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姓名:李卫东
学科:历史
学校:花官镇初级中学
课题名称:辛亥革命
前课回顾:
上一课我们学习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尝试。他们的基本主张是什么?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孙中山(1866.11.12—1925.03.12),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1866年11月12日他出生于中国广东省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早年先后求学于檀香山、广州、香港,行医于澳门、广州,1894年6月,孙中山尝于《上李傅相书》中,提出多项改革建议,遭李鸿章断拒。失望之余,他于11月24日赴檀香山,创建革命组织——兴中会。
孙 中 山
一、前夜——革命党的成立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孙中山
檀香山
1894年
兴中会
性质
纲领
领导人
地点
时间
名称
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
日本
东京
1905年
中国同盟会
性质
革命
纲领
领导人
地点
成立
时间
名称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的统治,解除民族压迫;
建立民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
想一想:
我们如何认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呢?
三民主义
民族
民权
民生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建立民国
平均地权
名称 时间 地点 创建人 纲领(或誓言) 性质
兴中会 1894年 檀香山 孙中山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
政府。”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中国
同盟会 1905年 日本
东京 孙中山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建立民国,
平均地权。”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对比表:
二、高潮——辛亥革命
1、革命党发动的武装起义
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在广州发动反清武装起义。起义失败,七十二烈遇难。后人收殓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城郊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形势图
武昌起义后,各省响应,清政府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议一议
政治基础:武昌起义,各省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思想基础:三民主义的传播;
组织基础:宣布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袁世凯(1859年—1916年),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军阀的鼻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风云一时,叱咤中国政坛。
辛亥革命爆发后停泊在长江上的外国军舰增多
辛亥革命爆发后外国水兵在汉口租界构筑工事
袁世凯垂钓于洹水之上,貌似“隐居”,确仍遥控着北洋军
清宣统帝退位诏书
(1912年2月12日)
迎袁专使到达北京
袁世凯在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为什么能窃取革命的果实?
一是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绞杀;二是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
三、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
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辩一辩:
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大多数程度上达到了。
辛亥革命
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根本目的
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直接目标
成功的一面: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意义)
失败的一面: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1、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2、敢为人先、坚持不懈、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和斗争精神;
3、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4、勇于开拓创新、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断
追求民主、追求进步的精神;
……
辛亥革命留下的精神财富:
当前,两岸共同纪念孙中山,举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活动有何现实意义?
有利于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
想一想
?
有人认为:“历来的中国革命都是被帝国主义绞杀的”,结合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谈谈你的认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孙中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通过分析本课与前后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广泛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革命派倡导的民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
本课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本课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备
多媒体
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整理有关孙中山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单元我们学化的探索,先进的中国人纷纷提出自己的救国主张,上一课我们学习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尝试。他们的基本主张是什么?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2.在学生回答基础上继续发问:在失败面前,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有没有停止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3.多媒体播放《走向共和》视频,引导学生深思:对,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火烧过、刀砍过、列强分割过;抚摸着伤痕昂起头,吞咽下屈辱心如火。不屈不挠的中国人在失败面前并没有屈服,他们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投影课题。 1.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并回答:基本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结果:失败;原因:自身的软弱性、妥协性、反动势力的强大等。2.学生回答:没有。3.一边看《走向共和》视频,一边深思,进入新课学习。
