲说》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赞梅傲霜斗雪的《梅赞》或论竹虚心刚直的《竹说》……
要求:1.感情真实
2.字数不少于30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 陋室铭》
《陋室铭》课堂实录
云衢中学 胡丹
一、导入
师:同学们好,老师先给大家朗诵一首诗好吗
生:好!
师:“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生:老师这首诗我听过中间的两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它告诉我们要积极进取人生。
师:对,你的说的很好!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 当时淮南节度使王潘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大家可知道吗,刘禹锡因得罪当朝权贵而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吧。(板书课题)
师:简单介绍作者和“铭”的这种文体。
(接着要求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读懂字音。)
生: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作品《刘宾客集》
听录音跟读,学生自读全文。
师:提示“铭文”的特点,用韵。并提问:押什么韵?(要求学生找出本文的韵脚。)
生:“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押ing韵
二、疏通文意、
师: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解,疏通文意。
(学生根据注解,自主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为分析课文打下基础。)
三、研习课文
(一)初读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懂课文。
(学生自由读。)
师:文中句式有何特点?
生:押韵、对偶。“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对偶句。
(二)指导朗读、师带读。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刘禹锡的《陋室铭》。
(学生朗读。)
师:(用课件展示)重点词句的要求学生解释:名,馨,鸿儒,案牍,劳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
(点拨:在记忆和理解重点字词中,要结合课下注解理解记忆,同时还要注意文言现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
(学生按照老师再阅读课文,研究重点字词的意思,并轮流回答。)
(三)课文分析
师:“陋室”不“陋”?如果你认为“陋”?那么“陋”在何处?反之,也请你说出理由。
生: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所以“陋”。
生:“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所以屋子也不是因为外表和布置而闻名的。”是因为屋主“德馨”,“陋室”就不“陋”。
生:“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屋子环境幽雅。
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看出屋子交往的人群高雅。而“调素琴、阅金经”说明主人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说明生活悠闲。
师:本文还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学生分组讨论、积极思考)
生:人品高尚(德馨)、景色清幽、来人不俗、生活高雅。
师:所以“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是全文的中心句。那么作者好像一开篇并没有写陋室,而是写了……
生:写了“山”和“水”。
师:对,这里作者用了“比兴”的手法,先言他物,在说此物。由此及彼的表现手法叫做——比兴。赋、比、兴,古诗文常用表现手法。兴,一般用于一首诗的开头,“以引起所咏之词”,常含有联想、象征、寄寓、烘托、渲染等意味。实际上小时候我们就接触过这种写法了。你们会背《关雎》么?
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素女,君子好逑”。原来这就是比兴手法啊!
师:很好,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比兴手法啦!
文章后面还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作者写他们干吗?
生:是为了证明“陋室不陋”,进一步说明“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师:很棒!作者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而孔子云:何陋之有?与前文“斯是陋室”遥相呼应,这是全文画龙点睛之笔。
四、问题探究
师:作者写这篇文章只是来告诉我们“陋室不陋”么?那作者要表达什么?
生:不是!
学生:作者要表达的是,“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告诉我们不要太在乎外在的环境好坏,只要我们自己积极进取,生活物质清贫些,也没有关系。
师:所以,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写法?
生:托物言志的写法。
师生归纳: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明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课外延伸
作者是“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辨证的分析并谈谈你的交友之道。回顾课前的作者的诗,有无矛盾之处?
(这里作为课外作业。)
结束语: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室居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附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安贫乐道 高洁伟岸
设喻引题




比喻起兴
陋室
德馨
陋室不陋
环境优美
生活情趣
引古贤以自况
反问点题
 托物言志
(君子之德)
交友高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7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
欢迎来到我们的课堂
云衢中学 初二语文 谭慧雨
复习目标
熟悉常见的古诗文默写题型。
掌握名篇名句。
掌握科学有效的复习方法,
 归类整理,寻找规律,
 学以致用,提高应试能力。
《桃花源记》
《陋室铭》
《爱莲说》
《核舟记》
陶渊明 东晋 名潜,著名诗人
刘禹锡 唐代 文学家
周敦颐 宋代 北宋哲学家
魏学洢 明代 《虞初新志》张潮
《大道之行也》
戴圣编 西汉《礼记》儒家经典作品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杜甫 唐代 “诗史”“诗圣”
要点1、正确背诵要求背诵的篇目
方法指引
背诵方法:背诵应与理解课文相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就能做到既迅速又准确。

 请根据给出的画面,说出你所联想到的诗句。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P
看谁背诵得准确流利有感情
表现诗人积极向上的壮志的句子: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1、《望岳》
移情于物,表达感时伤别之情的诗句: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2、《春望》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表现桃花源中
生活环境美好的句子:
3、《桃花源记》 (陶渊明)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4、 《陋室铭》 (刘禹锡)
文中描写自然环境清幽的句子:
P
复习小贴士
   这类题同学们容易答非所问,失分主要原因是对古诗文理解不透造成的。希望同学们平时背诵时要在古诗文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默写。千万不能死记硬背。
温馨小贴士
默写要求:
内容准确,字型正确。避免丢字添字的错误及语序的错误。
要点2、正确默写要求背诵的篇目
2、请把下列的诗句补充完整。
烽火连三月, 。
白头搔更短, 。
3、《陋室铭》从反面表现作者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 , 。
4、《爱莲说》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
, 。
家书抵万金。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浑欲不胜簪
1、请把《望岳》默写出来。
比一比,看谁出的题目新颖、准确有创意
文言文现象是指在文言文里面出现的特殊句式、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通过对文言文现象归类整理可以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以及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也可以迅速提高学习成绩。而文言现象也是中考必考考点。
要点三:归类整理本单元的文言现象
请你来展示你的成果
实词
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
词类活用
大家谈
文言文翻译基本规律: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何陋之有?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4、(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问( 渔人 )所从来。

翻译下面的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方法指引
1、了解作者及文章 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课文内容。
3、把握文章的主旨。
文言语段阅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选出加点词语含义不同的两项。( )( )(2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屋及乌 B。陶后鲜有闻 /屡见不鲜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走马观花 D。宜乎众矣 /因地制宜
2、翻译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分析,这句话说的是爱牡丹者多而 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 ,讽刺了 的世态。2分
4、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2分)
相同:
不同:
B D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爱慕富贵的人多,像自己这样淡泊名利的人少
追逐名利
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
2、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3分)
自由发言:请用一句话说说这节复习课的收获。
假如你是命题老师
  请根据期末考题型,
命10分期末考古诗文
默写模拟试题。
加油!
    老师的话
 
 古诗文复习来不得半点偷懒取巧,只有踏踏实实一丝不苟才能取得好成绩。(共25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
四书:
五经:
《论语》《大学》《孟子》《中庸》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礼记》
大道之行也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读guān,宫门外两旁的台楼)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国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礼记》简介: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全书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
《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全书保存了先秦时代的重要史料。其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听录音,做标记
1、注意生词的音与义;
2、注意句读及语气。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意下列划线字的音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guān
fèn

齐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勾划不懂
的语句。四人一小组讨论翻译课文。
一、词语积累(意):
1.通假字:
与:(举)推荐 矜:(鳏)老而无妻的人
2.词类活用:
亲:以……为亲;子:以……为子(意动用法)
外:从外面。(名词作状语)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大道实现的时候,天下都是公有的,高尚能干的人被选拔出来,社会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所以人们都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不只以自己的儿子为儿子。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寡、孤、独、残疾者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
4、男有分,女有归。
男的都有职务,女子都能有归宿。
全文结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1 .人人都能得到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第二层:分说
第一层 :总说——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第三层:结语——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做,外户而不 闭
权力、财物公有化
选举民主化
民俗民风
讲诚信、求和平
“大同”社会
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同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C 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1、在当时看来:
2、在现在来说:
3、能否实现?
不满现实 向往美好
激励人们 仍有意义
世外桃源 美好空想
“大同”是一个儒家的理想的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
“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洪秀全
洪秀全领导了近代史
上最大的农民起义。
康有为的大同梦
  康有为的《大同书》,力主“以新知益旧学”的他,用一个19世纪末先知先觉者全部的想象力描绘了一个中国的“大同梦”。
  今欲致大同,必去人之私产而后可:凡农工商之业,必归之公(财产公有,按劳分配,人人劳动,人人平等)。去级界平民族,去家界为天民,去种界同人类,破国界合大地(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天下大同)。
民族、民生、民权
——孙中山
林觉民

1911年4月24日
林觉民
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马克思伟大的思想家
他和思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提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的理想的社会形式。
中国共产党章规定:党的最终目标,是实行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认为资本主义最后必然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概念。
想一想,议一议:
我们如今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如果不是,我们该如何努力?
背诵指导
可试一试抓重点词句背诵法
大道之行也, ,选 与 ,讲 修 。故人 , ,使 , , ,矜、 废疾者皆有所养,男 ,女 。货恶其弃于地也,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是故谋 , ,故 ,是谓大同。
你心目中的”大同“社会是怎样的?” (300字左右)
课后作业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教学整体规划
云衢中学 邱连学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亦可称之为表现“理想“主题的单元。本单元的文章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模式,传达一种憧憬;或吟咏理想的人格,抒写一种追求。文章凝练而隽永,读来颊齿生香。学习本单元,要养成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体验语言的精妙,感受文章的韵味,领悟其间的情感;文言文是中国文化之源,教学中要善于拓展,联系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指导学生背诵名篇名段,使之成为学生终身的修养。本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莲文化的魅力”,要引导学生感知探究,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神奇美妙,继而能自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文化现象如茶文化、竹文化、四合院文化等等,从而有思想境界的提升、文化素养的积淀。
本单元选有五篇文言文,其中《桃花源记》是记叙文,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陋室铭》和《爱莲说》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与节操的表白;《核舟记》介绍一件工艺品,内容新奇有趣;《大道之行也》描述理想社会,引人深思。又选有杜甫诗三首:《望岳》是诗人青年时代的作品,《春望》和《石壕吏》则写于安史之乱初期,此时杜甫已步入中年,从中可以看出这位大诗人风格的发展变化。
二、单元目标:
单元目标 课 文 教 学 重 点
人文目标 认知目标
学习、了解、关注、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熟悉古代名篇佳文,增强自己的文化知识底蕴。 掌握常用的文言虚、实词和句式(作些归纳,并经常复习),学习和掌握阅读、分析、评价古代文言文的能力。 21《桃花源记》(记叙文) 了解作者和本文的有关背景及意义。掌握本文按顺序记述的构思和古今词义相异的词语,了解句子成分在文中的省略。
22《短文两篇》 学习古人淡泊名利、保持高洁品格的高雅志趣。了解“铭”、“说”两种文体。理解文章的含义,掌握文中字词。背诵。
23《核舟记》(说明文) 了解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了解作者身世。学习本文仔细观察、选择好事物角度和说明次序的饿方法。
24《大道之行也》(议论文) 了解《礼记》一书,评析“大同”理想(与“桃花源”比较)。掌握本文字词。
25《杜甫诗三首》 了解、学习杜甫的忧国忧民精神和“诗史”的含义。背诵、理解三诗的内容和表现艺术。联系第一单元分析杜甫的战争观。
综合性练习 “莲”文化的研讨。
三、教学建议: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练好诵读这个基本功,要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本单元要求全文背诵的有《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大道之行也》、杜甫诗三首;此外,还要求背诵《核舟记》第二至第四段,背诵的总量为一千余字。背诵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课文在课堂上就要达到基本成诵;课后也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来诵读。
  本单元课文的内容,有的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谈到知识分子处世立身的态度,有的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有的赞美了古代艺术家的聪明才智。这些内容都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学习。文言文的探究式学习有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表,指的是字面上的意思。除看注释、查字典以逐句解读而外,还要注意上下文的贯通。能贯通文意,才算真正懂得了字面上的意思。这种探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为将来更好地领悟文言文的行文方式奠定基础。里,指的是文章的思想内容。这是广义的,不限于归纳主旨,还要把重要句段的内容乃至“微言大义”的字眼和“言外之意”都包括在内。必要时还应探究写法上的某些特点,以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本系统阅读教学时间约为6课时,大体分配如下:
21《桃花源记》(记叙文)……………………………………………3课时
22《短文两篇》………………………… 3课时
23《核舟记》(说明文)……………………………………2课时
24《大道之行也》(议论文)……………………………………2课时
25《杜甫诗三首》……………………………………2课时
综合性练习“莲”文化的研讨…………………………3课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7张PPT)
如果说《望岳》是杜甫年轻时豪情壮志的表现,那么步入中年后他的诗歌风格发生了什么变呢?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溅( )——
抵( )——
搔( )——
浑( ) ——
胜( )——
簪( )——
jiàn
溅落

