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同步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同步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14 07:59:3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图所示事件的意义是( )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
C.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D.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所示事件是渡江战役,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D项正确;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A项错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排除B项;三大战役的胜利,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排除C项。故选D项。
2.湖南和平解放后,毛泽东亲自通电嘉勉:“诸公率三湘健儿,脱离反动阵营,参加人民革命,义声昭著,全国欢迎。”材料中的“诸公”是( )
A.李宗仁、程潜 B.程潜、陈明仁 C.陈明仁、李宗仁 D.焦达峰、陈作新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8月4日,陈明仁与程潜等国民党军政要员通电,宣布脱离国民党政府,率一个兵团部和三个军起义。长沙起义部队编入人民解放军序列,授予第21兵团番号,陈明仁为兵团司令员、湖南军区副司令员、湖南省临时政府主席、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B项正确;李宗仁领导了台儿庄战役,排除AC项;焦达峰、陈作新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邓小平用浓重的四川口音,诙谐地说:“蒋委员长,我们来了。缉拿我们多年,今天我们上门了,看你还吹什么牛皮。”刘伯承指着桌上的台历说:“瞧,蒋先生的台历还是23号哩,转移真不慢啊。”这一场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重庆谈判 B.挺进中原 C.转战陕北 D.南京解放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邓小平”“今天我们上门了”“刘伯承”“蒋先生的台历还是23号哩,转移真不慢啊”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南京获得解放,蒋介石逃亡,D项符合题意;重庆谈判是抗战后,毛泽东与蒋介石就中国前途问题在重庆进行的会谈,与材料中的人物、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挺进中原指的是1947年6月,解放军强渡黄河,进击中原国民党军的战略性进攻行动;转战陕北指的是1947年3月党中央主动放弃延安、转战陕北的军事决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两项。故选D项。
4.歌词是历史,歌词更是信念。下列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②“暴动,暴动!工农打先锋,拿起刀和枪,一同去进攻”
③“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④“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③②①④
【答案】D
【解析】①是《义勇军进行曲》中的歌词,创作于抗战时期;依据“暴动,暴动!工农打先锋”可知②是土地革命时期的歌词;依据“打倒列强”可知③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歌词;依据“解放区”可知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歌词。依据事件的时间先后顺序可知,③②①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A、B和C项顺序错误,排除A、B和C项。故选D项。
5.北京城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凝聚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为保护这座城市,最大可能减少伤亡,解放战争中北平和平解放。在平津战役中率部接受和平改编的是( )
A.傅作义 B.张自忠 C.张学良 D.谢晋元
【答案】A
【解析】1949年初,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的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保护了北平这座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免遭战争破坏,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A项正确;张自忠在抗日战争中牺牲,排除B项;张学良领导西安事变,排除C项;谢晋元在抗日战争中牺牲,排除D项。故选A项。
6.“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走了两步最关键又最精彩的棋:一是首先歼灭黄伯韬兵团,争取了战役主动权;二是截断徐蚌线,对整个战役的发展起了加速作用。材料中的战役是( )
A.挺进大别山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目标”“ 截断徐蚌线”可知,该战役是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下,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发起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先解放徐州,又在河南东部全歼黄(百韬)兵团。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的基础,C项正确;挺进大别山是战略反攻的开始,排除A项;辽沈战役涉及的地点是沈阳和锦州,排除B项;平津战役解放的是华北全境,排除D项。故选C项。
7.1948年九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九月会议”后,党中央毛泽东把握时局,抓住有利战机,适时决定进行伟大的战略决战先后组织了三大战役,下列不属于三大战役的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D
【解析】1948.9 ——1949 初,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 150 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渡江战役是解放南京的战役,不属于三大战役,D项符合题意;A、B和C都属于三大战役,排除。故选D项。
8.1947年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关于这次土地改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抗捐抗税 B.减租减息 C.实行耕者有其田 D.实现土地公有
【答案】C
【解析】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C项正确;解放战争时期并没有抗捐抗税,排除A项;B项是抗战时期,排除B项;当时没有实现土地公有,排除D项。故选C项。
9.解放战争期间,华北解放区有近百万农民参军,东北解放区有160万农民参军。各地农民还运送粮食、物资等,山东农民从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支援前线的民工达580万人,冀中区达480万人。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的经济原因是( )
A.农民协会的建立 B.土地革命的开展
C.减租减息政策的实行 D.《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实施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为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因此材料中的现象主要是得益于《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实施,D项正确;农民协会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土地革命主要是在十年对峙时期,排除B项;C项主要是在抗战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0.仅1946年的8月、9月、10月三个月,全解放区就有30万名翻身农民参加了人民解放军。为了支援前线,翻身农民踊跃交纳公粮,参加战勤,以各种方式投身于人民解放战争。这说明
A.经济崩溃是国民党失败的主要原因 B.土地改革巩固了新生政权
C.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正确的作战方针 D.土地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参军参战的热情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全解放区就有30万名翻身农民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可以看出,中共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参军的积极性,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民党的经济崩溃,排除A项;当时还没有建立政权,排除B项;材料与作战方针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1.解放战争时期,流传着“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 口号。“后方挖蒋根”是指
A.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B.民主党派的反蒋斗争
C.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D.中共在国统区的地下斗争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解放战争时期,……‘后方挖蒋根’口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因此“后方挖蒋根”是指解放区的土地改革。C项正确;民主运动,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民主党派的反蒋斗争,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排除B项;中共在国统区的地下斗争,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
12.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 )
A.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B.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C.国家根据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 D.实行广泛的普选制度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这使解放战争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A项正确;抗日战争中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主张国家根据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排除BC两项;材料说的是经济措施,还是政治普选,排除D项。选A项。