二、前夜——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辛亥革命的领导人是孙中山,那么孙中山是怎样走上革命道路的呢?引导学生读课文导入框,投影孙中山早期的活动,使学生明确孙中山是怎样走上革命道路的。2.让学生看幻灯片《兴中会成立简表》,指出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革命纲领。3.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有人说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你同意这种观点吗?(教师补充: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同盟会成立的背景、过程及意义。(幻灯片显示中国同盟会成立情况)运用幻灯片解释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具体含义:“鞑虏”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满”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这也就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建立民国”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就是改革土地制度。因此,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适应当时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5.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进一步阐述和完善,也是同盟会革命纲领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二者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在当时他就是一面鲜明的民主革命的旗帜,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幻灯片显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关系及三民主义的具体含义)。那么我们如何评价“三民主义”呢?点拨:“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与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共同愿望。但“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以及试图在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解决土地问题,这些局限是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的体现,也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的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6.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提炼,用表格的形式比较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情况(幻灯片显示) 1.阅读导入框,观看投影,使学生明确孙中山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上书改革失败、决心革命救国。2.认真阅读教材,尤其是《兴中会会员在檀香山秘密宣誓的地方》图,观看幻灯片,总结。3.讨论思考,在教师讲解下,了解:兴中会把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革命纲领。这是在中国破天荒的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4.学生阅读教材,在教师引导得出正确答案:由于革命运动的不断深入,分散的、地方性的革命团体已经不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集中革命力量,有必要互相联合、共同斗争。于是,孙中山积极奔走,着手建立全国性的革命政党,于1905年8月联合主要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把《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刊物。同盟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5. 探究讨论,回答:三民主义在当时是一面鲜明的民主革命的旗帜,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6.自主学习、知识提炼,用表格的形式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情况。
三、高潮——辛亥革命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幻灯片显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指出: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旨在推翻清朝腐朽统治的起义,他们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毫不气馁。一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革命爆发了。2. 让我们一起回眸历史,看一看,1911年10月10日晚八点,武昌新军工程八营营房里发生了什么?多媒体播放《武昌起义》录像。3. 为什么武昌起义又称为“辛亥革命”?(简单解释广义与狭义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胜利,在全国产生了连锁反应,革命形势席卷全国。(出示幻灯片《武昌起义后形势图》)幻灯片显示清朝统治土崩瓦解的情况,加深学生理解。在一个多月里,共有14个省先后独立了,表明清政府的统治已陷入土崩瓦解的局面。建立全国性政府的时机成熟了。4. 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幻灯片显示)。组织学生讨论:中华民国的成立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幻灯片显示中华民国建立情况)5.辛亥革命胜利了,然而辛亥革命的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了,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情况?(幻灯片显示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情况)进而提问:袁世凯为什么能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呢? 1.了解黄花岗起义的情况,学习革命党人的不屈精神。2.观看录像,结合教材掌握武昌起义的情况。3.学生回答:武昌起义爆发在旧历的辛亥年,所以称为“辛亥革命”。看图找出独立的省名4.与老师共同归纳中华民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政治基础:武昌起义,各省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思想基础:三民主义的传播;组织基础:宣布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5.介绍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情况,分析原因:一是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绞杀;二是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
四、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幻灯片显示问题: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2. 指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去评价历史事件。指出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在大多数程度上达到,然后和学生一起归纳。(幻灯片总结)3.幻灯片显示孙中山临终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4.幻灯片显示辛亥革命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5.2011年两岸共同纪念孙中山,举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活动有何现实意义?(幻灯片显示) 1.学生各抒己见。2.学会用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去评价历史事件。理解掌握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之处。3.加深理解。4.接受思想熏陶,感悟升华。5.学以致用,掌握两岸共同纪念孙中山,举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活动的现实意义。(有利于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
课堂总结: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辛亥革命的成败当由历史来检验。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武昌起义浮雕充分说明,辛亥革命在中国发展历程中写下了重重一笔。领导这场革命的孙中山先生,他的丰功伟绩将昭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探索富民强国之路上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我们相信,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一定能够实现。同学们,我们一起努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指日可待!
什么?
