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毛泽东诗词反映长征史实的是
A.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金沙水拍、大渡桥横”可知,这体现的是长征中的巧渡金沙江、飞夺卢定桥等事件,B项正确;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这体现的是井冈山的斗争,排除A项;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体现的是土地革命斗争,排除C项;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体现的是解放战争,排除D项。选B项。
2.哈里森·李尔兹伯曾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
A.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B.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C.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D.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可知,这里描述的是长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A项正确;长征之前就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排除B项;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排除C项;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于国共合作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3.毛泽东诗词就是以艺术形式再现的中共党史。下列诗词与渡江战役有关的是( )
A.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B.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D.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答案】A
【解析】“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描述的是渡江战役。三大战役后,毛泽东和朱德下达渡江命令,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击溃国民党的长江防线,解放南京,A项正确;“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指的是1930年红军攻打长沙,排除B项;“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指的是长征的胜利,排除C项;“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是毛泽东巡视南方,三次畅游长江后所作,排除D项。故选A项。
4.1月17日,会议作出了下列四项决定:一、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二、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三、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四、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这里的会议指( )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C项正确;八七会议是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8月7日中共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古田会议是1929年12月红四军召开的第九次党代表大会,总结了建军建党的经验,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1945年4月中共七大召开,会议通过了《论联合政府》报告,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创作《忆秦娥·娄山关》,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诗句,寓意遵义会议
A.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B.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C.为夺取抗战胜利准备了条件 D.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遵义会议是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D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排除A项;长征的胜利结束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排除B项;中共七大的召开为夺取抗战胜利准备了条件,排除C项。故选D项。
6.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这样描述长征:“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 泣的远征……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像一把烈焰,贯穿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决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 都体现在这次无与伦比的远征史中。”由此你认为应该如何理解长征精神( )
A.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精神
B.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精神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D.不畏艰难,不惧困苦,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像一把烈焰,贯穿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决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征精神内涵: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概括起来就是“不畏艰难,不怕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结合材料,可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这样描述长征”反映的精神正是长征精神,D项正确;根据所学,"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精神”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五四精神相符,与材料“《西行漫记》中这样描述长征”不符,故A错误,排除A项;根据材料,“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精神”中“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可见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与长征无关,故B错误,排除B项;根据材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清代顾炎武,与长征无关,故C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7.有诗词写道:“古城遵义出真龙,一代伟人毛泽东。赤水河边遗妙笔,金沙江畔走神工……”这首诗描写的是
A.共产党的成立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红军长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古城遵义出真龙,一代伟人毛泽东。赤水河边遗妙笔,金沙江畔走神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长征途中,红军攻占了遵义后,在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军事领导地位。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缴计划,强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D项正确;中共一大召开时在上海,后来转移到南湖上。一大召开标志着共产党的成立,排除A项;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排除B项;秋收起义是在湖南进行的,与遵义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8.毛泽东写的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红军跳出敌人重重包围的是( )
A.强渡乌江 B.渡过金沙江 C.四渡赤水 D.翻过大雪山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渡过金沙江,从此,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B项正确,强渡乌江、翻过大雪山与红军跳出敌人重重包围无关,排除AD项;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排除C项。故选B项。
9.请你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中央红军长征路线,正确的一组是( )
A.江西瑞金—过草地—翻雪山—贵州遵义—陕北吴起镇
B.江西瑞金—贵州遵义—过草地—翻雪山—陕北吴起镇
C.江西瑞金—贵州遵义—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镇
D.江西瑞金—雪翻山—贵州遵义—过草地—陕北吴起镇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从江西瑞金出发,先后经过贵州遵义,翻过雪山,穿过草地,最终达到陕西吴起镇,C项正确;翻雪山、过草地是在经过贵州遵义以后,排除AD项;多草地是在翻雪山之后,排除B项。故选C项。
10.“直到召开了遵义会议,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才结束了错误路线的领导。”遵义会议最主要的历史作用为:
A.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D.是中国革命开天辟地的大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直到召开了遵义会议,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才结束了错误路线的领导”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B项正确;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排除C、D项。故选B项。
11.1935年5月29日,红军途经泸定桥,以22位勇士为先导的突击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在铁索桥上匍匐前进,一举消灭桥头守卫。“飞夺泸定桥”战斗打开了红军北上抗日通道,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泸定桥见证的革命精神是( )
A.红船精神 B.井冈山精神 C.长征精神 D.延安精神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飞夺泸定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役,打开了红军北上抗日通道,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因此泸定桥见证的革命精神是长征精神。C项正确;红船精神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相关,排除A项;井冈山精神,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相关,排除B项;延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延安精神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
12.“因为困难的时候不动摇,长征后不到三万人的队伍,要比长征前三十万人更强大。”这句话强 调的是
A.反“围剿”积累了斗争经验 B.遵义会议做出了正确决策
C.长征锻炼了红军基干力量 D.长征打开了革命新局面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长征后不到三万人的队伍,要比长征前三十万人更强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征的胜利,:粉碎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因此材料强调的是长征锻炼了红军基干力量。C项正确;反“围剿”积累了斗争经验,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遵义会议做出了正确决策,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长征打开了革命新局面,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
13.1936年,注定是一个不会被淡忘的年份,这一年发生的事情左右着中国未来的走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1月,党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C.12月,西安事变爆发并得到和平解决,标志国共内战基本结束
D.1936年,日军从东.南.北三面包围北平,日本全面侵华迫在眉睫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A项正确;BCD项表述与史实相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如图的建筑物见证了哪一史实?