13.1947年,刘邓大军从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包围中杀开一条血路,胜利到达大别山区,在敌人的战略纵深地区建立根据地。刘邓大的壮举标志着
A.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 B.国民党重点进攻被粉碎
C.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D.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的时机到来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刘邓大军从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包围中杀开一条血路,胜利到达大别山区,在敌人的战略纵深地区建立根据地,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C项正确;解放军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以优势兵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方针,经过8个多月的战斗,解放军消灭了敌人70多万,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排除A项;青化砭、羊马河、沙家店、蟠龙镇等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孟良崮战役歼灭整编七十四师,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排除B项;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的时机到来指的是三大战役,排除D项。故选C项。
14.利用历史地图并结合史实,可以提升历史学习中的时空意识。依据“三大战役示意图”并结合相关史实,历史信息归纳准确的是( )
A.三大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B.三大战役在华北地区最先打响
C.淮海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D.三大战役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D项正确;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A项;三大战役在东北地区最先打响,排除B项;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排除C项。故选D。
15.“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诗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 )
A.淮海战役 B.渡江战役 C.平津战役 D.辽沈战役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发动了渡江战役,4月23日解放了南京,国民党战败退守台湾,B项正确;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为解放长江以南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平津战役解放了华北全境,排除C项;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三)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
(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而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党执行委员会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决议。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与国民党合作?
材料二 (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2)材料二中,“走相反的道路”指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毛泽东提出这一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材料三 目前时局的基本特点,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对此,一切阶级和政治势力都应做出回答。中国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是要抗日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是可能变化的……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3)从材料三可看出毛泽东的主张是什么?他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是什么?
材料四
(4)材料四反映的是什么运动?这场运动与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
(5)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
【答案】(1)原因:工人阶级力量小,共产党力量比较弱;国民党是一个革命的政党。
(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依据: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3)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联合抗日等类似表述也可)
背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4)运动:土地改革;
关系: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
(5)感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具有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精神,依据国情进行革命和建设探索;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言之有理即可,任答2点)
【解析】(1)根据材料一“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而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可归纳出工人阶级力量小,共产党力量比较弱;根据“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可归纳出国民党是一个革命的政党。
(2)从材料中“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和所学知识可知,“走相反的道路”指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秋收起义受挫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向湘赣边境的井冈山地区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第二小问,根据“(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可归纳出依据是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3)根据“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对此,一切阶级和政治势力都应做出回答”可知,毛泽东的主张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背景是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4)根据“《中国土地法大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了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获得了土地,他们积极支持解放战争,为解放战争提供了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
(5)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具有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精神,依据国情进行革命和建设探索;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
17.近代百年,风云变幻, 国共两党各显风流,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首次合作)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材料一: “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 为东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姜廷玉《中国军校发展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是什么?
(兄弟阅墙)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材料二:这次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 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共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正是由于这一转变,我们党才能够胜利地结束长征。
——摘编自《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据材料二指出这次会议的名称和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
材料三: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1936年,中国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 共同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
(3)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同仇敌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材料四:当法西斯已成为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第一个挺身而出,举起反法西斯的大旗,到1939年欧战爆发,中国已只身抗战八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己抗击日本法西斯达十年之久。
——何雷《抗战胜利奠定中国大国地位》
(4)材料四中“中国第一个挺身而出,举起反法西斯的大旗”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并结合所学 知识分析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内战烽火)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材料五: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5)材料五中描述的是解放哪座城市的战役?它的解放有何历史意义?
(6)通过以上对国共两党关系的探究,你能获得什么感悟?
