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测试(word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测试(word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13 10:3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1937年11月13日,国民政府发表声明称:“……会战不仅打乱了日军企图‘速战速决’的侵华计划与部署,而且激起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信心和勇气,引起国际社会对日本侵华战争的谴责和对中国抗战的同情与支持。”这场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2.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  )
A.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
B.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C.配合了国民党徐州会战的进行
D.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资通道
3.谐剧是四川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下述谐剧片段讽刺的是(  )
A.晚清时期的君主专制
B.民国初年的封建残余现象
C.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D.国民政府的内战独裁政策
4.1946年,由中、苏、美、英等11个国家代表组成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审判日本首要战犯。经过历时两年半的审理,判决25名战犯有罪,如制造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之一松井石根被判处绞刑。东京审判(  )
A.是对战争、野蛮、邪恶的审判
B.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审判
C.是对日本军事将领的审判
D.是胜利者对投降者的审判
5.如图中“历史在这里拐弯”是指从此(  )
A.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B.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
C.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词 D.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6.油画《地道战》歌颂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地道战的故事发生在(  )
A.五四运动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7.高一某学生的学习笔记有“转战陕北”“挺进中原”“渡江战役”等关键词。据此判断,她学习的专题是(  )
A.国民革命      B.十年内战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8.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标志着南京大屠杀史实从“中国记忆”上升到“世界记忆”。下列各项可以成为最有力证据的是(  )
A.屠杀现场遗迹 B.侵华老兵战争回忆
C.历史文献记载 D.幸存者的控诉材料
9.1947年12月18日,日本战争狂人向井明敏、野田毅、田中军吉因在1937年12月攻入南京后所犯罪行而在南京接受公审。他们在南京犯下的主要罪行是(  )
A.窃取中国情报 B.使用化学武器
C.屠杀无辜平民 D.掠夺中国资源
10.东北抗日联军是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领导人来自全国各地。如抗联创始人、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是广东人,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杨靖宇是河南人,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是云南人,第二路军政委赵尚志是热河人,第三路军政委冯仲云是江苏人,第三军二团政委赵一曼是四川人。这一现象反映出(  )
A.中共有组织地领导了东北抗日武装斗争
B.日本侵略促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觉醒
C.中共统一战线政策促进了救亡运动高涨
D.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由自发到自觉
11.如图是丰子恺的画作:《炮弹作花瓶,万世乐太平》。此画创作于(  )
A.国民大革命期间
B.抗日战争胜利之际
C.解放战争胜利之时
D.《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时
12.1938年成立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多个院系开设了航空、无线电、通讯、军事工程等课程,并编译军事教材、参考书等,以供教学、训练部队,以及普及军事知识之用。西南联大的这些做法(  )
A.适应了战时的需要 B.增强了军事战斗力
C.提高了人民的素质 D.推动社会观念变化
13.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这一规定旨在(  )
A.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B.巩固根据地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
C.加快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D.实现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14.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的合作都并非偶然的结果,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在共同的利益基础之上,以追求共同的或者相对一致的政治目标为出发点而展开的合作。其共同的利益基础指的是(  )
A.打倒封建军阀进行民主革命
B.反抗外来的侵略实行民族革命
C.维护共同的国家和民族利益
D.维护国共两党共同的政治目标
15.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印制的宣传画。据此可知国民政府(  )
A.军事上比较重视防御战略
B.采取了全面抗战的抗战路线
C.对抗战胜利前途缺乏信心
D.采取了适应国情的军事战略
16.如图是1945年7月7日颁发的纪念章。作为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
①全面抗战爆发的时间 ②新四军的发展壮大 ③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52分。
17.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二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三 而中国恰好能与这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合作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