值得
sāo
用指甲挠
zān
shēng
能够承受
我来试一试!
一种束发的首饰
▲读准下面的字,并理解它的含义
简直
hún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你从这首诗歌中了解到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和想到了什么?
看到:国都残破不堪,春天城里草木十分茂盛美丽的花儿听到:鸟鸣想到:心惊胆寒忧国念家
●我来说●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整体把握
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合作探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并无本质区别。
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拓展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1、试用《望岳》和《春望》的背景、内容和主题进行分析比较,从中你可以看出作者诗歌风格有哪些变化?
2、背诵原文
作业: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教学整体规划
云衢中学 邱连学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亦可称之为表现“理想“主题的单元。本单元的文章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模式,传达一种憧憬;或吟咏理想的人格,抒写一种追求。文章凝练而隽永,读来颊齿生香。学习本单元,要养成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体验语言的精妙,感受文章的韵味,领悟其间的情感;文言文是中国文化之源,教学中要善于拓展,联系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指导学生背诵名篇名段,使之成为学生终身的修养。本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莲文化的魅力”,要引导学生感知探究,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神奇美妙,继而能自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文化现象如茶文化、竹文化、四合院文化等等,从而有思想境界的提升、文化素养的积淀。
本单元选有五篇文言文,其中《桃花源记》是记叙文,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陋室铭》和《爱莲说》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与节操的表白;《核舟记》介绍一件工艺品,内容新奇有趣;《大道之行也》描述理想社会,引人深思。又选有杜甫诗三首:《望岳》是诗人青年时代的作品,《春望》和《石壕吏》则写于安史之乱初期,此时杜甫已步入中年,从中可以看出这位大诗人风格的发展变化。
二、单元目标:
单元目标 课 文 教 学 重 点
人文目标 认知目标
学习、了解、关注、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熟悉古代名篇佳文,增强自己的文化知识底蕴。 掌握常用的文言虚、实词和句式(作些归纳,并经常复习),学习和掌握阅读、分析、评价古代文言文的能力。 21《桃花源记》(记叙文) 了解作者和本文的有关背景及意义。掌握本文按顺序记述的构思和古今词义相异的词语,了解句子成分在文中的省略。
22《短文两篇》 学习古人淡泊名利、保持高洁品格的高雅志趣。了解“铭”、“说”两种文体。理解文章的含义,掌握文中字词。背诵。
23《核舟记》(说明文) 了解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了解作者身世。学习本文仔细观察、选择好事物角度和说明次序的饿方法。
24《大道之行也》(议论文) 了解《礼记》一书,评析“大同”理想(与“桃花源”比较)。掌握本文字词。
25《杜甫诗三首》 了解、学习杜甫的忧国忧民精神和“诗史”的含义。背诵、理解三诗的内容和表现艺术。联系第一单元分析杜甫的战争观。
综合性练习 “莲”文化的研讨。
三、教学建议: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练好诵读这个基本功,要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本单元要求全文背诵的有《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大道之行也》、杜甫诗三首;此外,还要求背诵《核舟记》第二至第四段,背诵的总量为一千余字。背诵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课文在课堂上就要达到基本成诵;课后也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来诵读。
  本单元课文的内容,有的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谈到知识分子处世立身的态度,有的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有的赞美了古代艺术家的聪明才智。这些内容都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学习。文言文的探究式学习有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表,指的是字面上的意思。除看注释、查字典以逐句解读而外,还要注意上下文的贯通。能贯通文意,才算真正懂得了字面上的意思。这种探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为将来更好地领悟文言文的行文方式奠定基础。里,指的是文章的思想内容。这是广义的,不限于归纳主旨,还要把重要句段的内容乃至“微言大义”的字眼和“言外之意”都包括在内。必要时还应探究写法上的某些特点,以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本系统阅读教学时间约为6课时,大体分配如下:
21《桃花源记》(记叙文)……………………………………………3课时
22《短文两篇》………………………… 3课时
23《核舟记》(说明文)……………………………………2课时
24《大道之行也》(议论文)……………………………………2课时
25《杜甫诗三首》……………………………………2课时
综合性练习“莲”文化的研讨…………………………3课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石壕吏故事
云衢中学 初二(1)班 程嘉铨
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杜甫路经石壕村,一路上,天阴沉沉的,尸横遍野,到处硝烟滚滚。远处的山不再是青了。整个国家,被战争这个恶魔所侵占,这只沾满鲜血的魔手,使原本安居乐业的家庭,变得哭声连连。
杜甫心中多痛呀,他多么恨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个逆贼啊!
天渐渐暗,连太阳亦不愿忍受战争的炮火了,急急的落下来。一轮明月渐出,冷冷的清光照耀着荒芜的大地。
杜甫走进石壕村内,一路哭声片片。他走到一间破旧的房子前,想找到房子借宿一宿。他轻轻的叩了门,只见,一个老妇人走了出来,满头白发,神情悲伤,问道:“有什么事吗?”杜甫答曰:“我想借宿一宿,可以么?”老妇默不作声,点了点头。
夜深了,杜甫正与屋内的老公公交谈甚欢。“咚咚”,传来了敲门声。老妇人惊慌得连手中被子亦掉落在地上。老公公这时越过墙,逃走了。老婆婆叫杜甫躲起来。老妇人开门一看,有两个带着刀的衙役,一胖一瘦,满脸怒气。喝道:“我们来抓壮丁!你家有吗?有,就快交出来!不然,有你好受的。”老妇人顿时哭了起来,对衙役们说:“我三个儿都被你们抓到邺城防守了。我一个儿子捎书信回来,两个儿子战死了。我们都是苟且的活着的,哪里还有人让你们抓呢?”杜甫心中默默一痛:我杜甫生活在这个唐代,如人间地狱一般,为什么要战争呢?权利有那么重要吗?
突然,有一个婴孩的哭声响起,老妇人不由慌了,擦干眼泪,好像下了什么决心似地,说道:“现在里面没有其他人了。只有我吃奶的孙子和媳妇。媳妇要抚养我的孙子。虽然我没什么力气,但是,我也可以跟你们回去当兵。现在就出发,还有时间准备早饭。”
听此,衙役们脸上再也没有怒气,他们虽然很严厉,但他们家中还有亲人的啊,他们也怀念家人呀。于是,他们带着老妇人,黯然离去。
半夜了,外面不在有人说话。杜甫躺在破旧的草席上,月光,洒在他升上。外面硝烟依旧不停,窗外,还传着老头一段一段的哭泣声。杜甫的心很痛,他感叹国家的悲剧。心中感慨万千……
破晓,杜甫与老公公拜别,向着太阳的方向走去。路旁,雏菊花生机勃勃,绽放出美丽的色彩。踏着远方的路,却不知要去何方。
最后,杜甫写下这首悲伤的诗——《石壕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3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
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石壕吏
杜甫
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后,杜甫回到洛阳,不到两个月,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肃宗朝为补充兵力,强行抓人当兵。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最为著名。
杜甫的《三吏》、《三别》: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与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
杜甫
杜甫
杜甫
杜甫
杜甫
1、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
2、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
2、夜晚老百姓都在家里,白天躲避战乱和抓丁。
1、有吏夜捉人
1、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
2、思考老妇人交代的几层意思?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概括老妇人和差役的形象特点:
●老妇人:敢于承担苦难
● 差役: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主 题
这首诗是书写民间疾苦的叙事诗。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探究
为什么重点写老妇人的回答,而写差吏的内容很少呢?
小结
这三首诗是在作者不同的人生经历中所作的,总体上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作者在诗风和诗情上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大家一定要细细品味,认真体会。
作业
请你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要求:1、想像要合理,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诗人隐去的故事 情节;
2、注意刻画老妇人等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字数350字以上。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课外拓展
写泰山的诗句
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 [元]贾鲁 《登泰山 》
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间。[元]张志纯 《泰山喜雨》
泰山天壤间,屹如郁萧台。[元]元好问 《登岱》
层层石磴出林杪,萦回百折青云梯。「元」李简《登岳》
四月上泰山, 石屏御道开。 李白 《游泰山》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四川剑阁以南,指梓州一带。唐朝都城长安在剑阁东北。当时以长安为中心,所以剑阁以南称剑外。蓟北:现在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一带。那里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记叙文《石壕吏》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寒冷的北风似乎要把整个人吞没掉。
我无精打采地骑在我那匹瘦马上,经过了一天的颠簸,终于到石壕村了。今天就 在这里住下吧,我的心里这样想。
我最终选择了一户人家,我轻轻地敲了敲门,只听见门里出现了一阵骚乱,忽然,有一个老头翻过了墙,向南跑去。过了一会儿,一个老妇人才慢吞吞地打开了门。我向她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她把刚刚逃走的老头叫了回来,并热情的招待了我。
进了她家的大门,我忽然发现我的选择是错误的,因为这家不是一般的穷,用来招待客人的不过是一些几乎没有多少米的稀饭,何况他们平时还舍不得吃这些简单的东西。
他们告诉我,自从唐军的进攻失败以来,李唐政府就在这一带实行“拉夫政策”,许多人都拿起武器,走上了战场,他们的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其中的两个儿子已经战死疆场。她不希望自己的老头去上战场,因为他年岁已高,怕是有去无回了。
夜晚,一阵嘈杂声惊醒了熟睡中的我,我躺在床上,认真地听着门外局势地发展。
开始,有一名成年男子的粗暴地喊声:“皇上有征兵令,每家出壮丁一名。”老头一听立刻逃走了。接着就是一阵敲门声,“快,把你们家的男人交出来。”
由于我急切地想知道事态地发展,于是透过窗户看门口的动静。
老妇人慌忙地去开门,还没有等她把门打开,就有人一脚把门给踹开了。原来是两名当地的差役。其中一人手拿一把大弯刀,另一人手持一根三尺木棍,个个都是凶神恶煞的样子,像是从地狱来的使者。
“快,把你们家里的男人通通交出来。”其中一名差役说道。
“我有三个儿子,都去镇守邺城了,一个儿子刚刚来信说自己的两个兄弟都战死了。哎!”老妇人叹着气,刚想继续说下去,被其中一名差役推倒在地。
“少啰嗦,快把男人交出来,”一个差役抽出了手里的弯刀,“你这是违抗皇命,是要杀头问罪的。”
老妇人慢慢地站起来,说:“我的家中已经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难道你们也要把他抓走吗?因为有这个孙子在,他的母亲才没有离开我们。”
“你无法使我们相信,我们要进去检查一下,以证实你们家没有男人了。”两名差役对待这件事情是十分严肃的,他们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我们都是穷苦的人家,孩子的母亲都不敢出门,因为家里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怕到时候会让老爷见笑。”老妇人的语气变得很无奈。
“不行,我们是一定要进去查看的,这是我们的职责。”说完,两名差役推开老妇人,想要强行闯入房间。
老妇人无奈地说:“这样吧,我虽然年近七旬,但我不觉得自己很衰老,我可以和你们走,尽快到河阳去服役,以表达我的爱国之心,如果来得及,还可以为士兵准备早饭呢!”
两名差役发出了奸笑:“那好吧,你们家已经没有男人了,但是你替代你们家的男人去从军,实在是精神可嘉,你迟早是会得到战功的!”
看到这里,我十分想出去把老妇人拉回来,但是她的儿媳妇拉住了我,示意我现在不要出去。我就这样忍着,眼睁睁地看着老妇人就这样离开了。
那两名差役依旧在挨家挨户地寻找壮丁,直到后半夜,外面的嘈杂声渐渐停止了。但我好象听到了一阵哽咽声,大概是老头回来了吧!
我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激动,打开房门,一阵北风吹来,这时我才发现,门口已经有了很厚的积雪,大雪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下的。我走出房门,月亮似乎是孤单地悬挂在天空中,满天的星星不知到哪里去避难了。
天空渐渐亮了,雄鸡站在山上鸣叫,鸡啼声中处处充满了悲伤。我再次骑上我的瘦马,和老头告别,我看出他一夜未眠,眼睛是红肿的。不知是雪花飘进了我的眼睛还是我也感到了悲伤,我的泪水也情不自禁地往外流。我永远记得那一天,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二十四课 《大道之行也》课堂实录
云衢中学 谭慧雨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先考考你:我们都知道古人读书是读“四书”“五经”,那你知道这些书的全名吗?
生:(各抒己见)《论语》《礼记》……
师:(教师补充)“四书”是指《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投影展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礼记》的世界。
(二)教学过程:
师:对于与《礼记》,有关的人物,已经请同学们去预习过的了饿,现在请问谁能把你的预习成果展示给大家看?
生一: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们学国他的作品《论语十则》。
师:看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好啊。老师再给大家补充一些资料。文章的写作背景。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读guān,宫门外两旁的台楼)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国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三、诵读课文
(一)初读
师:请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朗读字音和朗读节奏。(听读课文录音)
师:听完课文后,请同学们读准下列加点的字。(出示疑难字,请学生齐读)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矜寡孤独(guān) 男有分(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全体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听了课文录音,也掌握了这些疑难词语的读音,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把课文朗读一遍,注意朗读的节奏。
全体学生齐读课文。(幻灯片展示朗读节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二)理解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对照课文下面的注解课文,把不懂的词和句子划出来,然后四人一小组讨论翻译课文。
全体学生四人一小组开展讨论活动。教师指导。
师:请各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做代表,把自己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答。
生一:老师我们组的问题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句话不知道怎么翻译。
师:好。请坐,那么我想请其它组的同学来帮他们解决问题,请问那一组能解决呢?
生二:我们这组认为应该这样翻译:所以人们都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不只以自己的儿子为儿子。
师:谢谢这组的同学,同学们,他们翻译得正确吗?
生:正确。
师:对。这句话的重点在于要理解“亲”“子”这两个词的用法,他们是意动用法,应该翻译为“以……为亲”“以……为子”。那么其他组的同学,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生三:老师,我们这组的问题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功应该怎么翻译?
生四:老师,我们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这组认为应该这样翻译:大道实现的时候,天下都是公有的。
师:对,这里要掌握的是“行”的翻译,要翻译成“施行”。还有其他的问题吗?
生:没有了。注解都有了。
师:很好。看来大家已经学会利用注解翻译全文的方法。那么课文内容我们已经明白,老师这里有一些重点内容要大家掌握的。请你来归纳。下列通假字和词类活用。
1通假字:
与:(举)推荐 矜:(鳏)老而无妻的人
2词类活用:
亲:以……为亲;子:以……为子(意动用法)
外:从外面。(名词作状语)
重点句子的翻译。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大道实现的时候,天下都是公有的,高尚能干的人被选拔出来,社会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所以人们都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不只以自己的儿子为儿子。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寡、孤、独、残疾者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
4、男有分,女有归。
男的都有职务,女子都能有归宿。
(四)问题探究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要深入去了解课文。“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生五:老师,我认为“大道”应该是指把天下都给大家一起治理。
生六:我认为大同应该是大家都是同等的地位。
……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大道”“大同”这两个词语对我们来说确实比较难理解。现在老师告诉同学们: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师:我们了解了大同社会,那么大同社会同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生七:有。“世外桃源”“大同社会”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都是不存在的。
师:对。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师: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我们从三个方面回答问题:“在当时看来”
“在现在来说”“能否实现?”
生七:我觉得在当时和现在都不能实现,以后有可能会实现,毕竟“一切皆有可能”。
生八:我觉得以后也很难实现啊。人性很难做到不自私。
……
师:是的,大同社会是一个很理想、很美好的社会,我们说:在当时看来:不满现实 向往美好,在现在来说:激励人们 仍有意义;能否实现?世外桃源, 美好空想。
(五)拓展延伸
师:“大同”是一个儒家的理想的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
生九:孙中山“天下为公”。
生十::洪秀全的“按需分配”
……
师:对。古今中外都有很多人为此而努力,洪秀全领导了近代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康有为的大同梦、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林觉民的《与妻诀别书》、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等。
(六)想一想,议一议
师:我们如今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如果不是,我们该如何努力?
学生各抒己见。
(七)背诵指导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理解了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这是我们学文言文的一个方法。现在老师教给学生一个办法,可试一试抓重点词句背诵法
大道之行也, ,选 与 ,讲 修 。故人 , ,使 , , ,矜、 废疾者皆有所养,男 ,女 。货恶其弃于地也,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是故谋 , ,故 ,是谓大同。
学生根据指导办法背诵课文。随后教师检查背诵情况。大部分学生能背诵出来。
(八)总结
师:同学们,“大同”的社会是一个很美好的理想社会,几千年来很多仁人志士都为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虽然现在还没有实现,但是请相信只要我们有这个信念,并为此而努力,我们坚信这个梦想一定会实现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走进桃花源
云衢中学 初二(1)班 张进
在一阵优扬的音乐声中,我缓缓地步入了一片桃林,眼前的景象不禁让我大吃一惊,一条小溪从远处徐徐向我流来,并哗啦哗啦地向我唱起了欢乐的歌,流水声伴着音乐声,有如天籁之音.几片桃花瓣像蝴蝶似的在空中翩翩起舞,落在了小溪上,随着溪水流去,那一抺粉红似乎都把溪水漂红了.
那一棵棵地桃树,亭亭玉立,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桃花快乐地开满了枝干,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纷芳绽放,有的是花骨朵,有的躲在树叶背后不敢露脸.一片一片的花瓣从树上飘落下来,铺成了一条粉红的地毯,似乎是在给我引路.桃花,小溪,桃树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我顺着小溪往前走,纷落的桃花不时地落在我的头上,肩上,我仿佛变成了一片桃花瓣,像蝴蝶一样在天上徐徐地落下,在桃林里漫步着,欣赏着,忘记了思考,忘记了时间,不知不觉中,我就走到了溪水的尽头,桃林也在这儿终止了.
在我的眼前是一座大山,山中有一个小口,从中透出些光亮,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从小口中走了进去,山里很狭窄,地面上生着苔藓,我一个人跌跌撞撞地走了十几步,光亮越来越大,我走到了尽头,但使我诧异不已地是山里面竟然是一个小村庄,一排排整齐的屋舍,田间小路四通八达,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沿,那桑树笔直地树立着,这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服装奇怪,跟我们的服装简直差别太大了.难道说,难道说,我来到了古代!我惊奇地睁大了眼睛,那里的人似乎也发现了我,我的打扮也使他们惊异不已,工慢慢地走过去,友好地和他们打招呼,他们也反应了过来,小心翼翼地接近我,在明白我没有别的企图后,都围上来打量我的打扮.我详细地给他们讲述了我的经历,他们更惊讶了.村里人告诉了我他们是秦朝为了躲避战乱来到这儿的.他们这里没有贫富贵之分,人人辛勤劳动,每个人都互相尊敬,孝敬自己的父母,和睦相处,人人平等,一直过着幸福的生活,他们满足又快乐.听到这里,我不禁回想起我们现代的社会:人人爱好攀比,好吃懒做,不愿吃苦,不愿劳动,不孝敬,不诚信.想到这里,我不禁红到耳朵根.
好客的村里人把我请到了他们家去做客, 杀鸡做钣来款待我,我正礼貌地感谢他们.突然"叮"地一声,闹钟响了,我从梦中惊醒了.我不禁想,这就是我心中的桃花源,我不禁希望这个梦更长些,更长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 陋室铭》
《陋室铭》教学设计
云衢中学 胡 丹
1. 教学内容分析
《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
2. 教材功能分析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过去学习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3. 教学目标设置
(一)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掌握古为今用的学习方法,深入了解作者思想,结合时代具有积极参与现实的意义。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读起来充满音乐美,把多形式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正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二学生很有现实意义。
五.教法学法分析
教学设计理念是:张扬师生个性,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学生感受,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我采用导读教学法和提问朗读教学法,并指导学生用以读会意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诵读法: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学习方法:1、圈点批注学习法。指导学生运用圈点符号和批注方法来研读课文,边读边思,及时记下转瞬即逝的心理感受和思想火花,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自主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采用“寻疑式”探究和“品味式”探究的方法疏通文意,品析语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陋室铭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好,老师先给大家朗诵一首诗好吗 师:“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师:对,你的说的很好!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 当时淮南节度使王潘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大家可知道吗,刘禹锡因得罪当朝权贵而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吧。(板书课题)师:简单介绍作者和“铭”的这种文体。(接着要求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读懂字音。)师:提示“铭文”的特点,用韵。并提问:押什么韵?(要求学生找出本文的韵脚。) 学生:好。学生:老师这首诗我听过中间的两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它告诉我们要积极进取人生。学生齐读: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作品《刘宾客集》听录音跟读,学生自读全文。学生:“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押ing韵
二、)疏通文意、师: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解,疏通文意。 学生根据注解,自主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为分析课文打下基础。
三、研习课文(一)初读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懂课文。师:文中句式有何特点?(二)指导朗读、师带读。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刘禹锡的《陋室铭》。师:用课件展示重点词句的要求学生解释:名,馨,鸿儒,案牍,劳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点拨:在记忆和理解重点字词中,要结合课下注解理解记忆,同时还要注意文言现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三)课文分析师:“陋室”不“陋”?如果你认为“陋”?那么“陋”在何处?反之,也请你说出理由。师:本文还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师:所以“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是全文的中心句。那么作者好像一开篇并没有写陋室,而是写了……师:对,这里作者用了“比兴”的手法,先言他物,在说此物。由此及彼的表现手法叫做——比兴。赋、比、兴,古诗文常用表现手法。兴,一般用于一首诗的开头,“以引起所咏之词”,常含有联想、象征、寄寓、烘托、渲染等意味。实际上小时候我们就接触过这种写法了。你们会背《关雎》么?师:很好,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比兴手法啦!文章后面还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作者写他们干吗?师:很棒!作者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而孔子云:何陋之有?与前文“斯是陋室”遥相呼应,这是全文画龙点睛之笔。 学生自由读。学生:押韵、对偶。“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对偶句。学生朗读。学生按照老师再阅读课文,研究重点字词的意思,并轮流回答。 学生: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所以“陋”。学生:“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所以屋子也不是因为外表和布置而闻名的。”是因为屋主“德馨”,“陋室”就不“陋”。学生:“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屋子环境幽雅。学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看出屋子交往的人群高雅。而“调素琴、阅金经”说明主人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说明生活悠闲。学生分组讨论、积极思考人品高尚(德馨)、景色清幽、来人不俗、生活高雅。学生:写了“山”和“水”。学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素女,君子好逑”。原来这就是比兴手法啊!学生:是为了证明“陋室不陋”,进一步说明“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四、问题探究师:作者写这篇文章只是来告诉我们“陋室不陋”么?那作者要表达什么?师:所以,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写法?归纳: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明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生:不是!学生:作者要表达的是,“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告诉我们不要太在乎外在的环境好坏,只要我们自己积极进取,生活物质清贫些,也没有关系。学生:托物言志的写法。
五:课外延伸作者是“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辨证的分析并谈谈你的交友之道。回顾课前的作者的诗,有无矛盾之处? 这里作为课外作业。
结束语: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室居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七、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八、作者布置:
作者是“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辨证的分析并谈谈你的交友之道。回顾课前的作者的诗,有无矛盾之处?
安贫乐道 高洁伟岸
设喻引题




