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8《大卫·科波菲尔》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8《大卫·科波菲尔》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3 09:34: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价值导向 关键能力 必备知识
单元总体 了解若干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风貌,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增强文化理解力。 联系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理解小说所展现的社会生活和人的心灵世界,把握经典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从主题内容、叙事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入手,把握作品的艺术成就,深化对小说这一体裁的认识,提升小说鉴赏的能力。 尝试写作小小说,提高文学写作技巧。 熟悉作家生平及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样式。 掌握“扁平人物”“圆形人物”“冰山理论”“心灵辩证法”等小说创作理论知识。
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理解狄更斯揭恶扬善的精神追求,思考小说的道德教育价值。 通过选择不同叙述视角,体会小说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带来的独特艺术效果,感知作者选择第一人称叙述的深刻原因。 概括米考伯夫妇的性格特点,体会狄更斯善用艺术夸张来塑造人物的手法,思考“扁平人物”的艺术价值。 梳理大卫·科波菲尔的成长经历,借助其视角感知小说展现的极近真实的社会图景。 了解19世纪英国的社会矛盾与狄更斯的成长经历。 了解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的艺术特征及其“扁平人物”的写作技巧。
9.《复活》(节选) 体会托尔斯泰对人生、人性的思考,对人类道德与人生价值的不断追求,学习联系社会现实,就人性与道德展开深入探讨。 通过选择舞台镜头,感知细节描写的魅力,体会小说细节中蕴藏的深刻力量。 通过细节,揣摩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内心,尤其是体会聂赫留朵夫心灵的变化。 通过梳理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原型和形象发展,体会托尔斯泰寄寓的人性理想。 了解托尔斯泰文学创作的各个阶段与他生活经历联系。 了解19世纪沙皇俄国的社会现实。 了解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
10.《老人与海》 领会“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深刻内涵,联系生活,在自我反思中习得小说中凝结的人生智慧。 通过赏析老人五次击退鲨鱼的场景,体会海明威小说叙事的渲染和克制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比鉴赏和自主提问,把握圣地哥亚的人物形象特点和塑造手法,阐释“硬汉”的精神价值和对当下的智性启示。 了解海明威多次参战的经历和二战后美国的社会面貌。 感知海明威的语言风格,了解“冰山理论”的概念。
11.《百年孤独》 理解马尔克斯借助魔幻手法来表现现实的创作目的,理解小说中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下不同类型的孤独情感。 通过梳理马孔多的变化,探索小说深刻的内涵。 通过模拟采访,探究马尔克斯采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写作的深层原因。 结合小说中的具体描写,归纳出布恩迪作为典型人物的代表性。 了解拉丁美洲的相关历史与布恩迪亚的现实原型故事。 了解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流变和传承。
表达与交流 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小说元素,艺术化地表现生活,形成个性化的思想认识和审美感受。 运用学得的小说创作知识,借助教师提供的支架创作一篇小小说。 通过创作提高交流会和合作编辑班级小小说特刊,进一步文学写作技巧。 把握四部经典小说独特的文学艺术技巧。 了解文学艺术手法的传承与创新。
《大卫·科波菲尔》
教学目标
熟悉作者作品的基本信息,了解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的艺术特征。
把握小说的情节,学习通过语言、动作、肖像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分析大卫·科波菲尔、米考伯等人物形象,体会狄更斯善用艺术夸张来塑造人物的手法。
分析文中环境的作用,以此为切入点了解时代风貌。
教学重难点
分析大卫·科波菲尔、米考伯等人物形象,体会狄更斯善用艺术夸张来塑造人物的手法并学习这种手法写作。
了解社会历史风貌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
一个作家的成长史,一幅人生变迁的图景。
作家作品
1. 作家
狄更斯(1812.2.7—1870.6.9),英国著名小说家,19世纪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朴次茅斯的波特西地区。父亲是海军中的小职员,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入校求学。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5岁以后,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
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作品介绍
狄更斯一生写作了百余篇短篇小说,几十篇中篇小说,15部长篇小说,还有大量散文、特写、游记、剧本、演讲、书信等。成就最高的是他的长篇小说,他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842年以前):《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老古玩店》《巴纳比·拉齐》
第二时期(1842—1858):《马丁·朱述尔维特》《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代》《小杜丽》
第三阶段(1858—逝世):《双城记》《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艾德温·德鲁德的秘密》
创作背景
