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插秧歌
作者:郑樵 宋
漠漠兮水田,袅袅兮轻烟。 布谷啼兮人比肩,纵横兮陌阡。
课堂拓展
《插秧歌》
手把青禾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南宋】杨万里
插秧歌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感受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动场景。
2、展开想象,走进古诗描摹的场景,品鉴诗歌中的“逻辑悖论”所带来的审美价值。
3、鉴赏表现劳动生活的古代诗歌,专题研讨“劳动的崇高与美丽”,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鉴赏诗歌中刹那间的意趣美,提升审美能力。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作者介绍
清新自然——杨万里
头脑风暴
请说说学过的杨万里的诗: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
枝头花落未成荫。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闲居初夏午睡起》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探究背景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正音朗读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móu)蓑(suō)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jiǎ)。
唤渠朝(zhāo)餐歇半霎(shà),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shì)未匝(zā),照管鹅儿与雏鸭。
一词多义
照管鹅儿与雏鸭( )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
连词,和
同“欤”,语气词
动词,给
古今异义
唤渠朝餐歇半霎
古义: 。
今义:人工开凿的水道。
他
育苗
抛秧
插秧
施肥、杀虫
放水(补水)
收获
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抛秧接秧图
拔秧插秧图
雨中插秧图
呼唤早餐图
农夫应答图
全诗围绕一个什么字来描绘的?如果要你给诗歌加一个“诗眼”,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首联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
颔联通过环境描写衬托插秧之“忙”。
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给紧张忙碌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尾联勾勒出了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忙碌的农人形象。
忙
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知识拓展:炼字类题目答题思路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思考:尝试将上一题答案改为这种思路模式。
示例:“抛”“接”“拔”“插”等字均为插秧时的一系列动作。(解释含义)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描述景象)“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表现劳动人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点明效果)
高考题链接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软”为“柔和”“柔软”之意,“涌”为“涌出”“涌现”之意。(解释含义)“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描述景象\点明效果)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思考:本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值此农忙季节,偏又遇到阴雨连绵,这使得本来就紧张繁忙的插秧劳动更增添了几分艰辛。诗人才把这个“龙口夺食”的场面,与一场紧张激烈的战斗联系起来,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他们头上戴的斗笠比作头盔,把身上披的蓑衣比作铁甲。头盔和铁甲都是战士打仗必备的装束,如此比喻,也就将插秧的情景比作了战斗场景,突出了劳动的紧张气氛。诗人以一种貌似轻松的笔调言之,实际上饱含苦涩意味,表现了农民的艰辛。
此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有人认为“游离诗外”了,你怎么看?
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有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
所以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如何理解这里的“只不答”,从这四句能看出劳动人民怎样的品质?
老妪(老翁)招呼农夫一家老小休息一会儿,并且说趁着这个时间,赶快吃早饭。“低头折腰只不答”是大儿(一家人)的反应:他(们)依然低头弯腰的忙活着,连抬头说句话的功夫也没有。这里“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歇”或者不“歇”。事实上,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们不能“歇半霎”的原因: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再说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呢?他们手里的活不能停下,而且还叮嘱老妪(老翁) :你先去回家照看一下家鹅和雏鸡。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顺手拈来,实则精当自然,妙不可言。它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唐宋诗》:“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
本诗鲜明的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尝试归纳“诚斋体”的主要特点。可以从诗的内容、形式、语言特点等角度入手。
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
从语言形式来说,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
从感情来看,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
思考: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有什么不同?
《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
试分析《芣苢》《插秧歌》在表现手法上、思想主旨上的差异。
表现手法上:
①《芣苢》一诗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直接把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②《插秧歌》一诗运用白描、环境烘托、比喻等手法,描写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
思想主旨上:
①《芣苢》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远古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精神状态,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代人的生活理念:没有战争、暴政、苛捐杂税,内心安宁平静,生活上能够丰衣足食。②《插秧歌》这首诗是诗人没有像晚唐诗人李绅那样抱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同情去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也不像范成大那样具体深刻地揭露残酷剥削,同情农民疾苦,而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表现劳动场面,其间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课后思考,思想延伸
中华民族有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读了这首诗歌,谈谈你对劳动有怎样的认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又该树立怎样的劳动观呢?
无论是欢愉的劳动场面,还是劳动者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都表明,劳动从来都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如果只关注生活的质量,不关注生活质量的来源,就会脱离生活实际,走进空虚和腐朽没落。关注生活中的劳动者,才能真正认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正是一位位普通而伟大的劳动者,创造了生活的物质条件,开拓了生活的智慧空间,让我们能够幸福生活。
在新的时代,劳动的领域愈发宽广。袁隆平辛勤育种,张秉贵热心服务群众,钟扬探求生命的边界,这些都是劳动者杰出的代表。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有无数的大国工匠在精磨手艺,有无数的科研工作者在深度探索,有无数的小人物在敬业奉献。所有这些劳动者,支撑起了我们这个时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小儿拔秧大儿。
笠是兜鍪蓑是,雨从头上湿到。
唤渠朝餐歇半,低头折腰只不。
秧根未牢莳未,照管鹅儿与雏。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小儿拔秧大。
笠是兜鍪蓑,雨从头上湿。
唤渠朝餐歇,低头折腰只。
秧根未牢莳,照管鹅儿与。
《插秧歌》
田夫抛秧,小儿拔秧。
笠是兜鍪,雨从头上。
唤渠朝餐,低头折腰。
秧根未牢,照管鹅儿。
《插秧歌》
田夫抛,小儿拔。
笠是兜,雨从头。
唤渠朝,低头折。
秧根未,照管鹅。
《插秧歌》
田夫,小儿。
笠是,雨从。
唤渠,低头。
秧根,照管。
《插秧歌》
田,小。
笠,雨。
唤,低。
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