比喻起兴
陋室
德馨
陋室不陋
环境优美
生活情趣
引古贤以自况
反问点题
 托物言志
(君子之德)
交友高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7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
导入:
解说词: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这些诗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多沉郁顿挫,自李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史诗”,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
人生简历
长安求职(35-44岁)
杜甫,字子美。杜甫生于河南巩县读书、
陷贼与为官(44-47岁)
壮游(35岁以前);
漂泊西南(48-59岁逝世)
望岳
杜甫
背景简介: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dài) 了(liǎo)
曾(通“层”) 眦(zì)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 青/ 未了。
造化/ 钟/ 神秀,阴阳/ 割/ 昏晓。
荡胸/ 生/ 曾云,决眦/ 入/归鸟。
会当/ 凌/ 绝顶,一览/ 众山/ 小。
我来说:泰山的特点?
雄奇、高峻
欣赏泰山美景
秀丽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请你来说一说作者是按怎样的视觉观察
描写泰山的?
赏美景 品美文
远望—近望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细 望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想像)俯望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名句赏析
会当临绝顶, 一览众山小。
赏析和积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会当凌绝顶”表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概,使全诗的意境格外的雄阔高昂。
“一览众山小”则以虚拟的笔法,显示诗人高瞻远瞩和俯视一切的雄心。
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 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附录二:《桃花源记》课文解读
美丽的“乌托邦”
——《桃花源记》解读
  周哲凡
《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通过渔人所见来展示这个社会生活的风貌,从村落、房舍、良田、美池等一直写到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后通过村人“自云”来揭示这个社会的由来,又通过接待渔人来表现他们的精神风貌。在那里生活着的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千百年来这种生活一直成为人们的向往!故事显得亦真亦幻颇有传奇色彩,首先是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其次是桃源中人甚奇。最后,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的环境里,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要寻找它就只能飘然高举。
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桃花源记》让我们感受到了桃花源的宁静祥和之美。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衍化成为一种“桃源情结”。桃花源里人们那种鲜活的生命状态,简单而幸福的生命状态,让人羡慕不已,在感受到这些简单而充满幸福的生命状态的时候,我们注意到,这些鲜活的生命状态只存在于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中,或者说只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梦境。读着这些充满灵性的文字,我们隐隐感到作家的一种深深的忧虑之情。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也有一种深深的忧虑之情。因为人性中最为本色美好的东西,最简单而朴素的向往已经随着时代的变动而悄悄流失。在今天这个日渐忙碌和功利的世界里,我们周围有着太多疲于奔命而日渐憔悴的面容。有着因太多对物质的渴望而堕落的灵魂。沈从文先生在散文《桃源与沅州》中曾这样写道:“全中国的读书人,大概从唐朝以来,命运中注定了应该读一篇《桃花源记》,因此把桃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
感谢陶渊明,他那超脱的人生韵味,那洒落的生命境界,在于他为后人确立了一种新的理想人格。是他让我们看到滚滚红尘中还可以有这样的一种生活。还可以有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委任自然,任真自适。而这样的生命状态其实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本来就有的,只是我们在行走的路上不小心给弄丢了。
可以借助这篇课文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情感教育,让他们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桃花源记》能够教给他们的就不仅仅是一些文言知识。《桃花源记》作为千古美文入选中学课本对陶冶学生的情感是非常好的。如何理智地去看待生活。甚至如何去生活。通过情感教育给了他们一些启示。我想在他们的成长以及今后的人生中恐怕都将成为一个不可磨灭的记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精品课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备课素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云衢中学 胡丹
中学时代,我就很喜欢文言文,而《爱莲说》和《陋室铭》是我喜爱的古文之一,这也是我之所以选择它们作为此次活动的授课内容的原因,因为我总认为,一篇课文只有先和自己产生共鸣,才能更容易让学生对作品产生共鸣。《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仅仅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爱莲说》中对莲花的喜爱,以及对具有莲花品格的人的喜爱是我和周敦颐的共同点,我希望能够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也能培养学生对莲花和君子的喜爱。这是我首先要确定的教学目标。选择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是因为它能增大教学的容量,而清晰的图片和优美的音乐能更容易拉近学生和作品的距离。语文教学坚持整体感知在前,细致分析在后的原则,这样才符合课堂教学的规律。所以在课堂设计中并没有将文言字词教学单独进行,而是只对于特殊用法的词语加以强调,其他部分词语随文解译。对于在书下注解中明确解释的词语由学生自学完成。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我个人认为有亮点,但也有违背初衷之处,现对课堂教学作以下反思。
课堂上我比较满意的地方是:首先我联系花木的象征意义自然而然地引出对一组荷花图片的欣赏,配乐欣赏图片这一环节将学生迅速地带入了课堂,带入了一种宁静、优美的氛围。其次作为语文课就要有读书声,作为文言文,更要多读,在读中会意,这一点在这节课中体现的比较好,而且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读准字音、读懂几个字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地读等等,让学生有的放矢,争取每一次读都有收获。然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品读课文,这个环节可以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复习了意思,加深了理解,同时为下文讲“托物言志”的写法作了铺垫。托物言志的写法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在铺垫之后再引入,学生就容易理解了。知道作者赞美的决不仅仅是“莲花”和“陋室”,并通过练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对莲花和君子的喜爱之情,并能学习做人的道理,树立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品质。第三,通过仿句练习,可以让学生对“托物言志”这种写法进行了解,先要说清事物,然后总结出事物的特点,再写它所代表的人,这也为后面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进行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尽人意之处在于由于是文言文,学生的积累毕竟有限,所以课堂上生成的东西还显不够。其次是是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由于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还是不如现代文那么得心应手,所以我没有设置让学生提问这一环节,其实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所学内容进行提问,然后积极努力的去思考,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最后是时间,一节课时间毕竟有限,所以有很多问题只是几个学生发表意见,今后还要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尽量做到紧凑一些。
这堂课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留给上课的还是听课的人的思索都会很多,我作为执教者,对这节课还是充满了感激之情,因为它让我又一次得到了锻炼,在锻炼中又成熟了很多!只有时刻反思自我,才能对得起“教师“这个高尚的名字。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会一如既往的去努力更新观念,不断创新,积极反思,力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00年后重返桃花源
云衢中学 初二(1)班 徐加杰
早在2000年前,挑花源已经是与世隔绝了,今天,我按着电子导航的路来到了桃花源。
刚进入挑花源的时候,与语文书上写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变化。同样有开阔的土地,古老的瓦屋,还有一些农作物罢了。咦,只见有两位农民经过,看他们依然是穿着麻布编制的衣服,连头上的发髻也是用麻布织的,瘦削发黑的脸上早已露出几条皱纹,肩上臂着一把锄头,额头上的汗珠不停地跳动着,一个不小心就跳到地面上就变成了一滴水。他们看见我们的衣着都很吃惊,便邀请我们到他们家里做客并询问外面的情况,当我们一五一十地把事情告诉他们听的时候,他们都很吃惊,他们的屋顶是瓦,“天花板”是稻草堆成的,房子的顶梁柱也只有几根木头,桌子仍然保留古代的风格,中间放几个用木头做成的杯子,门口还种着几棵雏菊。不要说高科技的产品,他们竟然连最普遍的双肩包都没有见过,他们依然拿出烧饼之类的来招待我们,我们便从双肩包里拿出从西饼店买来的面包来回赠给他们,他们拿着这面包左看右看,目不转睛注视着这面包,我们便奇怪了,怎么会好奇的呢?
突然,“铃铃,铃铃,铃铃……吓得他们以为是什么东西呢!原来只是我随行的手机响了而已,他们个个都目瞪口呆,在我们看习以为常的东西在他们眼中却是不明物体啊!想不到他们竟然比我们更“out”了。原来他们那时候还没有资本主义这个思想,经常不知外面富裕的家庭已经可以请管家之类的。最可怕的是,他们竟然不知外面已经经过了10几个朝代了,共2000多年了,他们就是这样,男女的生了后代又干活,生了后代又干活…..一直这样下去,他们都很落后,请求我们带他们到外面见识见识…..于是我们答应了。
到了外面,他们看见这个社会的科技,经济都很发达,可就是人与人之间不能和谐相处,总爱勾心斗角,要是他们那些高层能像桃花源里的人那样和谐相处,那该多好,不用再担心有这么多的贪官出现了。
我们都很惭愧,再很多方面我们都比挑花源里的人先进,优越,可就是在人与人相处这方面比他们糟糕。
2000年后的挑花源虽然是落后了许多,但人与人之间的博爱却始终没变,这点确实需要我们继续改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教会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云衢中学 陈光海
学习古诗,除用诵读外,还可用以下两种方法快速理解诗的内容。
一、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诗的内容
中国是诗的国度,特别是在唐代达到高峰期,出现各种各样的诗,究其原因是各个诗人的人生不相同,他们的诗多是感时而作。因此,了解作者本人的经历和时代的特点是理解诗歌的一个突破口。
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写诗的内容和内格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他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年轻是充满了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梦想。《望岳》诗应时而作。他要展示他的才华,不想在长安由于权贵腐朽,虽有满腔热血和才华,却报国无门。这让他开始认识了社会,后来发生安吏之乱,在颠沛流离中,更进一步体会到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深刻地认识了学时的社会。从《春望》到《三吏》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在苦难中也成就了自己。
二|抓住诗眼,教师如能迅速引导学生把握关健点,往往能快速理解诗的内容。
《望岳》中的“望”字是学习本诗的关键,首联写远望泰山,第二联写近望泰山的景物,第三联写细望泰山的万千变化,第四联写作者由望泰山联想的自己远大抱负。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表现了青年杜甫宽广的胸怀。
《春望》中的“忧愁”二字是学习该诗的关键,第一、二联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描写了国都破败的惨淡景象。第三、四联通过自己的所盼所思,表现了思念亲人的离愁别绪。全篇贯穿了忧国思家的思想情感。
《石壕吏》中的老妪和差吏之间的对话,是学习的关键。我们不难发现,老于的话句句都是在差吏逼问下说出来的,可以让学生设想:差吏一进门就问:你家有男丁吗?老妪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役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妪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问贯穿在老妪陈情的全过程。是理解全诗的一条主线,只要抓住它就不难理解
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注。
只要老师教会这两点方法,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提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教学整体规划
云衢中学 邱连学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亦可称之为表现“理想“主题的单元。本单元的文章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模式,传达一种憧憬;或吟咏理想的人格,抒写一种追求。文章凝练而隽永,读来颊齿生香。学习本单元,要养成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体验语言的精妙,感受文章的韵味,领悟其间的情感;文言文是中国文化之源,教学中要善于拓展,联系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指导学生背诵名篇名段,使之成为学生终身的修养。本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莲文化的魅力”,要引导学生感知探究,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神奇美妙,继而能自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文化现象如茶文化、竹文化、四合院文化等等,从而有思想境界的提升、文化素养的积淀。
本单元选有五篇文言文,其中《桃花源记》是记叙文,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陋室铭》和《爱莲说》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与节操的表白;《核舟记》介绍一件工艺品,内容新奇有趣;《大道之行也》描述理想社会,引人深思。又选有杜甫诗三首:《望岳》是诗人青年时代的作品,《春望》和《石壕吏》则写于安史之乱初期,此时杜甫已步入中年,从中可以看出这位大诗人风格的发展变化。
二、单元目标:
单元目标 课 文 教 学 重 点
人文目标 认知目标
学习、了解、关注、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熟悉古代名篇佳文,增强自己的文化知识底蕴。 掌握常用的文言虚、实词和句式(作些归纳,并经常复习),学习和掌握阅读、分析、评价古代文言文的能力。 21《桃花源记》(记叙文) 了解作者和本文的有关背景及意义。掌握本文按顺序记述的构思和古今词义相异的词语,了解句子成分在文中的省略。
22《短文两篇》 学习古人淡泊名利、保持高洁品格的高雅志趣。了解“铭”、“说”两种文体。理解文章的含义,掌握文中字词。背诵。
23《核舟记》(说明文) 了解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了解作者身世。学习本文仔细观察、选择好事物角度和说明次序的饿方法。
24《大道之行也》(议论文) 了解《礼记》一书,评析“大同”理想(与“桃花源”比较)。掌握本文字词。
25《杜甫诗三首》 了解、学习杜甫的忧国忧民精神和“诗史”的含义。背诵、理解三诗的内容和表现艺术。联系第一单元分析杜甫的战争观。
综合性练习 “莲”文化的研讨。
三、教学建议: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练好诵读这个基本功,要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本单元要求全文背诵的有《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大道之行也》、杜甫诗三首;此外,还要求背诵《核舟记》第二至第四段,背诵的总量为一千余字。背诵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课文在课堂上就要达到基本成诵;课后也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来诵读。
  本单元课文的内容,有的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谈到知识分子处世立身的态度,有的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有的赞美了古代艺术家的聪明才智。这些内容都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学习。文言文的探究式学习有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表,指的是字面上的意思。除看注释、查字典以逐句解读而外,还要注意上下文的贯通。能贯通文意,才算真正懂得了字面上的意思。这种探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为将来更好地领悟文言文的行文方式奠定基础。里,指的是文章的思想内容。这是广义的,不限于归纳主旨,还要把重要句段的内容乃至“微言大义”的字眼和“言外之意”都包括在内。必要时还应探究写法上的某些特点,以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本系统阅读教学时间约为6课时,大体分配如下:
21《桃花源记》(记叙文)……………………………………………3课时
22《短文两篇》………………………… 3课时
23《核舟记》(说明文)……………………………………2课时
24《大道之行也》(议论文)……………………………………2课时
25《杜甫诗三首》……………………………………2课时
综合性练习“莲”文化的研讨…………………………3课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云衢中学 周哲凡
【学习内容】: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第21课。
【教学设想】:《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通过渔人所见来展示这个社会生活的风貌,从村落、房舍、良田、美池等一直写到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后通过村人“自云”来揭示这个社会的由来,又通过接待渔人来表现他们的精神风貌。在那里生活着的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千百年来这种生活一直成为人们的向往!故事显得亦真亦幻颇有传奇色彩,首先是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其次是桃源中人甚奇。最后,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的环境里,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要寻找它就只能飘然高举。
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词语,基本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一般借助工具书、参看书下注释,再经过小组讨论,基本能把握课文内容。教学重难点应该是古今异义词和多义词。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弄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考虑到八年级的学生都是90后,他们生活在电子游戏和网络的时代,很难理解作者虚构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教学中不妨运用视听及多媒体技术,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
课件要在充分收集有关素材和明确教学对象、任务条件下,主要融音乐、书法、图片、诗文于一体,全方位的触动学生的感官,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熟读并背诵全文;品味简洁而蕴含丰富的语言。
3.正确看待作者的社会理想。
【学习重点】:
1.积累词语,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通过诵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学习难点】:
1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结合个人生活体验,达成情感共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秘色彩,结尾又不知所踪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
【课前预习】:
1、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给重点词语注音并解释。
2、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疏通文章的大意。
3、朗读课文,2—3遍。(朗读时,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语速适中,语句流畅,富含感情,不能多一字,不能少一字。)
4、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问题。
⑴渔人的行进路线:_____桃花源, _____桃花源, _____桃花源, _____桃花源。
5、查阅资料,介绍一下陶渊明,制成知识卡片。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6、把你阅读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上交流。
【课堂学习】: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陈思思的音乐视频《梦入桃花源》,老师导入新课:陈思思的一首《梦入桃花源》把我们带到如痴如醉的桃源梦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把理想中安乐而环境幽美的地方称作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为什么千百年来它一直吸引着人们,具有如此长久的魅力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随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踏上快乐的"桃源之旅"吧!(板书标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上讲台来介绍陶渊明
哪位“小老师”了解陶渊明?请向“学生”介绍。之后要问他从哪里获取的知识。历史课本有对他的介绍;语文课本上夜学过他的诗《归园田居》,下面注解中有“陶渊明”一条;网上也有(有学生上网搜索到有关知识,请他拷贝下来向大家展示如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著名诗人。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躬耕僻野,过着俭朴的生活。
三、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 豁然 阡陌 垂髫 恰然 邑人 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①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结合课下注释理出难解的字词句。然后畅谈:桃源带给你怎样的"世外"感受?(引导学生畅谈感受,比如:奇、美、乐等。)