不幸的童年:狄更斯出身于社会底层,祖父、祖母都长期在克鲁勋爵府当佣人。父亲约翰是海军军需处职员,在狄更斯十二岁那年,因负债无力偿还,带着全家住进了马夏尔西债务人监狱。当时狄更斯在泰晤士河畔的华伦黑鞋油作坊当童工,比他大两岁的姐姐范妮在皇家音乐学院学习,全家人中只有他俩没有在狱中居住。1848年,范妮因患肺结核早逝,她的死使狄更斯非常悲伤,因为在众多兄弟姐妹中,只有他俩在才能、志趣上十分接近。范妮死后,狄更斯写下一篇七千字的回忆文章,记录他俩一起度过的充满艰辛的童年。狄更斯去世后,他的好友福斯特在《狄更斯传》中首次向公众披露了狄更斯的早年生活;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不少地方就取材于作者亲历的生活(但又并非生活实录)。
冷酷的社会:19世纪50年代的英国社会,完成了工业革命,特别是机器的普遍使用和国内外铁路建设事业的大发展,直接推动了十九世纪50--60年代英国工业的迅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资产阶级的贪欲和冷醋,剥削和压迫成为了普遍的社会现实。
三.文学常识
1.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特指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称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早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斯丹达尔和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人。《红与黑》标志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狄更斯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还有巴尔扎克、福楼拜、勃朗特姐妹、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马克·吐温、易卜生等
2.自传体小说
自传体小说是传记体小说的一种,是从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角度写成的一种传记体小说。这种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它一方面不同于一般的自传和回忆录,另一方面又必须以作者或自述主人公为原型。
比如,卢梭的《忏悔录》、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自传是传记的一种,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为主。从写作的对象上来讲,自传体作文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只不过这个人物是自己,写人的手法在此都可以应用。
四.选文梳理
(一)情节
“在我所有的著作中,我最喜爱的是这一部。像许多偏爱的父母一样,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选文前情(童年)
大卫·科波菲尔尚未来到人间,父亲就已去世,他在母亲克莱拉及女仆佩格蒂的照管下长大,她们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他身上,这段日子过得平静而愉快。
天真无知、不知世事险恶的克莱拉被冷酷阴险的谋得斯通先生哄骗,改嫁给他。继父谋得斯通凶狠贪婪,他把大卫看作累赘,婚前就把大卫送到佩格蒂的哥哥家里。
佩格蒂先生是个正直善良的渔民,住在雅茅斯海边一座用破船改成的小屋里,与收养的一对孤儿(他姐姐的女儿艾米丽和他哥哥的儿子哈姆)相依为命,他同时照顾着曾经的合伙人的孀妻古米治太太。大卫和他们一起过着清苦和睦的生活。
当大卫从海边回到家后,他的生活就陷入无底深渊之中。谋得斯通姐弟俩常虐待、责打他,并且剥夺了他母亲的自由以及母亲对他的关怀和爱抚。后来大卫被送到了一所男子寄宿学校萨伦学堂,受到了更加严重的凌辱与责难,在那里结识了斯蒂福思、特雷德尔等人。
母亲去世后,继父谋得斯通霸占了科波菲尔家的财产,把不足10岁的大卫送去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洗刷酒瓶的童工,让他过着不能温饱的生活,他租住在米考伯家。
复述选文情节
划分层次
(1)按情节划分:
序幕(1-5段):“我”来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开端(6-23段):米考伯先生邀请“我”做他的房客。
发展(24-44段):米考伯一家被人催债,靠典当度日。
高潮(45-51段):米考伯一家入住监狱。
结局(52-54段):“我”有了新的住所,米考伯先生度过最危急的关头;多年后回顾这一段经历,“我”收获了丰富的人生感悟。
(2)依据“我”的行踪顺序划分:
第一层(1-23):“我”到货行做童工。
第二层(24-44):“我”入住米考伯家。
第三层(44-54):“我”搬离米考伯家
情节结构相关问题
(1)简要叙述米考伯一家的大体情况以及与大卫的关系。 
明确:米考伯先生是个小职员,家里子女很多,生活十分艰难。这位先生满脑子都是发财致富的计划,可是无论他干什么活儿,却总是失败。他欠的债越来越多,最后终于全家住进了负债人监狱。大卫做童工挣的钱根本连肚子也填不饱,但他觉得米考伯一家比他更惨,所以他对这一家人非常同情。这时大卫才10岁,却整天为他们操心、想办法、奔波,他和米考伯夫妇之间结下了极其深厚的友谊。
(2)“我”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的生活如何?
明确:①收入有限,生活困顿,生活环境极度恶劣。“我”每周只有六七先令的工资,这是“我”全部的生活来源,如果忍不住买了点心铺门口摆着的半价出售的陈糕点,那么午餐就只能买个小面包卷或一小块布丁充饥。
②内心孤独,充满痛苦。在“我”窘困的生活中,“从来没有人给过我任何劝告、建议、鼓励、安慰、帮助和支持”,“我”内心的痛苦无处倾诉,只能千方百计地默默忍受。
(3)为什么说星期六晚上,是“我”最高兴的时候  
明确:①周六晚上是发放工资的时候,对于生活窘迫、自食其力的“我”来说,这笔微薄的薪水相当令人激动。此刻的“我”物质相对富足;
②周六晚上回家后,米考伯太太往往对“我”诉说起最伤心的知心来,“我”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是被当做朋友的。此刻的“我”精神上是富足的。
③周六晚上回家比平时早,我的时间相对自由,我可以进店铺看看,琢磨一下这笔工资可以买些什么,此刻的“我”时间上也是富足的。
(4)小说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情节的
明确:以“我”的所见所闻为主要线索,展开情节。
节选部分,米考伯一家的遭遇是“我”搬去他家之后展现出来的,“我”是小说的线索。
(5)文中昆宁先生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昆宁先生是“我”的雇主。
②推动情节发展,通过昆宁先生,“我”认识了米考伯一家,进而展开情节。
人物
米考伯
肖像描写