【答案】(1)北伐战争
(2)遵义会议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可为结束内战、一致抗日创造条件;有利于维护全民族利益;国内外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力量的支持推动等。(至少答2点)
(4)九一八事变;国共合作抗日(或全民族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5)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6)和则两利,分则两伤等符合题意,酌情给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 为东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是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根据材料二“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共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结合所学可知是遵义会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长征胜利的原因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根据材料三“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结合所学可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可为结束内战、一致抗日创造条件等方面回答中国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因素。
(4)材料四中“中国第一个挺身而出,举起反法西斯的大旗”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全民族的抗战来回答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5)根据材料五“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结合所学可知是1949年攻占南京的渡江战役。解放的意义标志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6)根据国共合作、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的胜利等事件可以从和则两利,分则两伤等方面获得感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图所示事件的意义是( )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
C.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D.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2.湖南和平解放后,毛泽东亲自通电嘉勉:“诸公率三湘健儿,脱离反动阵营,参加人民革命,义声昭著,全国欢迎。”材料中的“诸公”是( )
A.李宗仁、程潜 B.程潜、陈明仁 C.陈明仁、李宗仁 D.焦达峰、陈作新
3.邓小平用浓重的四川口音,诙谐地说:“蒋委员长,我们来了。缉拿我们多年,今天我们上门了,看你还吹什么牛皮。”刘伯承指着桌上的台历说:“瞧,蒋先生的台历还是23号哩,转移真不慢啊。”这一场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重庆谈判 B.挺进中原 C.转战陕北 D.南京解放
4.歌词是历史,歌词更是信念。下列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②“暴动,暴动!工农打先锋,拿起刀和枪,一同去进攻”
③“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④“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③②①④
5.北京城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凝聚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为保护这座城市,最大可能减少伤亡,解放战争中北平和平解放。在平津战役中率部接受和平改编的是( )
A.傅作义 B.张自忠 C.张学良 D.谢晋元
6.“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走了两步最关键又最精彩的棋:一是首先歼灭黄伯韬兵团,争取了战役主动权;二是截断徐蚌线,对整个战役的发展起了加速作用。材料中的战役是( )
A.挺进大别山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7.1948年九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九月会议”后,党中央毛泽东把握时局,抓住有利战机,适时决定进行伟大的战略决战先后组织了三大战役,下列不属于三大战役的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8.1947年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关于这次土地改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抗捐抗税 B.减租减息 C.实行耕者有其田 D.实现土地公有
9.解放战争期间,华北解放区有近百万农民参军,东北解放区有160万农民参军。各地农民还运送粮食、物资等,山东农民从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支援前线的民工达580万人,冀中区达480万人。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的经济原因是( )
A.农民协会的建立 B.土地革命的开展
C.减租减息政策的实行 D.《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实施
10.仅1946年的8月、9月、10月三个月,全解放区就有30万名翻身农民参加了人民解放军。为了支援前线,翻身农民踊跃交纳公粮,参加战勤,以各种方式投身于人民解放战争。这说明
A.经济崩溃是国民党失败的主要原因 B.土地改革巩固了新生政权
C.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正确的作战方针 D.土地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参军参战的热情
11.解放战争时期,流传着“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 口号。“后方挖蒋根”是指
A.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B.民主党派的反蒋斗争
C.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D.中共在国统区的地下斗争
12.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 )
A.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B.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C.国家根据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 D.实行广泛的普选制度
13.1947年,刘邓大军从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包围中杀开一条血路,胜利到达大别山区,在敌人的战略纵深地区建立根据地。刘邓大的壮举标志着
A.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 B.国民党重点进攻被粉碎
C.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D.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的时机到来
14.利用历史地图并结合史实,可以提升历史学习中的时空意识。依据“三大战役示意图”并结合相关史实,历史信息归纳准确的是( )
A.三大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B.三大战役在华北地区最先打响
C.淮海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D.三大战役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15.“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诗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 )
A.淮海战役 B.渡江战役 C.平津战役 D.辽沈战役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三)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
(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而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党执行委员会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决议。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与国民党合作?
材料二 (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2)材料二中,“走相反的道路”指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毛泽东提出这一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材料三 目前时局的基本特点,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对此,一切阶级和政治势力都应做出回答。中国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是要抗日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是可能变化的……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3)从材料三可看出毛泽东的主张是什么?他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是什么?
材料四
(4)材料四反映的是什么运动?这场运动与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
(5)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
17.近代百年,风云变幻, 国共两党各显风流,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首次合作)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材料一: “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 为东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姜廷玉《中国军校发展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是什么?
(兄弟阅墙)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材料二:这次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 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共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正是由于这一转变,我们党才能够胜利地结束长征。
——摘编自《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据材料二指出这次会议的名称和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
材料三: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1936年,中国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 共同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
(3)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同仇敌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材料四:当法西斯已成为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第一个挺身而出,举起反法西斯的大旗,到1939年欧战爆发,中国已只身抗战八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己抗击日本法西斯达十年之久。
——何雷《抗战胜利奠定中国大国地位》
(4)材料四中“中国第一个挺身而出,举起反法西斯的大旗”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并结合所学 知识分析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内战烽火)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材料五: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5)材料五中描述的是解放哪座城市的战役?它的解放有何历史意义?
(6)通过以上对国共两党关系的探究,你能获得什么感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