四、检查自读,落实字词。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时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
重点字词如:异 穷 属 悉 咸 延 语 寻
古今异义词语如:鲜美 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不足
五、加强诵读,教给方法。(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
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②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何世,②乃不知有汉.
(3)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
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六 点拨讲解
(1)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学生对照注释,试讲课文。
(2)学法指导: 要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如“鲜——鲜嫩”、“美——美丽”、“交——交错” 不可望文生义。 翻译句子时,先弄清句式特点、关键字的意思,然后做到准确,通顺,省略的部分要补上。例如: “具答之,便要还家”具,详细;要通邀,邀请。(渔人)具答之,(桃源人)便要(渔人)还家 译文,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桃源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
第二课时
一、探究桃源之"奇"
故事确有传奇色彩,因此曾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仔细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描写让你产生"奇"的感受?
1.自主探究。
2.合作探究。
3.交流展示。在学生展示中,教师相机点拨、纠正、穿插、强化重点词句的积累。
(1)入源经过奇。奇在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如此美景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奇在--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且深不可测,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
(2)桃源中人奇。"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
(3)桃源消失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茫然无所见?这样看来,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间了!奇在后来南阳刘子骥"规往"而"未果",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更浓了。
二、感受桃源之"美"
1.请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桃花源吸引你的是什么呢?从文中找出答案然后展开丰富的想象,口头描绘桃源的环境美。
(用一个问题将全文内容串连起来,引发学生思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到个性解读过程中,并加强了古文朗读的份量,可谓一举多得。)
预设: 1段 自然风景美
2段 乡村生活美
3段 人民情感美
4段 社会环境美
然后对照这些地方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自由读——展示读——竞赛读——齐读),让学生读出文字的美感,读出对桃花源的向往之情。
2.桃源的美,不仅表现在环境,更表现在人们之间的关系上。请先认真读一读第三节,然后把它改写成一组具体生动的人物对话。
先由同桌之间表演,然后指两名学生到讲台上表演。师生共评。
3.观看《中国水墨动画系列之桃花源记》
水墨动画以其画面的优美、动听的音乐、人物形象的诙谐对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他们来说,他们能够理解动画中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通过动画加深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让他们能够更快的感受到主人公的进入桃花源的历程,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文章的脉络一目了然,从而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有些东西用言语表达时总感到比较苍白。借助多媒体则可以让学生在情感的河流中徜徉。
三、设计对话采访 深化文章主题
先齐读一遍课文。然后进行以下活动,活动分两组进行:
1.如果让你对桃源百姓说一段话,你会怎样说?
2.如果让你以小记者的身份对陶渊明进行采访,你会问哪些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先拟出采访提纲。
(说明:活动一的目的是,通过学生与文中人物的直接对话,深化对桃源社会实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把课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活动二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深层次探究本文的写法。对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其他学生回答:你觉得陶渊明会怎样回答?譬如:
--你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文章结尾为什么要写渔人的复寻而迷失?
四、拓展延伸
(1)假如可以选择,你是愿意生活在我们今天的社会还是桃花源里?请谈谈你的理由
(说明: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桃花源里生活的理解,并征对现实生活来谈谈感受。老师引领学生将现代社会生活和桃花源里的生活状态作对比。学生可能会谈到很多的理由。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又可引领学生理智地看待我们今天的生活。并学会生活。)
(2)老师下课结束时出示自己写的《桃花源记》的读后感(此活动的目的是引领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写读后感)
读后感呈示:《桃花源记》让我们感受到了桃花源的宁静祥和之美。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衍化成为一种“桃源情结”。桃花源里人们那种鲜活的生命状态,简单而幸福的生命状态,一定让你羡慕不已,老师也有很多的感悟,在感受到这些简单而充满幸福的生命状态的时候,我们注意到,这些鲜活的生命状态只存在于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中,或者说只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梦境。读着这些充满灵性的文字,我们隐隐感到作家的一种深深的忧虑之情。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也有一种深深的忧虑之情。因为人性中最为本色美好的东西,最简单而朴素的向往已经随着时代的变动而悄悄流失。在今天这个日渐忙碌和功利的世界里,我们周围有着太多疲于奔命而日渐憔悴的面容。有着因太多对物质的渴望而堕落的灵魂。甚至包括我自己。沈从文先生在散文《桃源与沅州》中曾这样写道:“全中国的读书人,大概从唐朝以来,命运中注定了应该读一篇《桃花源记》,因此把桃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
感谢陶渊明,他那超脱的人生韵味,那洒落的生命境界,在于他为后人确立了一种新的理想人格。是他让我们看到滚滚红尘中还可以有这样的一种生活。还可以有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委任自然,任真自适。而这样的生命状态其实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本来就有的,只是我们在行走的路上不小心给弄丢了。
站在来路和去路的现实人生路口,我们是不是该不断地回望来路。去捡拾那些本来就存在于我们生命中的美好的东西。让我们的生活充实而幸福起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五单元测试卷
班级_____ 座号____ 姓名__________ 成绩_______
一、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yì( )太守 qū( )右臂支船 石青sǎn( )之 xiè( )玩
决zì( ) 浑欲不胜zān( ) 邺城shù( ) 老翁yú )墙走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便要还家。___________ ②欣然规往。__________
③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 ④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_
⑤男有分,女有归。_________ ⑥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
⑦听妇前致词。_________ ⑧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
3、下列文言文,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是( )。
A.太 守 / 即 遣 人 / 随其 往
B.山 / 不 在 高,有 仙 / 则 名
C.感 时 花 / 溅 泪,恨 别鸟 / 惊 心
D.吏 呼 / 一 何 怒,妇 啼 / 一 何 苦
4、文学常识填空。
①《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___。
②《爱莲说》的作者___________是_______代著名哲学家。
③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故号称“_________”。
④《核舟记》选自清涨潮编辑的_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忽逢桃花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蔓不枝,……
③《望岳》中作者将泰山的神奇秀丽之归于大自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④《春望》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段阅读
(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7、解释下列词语。
名_______ 斯________ 白丁_____________ 案牍_______________
8、用“/ ”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节奏。
①无 丝 竹 之 乱 耳 ②水不 在 深
9、用原文语句回答。
①“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都是________。
②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节操和_________________的情趣。
11、请写出你的居室(无论是你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亲戚或同学合住的一室)最值得你骄傲的地方,并简要地点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___
矜、寡、孤、独、废疾者_________________
②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___
外户而不闭__________________
③不独子其子__________________
货恶其弃于地也__________________
13、从文中找出两个通假字并解释。
①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试简要概述“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蓬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糝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粒粒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6、判断下列句子后面的括号内对“之”所指代对象说明的正误。
①箬蓬覆之(指代“船舱”) ( )
②闭之(指代“小窗”) ( )
③石青糝之(指代“一种青色颜料”) ( )
1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8、比较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不同。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__________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___________
②为宫室、器皿、人物___________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__________
19、摘录本文段中文字含有通假字的句子,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比较一下,古今在数词的说法上有什么不同。
①苏、黄共阅一手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舟尾横卧一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今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一段文字写出了核舟的两点奇妙之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两点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简答: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为以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23、对这则故事中几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帝使我长百兽。——上天让我为百兽之长。
B. 子以我为不信。——我不会认为你在说谎。
C. 吾为子先行。——我与你先走。
D.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看看百兽见到我的表现而不走开吗?
24、根据这则故事的内容,写出相应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写出这则故事的寓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
人生的历程,就是不断寻找真善美的过程,无论是做人的道理,还是具体的东西,都需要我们用心寻找。比如寻找心爱的物品,寻找失落的感情,寻找生活的快乐,寻找人生的坐标等等。你如今又在寻找什么呢?写出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一.1、诣、诎、糝、亵、眦、簪、戍、逾
2、①通“邀”,邀请 ②计划 ③博学的人 ④以……为亲 ⑤职业,职能⑥聚集 ⑦走向前去 ⑧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3、C
4、①东晋__陶渊明②周敦颐__北宋③诗史④《虞初新志》
5、①夹岸数百步 , 中无杂树 , 芳草鲜美 , 落英缤纷②濯清涟而不妖 , 中通外直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6、①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泛舟于赤壁。②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壶,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7、出名_ _这__ __没有学问的人___ _官府的公文
8、①无 / 丝 竹 之 乱 耳 ②水 / 不 在 深
9、__惟吾德馨____鸿儒__。
②__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_
10、高洁傲慢_____安贫乐道_
11、言之成理即可
12、①__单__ __老而无子的人____
②__奸邪___________ _用门闩插门______
③__他的________ 它,指财物_
13、①__与__通__举__,解释:____举荐,推荐_______________
②__矜__通__鳏__,解释:____老而无妻的人__
14、①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
②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15、①__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16、① ( √ )
② ( √ )
③( X )
17、①___高高的帽子___________
②_ 举____ ____相似_
18、①__奇妙____ __零数_____
②_做,雕刻__ __是_____
19、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20、①_苏、黄二人一起观看一幅书画的横幅长卷 。___
②__船尾横放着一只船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今不同点:__古代汉语表数量时,不用量词。__
21、①___体积小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容量大_
22、通过读者的想像力,暗示主人公此刻正“游于赤壁之下”。印证了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
23、A
24、狐假虎威
25、讽刺了那些假借别人权势招摇撞骗的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附录一:《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给学生一个心中的桃花源
——以《桃花源记》为个案谈古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云衢中学 周哲凡
文言文作为现代汉语的源头,承载了中华几千年的文化。打开古典文学,字里行间都跳动着民族文化的命脉,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液,诉说着民族的生活、经验、思想和情感,显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和民族精魂。面对这份沉甸甸的祖先赐予,我们这群传道者常常觉得迷惘与无措。
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① 情感是信息传递的传送带、催化剂。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那么,何谓情感教育呢 “情感教育指的是在具体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凭借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性情感的一种教育”②。它能帮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情感,净化自己的心灵,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③。尤其是农村中学,相对来说学生的基础较较为弱,自主学习意识也不是太强,再加上文言文本身的特点,知识点比较多,容量比较大,语言比较难懂,很多文言文需要背诵,这就使得很多同学丧失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对于此种情况,我首先侧重了想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一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对学生有意识的进行了情感教育,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在情感教育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今天,文言文教学理应承担起对受教育者进行情感熏陶的重任。
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 下面我以《桃花源记》为个案谈古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1) 含情导入 未成曲调先有情
我所教的学生很多都是农村学生。上《桃花源记》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童年在乡间是怎么玩的。有哪些刻骨铭心的往事?这个话题一抛出。学生很兴奋!很多同学通过回忆表达了对童年乡间生活的无穷无尽的趣味。如抓鸟、摸鱼、在田野间放风筝。烤番薯等。他们在回忆中表达了对乡间生活的热爱。由于运用了谈话形式,再加上大家感觉话题很亲切,课堂发言非常积极。通过讨论,学生很快就从中感受到了那些田园生活表现出来的像诗一样的美,在整堂课中,教师不用费力的介绍为什么桃花源成为人们心中的世外桃源,学生就能体会到美之所在。 我就势把话题解引到陶渊明身上来。告诉他们在晋朝有一位大诗人在他的人生经历中,他永远保持着一颗童心!像陶渊明这样伟大的诗人竟然出现于江左寂寥的诗坛,就像雄伟的庐山突兀耸立于鄱阳湖平原一样,不能不使人惊异和赞叹。诗人在自己的家乡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二十九岁起为江州祭酒,因不堪吏职少日便归,后因家贫先后出任镇军将军参军、建威将军参军等职,义熙元年(405)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便自免去职,归隐田园后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但他拒绝了朝廷的征聘,以“种豆南山”负耒躲耕终老。死后朋友私谥“靖节征士”,故世号“靖节先生”。诗人生前逃离当时混浊腐败的官场,他那超脱的人生韵味,那洒落的生命境界,在于他为后人确立了一种新的理想人格。人们总是赞美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刚烈气节,总是激赏他那洒落悠然的人生境界。
(2) 以问激情 感性与理性的相融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④。在这节课上我尝试着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语文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师生互动起来。生生之间互动起来。我课堂上设置了如下问题让学生一起参与讨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桃花林之美的?写桃花林之美有何作用?作者一再描写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要表现些什么? 这里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中人听后为什么“皆叹惋”?请你根据当时的情景设置一段对话?文中的桃花源诗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和当今社会相比较。你是愿意生活在今天的社会还是生活在桃花源?我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 学生回答不管是好与不好,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问题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 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因为教学的艺术是无规则的,很多问题可以多角度、多层面来回答。教师用意见或建议的方式更善于发掘学生的潜力,这样使学生总能保持着自信的学习态度。 也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了一次精神之旅。感受到了桃花源的宁静祥和之美。很多学生甚至通过讨论认识到了我们今天社会生活的人的急功近利!生活的快节奏、浮躁|忙碌、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从而认识到了桃花源里人的古道热肠。简单幸福之美。
(三)借助多媒体 在情感的河流中徜徉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所以光有一个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文学作品、作家和学生之间存在距离,学生本人对作品也有一个期待视野的问题。教师要在学生和文学作品之间架起桥梁——即心灵的沟通。在疏通好课文,理解好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观看《中国水墨动画之桃花源记》。水墨动画以其画面的优美。动听的音乐。人物形象的诙谐对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他们来说,他们能够理解动画中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通过动画加深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让他们能够更快的感受到主人公的进入桃花源的历程,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文章的脉络一目了然,从而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有些东西用言语表达时总感到比较苍白。借助多媒体则可以让学生在情感的河流中徜徉。在上《桃花源记》时我还借助优美的音乐(配合画面欣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桃花源之美 。常言道音乐是最情感的艺术。有时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可以通过音乐来得到宣泄。因而,我经常把音乐引入课堂,通过边听音乐、边体会来提高学生对作品情感内涵表达的感受。