第6段: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古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双已褪色的大穗子,他的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我后来发现,这只是用作装饰的,因为他难得用来看东西,即使他用来看了,也是什么都看不见的。
批注分享:“衣服破旧”,分明经济拮据,可“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这又分明是想装得很气派、很讲究,一副英国上流社会绅士的派头。装门面、装体面、装文雅、装气派,真是特别能装!但破旧的衣服、褪色的大穗子又透着打肿脸充胖子,装得很是力不从心。总之,这样的衣着打扮反映了人物爱慕虚荣的心理。
肖像描写,通过对他体型、头及脸的描写,突出了他长相滑稽的特点;通过对手杖与眼镜的描写,突出了他生活贫困却极力掩饰,体现了他爱慕虚荣、喜欢讲排场的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
第16段:“我的印象是,”米考伯先生说,“你在这个大都市的游历还不够广,要想穿过这座迷宫似的现代巴比伦,前往城市路,似乎还有困难---简而言之,”说到这儿,米考伯又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你也许会迷路---为此,今天晚上我将乐于前来,以便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米考伯先生详细给我介绍地址,设身处地地替“我”着想,多次“露出亲密的样子”。
写出米考伯先生的善良;“又带着先前那种文雅的气派”写出了他爱慕虚荣、不切实际的性格特点。说话中带着上等人屈尊俯就以及喜欢卖弄学问的那种迂腐的味道。
第34段:米考伯先生就泣不成声,可是到了快结束时,他竟又唱起“杰克爱的是他可爱的南”来。我曾见他回家吃晚饭时,泪如泉涌,口口声声说,现在除了进监狱,再也没有别的路了;可是到了上床睡觉时,他又算计起来,有朝一日,时来运转(这是他的一句口头禅),给房子装上凸肚窗得花多少钱。米考伯太太跟他丈夫完全一样。(盲目乐观)
批注分享:绝境中总能眺望希望,困厄里总想好运不请自来,米考伯的这份乐观可有点儿盲目。光盼着“有朝一日,时来运转”,时机不来、运势不转怎么办?等、靠、要?还是自己去努力争取?口头禅属习惯性语言,最能暴露人的心曲。借口头禅刻画人物,是作家的常用技巧。别里科夫的口头禅“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就在小说里出现了多次,凸显了他胆小怕事,恐惧变革的特点。米考伯的这句也显示了他耽于幻想的特点。
动作描写
第21段:他便戴上帽子,腋下夹着手杖,腰杆儿笔挺地走出来。离开账房后,他还哼起了一只曲子。
批注分享:一个有着英国绅士派头、神气十足、曲不离口的乐天派,立时浮现在眼前。这哪里像一个债台高筑、一贫如洗的人呢?
第32段:“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来(这是有一次他太太大声尖叫起来我才知道的)。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
当陷入困境,债主上门逼债时,他会愁眉苦脸,甚至声泪俱下,拿着刮胡刀要往脖子上抹,想一走了之,而债主一走,顷刻之间将皮鞋擦得锃亮,显示出米考伯先生窘迫尴尬的生活处境,又突出了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
小结: 米考伯先生是一个滑稽可笑、爱慕虚荣、迂腐、喜好挥霍、盲目乐观的英国下层小人物的形象。但他贫穷却不甘落魄,寒酸却不失体面,处境困难却不忘真诚待人,命运悲惨却又乐观开朗的“末代绅士”。
米考伯夫人
外貌描写
第24段: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消瘦、憔悴的女人,一点儿也不年轻了。
形象:通过外貌描写,写出了米考伯太太目前生活的不尽人意。
语言描写
a.第26段“我结婚以前,”米考伯太太带着双胞胎和其他人领我上楼看房间,坐下来喘口气说,“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不过,既然米考伯先生有困难,所有个人情感上的好恶,也就只好让步了。”
b.第28段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几乎要把我们给压垮了。”米考伯太太说,“到底是否能让他渡过这些难关,我不知道。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这两个字眼是什么意思。不过经验能让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时常说的那样。
侧面描写
第32段:朝街的大门正中,全让一块大铜牌给挡住了,牌上刻有“米考伯太太青年女子寄宿学舍”的字样,可是我从来没有发现有什么青年女子在这一带上学,没有见到有什么青年女子来过这儿,或者打算来这儿,也没见过米考伯太太为接待什么青年女子做过任何准备。
形象:表象与实际不一致,表现了米考伯太太的能力低下和不务实的思想态度。
小结:作者通过对米考伯太太语言、外貌以及侧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善解人意、爱慕虚荣、能力低下与不务实际的人物形象。
思考探究:作者对米考伯夫妇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一方面,对米考伯一家的遭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对米考伯夫妇的盲目乐观、爱慕虚荣等思想态度给予善意的批评,并加以幽默的讽刺。
(1) 赋予人物盲目乐观的精神
米考伯太太的每一次出场都是一部滑稽剧:将娘家的富裕天天挂在嘴边,她的“娘家人”却一直没有出现过,用典当生活用具的钱大吃大喝;米考伯先生遇到债主逼债时,甚至拿着刮胡刀要往脖子上抹,但债主一走顷刻有说有笑,信奉说法“有朝一日,时来运转”。
(2) 让现实形成强烈反差的喜剧色彩
米考伯夫妇在贫穷和债务的苦孩子备受折磨,命运悲惨又滑稽,在他因欠债而被关进监狱后,他曾告诫大卫:“一个人要是每年收入二十镑,花掉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那他会过得很快活,但要是他花掉二十镑一先令,那他就惨了。”就在他刚经历过这样沉痛的忏悔后,他又马上向大卫借了一先令买酒喝,并又变得高兴起来。
“我”
(1)大卫遇到了哪些人?经历了哪些事?这一切对他的成长会有哪些影响?
明确:①大卫遇到了昆宁先生,在他那里做了童工,这段经历会让他一辈子都觉得屈辱和不堪,给他的人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
②大卫遇到了米考伯夫妇,这一家人给了他充分的信任,成为忘年交,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让大卫变成了一个善良、仁慈、热情的人;
③大卫遇到了来自济贫院的女仆克莉基特,这使他在日后关爱孤儿,并逐步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最终成为一个作家。
(2)“我”当童工以后,结识米考伯一家的过程中我有什么成长变化吗?