A.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B.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C.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D.批判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
【答案】D
【解析】依据建筑物“图片遵义会议会址”与遵义会议有关,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会议否定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D项正确;A项是中共一大的内容,排除A项;B项是中共七大的内容,排除B项;C项是八七会议,排除C项。故选D项。
15.“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了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段描述所反映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是--( )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C.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D.加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答案】B
【解析】1934 年 10 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6 年 10 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长征胜利粉碎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因此,依据材料“行军,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可知是红军长征,B项正确;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南昌起义,排除A项;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是抗日战争胜利,排除C项;红军长征并没有加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1)红军为什么要“远征”?
(2)说出材料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涉及的事件?
(3)“远征”途中召开了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请说出会议内容?
【答案】(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2)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3)会议集中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为了保存革命的基干力量,被迫长征。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沙水拍云崖暖”涉及的事件是渡过金沙江,“大渡桥横铁索寒”涉及的事件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征途中召开的会议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的内容是:集中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时期产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几乎所有的基本因素。陈独秀指出,社会上各项人中“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因为有他们的力量才把社会撑住”,“若是不主张强力,不主张阶级战争,便再过一万年,那被压迫的劳动阶级也没有翻身的机会”。许多知识分子认为“帝国主义那条旧路是不能再向前走了,唯有去找那条社会主义新路来走”。
——摘编自陈培军《关于五四运动的领导权问题》等
材料二 “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
——李立三《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条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五四运动“产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几乎所有的基本因素”。
(2)对比指出材料二、材料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方面如何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请举出两例。
(3)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中所体现出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答案】(1)五四运动本身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五四之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先进知识分子对革命动力的认识;提出暴力革命的思想;对社会主义前途的认识。(任答两例)
(2)毛泽东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李立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3)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不断吸取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党在不断与右和“左”的错误斗争中探索出正确的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多次转危为安,党从幼稚走向了成熟,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解析】(1)根据材料一“帝国主义那条旧路是不能再向前走了,唯有去找那条社会主义新路来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正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因此五四运动“产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几乎所有的基本因素”。
(2)根据材料二“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材料三“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在于毛泽东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李立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方面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如1927年,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保存了革命力量,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开展土地革命,没收一切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使用。
(3)根据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中所体现出的特点,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不断吸取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党在不断与右和“左”的错误斗争中探索出正确的革命道路。这些做法,使中国革命多次转危为安,党从幼稚走向了成熟,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毛泽东诗词反映长征史实的是
A.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2.哈里森·李尔兹伯曾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
A.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B.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C.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D.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A.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B.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D.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4.1月17日,会议作出了下列四项决定:一、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二、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三、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四、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这里的会议指( )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5.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创作《忆秦娥·娄山关》,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诗句,寓意遵义会议
A.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B.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C.为夺取抗战胜利准备了条件 D.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这样描述长征:“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 泣的远征……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像一把烈焰,贯穿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决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 都体现在这次无与伦比的远征史中。”由此你认为应该如何理解长征精神( )
A.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精神
B.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精神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D.不畏艰难,不惧困苦,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7.有诗词写道:“古城遵义出真龙,一代伟人毛泽东。赤水河边遗妙笔,金沙江畔走神工……”这首诗描写的是
A.共产党的成立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红军长征
8.毛泽东写的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红军跳出敌人重重包围的是( )
A.强渡乌江 B.渡过金沙江 C.四渡赤水 D.翻过大雪山
9.请你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中央红军长征路线,正确的一组是( )
A.江西瑞金—过草地—翻雪山—贵州遵义—陕北吴起镇
B.江西瑞金—贵州遵义—过草地—翻雪山—陕北吴起镇
C.江西瑞金—贵州遵义—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镇
D.江西瑞金—雪翻山—贵州遵义—过草地—陕北吴起镇
10.“直到召开了遵义会议,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才结束了错误路线的领导。”遵义会议最主要的历史作用为:
A.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D.是中国革命开天辟地的大事
11.1935年5月29日,红军途经泸定桥,以22位勇士为先导的突击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在铁索桥上匍匐前进,一举消灭桥头守卫。“飞夺泸定桥”战斗打开了红军北上抗日通道,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泸定桥见证的革命精神是( )
A.红船精神 B.井冈山精神 C.长征精神 D.延安精神
12.“因为困难的时候不动摇,长征后不到三万人的队伍,要比长征前三十万人更强大。”这句话强 调的是
A.反“围剿”积累了斗争经验 B.遵义会议做出了正确决策
C.长征锻炼了红军基干力量 D.长征打开了革命新局面
13.1936年,注定是一个不会被淡忘的年份,这一年发生的事情左右着中国未来的走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1月,党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C.12月,西安事变爆发并得到和平解决,标志国共内战基本结束
D.1936年,日军从东.南.北三面包围北平,日本全面侵华迫在眉睫
14.如图的建筑物见证了哪一史实?
A.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B.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C.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D.批判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
15.“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了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段描述所反映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是--( )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C.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D.加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1)红军为什么要“远征”?
(2)说出材料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涉及的事件?
(3)“远征”途中召开了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请说出会议内容?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时期产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几乎所有的基本因素。陈独秀指出,社会上各项人中“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因为有他们的力量才把社会撑住”,“若是不主张强力,不主张阶级战争,便再过一万年,那被压迫的劳动阶级也没有翻身的机会”。许多知识分子认为“帝国主义那条旧路是不能再向前走了,唯有去找那条社会主义新路来走”。
——摘编自陈培军《关于五四运动的领导权问题》等
材料二 “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
——李立三《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条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五四运动“产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几乎所有的基本因素”。
(2)对比指出材料二、材料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方面如何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请举出两例。
(3)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中所体现出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