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写写《我心中的桃花源》。为了激发学生平常练笔的欲望。我先自己写了一些读后感用投影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桃花源记》让我们感受到了桃花源的宁静祥和之美。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衍化成为一种“桃源情结”。桃花源里人们那种鲜活的生命状态,简单而幸福的生命状态,一定让你羡慕不已,老师也有很多的感悟,在感受到这些简单而充满幸福的生命状态的时候,我们注意到,这些鲜活的生命状态只存在于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中,或者说只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梦境。读着这些充满灵性的文字,我们隐隐感到作家的一种深深的忧虑之情。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也有一种深深的忧虑之情。因为人性中最为本色美好的东西,最简单而朴素的向往已经随着时代的变动而悄悄流失。在今天这个日渐忙碌和功利的世界里,我们周围有着太多疲于奔命而日渐憔悴的面容。有着因太多对物质的渴望而堕落的灵魂。甚至包括我自己。沈从文先生在散文《桃源与沅州》中曾这样写道:“全中国的读书人,大概从唐朝以来,命运中注定了应该读一篇《桃花源记》,因此把桃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
感谢陶渊明,他那超脱的人生韵味,那洒落的生命境界,在于他为后人确立了一种新的理想人格。是他让我们看到滚滚红尘中还可以有这样的一种生活。还可以有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委任自然,任真自适。而这样的生命状态其实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本来就有的,只是我们在行走的路上不小心给弄丢了。
站在来路和去路的现实人生路口,我们是不是该不断地回望来路。去捡拾那些本来就存在于我们生命中的美好的东西。让我们的灵魂鲜活起来。
我期待大家每天都有灿烂的笑容。让我们的生命鲜活滋润地笔力于天地之间。让生命岁岁如花般绽放!
借助多媒体,我感觉到学生的兴趣很高,兴致很浓。从他们的眼睛我可以看出他们的内心掀起了情感的波澜。《桃花源记》能够教给他们的就不仅仅是一些文言知识。如何理智地去看待生活。甚至如何去生活。通过情感教育给了他们一些启示。我想在他们的成长以及今后的人生中恐怕都将成为一个不可磨灭的记忆。
这也告诉我们。古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不可忽视的。比方说在教《记承天寺夜游》中,我们可以联系世事教学生去体会苏轼乐观豁达的情怀。教《岳阳楼记》,我们可以教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学习古人有先忧后乐的情怀,从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夜要有一些忧患意识。在教《出师表》中可以教学生体会古代臣子对帝王的赤胆忠心,借以谈谈我们今天的上下级关系及师生关系。让学生受到情感的教育。
注:
① 《现代教学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② 《情感教育》 人民文学出版社
③ 苏霍姆林斯基 《帕夫雷什中学》
④ 《现代教学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 爱莲说》
《爱莲说》教学设计
云衢中学 胡 丹
教学设想:
1、教学大纲分析: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了让学生掌握浏览、检索、使用工具书、利用多媒体等能力的内容,明确规定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等等。这就提醒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习惯养成、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2.教学对象分析:
这里的学生基础之差,就我而言,可以说是叹为观止。第一次摸底考,很简单的题目,居然大半学生开了红灯。在以后的考试中,成绩也很不理想。主要是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有问题。经验告诉我,这班级要有提高,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课前必须抓好预习质量,上课也必须降格以求,以适合他们的接受能力。比如,多用口头语,多用通俗语,少用书面语,少用文言文,尽管所教的是文言文。另外要重视故事的价值,说话要形象具体,以便于学生能够感知,能够领会。
3.教学基本内容分析:
《爱莲说》选自新教材八年级上学期,是散文中托物言志的名篇,用委婉的笔调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因此我以“托物言志”为核心,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文言文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认识“莲”并在此辐射的基础上,延伸到做人的准则上,从中使学生更深地了解文学的“人文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去阅读文言文。
(1)诵读中进行整体感知。学习文言文离不开“读”,通过正确的朗读,品味节奏、韵律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让学生初步弄懂课文。
(2)掌握必要的文言字词。
(3)把握托物言志的手法。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2. 情感目标:理解莲花的高洁的品质。
3.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学习重点:
理解莲花的高洁的品质。
学习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
学法指导:阅读学习法、实践探究法、群体合作法、网络学习法。
教学媒体:计算机多媒体
课 时:一课时
课前预习:要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必须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根据这一要求,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课未教,作业先交”的教学方法,意思是在上课前,让学生把要学的文言文涉及到的作家作品、文体特征、朗读、翻译、鉴赏和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写到作业本上,并交由老师查阅。作业要求:朗读归结通假字和多音字,翻译整理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这几个部分的内容必须课前完成;最后一部分是学生对问题的解答和对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的修正在课上或课后完成。“课未教,作业先交”的预习方式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文言文教学学生主体参与的体现,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课未教,作业先交”,能使预习真正落到了实处,学生在预习中阅读课文、看提示、查注释,学会自己处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对注释未涉及而自己又感到理解有困难的字词,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并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备课堂讨论之用。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利用课外书、网络等搜集有关资料,打破教材的局限性,鼓励学生对课本提出质疑。“课未教,作业先交” 使学生在预习中产生大量的疑问,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为课堂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种预习形式的改变最终会带动文言文教学本质的飞跃,极大地提高了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下面是我给学生布置的《爱莲说》预习作业:(课前有给学生范读全文)
1、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莲的生活习性、食用作用、药用价值、象征意义以及莲花的别称。
2、 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
3、 根据课文注释和相关资料给我们简介作者作品。
4、 通过查阅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疏通以下字词的音、形、义。
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逸 噫 鲜 染 妖 益 枝
植 亵 谓 宜
五、学习下面的文言文实词的用法
“可爱者甚蕃”者 蕃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 染
“濯清涟而不妖” 妖
“香远益清” 益
“不蔓不枝” 枝
“亭亭净植” 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
“予谓菊” 谓
“宜乎众矣” 宜
“陶后鲜有闻” 鲜
六、翻译下面重点语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七、教学过程
爱莲说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一、导入:师:花木,千姿百态,其色彩、风韵不仅给人以美感,在人们心目中还有它特定的象征意义。那么莲花有哪些价值和象征着意义?爱花的不同也就代表着不同的生活态度!那喜爱荷花的人有着怎样的生活态度呢?(配乐赏图) 学生在配乐赏图中感受莲花的优美姿态,吟诵咏的诗句,热烈的谈论莲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高洁和友谊的象征。
二、“说”的文体介绍、简介作者、师:介绍“说”的文体知识、简单介绍作者,以及周敦颐与《爱莲说》的故事。 学生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适当的做好笔记。
三、研习课文(一)初读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懂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意。(二)指导朗读、检查预习。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周敦颐的《爱莲说》。师:(用幻灯片展示:考考你)考查重点字词的理解。点拨:在记忆和理解重点字词中,要结合课下注解理解记忆,同时还要注意文言现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三)疏通文意师:“小小翻译家”看谁翻译的最准确、最流畅。(课件展示重要句子要求学生翻译)点拨:用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学生自由读。结合课下注解,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意。学生朗读。学生轮流回答。学生按照老师再阅读课文,研究重点字词的意思。 学生逐句翻译重点语句,并注意用文言文翻译“五字法”尽量翻译准确、流畅。(同桌之间互相考查、检验)
四、问题探究师: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惟独喜爱莲花呢?(问: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用课文原句回答 )师:现在我们逐句品析这七个短句。“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七个短句写出了莲的什么特点和莲的什么优秀品质?师:莲有着这么多优秀的品质“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孤高自傲、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仪态端庄,凛然不可侵犯、令人敬重。”优秀品质,所以我们的作者才会如此喜爱莲。师:那么,在生活中有哪一类人也像莲一样有这些优秀的品质呢?师:作者在文中有没有这样说明过。师: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师:课文中,作者除了用莲来象征君子外还写了哪几种花(用课文原话回答) ?这些花有何特征、有何象征意义?这些花,分别有哪些人喜爱它 写它们的作用又是什么呢?师:文章最后说“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而这句话又表达怎么样的情感? 师:学习了宋代哲学大师周敦颐的《爱莲说》后你是否也开始喜欢莲花了呢,或者是更喜爱莲了呢?师:生活中除了莲有象征意义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动植物也有着象征意义,请举例说说。师: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些有寓意的植物,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运用下面句式来回答:例:我喜爱梅花,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 我喜爱 ,因为它是 , 。 学生积极思考。生共同解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学生:“出淤泥而不染”,从莲的生长环境,突出了莲虽生长在污浊的环境中却有着“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优秀品质。学生:“濯清涟而不妖”,从莲的生活习性写出了莲的“不孤高自傲”的优秀品质。学生: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从莲的体态和香气,写出了莲的“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的优秀品质。学生:“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莲的风度和气节来写出莲的“仪态端庄,凛然不可侵犯、令人敬重”优秀品质。学生:君子学生:有,作者说:“莲,花之君子者也。”学生: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生:作者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学生们积极从课文中找到作者还写了“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菊象征的是隐逸者,牡丹象征的是富贵者。分析出陶渊明是隐士的代表,所以菊象征他,而世人都追名逐利去了。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衬托和对比写法,并理解,写菊是从正面衬托,写牡丹是从反面衬托。从而突出作者“不消极避世、更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并借此讽刺了当时人们那种追名逐利、攀附富贵的世风。”学生吟诵“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名句。学生开动脑筋:梅兰竹菊、白杨树、仙人掌、骆驼刺、红树林等等。学生积极思考、并分享答案给同学们。
结束语: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明了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并借此表明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所以,我们同学们要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药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果周围的环境没有想象中那么理想,我们要学习莲的精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污浊的环境保持那份高洁的人格,希望人人都能有莲的精神,那样我们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八、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菊 (正衬) 莲 (正衬)牡丹
隐逸者 君子 富贵者
以花喻人、托物言志
九、布置作业
作业:以你对梅、兰、竹、菊四君子、白杨树、仙人掌、骆驼刺、红树林等的独特认识,试模仿《爱莲说》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赞梅傲霜斗雪的《梅赞》或论竹虚心刚直的《竹说》……
要求:1.感情真实
2.字数不少于300。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石壕吏小事
云衢中学 初二(2)班 许咏君
夕阳渐渐地消失的无影无踪,黑夜总是让人感到生命的尽头,我独自走在这个阴森的小村庄,周围并不是苍翠的树木,而是一片荒凉弥漫着使人窒息的空气…..
不知是谁残忍地把这里的一切生灵虐杀?我软弱的走在一片荒地,经过石壕村,便想投宿一晚。 在没有光明的黑夜,石壕村是那让的使人毛骨悚立,走在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上,虽然还有依稀的稻香,却嗅不到使人温暖团聚之香,我便想探个究竟,透过残破的窗户,只看见一个妇人在啜泣,地上已是蒸发掉的泪迹,妇人的眼睛已经看不到了,因为那块的红肿的书双眼似乎埋藏着什么惊心动魄的秘密。我有些无奈的踏进门栏,低声地寻问妇人发生了什么事?夫人立即停下了那还在掉落的眼泪,和蔼地握着我的手跟我诉说了一切的悲惨!
“在一个不详和的夜晚有几个穿着黑衣的官吏把我的家人带走了,我非常痛恨他们,三个儿子都被迫防守边疆。只剩下了哭啼着要吃奶的婴儿,似乎他的哭声在为那些人呼喊,这个石壕村的男人都被捉去了,做着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老妇人说得筋疲力尽了,请让我带老夫人一起回营去,要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准备早上的饭。
天已经染得越来越黑了,村庄的说话声已逐渐消失,但还有隐隐约约的哭泣声,好像这是一个不眠之夜,我替这些村民们感到悲哀啊,难道那些官吏认为破碎了的家园才是最美丽的吗?难道就没有感到内心的深深的谴责?待到拥有太阳光的白天,我赶忙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和那个老头告别。
心怀着怜悯的心情,告别了这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村庄,寻找着一个和谐美丽的世界。踏着没有希望的田间小路,回望着逐渐埋藏在雾里的石壕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3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
初二语文组 胡丹
同学们好,老师先给大家朗诵一首诗好吗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对,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 当时淮南节度使王潘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大家可知道吗,刘禹锡因得罪当朝权贵而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吧。
陋室铭
刘禹锡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及陪衬的表现手法。
4、体会作者不慕名利、安 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文体介绍
提示“铭文”的特点,用韵。并提问:押什么韵?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押ing韵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听课文录音朗读课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 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德馨
鸿儒
苔痕
案牍
xīn
hóng rú
tái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懂课文。
文中句式有何特点?
押韵、对偶。“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对偶句。
再次,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刘禹锡的《陋室铭》。
结合课下注解理解重点词、句。
点拨:
在记忆和理解重点字词中,要结合课下注解理解记忆,同时还要注意文言现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
解释下列字词
名:
出名。
惟吾德馨:
惟,只;德馨,品德高尚。
鸿儒:
指博学的人。鸿,大。
白丁:
无官职的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金经:
指用泥金(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书写的佛经。
丝竹:
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
指官府的文书。
何陋之有: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课文分析
“陋室”不“陋”?如果你认为“陋”?那么“陋”在何处?反之,也请你说出理由。
明确1: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
摆设少,所以“陋”。
明确2:“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所以屋子也不是因为外表和布置而闻名的。是因为屋主“德馨”,“陋室”就不“陋”。
明确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屋子环境幽雅。这说明“陋室”也不“陋”。
明确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看出屋子交往的人群高雅。而“调素琴、阅金经”说明主人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说明生活悠闲。“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的环境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主人的品德高尚就行啦。
本文还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明确:人品高尚(德馨)、景色清幽、来人不俗、生活高雅。
所以“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是全文的中心句。那么作者好像一开篇并没有写陋室,而是写了……?
明确:写了“山”和“水”
这里作者用了“比兴”的手法,先言他物,在说此物。由此及彼的表现手法叫做——比兴。赋、比、兴,古诗文常用表现手法。兴,一般用于一首诗的开头,“以引起所咏之词”,常含有联想、象征、寄寓、烘托、渲染等意味。实际上小时候我们就接触过这种写法了。你们会背《关雎》么?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素女,君子好逑”。这里也是运用比兴手法。
很好,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比兴手法啦!
文章后面还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作者写他们干吗?
是为了证明“陋室不陋”,进一步说明“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作者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而孔子云:何陋之有?与前文“斯是陋室”遥相呼应,这是全文画龙点睛之笔。
作者写这篇文章只是来告诉我们“陋室不陋”么?那作者要表达什么?
不是!
作者要表达的是,“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告诉我们不要太在乎外在的环境好坏,只要我们自己积极进取,生活物质清贫些,也没有关系。
所以,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写法?
托物言志的写法
归纳: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明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室居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归纳中心
课外延伸作业:
作者是“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辨证的分析并谈谈你的交友之道。回顾课前的作者的诗,有无矛盾之处?
初二语文组 胡丹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