明确:①初到货行:充满抵触,感到屈辱
②在货行开始工作:内心孤独,默默忍受痛苦
③工作受到肯定:渴望得到建议、鼓励、帮助
④米考伯先生遇到困难:同情,痛苦加深
⑤每周六晚上:高兴,感到精神富足
⑥搬家后:放下重压,平淡接受生活
(3)从“我”的成长变化看出“我”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①“我”善良、真诚、富有同情心。对处于困境中的米考伯夫妇感到同情,愿意听米考伯太太的诉苦,愿意掏出自己的工资来帮助米考伯夫妇;乐于被米考伯太太指使去帮忙典当餐具;前去探视监狱中的米考伯先生,并租了附近的房子和他们共患难。
②“我”积极进取,努力坚强。做童工虽然辛苦,但是都坚持下来了,并将这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撰写成文,创造出自己想象的世界。
4.“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对于狄更斯塑造人物的艺术夸张,评论家褒贬不一。英国诗人艾略特认为,狄更斯塑造的人物“比人们本身更为深刻”;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却认为,狄更斯的人物几乎全是扁平的,“扁平人物在自身成就上是无法与圆形人物匹敌的”。你觉得作家塑造的“扁平人物”是真实的吗?塑造“扁平人物”有意义吗?你是如何看待“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分类与价值的?请结合具体的人物形象谈谈你的看法。
英国现代小说家、批评家福斯特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两类:“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是“基于某一种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的”,性格简单、静止;
圆形人物——更类似于现实中的人,性格复杂且变化发展。
作业:
1.结合身边事例,你是如何看待米考伯这类人的呢?请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与思考,字数300字左右。
2.这部作品带有“自传”性质,主人公“大卫”与狄更斯本人的生平有着相似之处,请你课后查阅资料,列表对比二者的相似之处。
3.除了米考伯先生以外,小说中还有许多人物,请阅读原著,任选一人物来进行分析。字数300字左右。
环境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具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与自然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指的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作用:
从社会背景本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节令,交待时代背景,暗示社会环境。
鲁迅的《孔乙己》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
鲁镇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两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年前的事,每碗要涨到十文……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么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对咸亨酒店的介绍,是为了交代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个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与人之间冷酷的关系。作者刻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从自然环境本身:渲染气氛,突出……环境特点,营造……意境,奠定情感基调。
例如“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哀的气氛,衬托出人们悼念周总理的极其沉痛的心情。
另外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而鲁迅《药》一文结尾一段:时令虽已是清明,然而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叠叠”的丛冢;这里没有生机,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而且“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这里借助环境描写渲染出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
(3)从人物角度:
①心情暗示 体现人物内心活动
法国短篇小说大王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两处景物描写。
A、 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B、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而赛岛了。
第一处环境描写是在菲利普一家怀着发财梦去旅游时,那时他们收到于勒发财的信,菲利普的二女儿也因此结了婚,一家人高兴出游,那时的海面在他们眼中美的如“绿色大理石桌面”。可见一家人的心情多么愉快。但出乎预料的是,他们在旅游的船上却遇到了破产后沦落为水手的于勒,他们一家发财的梦想破灭了,所以,他们旅游的目的地在他们眼中却成了“紫色的阴影”,不着一字,却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菲利普一家失望、沮丧的心情。
②烘托或反衬人物形象
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中,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清国留学生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态:
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却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那一群扭捏作态的“清国留学生”与那美丽的樱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啊!对比之余,不能不使读者感到“清国留学生”令人作呕的丑态跃然纸上。
(4)从情节角度: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曹操煮酒论英雄》中“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一句,因为天气的变化,引出了对“龙”的评论,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另如《边城》中写道:“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情窦初开的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翠翠渴望爱情而还没有着落,有孤单失落之感。这时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顾不上她,杜鹃叫个不息,泥土、草木、各种甲虫类气味,生意人的杂乱声音,更增添了翠翠内心的纷乱和孤独之感,因此她“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这里的环境描写成为人物心里活动的契机并映衬着人物的心情,还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5)从主题角度:揭示、暗示或升华文章的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当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拉车挣钱;当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在雨中挣钱。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勤劳的本性,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悲惨的主题。
当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
(6)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赏析第二段(货行)环境描写,思考作者想借此向我们传达什么信息?
第2段: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有个自用的小码头和码头相连,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一片泥。这座房子真正是老鼠横行的地方。它那些镶有护墙板的房间,我敢说,经过上百年的尘污烟熏,已经分辨不出是什么颜色了;它的地板和楼梯都已腐烂;地下室里,成群的灰色大老鼠东奔西窜,吱吱乱叫;这儿到处是污垢和腐臭:凡此种种,在我的心里,已不是多年前的事,而是此时此刻眼前的情景了。
明确:①运用了自然环境描写,工作的房子里老鼠横行,就连地板和楼梯都已潮湿至腐烂,体现了货行环境的恶劣:外部狭窄、泥泞;内部破败不堪,腐臭难闻。
②既交代了“我”当时工作的地方环境恶劣,让人心生同情;又衬托了人物当时灰暗的心境。
③展现了当时英国的社会风貌,资本家为了雇佣更加廉价的劳动力而大量使用童工,在残酷剥削下,许多童工贫病交加甚至过早夭折,无不揭露了盛世下的阴暗面,批驳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味追逐私利而不顾道德底线和法度情理的丑恶行径,体现了作者对英国童工制度的指责,严重侵犯了人权,不合人道。
④也暗示了英国社会想要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要采取适当措施,解决问题并改进现有制度。社会差异的悬殊导致的尖锐社会矛盾呼唤着对制度内人性弊病的改革,社会问题的日益显现昭示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表现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
2.对米考伯住宅的描写
第24段: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部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
明确:a.“破破烂烂”、“全部空空”突出了米考伯先生一家生活的窘境。
b.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米考伯先生被追债与入狱做铺垫。
c.也从侧面突出了米考伯夫妇二人爱慕虚荣的人物形象,从而升华了文章主题。
3.对监狱的描写
第46段:在它附近会看到一个院子,穿过那个院子,再一直往前走,就能看到一个监狱看守。最后,终于看到了一个看守(我真是个可怜的家伙),我想到了罗德里克·蓝登关在监狱里时,跟他同狱的只有一个人,那人除了身上裹的一块破地毯外,一无所有。
第48段:生锈的炉栅上,一边放着一块砖头,免得烧煤太多.....