——《剑桥中华民国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和日本停战投降的理由。由此可见,当时日本政府对这场战争的态度如何?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促使日本最终停战的具体 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加强了统一战线工作。与此同时,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表示赞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经过反复谈判磋商,双方合作形势渐趋明朗。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该宣言。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主要内容与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政策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而发行的四套邮票简介。阅读表格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发行的邮票表(节选)
纪念周年 枚数和内容
20周年 4枚:毛主席的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
40周年 2枚: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抗日、八路军和民兵在长城内外
50周年 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中国远征军、中国驻印军与盟军的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60周年 4枚: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
70周年 13枚:“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东北烈士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八路军总部旧址纪念馆、百团大战纪念馆、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滇西抗战纪念馆
比较两个周年的纪念邮票,指出其中一处的不同,并提出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纪念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摘编自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节选)
材料三 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中国邮政发行纪念邮票(见右图)。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
(2)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
(3)材料三中纪念邮票展现了怎样的时代内涵?抗战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综观中国的抗战纪念,形式越来越丰富,规格越来越提升,内涵越来越深刻,这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A 
解析:淞沪会战坚持三个月,打乱了日军企图“速战速决”的侵华计划与部署,“引起国际社会对日本侵华战争的谴责”,故选A项;太原会战没有打乱日军企图“速战速决”的侵华计划与部署,排除B项;徐州会战发生在1938年,武汉会战在1938年,此时日军“速战速决”的侵华计划与部署已经破产,排除C、D两项。
2.B 
解析:据材料信息“1940年8月”“卫立煌致电朱德”表明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共领导的华北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抗击日军,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故B项正确。
3.D 
解析:由材料中的“民主”“党”可知不是晚清的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国共两党,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美国的政策,故C项错误;由题干中的“你是民,我是主”“如果你要嚷,(你)就是××党”实际上说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内战独裁政策,故D项正确。
4.A 
解析:根据材料“判决25名战犯有罪,如制造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之一松井石根被判处绞刑”并结合所学可知,东京审判以反和平罪、战争罪、反人道罪审判罪行累累的战犯,其本质是国际正义对法西斯邪恶势力的审判,是一次和平、文明、正义的审判,故选A项;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审判没有揭示出战争的野蛮性和罪恶性,排除B项;东京审判是对日本战犯的审判,排除C项;东京审判并不是胜利者对投降者的审判,其本质是对战争、野蛮、邪恶的审判,排除D项。
5.C 
解析:根据图片中信息“1936”“西安事变始末”结合所学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中共中央连蒋抗日方针的实现,内战局面基本结束,全面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故选C项。
6.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道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因此,地道战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C项符合题意。
7.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转战陕北”指的是1947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周恩来等继续留在陕北,进行艰苦的转战,指挥全国各战场的作战;“挺进中原”指的是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战略性进攻的序幕;“渡江战役”于1949年4月21日开始,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因此,材料中所涉及事件均发生在1946—1949年的解放战争时期,故本题答案为D项。
8.A
解析:屠杀现场遗迹是第一手史料,可信度强,故A项正确;回忆带有主观色彩,故B项错误;历史文献记载往往带有个人主观意识,可信度低,故C项错误;幸存者的控诉材料也会带有情感倾向的主观意识,故D项错误。
9.C 
解析: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后开始大量屠杀中国平民及战俘,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故选C项;题中考查的是在入侵南京后的主要罪行,排除A项;使用化学武器主要是在中国东北的731部队,排除B项;掠夺中国资源不是南京大屠杀中的主要罪行,排除D项。
10.A 
解析:根据材料中当时东北的抗日联军的总指挥和政委等都是中共党员,且来自全国各地,说明中共有组织地领导了东北抗日武装斗争,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促使民族意识的觉醒,故B项错误;中共统一战线政策是在1935年瓦窑堡会议上提出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中共对东北抗日的领导,不是自发性的,故D项错误。
11.B 
解析:材料中的“炮弹作花瓶,万世乐太平”反映了对战争的反思,对和平的珍惜,可知这是反法西斯侵略的抗日战争胜利时,故选B项。
12.A 
解析: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做法,普及了军事知识,适应了战时的需要,故选A项;西南联大开设军事课程,普及了军事知识,但材料体现不出增强了军事战斗力,排除B项;西南联大的做法与人民素质的提高无关,排除C项;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13.A 
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的目的是巩固根据地,调动农民支持解放战争,故选A项;减租减息政策出台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C项;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指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保责任制,排除D项。