云衢中学 谭慧雨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自读的文言文,这是一篇名文,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都能背诵,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所以一开始,我就安排学生要朗读。首先是让学生听课文范读,明确朗读节奏,同时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的了解。在对朗读和字音作了一个指导后,让学生齐读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这样学生就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其次,这是一篇自读的文言文,新课标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我就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解决疑难问题。在这一点上,学生都能配合,课堂的气氛也比较活跃。特别是后面的要求学生自己归纳词语和句子学生都很踊跃地回答问题。应该对课文的理解是把握到的,所以到最后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很多学生都能做到当堂成诵。“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领会文章的内容,逐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这个目标是达到了。
但是在后面的问题解答中,学生的理解就出现另外问题。当问到什么是“大道”“大同”的 时候,学生都不能很好地理解。一方面是学生对这些词语比较陌生,理解不了,但是也暴露出另外一个问题:学生的知识面太窄了,他们的知识储备太少了。特别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了解不多。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在教给学生新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样才能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核舟记》教学设计
云衢中学 李映红
一、设计思想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是一篇文言文,以学生个人自读课文为主,学生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接着,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互相探讨饭,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教师检查,最后评讲。
分析课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核舟的艺术构思,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文,是明代核舟,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雕刻者为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核舟上调刻哪些人和事物,弄清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理解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
三、教学目标
1、学习文言字词句的翻译
2、了解核舟的艺术构思,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
四、重点: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五、难点:文章如何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
六:课前准备,预习课文,初步朗读课文,翻译课文。
七、教学过程
核舟记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一、导入:师:你了解多少民间绝技?展示四种民间绝技,依据图上说一说,课文讲一个是什么故事苏东坡和佛印、鲁直三人游赤壁的故事。你相信这个故事能雕刻在一个小小的桃核上吗?欣赏桃核雕刻,介绍微雕,介绍宁波发现稀世珍宝——明代核舟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文《核舟记》。(板书:核舟记 魏学洢) 学生自由谈民间绝技。
二、简介作者师: 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学生汇报预习成果,老师补充。
三、学生自学课文(一)听录朗读(二)学生给生字注音,自由朗读课文,熟读课下注解重点词解释学习课文句子翻译和你的同桌一起,互相查检生字注音课下注解词解释句子翻译(三)牛刀小试(当堂小测)看你掌握了没有?生字注音小测词注解小测句子翻译(四)分析课文1、以四个同学为单位,讨论课文内容: (1).王叔远雕刻的核舟反映的是什么事?(2)、核舟上调刻哪些人和事物?(3)、按什么顺序介绍核舟?2、全班一起学习,老师点拨。3、划分课文结构,并概括各部分大意。总---分---总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主题。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数目,写作者对雕刻家技艺的赞美。4、欣赏雕刻艺术的高超,课文结合图片 学生自由读。学生自学课文同桌一起,互相查检堂上抽查学生四个同学为单位探究学习,讨论课文内容
四、问题探究1、课文如何突出了王叔远雕刻技艺的高超?欣赏雕刻艺术的高超,课文结合图片2、最后一段,思考一下本段有什么作用?更强调了核舟虽小,但雕刻的物品很多,更突出了王叔远雕刻技艺的高超。 学生积极思考。师生共同解答。
小结: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短,用空间顺序介绍,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作业:1、翻译全文2、搜集一个家乡民间的绝技,向大家介绍
板书:
课文结构
总---分---总结构
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主题。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数目,写作者对雕刻家技艺的赞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核舟记》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 ) 二黍许( ) 罔不( ) 贻余( ) 箬篷( )
糁之( ) 轩敞( ) 多髯( ) 衣褶( ) 弥勒( )
倚之( ) 一楫( ) 椎髻( ) 篆章( ) 壬戌( )( )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罔不因势象形。因: 象:
(2)尝贻余核舟一 贻:
(3)箬篷覆之 之:
(4)雕栏相望焉 焉:
(5)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矫: 不属:
(6)其船背稍夷 夷:
(7)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了了:
(8)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 盈:
3.给下列形似字注音组词。
4.指出下列各字在句中的意思。
5.找出下列通假字,写出本字。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
(2)诎右臂支船 通
(3)左手倚一衡木 通
6.填空
(1)《核舟记》选自清朝 编著的《 》,作者 , 朝人,全文全面如实地写出了核舟的全部人和物,属于一篇 文。
(2)“核舟”的主题是 ,核舟小窗两边所刻文字是:“ , ”;“ , 。”左边的刻字出自 ,右边刻字出自 。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一句话是 。作者对核舟技艺发出赞叹之情的语句是 。
7.下列语句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中轩敞者/为舱
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E.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8.对下面句子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尝贻余核舟一。(赠)
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看见)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奇妙)
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尚、竟然)
9.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10.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A.中轩敞者为舱
B.通计一舟,为人五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11.文言虚词“之”一般有下列几种用法:
A.代词,代指人物、事 B.语气助词
C.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D.动词,可译为“去”、“往”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A、B、C、D分别正确填入句后。
(1)能以径寸之木( )
(2)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3)石青糁之。( )
(4)左臂挂念珠倚之。( )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12.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数量词的用法与现代汉语有何不同,然后归纳出来。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4)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文言文数量词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不同之处是: 。
13.本文语言简洁、周密、生动,试结合文中有关语句作简要分析。
(1)简洁:
(2)周密:
(3)生动:
14.根据提示,写出成语:
(1)写出一个带有“因势”的成语: 。
(2)写一个与“技亦灵怪矣哉”意思相近的成语: 。
(3)写一个赞美核舟上所刻人物形象的成语: 。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一)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5.以上两段文字出自 写的《核舟记》,该文的体裁是 ,核舟雕刻的是 的故事。
16.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17.第一段说明雕刻者的 、 和 ,引出核舟的 ;第二段说明核舟的 和 。
18.画线的两个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第一个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
19.第二段能表现核舟雕刻精致、奇巧的词语有: 。
20.细读第二段用简洁语言概括船舱的格局。
(二)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 ,鲁直居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
手执卷端, 手抚鲁直背。鲁直 手执卷末, 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 足,鲁直现
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 膝,诎 臂支船,而竖其 膝, 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21.给下列各字注音。
髯( ) 卷( ) 弥( ) 属( )
22.在文段 处准确写出所缺的字。
23.本段是突出“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中的哪一方面
A.大苏 B.泛 C.赤壁 D.大苏泛赤壁
24.本段层次清晰,作者描写的顺序有
A.先总后分 B.先分后总
C.先中间后两边 D.先两边后中间
E.先上后下 D.先下后上
25.从选文内找出相应的原句写在横线上。
(1)突出苏东坡形象特征的句子: 。
(2)写苏、黄二人友好关系、互相切磋、谈论的神情的句子: 。
(3)写佛印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的句子是: 。
26.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所选这一语段的内容。
(三)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
27.给加点字注音。
季弟( ) 山坳( ) 城巅( ) 洞敞( )
28.下列兄弟排行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A.季 叔 仲 伯 B.仲 季 伯 叔
C.伯 仲 叔 季 D.叔 伯 季 仲
29.给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指出在句中的意思。
(1)长五分许 许:
(2)向背皆山 向背:
(3)楼门洞敞 洞敞:
30.给下面的语句补写上省略的成分。
山坳插一( )城。
31.选出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
A.拿起鼓槌,像冻得不能忍受的样子。
B.拿起鼓槌在打鼓,像冻得不能忍受的样子。
C.拿着鼓槌在敲打,像是不能胜任寒冷的样子。
D.拿着鼓槌,像不能胜任寒冷的样子。
(四)
居安思危
司马光
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32.本段文字短小精悍,只有两句 描写,却深刻揭示了一个 的大道理。
33.画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通 ,意思是
(2)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
通 ,意思是
3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傥遽自放纵 遽:
(2)今中国幸安 幸:
(3)四夷俱服 夷:
(4)唯惧不终 终:
(5)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故:
35.翻译下列句子
(1)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
(2)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三、写作
36.选择一件工艺品,仔细观察后自拟题目,写一段文字进行说明。
参考答案:
一、1.mǐn shǔ wǎnɡ yí ruò sǎn xuān rán zhé mí yǐ jí jì zhuàn rén xū
2.(1)顺着,就着 模仿,这里指雕刻
(2)赠
(3)代词,它,指代中轩敞者
(4)语气助词 了
(5)举 不相类似
(6)平
(7)清楚明白
(8)竟然 满
5.(1)有 又 (2)诎 屈 (3)衡 横
6.(1)张潮 虞初新志 魏学洢 明 说明
(2)“大苏泛赤壁” 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赤壁赋》 《后赤壁赋》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技亦灵怪矣哉
7.D 8.B 9.B 10.C
11.(1)c (2)b (3)a (4)a (5)c
12.(1)苏东坡、黄鲁直一起观看一轴手卷。
(2)船尾横放着一把桨。
(3)再刻上一枚篆字印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4)总计在这一只小船上,刻有五个人物,八扇窗子。
大多数文言文有数词而无量词,现代文则数、量词同用;文言文的数词可放在名词后,现代文的数词习惯于放在名词前。
13.(1)文字少,传播信息量大。如第2段用380多个字,写了船、舱、窗、雕栏、刻字等物。
(2)用语前后照应、互相关联。如船尾与船头关联、照应。“楫”与“居右者”“居左者”照应,“左手倚一……”与“右手攀……”关联,“右手执蒲”“左手抚炉”关联,“其人”与“居左者”照应。
(3)本文有些段落运用了描写,写出特点,把无生命的核舟描绘得生动、传神。如“中峨冠而多髯者”写出东坡的外貌特征;“右手攀趾,若啸呼状”写出舟子的姿态特征。
14.(1)因势利导 (2)独具匠心 (3)栩栩如生
二、(一)15.魏学洢 说明文 “大苏泛赤壁”
16.(1)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2)(他)曾经赠给我一个桃核刻成的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3)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4)打开窗子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17.生活时代 姓名 精湛技艺 来历 大小 格局
18.数字说明(列数字) 写核舟的体积之小,突出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19.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0.船在中间处高起,上有箬篷覆盖,两旁各有四扇窗子,且能自由开关,有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分别刻有8个字。
(二)21.rán juàn mí shǔ
22.右 左 右 左 左 右 右 左 右 右 左 左
23.A 24.ACE
25.(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左手抚鲁直背;苏黄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
(3)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26.生动描述核舟上的人物姿态和神情,具体说明雕刻者精湛的技艺。
(三)27.jì ào diān chǎnɡ
28.C
29.(1)左右 (2)正面和背面 (3)大开
30.座 31.B
(三)32.对话 安邦治国
33.(1)傥 倘 倘若 (2)希 稀 少见、少有
34.(1)立即 (2)幸亏 (3)东部民族 (4)长久地保持 (5)所以
35.(1)唐太宗对左右近臣说:“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虽然痊愈,还应当护理调养。”
(2)国内外太平安定,我不认为值得高兴,惟独高兴的是陛下身处安稳境地,还考虑到危险的时候啊!
三、36.(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40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
初二语文组 胡丹
荷韵
亭亭净植
含苞待放
含苞怒放
鱼戏莲叶间
清水出芙蓉~
袅娜多姿
莲子和莲藕都是食物中的佳品
还有药用价值
高洁的象征、友谊的象征
爱莲说
周敦颐 dūn yí
爱:是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2.理解莲花的高洁的品质。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 方法。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可以记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议论,相当于现代的杂文(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爱莲说》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作者简介
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理学家。字茂叔,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著有《周元公集》。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闻遐迩。
dūn yí
自主学习
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懂课文
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可爱者甚蕃
2.出淤泥而不染
3.濯清涟而不妖
4.香远益清
5. 不蔓不枝
(多)
(却)
(被沾染)
(洗涤)
(美丽而不端庄)
(长枝节、生枝节)
(更、更加)
考考你
6.亭亭净植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8.予谓菊
9.宜乎众矣
10.陶后鲜有闻
(树立)
(亲近而不庄重)
(认为)
(当然、应该)
(少)
小小翻译家
看谁翻译的最准确、最流畅。
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 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惟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成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并不显得妖艳。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可以在远处看,而不可以在近处玩弄。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有很多吧。
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惟独喜爱莲花呢?
合作学习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惟独喜爱莲花呢?
(问: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用课文原句回答 )
“出淤泥而不染”
生长环境
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写出了莲的什么优秀品质
濯清涟而不妖
生活习性
不孤高自傲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体态和香气
通达事理
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风度气节
仪态端庄,
凛然不可侵犯
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傲。
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
仪态端庄,凛然不可侵犯
令人敬重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
生活习性:“濯清涟而不妖”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风度气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归纳
赞美
那么,在生活中有哪一类人也像莲一样有这些优秀的品质呢?
莲花—君子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探究学习1
课文中,作者除了用莲来象征君子外还写了哪几种花(用课文原话回答) ?这些花有何特征、有何象征意义?这些花,分别有哪些人喜爱它 写它们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菊花—隐逸者
傲霜耐寒
牡丹—富贵者
浓艳富贵
陶渊明
世人
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幽居独处
追名逐利
文章最后说“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而这句话又表达怎么样的情感?
探究学习2
点拨:从内容、写法和情感上去思考
衬托(正衬/反衬)、对比
不消极避世、更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并借此讽刺了当时人们那种追名逐利、攀附富贵的世风。
归纳中心:
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明了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并借此表明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 是最棒的!
当堂成诵
水陆草木之花, 。
晋陶渊明 。
自李唐来, 。
予独爱莲之 , ,中通外直, ,香远益清, ,可远观而 。
予谓菊, ;
牡丹, ;
莲, 。
噫,菊之爱, 。
, ?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学习了宋代哲学大师周敦颐的《爱莲说》后你是否也开始喜欢莲花了呢,或者是更喜爱莲了呢?
那么,你现在想吟咏哪些关于莲的诗句,来表达对莲的喜爱呢?
生活中除了莲有象征意义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动植物也有着象征意义,请举例说说。
梅兰竹菊、白杨树、仙人掌、
骆驼刺、红树林等等。。。。
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些有寓意的植物,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
运用下面句式来回答:
例:我喜爱梅花,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
我喜爱 ,因为它是 , 。
中考模拟:
1、翻译下列句子(3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莲 , 的高尚品质。(2分)
3、结合文中内容分析本文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通达事理、不趋炎附势
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莲的高洁三个形象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突出中心。
延伸训练
题竹石
清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
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与《爱莲说》有什么相似之处?
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写出了竹的贞定,经得起各种磨难考验,俨然是个顶天立地、昂然不屈的烈士,令人望之生“敬” 。
作业:以你对梅、兰、竹、菊四君子的独特认识,试模仿《爱莲说》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赞梅傲霜斗雪的《梅赞》或论竹虚心刚直的《竹说》……