明确:a.突出了监狱的简陋
b.米考伯先生入狱,“我”前去探监,突出了“我”的善良和对友情的珍惜。
c.讴歌和赞扬了建立在善良正直的人性光辉之上的人道主义,强调“仁爱”的复归,大卫便是作者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4.环境归纳
本文节选部分描述了货行、米考伯家、监狱等环境。通过大卫这个孩子的眼睛来看周围的环境,揭示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资本家为了雇佣更加廉价的劳动力而大量使用童工,批驳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味追逐私利而不顾道德底线和法度情理的丑恶行径。体现了社会差异的悬殊而导致的尖锐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日益显现昭示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表现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
主题
结尾最后一段有何深刻含义?
(1)齐读
(2)明确: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在面对生活苦难与困境时,能够保持对生活的信心,能够拥有自强不息的勇气,能够怀有善良与真诚。同时,也说明了《大卫.科波菲尔》带有自传的性质,即取材于作者自身那些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
2.主题归纳
本文节选部分描述了大卫.科波菲尔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开始独立做工的现状,并与米考伯夫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通过大卫这个孩子的眼睛来看周围的人物和环境,既表达了对人世间善良、宽厚、仁爱等美德的赞美,同时也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综合探究
技法探究——人物漫画法
狄更斯在塑造小说人物的过程中,运用了漫画家夸张和变形的手法,使这些人物能够产生巨大的喜剧效果。狄更斯用简单的语言风趣幽默地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鲜明难忘的印象。这些漫画人物充分展示了狄更斯小说的艺术魅力。那么,什么是漫画人物呢 在美学上,就是以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使人物的某一特征更加明显突出,更具喜剧效果。它取自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它不但是真实的,而且是典型的。我们可能不认识某个具体的米考伯、贝特西或希普,但我们肯定认识他们所表现的那一类人。漫画人物一般超越了人物性格特征的起点,而是在这起点的延长线上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等方法去对人物进行肯定或否定,使其特征更加明显。它线条简练,形式稚拙,既有含蓄风趣的幽默,又有夸张变形的讽刺,有强烈的艺术美感。
(1)定义
漫画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来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在描写人物肖像时,有时对人物的某一特点进行夸张描写,以充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采用人物漫画法时,要注意夸张得适当、合理,这样读者看了才有真实感。人物漫画一般用于对人物的贬斥或讽刺。
(2)找出文中漫画式手法的句子。(米考伯外貌描写)
(3)请运用漫画式手法,描写一个人的外貌。100字左右。
示例:他倘若低头看,断然是看不到自己的脚尖的,中间隆起的那个部位,会把视线挡住。稀稀拉拉的花白头发,整齐地朝后梳拢着,蘸了水,没有一根错乱的。白皙的脸上,看不见一条皱纹,像刚出锅的馒头。由于胖,鼻子、眼睛就显得特别小;由于小,就显得格外专注有神。
经典示例1: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之描写杨二嫂
点评:自私、油腔滑调的市侩杨二嫂的漫画像;脸“灰黄”而有“很深的皱纹”,眼“周围都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那“像是松树皮”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的衰老麻木的闰土的漫画像。这些都是漫画描写的杰作。
经典示例2: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
点评:鲁迅先生抓住阿Q外形上最引人注目的、最富幽默色彩的特征——头上的癞疮疤,以诙谐的语言进行了夸张的描写。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幽默的漫画。
2.叙事人称
(1)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明确:①小说是作者带有自传性的作品,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其中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叙述更有说服力。
②小说是以“我”的口吻,以亲身经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使小说主观色彩更为浓厚。便于更直观地抒发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之情,有利于作者表达对社会诸多现象的认识;
③“我”是小说的线索,以“我”的见闻串起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集中。
(2)第一人称叙述虽然会在真实性、细腻度上为小说添彩,可是在叙述故事时也会局限于“我”的随见所感,造成描述的主观性,但本文却客观地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是如何打破这种局限的?结合开头、结尾段进行思考。
明确:①作者写小说,并不拘泥于描摹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而是充分发挥想象力,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去揣摩、想象,使作品增添一种童真童趣和诗意美,丰富了小说情节,交代出必要的内容。
②作者以回忆者的身份补充当时所不知的情形。
③加入了对现实生活场景、社会现状的客观描述,让读者在了解主人公成长的同时,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使整个故事更加客观真实。
3.课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这是一部自传性小说?
