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古诗三首 解读赏析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古诗三首 解读赏析课件(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4 14:5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古诗三首
课件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四时田园杂兴 ● 稚子弄冰 ● 村晚
引导
课前
同学们,谁来说说,在你眼中,童年是什么样的呢 (自由、天真、无忧无虑……)在同学们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是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罢,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现在,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乐趣。
任务
教学

了解
古诗

学习
赏析

字词
积累

知识
拓展
zhòu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yún

gēng
bàng
sāng
【宋】范成大
了解古诗
本诗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的田园诗。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 ),字至能 (《宋史》等误作“致能” ),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南宋名臣、文学家。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宛如乡村生活的长幅画卷。本篇是其中 的一首。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细致的描绘,热情地赞颂了农民紧张繁 忙的劳动生活。全诗语言通俗浅显,没有刻意追求的痕迹,文笔清新轻巧,流畅 自然,犹如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长卷,充溢着江南农村浓郁的乡土气息。
学习赏析
读一读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
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都各司其事。小孩子不懂得种田织布之事,却也学着大人在桑树阴下种瓜。
译文:
学习赏析
记一记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
注释:
耘田: 除草
绩麻: 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 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未解: 不懂
供: 从事,参加
傍: 靠近 阴: 树荫
学习赏析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这两句看起来很像电影的长镜头,一眼看到农家村庄家家户户忙碌的全景。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孩子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喜爱劳动,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这两句,就像将镜头拉近,近距离进行特色细节描写,写孩子们忙碌的身影和景象。
学习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
昼耘田
夜绩麻
未解供耕织
傍阴学种瓜
农事繁忙
孩子
热爱劳动
大人勤劳
儿童可爱
字词积累
gēng
bàng
sāng

zhòu
昼夜 白昼
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白天

yún
耕耘 耘田
在田里除草


1.把麻和棉搓捻成线
2.功业;成果
耕耘 耘田
耕种 农耕
用犁翻地松土


1.靠;靠近2.临近(指时间)3.依靠;依附
傍晚 依傍

1.桑树,叶子是蚕饲料,果穗为桑椹。2. 姓
扶桑 沧桑
耕田 耘田
字词积累
反义词
昼 夜
白昼 黑夜
近义词
昼 日
近义词
用犁翻松田土,泛指从事农作;或是可种植作物的田地。
在田间为农作物除草,是农业劳动的一种,多出现在古文中。
知识拓展
《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本诗只是其中一首,你还知道几首,课后读一读。
其九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步屧寻春有好怀,
雨馀蹄道水如杯。
随人黄犬搀前去,
走到溪边忽自回。
其二十五
新筑场泥镜面平,
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
一夜连枷响到明。
其四十四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宋】杨万里
zhēng
qìng
了解古诗
本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开禧二年卒,年八十,谥文节。《宋史》有传。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其诗自成一体,称“诚斋体”。有《诚斋集》一百三十三卷。
学习赏析
读一读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宋】杨万里
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铮。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美玉摔碎般的声音
译文:
学习赏析
记一记
注释:
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钲: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磬:四声 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宋】杨万里
学习赏析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对儿童玩冰的方式进行了描写。它的意思是说,清晨起来,儿童便从铜盆里取出夜间冻好的冰块,再用彩色丝线穿上当作银锣。
一块凉凉的冰有什么好玩的,更何况还是在天气寒冷的清晨,倒不如多睡会。但对于儿童来说,活泼、顽皮是他们的本性。以冰为锣,便是儿童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另外,诗中的儿童知道用“彩线”去穿成“银锣”,又凸显了儿童聪明精灵的一面。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学习赏析
全诗突出了一个“稚”字,稚气和童趣能够使得儿童充满了活力,这是在大人身上很难有的。所以才会引起诗人的注意,将这种童趣化为诗趣。
儿童手提“银锣” 敲边跑,发出了玉磬般美妙的声音。这里的“穿”字用得极其高妙,它不仅有在林间奔跑的意思,还有声音效果的意思。冰块忽然掉在地上,摔碎了,那声音就像美玉落地摔碎一样。我们都知道冰块又硬又脆,冬天的地面也被冻得很硬,冰块落地自然就很容易摔碎。但如果你知道了这种情况,你可能就不会去这么做了。反而是天真的儿童,不会管那么多,只顾高兴地玩耍。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学习赏析
稚子弄冰
色彩:金 彩 银
以冰为钲
自得其乐
天真活泼
童趣盎然
形态:盆
声音:
动作:脱 穿 敲
有色有声
穿林响
碎地声
有静有动