初二语文组 胡丹(共46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我们常把理想中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地方称作什么?
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为什么千百年来它一直吸引着人们,具有如此长久的魅力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随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踏上快乐的"桃源之旅"吧!
欣赏陈思思音乐视频“梦入桃花源”
陈思思的一首梦入桃花源把我们带入如梦似幻的桃源仙境。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优美的旋律一起欣赏桃花源“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 的美景。
介绍背景: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陶渊明,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
初读课文,正确朗读
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朱熹 语
读准下列字音: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黄发垂髫 tiáo
便要还家yāo 刘子骥 jì
诣太守yì
桃花源记
朗读
1、参考注释,四人一组翻译课文。作出批注,划出读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质疑。
你知道下面的词语和句子怎么翻译吗?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沿着、循着
作为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shù
繁多的样子
落花
鲜嫩美丽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
欲穷其林。

又,再
意动用法(以……为异)
感到惊奇、奇怪
很,非常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舍弃、放弃
……的样子
刚刚,仅
黄发: 指老人
垂髫:指小孩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交通: 交错相通
借代

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运输

tiáo
今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咸:都
要:通“邀”
乃:竟然
延:邀请
y
语:告诉
足:值得
具:详尽地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处处志之:作标记。
寻向所志:记号
寻向所志:找
寻病终 :不久
既出:已经
重点句:
花草鲜嫩而美丽,落花缤纷。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重点句: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重点句:
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作了记号。
没有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
7、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8、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四人一组归纳本文的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古今异义
1、缘溪行
2、芳草鲜美
3、说如此
4、阡陌交通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8、遂与外人间隔
9、各人复延至其家
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屋舍俨然
①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①寻向所志
②未果,寻病终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既出,得其船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古今异义
2、芳草鲜美
味道鲜美。
1、缘溪行
缘故、缘分。
3、说如此
这样。