狄更斯经历 课文中叙写 相似点
1 父亲是英国海军军需处一名小职员 米考伯一度在海军里做过事 职业
2 父亲常入不敷出,在狄更斯11岁时,因无力偿还债务,进了负债人监狱 米考伯欠债破产,被关进塞德克高等法院监狱 负债入狱经历
3 12岁被迫辍学独自谋生,在一家鞋油作坊当学徒工,给鞋油瓶封口和贴标签 10岁的大卫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小童工,给酒瓶封口和贴标签 童工经历
补充:《自传》:在某一个星期一的早晨,我去黑鞋油作坊,开始学做生意了。
我的工作是给黑鞋油瓶子盖上封口:先在瓶口上盖一张油纸,然后加上一张蓝纸,再用细绳把纸捆住,把四周剪齐整,样子就像从药剂师那里买来的油膏一样好看。我这样完美无缺地包装完几罗黑鞋油瓶子以后,再朝每个瓶子上面粘贴一张印好的商标,接着又继续包装。
文本:(第1段)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
(第54段)现在,每当回忆起少年时代那一点点挨过来的痛苦岁月,我也不知道,我替这些人编造出来的故事中,有多少是被我想象的迷雾笼罩着的记得十分真切的事实!可是我毫不怀疑,当我重返旧地时,我好像看到一个在我面前走着,让我同情的天真而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他凭着那些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创造出了自己的想象世界。
4.写作特色——温和幽默,叙写生活
①立足平凡,叙写生活。
文章不以曲折生动的故事结构取胜,只是如实地去叙写生活,融和着浓厚的抒情气息。就在一些日常的平凡事件的絮谈中,读者逐渐结识了作品中的人物,他们的命运令读者牵肠挂肚。具体生动的世态风情、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显示了作者描绘生活的天才。他特别擅长通过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服饰装束、习惯好恶,甚至某些怪癖,写出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物。如作者写到米考伯“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表现了米考伯爱慕虚荣的特点。
②幽默风趣,温和讽刺。
巧妙的漫画手法,夸张、诙谐,处处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文章以善意的揶揄,表现普通人的命运或性格的某个方面,洋溢着作者对他们的爱护之情,其中又往往包含着一种凄楚的哀感,仿佛含着眼泪在微笑,它很自然地引起读者的同情和会心的微笑。幽默和温和的讽刺构成一种悲喜剧的色彩。在作者塑造的米考伯这个生动逼真、穷困潦倒的人身上,矛盾的因素被奇怪地集中了:一方面,他因债务而被债主逼入绝境;另一方面,他又总是充满了自信。狄更斯用不同的方式描绘了米考伯先生的自信一他华丽的词藻、浮夸的正式用语,他所谓的说法、夸张的姿势以及他屈尊俯就的方式都使得这种自信效果倍增。无论何时何地,他总喜欢充满自信地走路,这些特征描述了米考伯先生这样一位喜剧人物,一个处于荒凉中而仍然保持人格尊严的人。
五.整本书阅读
(一)后续情节
他历尽艰辛,最后找到了姨婆贝特西小姐。贝特西小姐生性怪癖,但心地善良。她收留了大卫,让他上学深造。大卫求学期间,寄宿在姨婆的律师威克菲尔家里,与他的女儿爱格妮斯结下情谊。但大卫对威克菲尔雇佣的一个名叫希普的书记极为反感,讨厌他那种阳奉阴违、曲意逢迎的丑态。
大卫中学毕业后外出旅行,邂逅童年时代的同学斯提福兹。两人一起来到雅茅斯,访问佩葛蒂一家。已和海穆订婚的爱弥丽经受不住阔少爷斯提福兹的引诱,竟在结婚前夕与斯提福兹私奔国外。佩格蒂先生痛苦万分,发誓要找回艾米丽。
大卫回到伦敦,在斯潘洛-乔金斯事务所任见习生。他获悉,威克菲尔律师落入诡计多端的希普所设计的陷阱,处于走投无路的境地。这使大卫非常愤慨。但这时,大卫堕入情网,爱上了斯本罗律师的女儿朵拉,求婚遭拒,但斯本罗猝死,成就了大卫和朵拉的婚姻。
大卫和朵拉婚后生活并不理想,因为朵拉是个容貌美丽、但头脑简单的“洋娃娃”。姨婆贝特西也濒临破产。这时,大卫再次遇见他当童工时的房东米考伯,米考伯现在是希普的秘书。米考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不计代价揭露了希普陷害威克菲尔并导致贝特西小姐破产的种种阴谋。在事实面前,希普只好伏罪。后因他数案并发,被判终身监禁。贝特西小姐为了感谢米考伯,送他一笔资金,助他出国,在澳大利亚发财致富,事业上取得成功。
与此同时,佩格蒂先生多方奔波,终于找到了被斯蒂福思抛弃后沦落在伦敦的艾米丽,决定将她带到澳大利亚,重新生活。启程前夕,海上风狂雨骤,一艘来自西班牙的客轮在亚茅斯遇险沉没,桅杆上攀着一个濒死的旅客。哈姆不顾自身危险,下海救他,不幸被巨浪吞没。当人们捞起他的尸体时,船上那名旅客的尸体也漂到岸边,原来是诱拐艾米丽的斯蒂福思!艾米丽怀念哈姆,去澳大利亚后在劳动中寻找内心的安宁,终身不嫁。
最终大卫成了一名作家。朵拉却患了重病,在佩格蒂先生去澳大利亚前夕离开人世。大卫满怀悲痛,出国旅行,其间爱格妮斯始终与他保持联系。当他三年后返回英国时,发现自己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已经爱上了爱格妮斯,而爱格妮斯也一直爱着他。他俩终于结成良缘,与姨婆贝特西和女仆佩格蒂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人物
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是《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主人公。
