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为什么隋唐会出现“盛世”?
如何评价隋炀帝?隋朝灭亡与其他朝代有何不同?
万艘龙舸绿丝间,
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
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
隋唐大运河
(一)“开皇之治”
581年,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登基为帝(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大兴城(今西安),励精图治、国力日强
589年,派遣杨广灭陈,结束南北分裂
(二)隋朝的各项建设
文帝
炀帝
①广设仓库
②兴建洛阳城
③开通大运河
壹 隋朝兴亡
从“天下第一仓”到“千年大运河”
含嘉仓:东门,从南第二十三行,从西第五窖含纳苏州通天二年租糙米白多一万三□□十五石。 ——含嘉仓仓窖出土的刻字砖
含嘉仓
河阳仓
经济重心
产粮大区
政治中心
炀帝
贯通南北
巩固统一
经济发展
过度徭役
滥用刑罚
激化矛盾
目的:运河网络把长江、黄河流域和今北京附近地区连成一体,从而以富足的南方供养都城长安、洛阳,并为北方边境提供战略保护。
结合P32【导读】【学思之窗】,分析大运河的利弊。
思考
古代《谥法》说,"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
思考
★说说你是如何评价隋炀帝?
暴君≠昏君(隋炀帝无德但有功)
隋炀帝三征高丽、兴修大运河,可见其有政治抱负,但在实现个人政治理想的道路上,却忽略的百姓的承受能力,是一个绝对的个人英雄主义者。
何谓暴君?暴君一定是昏君吗?
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辩证分析
(一)大唐盛世
李
世
民
李 渊
李
隆基
李
治
武则天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贞观遗风”
措施: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贰 唐朝的兴衰
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武则天废唐称帝,建国号为周。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618
755
690
措施: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唐进入鼎盛。
越瓷青瓷
盛世表现
农业
1.犁的改进:曲辕犁成型;
2.新型灌溉工具出现:筒车;
3.兴修水利,疏浚河道;
4.开辟荒田
手工业
1.丝织业得到发展,织锦技法高超;
2.陶瓷业有所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除此之外,唐三彩也是唐朝著名的瓷器;
3.造纸业有所发展,宣州、益州的纸都非常有名;
商业与交通
1.交通运输的发达,陆路、水路交通都很发达;
2.货币统一,从五铢钱到开元通宝;
3.市场发达,邸店、柜坊出现,坊市分明;
4.商人众多
城市
长安、洛阳出现
唐三彩
结合课本P33第3段和P34,概括唐朝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措施。
民族 政策 表现
突厥 战争 贞观初年,击败东突厥
设置机构 先后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回纥 归附 回纥南移归附唐
册封 册封首领为怀仁可汗
吐蕃 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
会盟 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
靺鞨 册封 封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二)唐与少数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怀柔远人,“天可汗”
在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则允许保留原有的奴隶制,允许在本地区或本民族内部有自主权,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羁縻府州制度。……这些羁縻府州的建署大多以各少数民族的部落为单位,不同于内地的以地理为划分,府州官不由朝廷派遣,多由其首领担任,实行世袭制,一般不征收赋税,他们只是定期向朝廷贡纳一定的财物。这样,唐政府于内地州府实行郡县制,在少数民族地区保留奴隶制度,这就构成了唐朝的“一国两制”。
——刘统《唐代羁縻府州研究》
中原地区:道-州-县
边族地区:羁縻都护府-都督府-州-县
★思考点: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前提)
②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政治保证)
③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推动作用)
1. 背景
2. 过程
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历时八年,763年被唐平定。
①政治腐败: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
②边疆危机: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
③军事失当:任用胡人担任节度使;兵力外重内轻。
(三)安史之乱:盛极而衰★
贰 唐朝的兴衰
节度使:掌握边镇武力的官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后来其权力扩大,不仅领兵,而且把持民政与财赋。节度使盘踞一方,在当时被称为藩镇。
文武将吏,擅自置署,贡赋不入平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
概括归纳藩镇设立对唐朝统治带来怎样的影响?
外重内轻
边镇兵:约49万
中央军:约9万
思考
序号 名称 设立时间 兵力/万人 作战方向
1 河西节度使 唐睿宗711年 7.3 突厥和吐蕃
2 河东节度使 唐玄宗712年 5.5 突厥
3 北庭节度使 唐玄宗712年 2 突厥
4 范阳节度使 唐玄宗713年 9.1 契丹
5 陇右节度使 唐玄宗714年 7.5 吐蕃
6 安西节度使 唐玄宗718年 2.4 西突厥
7 剑南节度使 唐玄宗719年 2.4 吐蕃
8 平卢节度使 唐玄宗719年 3.8 契丹
9 朔方节度使 唐玄宗721年 6.5 突厥
10 岭南节度使 唐玄宗733年 2.4 南方少数民族
唐前期节度使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前期藩镇的特点。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以下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前期藩镇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安史之乱后藩镇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前期藩镇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安史之乱后藩镇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1)特点:数量较少,设立时间较集中(多设于唐玄宗时期);藩镇兵力雄厚;在边疆重地设置,加强边防。
(2)遍布全国;数量多;类型多样;官员任免以朝廷任免为主;功能不一。
影响:各类藩镇相互制衡,维护唐朝统治;有利于中央平定地方叛乱,有利于边防;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部分藩镇缴纳赋税,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
贰 唐朝的兴衰
地区 天宝元年(742年)户数 元和年间(806-820年)户数 下降幅度/% 元和年间占全国户数比例/%
北方 3 736 652 866 887 76.9 36.5
南方 3 117 624 1 506 548 51.7 63.5
总计 6 854 276 2 373 435 65.4 --
以下为唐朝后期北方户口升降比较表
——摘编自王育民《论唐代南北方户口分布比重的消长》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变化趋势:南、北方户数都大幅度下降,但北方下降幅度高于南方。
变化原因: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带来政治动荡、经济破坏;北方人民大批南迁。
变化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南方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等。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由盛转衰。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两大集团不断争斗,朝政混乱。
牛李党争导致宦官权势增大,干预朝政。
政治腐败导致农民起义,黄巢起义给了唐朝致命一击。
黄巢起义将领朱温降唐后,篡位称帝,史称“后梁”,907年唐朝灭亡。
(四)黄巢起义:唐朝覆亡
唐朝节度使掌兵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唐末新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分裂格局
从藩镇到分裂进阶示意图
叁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历史趋势?
特点:
①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②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
③南方受战乱影响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上有一定的发展。
趋势: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趋势。
思考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文帝建隋
隋朝的“基础设施”建设:仓库、洛阳城、大运河
炀帝亡隋
大唐初建(唐高祖李渊)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武后称帝
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
民族关系:战争→设置机构、册封、和亲、会盟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藩镇割据
唐朝覆亡(黄巢起义、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朱温废唐自立)
隋朝
(581-618)
唐朝
(618-907)
五代十国(907-960)
课堂小结
盛唐经济
盛唐民族
盛唐
由盛转衰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 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 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 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 太宗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