拓展延伸
有人认为:“历来的中国革命都是被帝国主义绞杀的”,结合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谈谈你的认识。
板书设计
一、前夜——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兴中会成立
2、中国同盟会成立
二、高潮——辛亥革命
1、武昌起义
2、中华民国成立
三、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
教学探讨与反思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图画和形势图,提示或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习历史要注意对历史知识的的比较和联系。本课中的兴中会创立和中国同盟会建立,可指导学生制成简表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求较好的学习方法。
3、通过讲述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过程中革命性和软弱妥协性的表现,培养学生学会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辛亥革命的成败,培养和增强学生依据教材和学过的知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共45张PPT)
姓名:李卫东
学科:历史
学校:花官镇初级中学
课题名称:辛亥革命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内容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中国近代化探索中,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先后失败,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教法策略
学法推荐
二、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教法策略
学法推荐
1.知识目标:了解孙中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辛亥革命志士不屈的斗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
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本课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
教法策略
学法推荐
教学过程
课堂环境
史料
问题
视频
课堂效率
引导
讲解
合作
教材分析
教法策略
学法推荐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辛亥革命
结论
探 究
评价
升华
教材分析
教法策略
学法推荐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问题导学
感悟升华
拓展延伸
创建革命党
辛亥革命
辛亥成败
教材分析
教法策略
学法推荐
教学过程
前课回顾:
上一课我们学习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尝试。他们的基本主张是什么?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孙中山(1866.11.12—1925.03.12),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1866年11月12日他出生于中国广东省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早年先后求学于檀香山、广州、香港,行医于澳门、广州,1894年6月,孙中山尝于《上李傅相书》中,提出多项改革建议,遭李鸿章断拒。失望之余,他于11月24日赴檀香山,创建革命组织——兴中会。
孙 中 山
一、前夜——革命党的成立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孙中山
檀香山
1894年
兴中会
性质
纲领
领导人
地点
时间
名称
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
日本
东京
1905年
中国同盟会
性质
革命
纲领
领导人
地点
成立
时间
名称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的统治,解除民族压迫;
建立民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
想一想:
我们如何认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呢?
三民主义
民族
民权
民生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建立民国
平均地权
名称 时间 地点 创建人 纲领(或誓言) 性质
兴中会 1894年 檀香山 孙中山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
政府。”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中国
同盟会 1905年 日本
东京 孙中山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建立民国,
平均地权。”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对比表:
情境导入
问题导学
感悟升华
拓展延伸
创建革命党
辛亥革命
辛亥成败
教材分析
教法策略
学法推荐
教学过程
二、高潮——辛亥革命
1、革命党发动的武装起义
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在广州发动反清武装起义。起义失败,七十二烈遇难。后人收殓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城郊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形势图
武昌起义后,各省响应,清政府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议一议
政治基础:武昌起义,各省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思想基础:三民主义的传播;
组织基础:宣布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袁世凯(1859年—1916年),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军阀的鼻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风云一时,叱咤中国政坛。
辛亥革命爆发后停泊在长江上的外国军舰增多
辛亥革命爆发后外国水兵在汉口租界构筑工事
袁世凯垂钓于洹水之上,貌似“隐居”,确仍遥控着北洋军
清宣统帝退位诏书
(1912年2月12日)
迎袁专使到达北京
袁世凯在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为什么能窃取革命的果实?
一是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绞杀;二是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
情境导入
问题导学
感悟升华
拓展延伸
创建革命党
辛亥革命
辛亥成败
教材分析
教法策略
学法推荐
教学过程
三、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
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辩一辩:
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大多数程度上达到了。
辛亥革命
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根本目的
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直接目标
成功的一面: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意义)
失败的一面: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情境导入
问题导学
感悟升华
拓展延伸
创建革命党
辛亥革命
辛亥成败
教材分析
教法策略
学法推荐
教学过程
1、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2、敢为人先、坚持不懈、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和斗争精神;
3、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4、勇于开拓创新、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断
追求民主、追求进步的精神;
……
辛亥革命留下的精神财富:
当前,两岸共同纪念孙中山,举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活动有何现实意义?
有利于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
想一想
?
有人认为:“历来的中国革命都是被帝国主义绞杀的”,结合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谈谈你的认识。
辛亥革命
前夜
高潮
评价
创建革命党
辛亥革命
辛亥成败
板书设计
时间安排
8
辛亥成败
4
感悟升华
3
拓展延伸
5
10
情境导入
创建革命党
15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课件特色
感悟升华
形成见解
问题
史料
视频
走进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