作家描写了他从孤儿成长为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的过程。他善良、诚挚、聪明、勤奋好学,有自强不息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逆境中满怀信心,在顺境中加倍努力,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
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着狄更斯的道德理想。
艾妮斯
艾妮斯无论是从容貌、学识,还是从品德、思想上,几乎都无可挑剔。她美丽端庄、大方得体、温柔善良、恬静稳重、体贴周到,有敏锐的洞察力、坚强的意志、宽容博爱的心肠。任何人都会为有这样一个知心朋友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她是大卫的精神依托、美丽天使。无论在事业上、生活上,艾妮斯都是大卫理想的伴侣。
朵拉
朵拉是幸福的。大卫那么爱她,把她捧在手心里,装在心坎里;她又深受贝西姨婆的呵护与照顾,艾妮斯的喜爱。
不过朵拉本人却令人失望,她除了一个优点──漂亮(而且是在大卫眼中)以外是一无是处,她虚幻盲目,不切实际,没有实际生活能力,没有任何经验,她只是一个宠儿,一个玩具娃娃。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人怎么会博得那么多人的喜爱。
除了善良和有自知之明,她几乎没有可取之处。但她也是不幸的,一朵小花过早地枯萎了。
克拉拉
克拉拉与朵拉也是极为相似的。她们都非常年轻漂亮、天真幼稚、很孩子气、很善良。她们的不同在于:克拉拉的命运更为悲惨一些。婚姻不幸,再加上摩德斯通小姐的折磨,她没有了任何自由,连疼爱自己孩子的权利都没有,最后在忧愁、孤单、担惊受怕中凄惨地死去,竟没有与相依为命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
但是,克拉拉并不纯粹是一个玩具娃娃。她有知识、有学问,可以自己教大卫,她也能够管家,家庭料理得不错,她还有一个很好的佣人兼朋友──佩葛蒂。
摩德斯东小姐
大卫童年的灾星、继父的姐姐摩德斯东小姐极端冷酷和残忍。从一出场就奠定了她这种性格:面色阴郁,皮肤黝黑,声音男性化,两道浓眉连在一起,她的钢制钱包合上的时候,咔哒一声,像是狠狠地咬谁一口。
摩德斯东小姐是一个十足的男人婆,她讨厌男人,却长着男人的脸孔,没有女性的温柔,没有爱心和同情心,她和她弟弟一直折磨可怜的克拉拉,并把大卫看成眼中钉,用各种手段折磨大卫,造成大卫童年的苦难。以后,在朵拉的家中又出现了她阴郁的影子。
贝西姨婆
贝西姨婆在某些方面与摩德斯东小姐有相似之处,但她们有本质的不同:贝西姨婆脾气古怪,特立独行,敢说敢干,不顾世俗的眼光,略带男性气质,偏重理性,但是博爱、善良、仁慈、心软、重感情,是一个很有头脑、很能干的女人。
贝西姨婆虽然脾气古怪,性情奇特,但她的品德却令人尊敬,值得信赖。
佩葛蒂
大卫的成长经历中,不能不提到的还有一个人──佩葛蒂,大卫的老奶妈。她同样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童年的大卫在她的照顾和陪伴中幸福快乐地成长,成年后的大卫仍得到她无微不至的关怀。
无论在哪里,她总是把大卫照顾得很好,她的家里永远有大卫的位置。她对大卫的爱是那么真挚、淳朴。她也很能干,家务井井有条。
仍得到她无微不至的关怀。
探究:
对大卫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是谁?
贝西姨婆对大卫的一生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1)思想人格上:
贝西姨婆要求大卫恪守履行这一人生箴言,她自己也始终践行着这句箴言,言传身教,一直影响并指引着大卫健康成长。大卫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健全人格是在姨婆的帮助下确立起来的。
(2)生活上:
①收留了大卫并细心照顾,关怀备至;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送大卫去伦敦好的学校读书;
②毕业后,她又出钱让大卫去旅游,开阔眼界;
③在大卫谋职时,拿出积蓄为他某得律师事务所见习生的位置。在贝西姨婆的抚养及爱护下,大卫健康成长并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3)情感上:
大卫既需要温暖的爱抚来补偿他失掉的母爱,同时也需要安全和智慧补偿他失掉的父爱。贝西姨婆就担当了这个角色。关心大卫的感情生活:
①疼惜与宠爱多拉
②暗中促成大卫和艾妮斯的婚事。
孤儿形象的作用
《大卫·科波菲尔》一书中,作家狄更斯还塑造了哪些孤儿形象?
大卫·科波菲尔的母亲、艾米丽、史蒂夫、艾格尼丝……
他们中或者是孤儿或者是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
谈谈作家为什么会塑造了如此之多的孤儿形象?
(1)从创作艺术角度来谈,童年视角的第一人称叙述:儿童天真、真实、有想象力、纯洁、忧伤。浑然天成,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2)时代背景:本书是通过一个孤儿的不幸遭遇描,真实的再现了一幅广阔而五光十色的英国社会画面,揭露了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表现了作者对弱小者的深切同情。狄更斯揭开了丑陋的社会真相。
(3)众多的孤儿、苦儿、弃儿、流浪儿、低能儿、小乞丐。他们衣食无着, 备受虐待, 过着非人的生活, 遭遇催人泪下。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的呈现引发人们对儿童的同情、怜悯、帮助,使得社会关注儿童的生活和成长,帮助遭受苦难的儿童,从而改变儿童的命运和生活现状。
3.为什么要塑造大卫“孤儿”这一人物形象?读完有怎样的感悟?