14.C
解析:近代中国有两次国共合作,一为国民革命时期,二为全面抗战时期。打倒军阀为国民革命时期提出的,故A项错误;反抗外来侵略是国民革命时期提出的,故B项错误;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抗战期间反侵略是合作基础,都是为了维护共同的国家和民族利益,故C项正确;国民党要求建立一党专制的资产阶级政权,共产党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目标不同,故D项错误。
15.A
解析:注意四幅宣传画中的题词,要综合起来分析,四个题词都没有明显进攻的信息,属于防御性策略,A项正确。全面抗战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8月召开的洛川会议上制定的,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一直坚持片面抗战路线,排除B项;“制敌死命”“坚强壁垒”等体现了抗战的信心,排除C项;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步步设防”是错误的,会导致处处失败,要进行游击战、运动战、诱敌深入等战略,排除D项。
16.B
解析:这是一枚1945年7月7日颁发的纪念“抗战八年”的印章,纪念的应该是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开始的“全面抗战”,①正确;根据图中文字可知“第六军分区”位于冀鲁豫(河北、山东、河南)交界处,隶属于八路军,而非新四军,②错误;“冀鲁豫”所在的华北地区是日占区,属于敌后抗日根据地,③正确;1947年6月,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④错误。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52分。
17.(1)宣战的理由:认为战争是为了日本的生存和东亚的安定。停战的理由:战局不利,为了保全日本人民的生命安全。对战争的态度:掩盖、美化侵略战争。
(2)中国的全民族抗战;中国与世界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配合。
18.(1)取消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及农村土地革命的政策;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苏维埃政府改制;红军改编。
(2)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双方政策的调整与相互妥协;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社会各界的推动。
解析:第(1)问,材料共有四大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第(2)问,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共双方、人民的愿望和民族危机等方面来分析。
19.示例一:
不同:70周年与50周年相比,突出九一八事变。
观点:中国抗日战争始于九一八事变,长达十四年。
论述: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派出了优秀党员深入东北,开始了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1931年到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抗战。“十四年抗战”的提法有利于人们全面了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全过程。
侵略东北,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重要环节。日本从侵略东北到全面侵华,再到发动太平洋战争,日本的对外侵略是逐步推进的。日本是发动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策源地。“十四年抗战”的提法有助于人们理解日本侵华本质和危害。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日本率先在中国挑起九一八事变,点燃了世界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第一把战火。面对日本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十四年抗战”的提法有助于人们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意义。
结论: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十四年抗战”的提法反映的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全过程,更全面、更完整地反映历史。
示例二:
不同:50周年与40周年相比,增加芒友会师。
观点: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论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斗争。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时期。平型关大捷是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歼敌的第一场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百团大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1942年1月,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国远征军赴缅参战。1943年,参加开罗会议,签订《开罗宣言》,与美、苏协调对日作战。中国的抗日战争与美英在太平洋战场的对日作战密切地配合,牵制了大量日本军队,有力支援了世界其他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
结论:在国共合作基础上,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战场歼灭日军大部分兵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问题。对比变化,可以拟定观点中国的抗战是十四年抗战,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局部侵华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抵抗两方面论述;可以拟定观点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从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牵制日军主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角度论述;也可以拟定观点抗战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从抗日纪念馆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角度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20.(1)依据: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局部抗战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结束。
(2)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正面战场:淞沪会战或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敌后战场:百团大战或平型关大捷等。
(3)内涵:捍卫和平与正义。
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4)意义:尊重历史(铭记历史);复兴中华;维护和平。(言之有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