鲜美
如此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沿,沿着。
鲜艳美丽。 
像这样。
古今异义
4、阡陌交通
交通运输的总称。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没有出路的地方。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交通
古义:
今义:
妻子,
绝境,
专指男子的配偶。
古义:
今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
古义:
今义:
无论
古义:
今义:
指妻子和儿女;
交错相通 
不用说、更不用说
古今异义
8、遂与外人间隔
隔断,隔开。 
7、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询问消息。
9、各人复延至其家
延长,延伸。
问讯
古义:
今义:
间隔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询问
距离
邀请。
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屋舍俨然
①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①寻向所志
②未果,寻病终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既出,得其船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放弃、舍弃,动词)
(房屋,名词)
(作标记,动词)
(标记、记号,名词)
(寻找,动词)
(随即、不久,副词)
(这、那)
(他的,代渔人的)
(作为)
(对,向)
(给)
文章结构:
以“桃源”为线索,小组成员分工讲述桃源故事。
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合作探究
探究桃源之"奇"
(1)入源经过奇。
(2)桃源中人奇。
(3)桃源消失奇。
感受桃源之"美"
景美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幽美
神秘
自然景色
生活坏境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祥和
好客
与世隔绝
与世无争
对外界生活不满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好奇
自云先世避秦时难,率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淳朴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文中的桃花
源是个什么
样的地方
桃花源是一个宁静安乐、虚无缥缈的理想社会。
桃花源是个朦胧飘忽的世界,
种种的神秘色彩, 表面上是描写桃花源的隐蔽, 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 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 , 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 , 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小结:
桃源情结
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衍化成为一种“桃源情结”。在你的积累中有无类似“桃源情结”的诗文片断?
鲁迅《社戏》中对平桥村的描写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沈从文《边城》         
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无人岛……
创意写作,打造“黄金景点”。
沈从文先生在散文《桃源与沅州》中曾这样写道:“全中国的读书人,大概从唐朝以来,命运中注定了应该读一篇《桃花源记》,因此把桃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人人皆知道那地方是武陵渔人发现的,有桃花夹岸,芳草鲜美,远客来到,乡下人就杀鸡温酒,表示欢迎……桃源洞离桃源县二十五里。从桃源县坐小船沿沅水上行,船到白马渡时,上南岸走去,忘路之远近乱走一阵,桃花源就在眼前了……桃源既是个有名地方,每年自然就有许多“风雅”人,心慕古桃源之名,二三月里携了《陶靖节集》与《诗韵集成》等参考资料和文房四宝,来到桃源县访幽探胜……”是否真有桃源我们姑且不论,现在假定湖南省桃源县为了发展地方经济要打旅游这张牌,请你为桃源县的古桃源洞写一则广告,招徕天下游客。
观看《中国水墨动画之桃花源记》
桃源印象
请同学们说自己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桃源印象
老师出示《桃花源记》的读后感。
老师出示《桃花源记》读后感
《桃花源记》让我们感受到了桃花源的宁静祥和之美。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衍化成为一种“桃源情结”。桃花源里人们那种鲜活的生命状态,简单而幸福的生命状态,一定让你羡慕不已,老师也有很多的感悟,在感受到这些简单而充满幸福的生命状态的时候,我们注意到,这些鲜活的生命状态只存在于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中,或者说只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梦境。读着这些充满灵性的文字,我们隐隐感到作家的一种深深的忧虑之情。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也有一种深深的忧虑之情。因为人性中最为本色美好的东西,最简单而朴素的向往已经随着时代的变动而悄悄流失。在今天这个日渐忙碌和功利的世界里,我们周围有着太多疲于奔命而日渐憔悴的面容。有着因太多对物质的渴望而堕落的灵魂。甚至包括我自己。沈从文先生在散文《桃源与沅州》中曾这样写道:“全中国的读书人,大概从唐朝以来,命运中注定了应该读一篇《桃花源记》,因此把桃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
感谢陶渊明,他那超脱的人生韵味,那洒落的生命境界,在于他为后人确立了一种新的理想人格。是他让我们看到滚滚红尘中还可以有这样的一种生活。还可以有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委任自然,任真自适。而这样的生命状态其实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本来就有的,只是我们在行走的路上不小心给弄丢了。
站在来路和去路的现实人生路口,我们是不是该不断地回望来路。去捡拾那些本来就存在于我们生命中的美好的东西。让我们的灵魂鲜活起来。
我期待大家每天都有灿烂的笑容。让我们的生命鲜活滋润地笔力于天地之间。让生命岁岁如花般绽放!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我心中的桃花源
云衢中学 初二(1)班 冯嘉燕
人人心中都要一个令人向往的梦,都要一个共同的梦——桃花源。
从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走出来,再进入一个梦一般的世外桃源。
如常一样回家后,只见一副描绘农村生活的画卷,即后便被它吸引住了,眼睛瞪了瞪,突然,画中似乎隐隐约约的光由内往外的闪烁着,我揉了揉眼睛,可是光还是一样闪呀闪。此时,我呆住了,因为此时似乎是电视机上反映的画面,简直是不可思议。然后,我走上了前,伸出手往画里放,呀!我的手不见了,即刻把手伸回出来,噢,还在。顿时,我好像茅塞顿开一样,终于明白了,先将上身探了探究竟,然后纵身一跳,似乎进入一个魔幻般的世界。突然整个身子轻飘飘的,飞快的在彩色般的世界隧道里旋转。哇!好美呀!我来到了一个和画卷一样的世界。
现在正值夏天,烈日当空,孩童们在小溪旁嬉戏,大人们正用竹杈抓捕鱼儿呢!身后正是 苏轼诗人曾游览过的赤壁山,巍峨挺拔。见身旁的小溪游荡在小溪河上,鱼儿似乎在推拉着小船前进。
忽然,来到一个小村庄里,桃花正开得茂盛,村庄上人来人往,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咦,那不是牛郎和织女吗?牛郎牵着牛儿,牛儿骑着两个孩童,我想,那一定是牛郎和织女的爱情结晶品,织女头上扎着花圈,甜蜜的牵着牛郎。我也似乎感觉到家的温馨。
田野上的农夫,原野上的牧童,在织布挑布的妇女,各个都忙得不可开交。
夕阳西下,不论农夫还是牧童都带着播种的喜悦回家。余晖散落在他们的身上,不时还吹来了阵阵凉风,带走了他们的一身疲劳。回家后,一桌子的饭菜,一口甘醇的美酒足以满足他们。
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美好的梦,是一个幻想,但,它是一个埋藏在心头的桃花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二十四课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云衢中学 谭慧雨
一、设计思想
《大道之行》是一篇简短但富含哲理的文言文,教学中以诵读、集体讨论为主。首先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朗读上加以指导,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能在合作中理解全文。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都是文言文,《大道之行》属于自读课文。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理解课文。
三、学情分析
首先是让学生明确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从中可以看到孔子是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其次这是一篇名文,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都能背诵,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所以应该让学生首先听读,然后再明确了朗读节奏后期读,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理解完课文后,能抓住重点词背诵出来。其次,学生已经进入初二年级了,对一些文言文的基本知识能掌握到,而且也懂得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所以可以让他们分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从而理解课文。而对文章的“大道”“大同”这些词语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所以教师可以适当点拨,不宜讲得太深,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内容和实质意义。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领会文章的内容,逐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大同”的思想意义,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情操。
五、重点难点
重点: 1、能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六、教学策略
1、诵读感悟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初步理解文章的意义。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让他们自主解决问题。
3、探究拓展法:提出问题,集体解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七、课前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初步朗读课文,收集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
教师教学准备:准备示范朗读录音、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干净整洁、学生分成10小组。
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大道之行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先考考你:我们都知道古人读书是读“四书”“五经”那你知道这些书的全名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礼记》的世界。
二、简介作者和《礼记》 请问同学们谁能把你的预习成果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汇报预习成果,老师补充。(写作背景)
三、诵读课文(一)初读师:请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朗读字音和朗读节奏。师:听完课文后,请同学们读准下列加点的字。(出示疑难字,请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听录音朗读。学生齐读,注意节奏和字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二)理解课文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对照课文下面的注解课文,把不懂的词和句子划出来,然后四人一小组讨论。(三)教师指导师:请各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做代表,把自己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答。师:请你归纳下列通假字和词类活用。1.通假字: 与:(举)推荐 矜:(鳏)老而无妻的人2.词类活用: 亲:以……为亲;子:以……为子(意动用法)外:从外面。(名词作状语)3、 重点句子的翻译。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实现的时候,天下都是公有的,高尚能干的人被选拔出来,社会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所以人们都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不只以自己的儿子为儿子。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寡、孤、独、残疾者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4、男有分,女有归。男的都有职务,女子都能有归宿。(四)问题探究1、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2、大同社会同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3、 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1、在当时看来:不满现实 向往美好2、在现在来说:激励人们 仍有意义3、能否实现?世外桃源 美好空想(五)拓展延伸“大同”是一个儒家的理想的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洪秀全领导了近代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康有为的大同梦、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林觉民的《与妻诀别书》、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六)想一想,议一议我们如今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如果不是,我们该如何努力? (七)背诵指导可试一试抓重点词句背诵法大道之行也, ,选 与 ,讲 修 。故人 , ,使 , , ,矜、 废疾者皆有所养,男 ,女 。货恶其弃于地也,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是故谋 , ,故 ,是谓大同。 学生积极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各小组自由发言。教师出示题目,学生回答。学生打开记忆的大门,自由论述。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背诵出来。
结束语:同学们,“大同”的社会是一个很美好的理想社会,几千年来很多仁人志士都为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虽然现在还没有实现,但是请相信只要我们有这个信念,并为此而努力,我们坚信这个梦想一定会实现的!
九、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
第一层 :总说——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权力、财物公有化 ) (选举民主化 ) (民俗民风讲诚信、求和平)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第二层:分说 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结语——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做,外户而不 闭
十、布置作业
你心目中的”大同“社会是怎样的?” (300字左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桃花源记》练习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练习。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
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上面语段出自 晋代 (朝代) 陶渊明 (作者)写的《 桃花源记 》,由本文流传下来的一个成语是 世外桃源 。
(2)、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
①缘溪行( 沿着 ) ②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 )
③芳草鲜美( 新鲜美丽 ) 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
(3).体会加线词的意思,选出相同的一组( B )
A.初极狭,才通人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 欲穷其林 欲与天公试比高
C、便舍船,从口人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D 渔人甚异之 或异二者之为
(4).翻译下列句子。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小孩,都开心快乐。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里的人问渔人现在到了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
(5).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
无人问津 怡然自乐
(6).如果请你根据上述语段为“桃花源”旅游开发公司写一篇广告词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几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唐代诗人张旭的诗给我们道出了桃花源的神秘和美丽。那里画山绣水,红树青山,桃花流水的美是一种仙境的美,它绚丽,又平淡,流动,又静谧。真是一个福地洞天。
(7)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二)想象创作,感悟文本。
“桃花源”,不仅在陶渊明的心里,在他的精神里。而更在每个人的心生根发芽,它是用心灵和精神酿造的一坛美酒,它是人们精神荒漠里的一种甘露,给人们心灵慰籍。
同学们,如果你在学习生活中感到困苦,在现实社会感到愤懑失望,那么学学陶渊明,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我心中的‘桃花源’”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杜甫诗三首》课堂教学实录
       云衢中学 陈光海 
《望岳》、《春望》一课时
《石壕吏》一课时
激活思维,导入新课  
师:解说词: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这些诗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多沉郁顿挫,自李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史诗”,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称为“诗圣”。
师:谁来说说老师讲的是哪一个人?  
生:杜甫    
师:说得好,现在我们来请大家来介绍这个不平凡的人物?谁来做解说?请把你的成果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1: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师:进得很详细,还有谁补充?  
生2;他的创作分为四个时期35岁前为第一时期,以后是三个时期。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师:两个同学的内容相互补充显得较完整。老师把他们的内容再归纳为如下,出示投影然后板书题目和作者    
师:打出写作背景,全班来快速来一遍。
生:岱(dài)眦(zì)等。
师:请大家划分节奏,然后请一个代表来读一读,并说说理由。
生:很流利地读出了节奏。理由这首是律诗,有些我是按“二一二”的读,有些是按内容分,特别是二、四、六押韵的要注意。  
师:分析得很准确。师生互动,把握朗读音准和节奏。请大家再读一遍,然后看看泰山有何物点?     
生:高大、美丽、险峻  
师:我们来看图片,看这位同学讲对了没有。出示投影
师:刚才这个学生讲对了。现在来看看作者观察的思路,进行朗读。  
生1:远看、近望、俯望
师:谁来补充?
生2:我觉得还有更近一点的?
师:讲得真好,哪是细望,说明大家的观察很细心。出示图片,然后 请学生翻译诗歌 内容,教师出示参考译文。
 
 
 师:这首诗,你觉得哪几句写得好?请说说你的理由?请大家讨论解决。  
生1:首联写得好,因为 它写出了泰山的雄伟
生2:我认为颈联写,鸟叫声让诗充满了情趣。 
生3.:我认为尾联写得好,它表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特别是尾联写得好,它激励了很多人追求成功。出示投影     师:小结《望岳》(出示课件)
    
师:如果说《望岳》是杜甫年轻时豪情壮志的表现,那么步入中年后他的诗歌风格发生了什么变呢?现在我们来学习《春望》板书题目
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生:回答
师:出示课件。现在大家来朗读这首诗
师:谁来把这些字读正确?
生:回答。
师:你能把握这首诗的朗读节奏吗?
生:朗读
师:朗读得很正确。
现在再请大家来读读,看看这回我们所有同学能不能把字音都读准,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一起来试试,好吗?  
全体:(朗读课文)  
师:大家觉得自己读得好不好?
生:还不错。  
师:为什么觉得自己读得还不错?  
生:字音读准了,节奏也把握了。  
师:你从这首诗歌中了解到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和想到了什么?
生1:看到:国都残破不堪,春天城里草木十分茂盛美丽的花儿 听到:鸟鸣
想到:家人  
师:很好。还有谁补充?  
生2:对时局的担忧。  
师:我们的同学讲得真好。出示课件。
师:请大家再朗读一遍,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现在哪个代表把你的答案说出来,让大家分享你的快乐。
生: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的社会壮况和忧国
思家之情。
师:大家说,他答得好不好啊?
生:好!  
师: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师:那位同学想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1: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这是类似通感。
生2: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这是借景抒情。
师:说得好,两位同学都讲得有道理,是我们的代表观点,对不对啊?
生:对!(鼓掌)  
师:拓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师:布置作业。    
【结语】  师:今天和大家的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
〈石壕吏〉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现在请打开课本,今天我们学习石壕吏。《板书石壕吏》
师:谁来说一说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生:回答 老师补充
师:请大家来朗读这首叙事诗
生: 朗读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的注解理清诗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2、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
师:谁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生:1、有吏夜捉人2、因为很多人都被抓走了,人们就躲起来,晚上才回来,所以官吏晚上才能抓到人。
师:答得很好。那么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老妇人的诉说中交代的几层意思?
生: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师:请你来概括老妇人和官吏的人物形象?
生:老妇人勇敢和善良,官吏凶狠
师:出示课件
师:哪么这首诗的作者想告诉我们一个他的态度是什么?谁来说说?
生:回答
师:出示主题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师:请大家合作讨论这个问题:文中题目是石壕吏,为什么重点写老妇人的回答,而写差吏的内容很少呢?
生1:这是作者采用衬托的手法?通过老妇人来突出差吏的凶狠。
生2:这是作者采用虚实相结合的手法。实际上是为了突出差吏的凶狠。
师:小结。这三首诗是在作者不同的人生经历中所作的,总体上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作者在诗风和诗情上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大家一定要细细品味,认真体会
师:布置作业。
【结语】  师:今天和大家的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短文两篇 陋室铭》练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翻译下面句子:
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
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
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
《短文两篇 陋室铭》答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翻译下面句子:
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2.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
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惟吾德馨。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D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
《短文两篇 爱莲说》练习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翻译下列句子(3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莲 , 的高尚品质。(2分)
3、结合文中内容分析本文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短文两篇 爱莲说》答案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翻译下列句子(3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单单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清水洗涤过却不显得娇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莲 通达事理、不趋炎附势 的高尚品质。(2分)
3、结合文中内容分析本文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答: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莲的高洁三个形象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突出中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备课素材
一、杜甫人生简介(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712-770)字子美。杜甫生于河南巩县。他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立功立言是这个家族的传统。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官修文馆学士。他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读书、壮游(35岁以前);
长安求职(35-44岁):天宝十四载(755)十月,44岁的杜甫才被任命为河西尉,后改右卫率府曹参军;
陷贼与为官(44-48岁):公元755年11月发生安史之乱,次年六月长安陷落,杜甫流亡,被判军俘获,次年四月,逃归凤翔肃宗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就因上疏营救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次年(759)七月,杜甫弃官,先往秦州(甘肃天水),十二月又往成都。
漂泊西南(48-59岁逝世):48岁-50岁在成都草堂,后又漂泊,53岁又回草堂,友人严武保举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次年严武突然去世,他到夔州住了近两年,写了很多诗。57岁乘船出峡,想回家乡。59岁冬天,死在由潭州到岳阳的一条船上。
二、朗读知识
1、读诗的三种境界
读得通顺
读出韵律
读出情感
2、近体诗——也称格律诗。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给全诗划分节奏:
岱宗/夫/如何 齐鲁/ 青/ 未了。
造化/ 钟/ 神秀,阴阳/ 割/ 昏晓。
荡胸/ 生/ 曾云,决眦/ 入/归鸟。
会当/ 凌/ 绝顶,一览/ 众山/ 小。
3、律诗的特点:
· 每句必须平仄相间,押平声韵。
· 首联可对可不对,颔联和颈联必须要对仗,尾联不对仗。如: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内容分析
望岳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不尽之意。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诗人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
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
春 望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州(今陕西富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里曾写道:“‘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据史载,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初期,自京畿、坊至于岐、陇都曾遭到叛军的侵扰,百姓惨遭杀戮。诗人家在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杜甫陷贼中八个月,大约写了二十来首诗,论深沉含蓄,当以此诗为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
石 壕 吏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老妇“致词”可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室中更无人”,隐去“老翁逾墙”一事,是不得已而言。“乳下孙”犹言孙子正在哺乳期间,故其母“未去”,意思是儿媳丧夫,本当改嫁,只因舍不得丢下孩子而仍留家中。“无完裙”,不止于说衣不蔽体,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河阳,这是当时官军退守的地方,她知道那里需要人,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这一矛盾也反映在《三吏》《三别》的其他五首诗中。仇兆鳌《杜诗详注》引张曰:“凡公此等诗,不专是刺。盖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故可已而不已者,则刺之;不得已而用者,则慰之哀之。”既刺而哀,这正是诗人思想矛盾所在。
这是一首古体诗,内容是叙事性的,但又带有抒彩,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处处感到有诗人在。结尾以“独与老翁别”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达了他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