(1)从人物形象上:作品主要描写了他从孤儿成长为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的过程。他善良,诚挚,聪明,勤奋好学,有自强不息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顺境中加倍努力,在逆境中满怀信心,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着狄更斯的道德理想。
(2)从现实意义上:大卫·科波菲尔无疑倾注了作者的全部心血。不论是他孤儿时代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和辛酸,还是他成年后不屈不挠的奋斗,都表现了一个小人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求出路的痛苦历程。经历了大苦大难后尝到人间幸福和温暖的大卫,靠的是他真诚、直率的品性,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人的纯洁友爱之心。狄更斯正是从人道主义的思想出发,暴露了金钱的罪恶,从而揭开“维多利亚盛世”的美丽帷幕,显现出隐藏其后的社会真相。
拓展探究
狄更斯的童年是不幸的。父母虽然健在,但由于生活窘迫,对他的教育和前途规划颇为疏忽,所以狄更斯童年在家中的情况,并不亚于小说中的大卫。父亲负债入狱,他不得不在十岁就独立谋生,像大卫在货行那样去当童工。随后也像大卫一样,在律师事务所做学徒,学习速记;当记者,采访议会辩论……小说中有的段落,几乎是作家的自传。尽管如此,我们为什么说《大卫·科波菲尔》不是生活实录,而是艺术创造
提示:主要考虑小说与实录的区别,侧重于分析《大卫·科波菲尔》的特色。
明确:
观点一:《大卫·科波菲尔》是作者在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的。它不像纪实文学那样完全取材于现实生活。其中的大卫是作者杜撰的一个人物,并不真实存在。作者只不过是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并融进了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而已,更多的还是文学创作,所以不具有那么高的真实性。
观点二:文学作品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狄更斯把他的创作方法概括为“经验想象,糅合为一”。尽管书中大卫幼年时跟母亲学字母的情景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大卫在母亲改嫁后,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中阅读的正是他本人在那个年龄所读的书。母亲被折磨死后,大卫被送去当童工的年龄也正是狄更斯当童工时的年龄,然而,小说和实事完全不同:狄更斯不是孤儿,而他笔下的大卫却是“遗腹子”。同时,狄更斯又把自己父母的某些性格糅进了大卫的房东、推销商米考伯夫妇身上。
素材应用
七.练习题
1.下列是关于名著《大卫·科波菲尔》的人物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卫善良,诚挚,聪明,勤奋好学,有自强不息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
B.大卫的继父默德斯东凶狠贪婪,他把大卫看作累赘,常常责打他。母亲去世后,即把10岁的大卫送去当洗刷酒瓶的童工,让他过着基本能解决温饱的生活。
C.贝西小姐生性怪僻,但心地善良。她收留了大卫,让他上学深造。
D.阿格妮丝既有外在的美貌,又有内心的美德,她最后与大卫的结合,这种完美的婚姻使小说的结尾洋溢着一派幸福和希望的气氛。
【解析】选B。“让他过着基本能解决温饱的生活”错误,应为“让他过着不能温饱的生活”。
2.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及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A.在《大卫·科波菲尔》这部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里,狄更斯借用“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
B.大卫·科波菲尔受继父毒打,被锁在楼上,只有艾米莉在夜半时分,偷偷前来安慰他,两人悄悄地通过钥匙孔对话。
C.贝西姨婆博爱、善良、仁慈、心软、重感情,虽然她讨厌男孩,但是大卫投奔她后,她又收留了大卫,并把默德斯东姐弟骂得痛快淋漓。
D.史蒂尔福斯揭发麦尔先生的母亲靠施舍过日子,令校长解雇了麦尔先生时,大卫·科波菲尔是唯一站出来谴责史蒂尔福斯行为可耻的人。
E.大卫·科波菲尔姨婆的破产是维克菲律师的合伙人希普捣的鬼。希普不仅夺取了维克菲的财产,还企图占有维克菲的独养女儿阿格妮丝,但阴谋最终没有得逞。
【解析】选BD。B项,偷偷前来安慰大卫的人不是艾米莉,而是女仆佩葛蒂。D项,唯一站出来谴责史蒂尔福斯行为可耻的人不是大卫,而是特莱得。
3.下列各项中,对作品人物的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
A.默德斯东小姐讨厌男人,却长着男人的脸孔,没有女性的温柔,没有爱心和同情心,她把大卫看成眼中钉,用各种手段折磨大卫,造成大卫童年的苦难。
B.大卫的姨婆脾气古怪,是非不明,但她教导大卫“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的话可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做人箴言。
C.阿格妮丝从小就是父亲的管家和精神慰藉,由于对父亲的爱,她过早地成熟,并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为了父亲她不得不讨好希普这个卑鄙小人。
D.小说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是个善良博爱、正直勤奋、务实进取的知识分子典型,但他有意向史蒂尔福斯透露麦尔先生母亲靠施舍过日子的信息,可见他又有阴险的一面。
E.多拉虚幻盲目,不切实际,没有实际生活能力,没有任何经验,她把家弄得鸡飞狗跳,一塌糊涂,却不思进取,不愿改正。
【解析】选BD。B项,大卫的姨婆是非分明,嫉恶如仇。D项,大卫透露麦尔先生母亲靠施舍过日子的信息是无意的,且为此事深感内疚,不能因此说他阴险。
4.请简述大卫·科波菲尔在被继父送进的寄宿学校生活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件事。
答案:一次,大卫最喜欢的同学史蒂尔福斯在课堂吵闹,麦尔老师批评他几句,他非但不服管,还污辱老师是“叫花子”,吵闹声招来了校长,史蒂尔福斯振振有词地揭发麦尔老师的母亲是靠施舍过日子的,校长是势利眼,于是解雇了麦尔老师。大卫为此深深内疚,因为麦尔老师对他很好,而且关于他母亲受施舍的事还是大卫无意间透露的。
5.请你谈谈对小说中所反映的狄更斯本人“善恶必报”的道德观的看法。
答案:小说结局通过善恶人物的不同命运的对比反映了狄更斯本人的道德观:“善恶必报。”这部小说里各类主要人物的结局都是沿着这种脉络设计的。如象征着邪恶的希普和史蒂尔福斯最后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善良的人都找到了可喜的归宿。狄更斯希冀以这样的道德观来改造社会,消除人间罪恶,这是他的局限性所在。这是通过人道主义表现自己的道德理想,抱着一种不现实的幻想,妄图用一种乌托邦式的情感道德去感化一切,而这在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是根本不可能的。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