字词积累
破晓 知晓
1.天刚亮的时候
2.知道
3.使人知道
铜钲 钲歌
古代击乐器。青铜制,形似倒置铜钟,有长柄。用于行军。

1.古代击乐器。用石或玉制成,形如曲尺,悬于架上,用木槌击奏。单一的叫特磬,成套的叫编磬。
2.寺庙中拜佛时敲打的钵形响器。用铜制成。
编磬 击磬
qìng
zhēng
xiǎo


书写时要注意
钲也作铮,同音
注意书写 掌握字意
默写记忆 组词理解
知识拓展
从这首诗几个动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如“脱”字,形象传神地写出了孩子剜冰的样子,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这首诗中有哪些比喻,找一找?
把冰块比喻成“银钲”,把提着冰块敲比喻成“玉磬”,把冰块落地声比喻成“玻璃落地声”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知识拓展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描写儿童字句俯拾皆是,每每读来,总让人忍俊不禁。可见人们无忧无虑、轻松惬意的童年时光,以及成人后对童年时代的向往之情,从古至今都是相同的。
课后读一读描写儿童的诗,了解体会古代人的童年时光。
《所见》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小儿垂钓》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



村 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宋】雷震
bēi

了解古诗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从这首诗风格看,这首诗约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
雷震,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学习赏析
读一读
村 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宋】雷震
池塘四周长满了水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慢慢的朝家而去,拿着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译文:
学习赏析
记一记
村 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宋】雷震
注释:
陂:池塘的岸
衔:口里含着。此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浸:淹没
寒漪:带有凉意的水纹。漪,水波。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腔:曲调
信口:随口
学习赏析
以池塘为中心,往池塘中加入草、山影、日影,描绘出一幅色调鲜明的大景。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无忧无虑了…
诗的第一句先从池塘开始入笔,诗人连用了两个“满“字,写了草和池塘两种景物,充满着画面感,其实也已暗示了季节是在春末。第二句”山衔落日浸寒漪“用了两个绝妙的动词,一个”衔“字将太阳落入山间的景象写得颇为传神,可谓十分高明;而”浸“字有完全没入水中之意,有了青山和落日的加入,池塘就变得更加有趣和热闹了。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学习赏析
田间的牧童吹笛本来就是为图一乐,他不会正儿八经地吹,对他来说这本就是件很随性的事。这最后两句诗,看似信手拈来,但却字字珠玑,无一个表达闲适意思的词语,但读来却令人深切地感受到牧童的悠闲,可谓相当高明。
以前两句作为这幅画的大背景,后两句主人公出场了。为了写出牧童的悠闲情态,诗人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入手。视觉上这位牧童是横着坐在牛背上,可见他是调皮的。而牧童吹笛的诗作不少,但一般只写到吹笛的动作,很少有对笛声的详细描写,就算有也是写笛声优美。在这首诗中,诗人却不落俗套,写牧童的笛子吹得没有像样的腔调,其实这才是最真实的。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学习赏析
村晚

一幅
悠然恬静的乡村
晚景图
草 池塘
幽雅美丽
牧童
山 落日
横牛背
信口吹
无忧无虑

字词积累
陂塘 陂池
1.池塘
2.池塘的岸
3.山坡

涟漪 清漪
水波纹
bēi

陂(pō):陂陀,不平坦。
多音多意:
陂(pí):地名,如湖北黄陂。
注意区分和书写记忆
[陂]
连一连:
[寒漪]
[腔]
[信口]
曲调
池岸
随口
水中波纹
知识拓展
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
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
理解寒漪、 “浸”是什么意思?
指的是清凉的水面波纹,“浸”是倒映在水中的意思。
“牧童”是指什么人? “归去”是指去哪里?
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归去”是指去村里,回家。
知识拓展
在古诗里,很多诗人都喜欢描写“牧童”这一形象。在古代,牛是生产劳动中不可或缺的,也是孩童的忠实伴侣。牧童、短笛、老牛三者完美地组成了一幅乡村图画。牧童的形象纯朴率真,寄托着诗人对快乐童年的追忆,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几首有名的“牧童诗”吧!
《村行》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饭饱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唐】成彦雄
暧暧村烟暮,
牧童出深坞。
骑牛不顾人,
吹笛寻山去。
《牧童》
【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
吹笛风斜隔岸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
机关用尽不如君。
《牧童》
谢谢观看
品诗词意境 悟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