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 同步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辛亥革命 同步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14 08:32:2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 辛亥革命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对联“二十年颠沛流离,忍辱负重,激扬三民五权,推翻千年帝制;四十载奔走呐喊,运筹帷幄,领导七省十义,开启万年共和”歌颂
A.孙中山 B.黄兴 C.康有为 D.梁启超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三民五权,推翻千年帝制”可知,提倡三民主义、五权宪法,进行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这是孙中山的历史功绩,A项正确;黄兴领导黄花岗起义,康有为、梁启超领导戊戌变法,排除BCD三项。选A项。
2.20世纪初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其报道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 D.辛亥武昌起义
【答案】D
【解析】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历史上成为“辛亥革命”;“排满兴汉宣言”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相符;列强对新成立的政府进行干涉,可见,材料中报道的事件是辛亥革命,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不是20世纪初,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主要是在京津地区,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与“武汉”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为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满洲专制,故要民族革命”。孙中山把“社会革命”概括为( )
A.民生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主主义 D.民权主义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不愿满洲专制,故要民族革命,指的是推翻清朝统治,即民族主义;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指的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即民权主义;因为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防止贫富分化,即民生主义。由此可知,A项正确;排除B、D项;民主主义不是三民主义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A项。
4.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不仅促成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更重要的是让当时中国的政治精英同时意识到了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当时的“政治精英”开始( )
A.引进先进技术 B.建立现代工业 C.探索政治变革 D.传播科学思想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不仅促成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更重要的是让当时中国的政治精英同时意识到了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极端重要性”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促成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中国的政治精英同时意识到了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极端重要性,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开始探索政治变革,后发动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C项正确;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内部先进人士发动了洋务运动,但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排除A项;甲午中日失败后,政治精英认为只有进行政治变革才能改变国家的命运,此时的中国未建立现代工业,排除B项;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传播科学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5.“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这副对联反映的是( )
A.广州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武昌起义 D.浏阳起义
【答案】B
【解析】1911年,黄兴提前发动广州起义,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牺牲的七十二名烈士葬于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B项正确;ACD项与材料中的“七十二健儿”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6.孙中山是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屡败屡起,百折不挠。下列革命活动中与他有关的是( )
①创建兴中会 ②筹划广州起义 ③建立光复会 ④成立中国同盟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孙中山为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屡败屡起,百折不挠,他先后创建了兴中会,筹划了广州起义,成立了同盟会,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光复会不是孙中山参与创建的,②与题意不符,排除包含②的ACD项。故选B项。
7.邹容的《革命军》强调“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革命者,去腐败而存良善者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该材料反映的观点是
A.追求平均社会财富 B.恳请清政府自强求富
C.反抗西方列强入侵 D.号召推翻清政府统治
【答案】D
【解析】根据“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革命者,去腐败而存良善者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可得出邹容针对的是清政府,号召推翻清政府统治,D项正确;材料中的内容并没有涉及到社会财富,排除A项;材料中的态度不是“恳请”,排除B项;强调推翻清王朝,而不是针对 西方列强,排除C项。故选D项。
8.图片是凝固的历史。下图所示内容印证了( )
A.鸦片战争的开展 B.武昌起义的爆发
C.八国联军的进军 D.国民革命的开始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图片“武昌”“起义军”“工程营”“楚望台”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首先夺取楚望台军械所,并迅速光复武汉三镇,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和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B项正确;ACD项与“武昌”“工程营”“楚望台”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9.用手枪逼出来的都督——黎元洪,该事件发生在( )
A.洋务运动之后 B.戊戌变法之后
C.武昌起义之后 D.新文化运动之后
【答案】C
【解析】武昌起义前夕,由于革命机关被破获,起义重要领导人刘复基等遇害,孙武受伤,蒋翊武被迫逃亡。黄兴、宋教仁等革命领导人也不在武昌。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自认为“资望”不足,遂请反对革命的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结果遭到拒绝。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湖北革命党人只得用手枪逼迫黎元洪就位,C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这是哪一派别的奋斗历程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先进的知识分子
【答案】C
【解析】1906年,刘道一、蔡绍南领导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失败。1914年4月,与黄兴在广州领导黄花岗起义,失败。1911年,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因此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反映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奋斗历程,C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中山陵的平面呈“警钟形”,意在“唤起民众”。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
A.三民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孙中山创立中国同盟会后,在《民报》上明确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A项正确;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只是孙中山革命思想三民主义的组成部分,而不是整体纲领,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2.武昌起义爆发后,众多的地方政府不是派兵镇压革命党,而是在短短两个月内相继宣布脱离清廷独立。立宪派代表人士也纷纷联合起来援助革命党反抗清政府。这表明
A.辛亥革命群众基础广泛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加深
C.清朝的灭亡是大势所趋 D.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答案】C
【解析】根据“武昌起义爆发后,众多的地方政府不是派兵镇压革命党,而是在短短两个月内相继宣布脱离清廷独立。立宪派代表人士也纷纷联合起来援助革命党反抗清政府”可知,清朝的灭亡是大势所趋,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辛亥革命群众基础广泛,排除A项;武昌起义时,中国已经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领导辛亥革命的是资产阶级,排除D项。故选C项。
13.“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以下对该材料所反映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该事件后中国同盟会创立 ②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③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④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题文中加引号的话的意思是1911年武昌起义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③符合题意;中国同盟会是在1905年创立,①不符合题意;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④不符合题意。所以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是( )
A.萍浏醴起义 B.广西起义 C.广州起义 D.南昌起义
【答案】A
【解析】1906年12月4日,中国同盟会领导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会党和矿工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史称萍浏醴起义,它是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故A项符合题意;同盟会领导的广西起义爆发于1907年,同盟会领导的广州起义爆发于1911年,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排除BCD。故选A项。
15.鲁迅认为孙中山“他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无论所做的哪一件,全都是革命。”下列活动与孙中山无关的是( )
A.成立兴中会,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B.撰写《革命军》等书籍,号召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C.成立中国同盟会,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D.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邹容的《革命军》,主要以西方的民族革命理论为主要武器,从正面阐述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与孙中山无关,B项符合题意;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排除A项;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排除C项;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内陆腹地,这里不仅经济发达,且革命力量基础雄厚革命党人在没有统一指挥的情况下,仍决定按原计划于10日起义。经过一夜激战,起义部队完全占领武昌紧接着,全国各省纷纷响应,不足两个月时间,内地18个行省中,就有14个省宣布独立光复,革命烈火迅速烧遍全国。
——据张宪文《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关于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如下一些论述:清朝建立以来,反清活动在地下组织与秘密社会中保持着一定的活力,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正深深植根于这一传统中……西方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及民族主义,民主共和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助推力。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孙中山指出:经庚子“清廷之威信已扫地无余……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矣”。孙中山认为,与两千年来的历代王朝相比,清廷仍然实行君主专制政体,王位争夺又是无情的斗争。要破这个怪圈,就必须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度。
——据《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答案】(1)有利条件:武汉经济发达,为革命胜利提供物质基础;革命力量基础雄厚。影响:激励了全国各地的革命斗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2)原因:反清革命活动由来已久;西方民主革命及民主思想的传播及推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政府实行专制,腐败无能。
【解析】(1)依据材料一“经济发达,且革命力量基础雄”可得出有利条件是武汉经济发达,为革命胜利提供物质基础以及革命力量基础雄厚等。依据材料一“不足两个月时间,内地18个行省中,就有14个省宣布独立光复,革命烈火迅速烧遍全国”可得出影响是激励了全国各地的革命斗争以及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2)根据材料二,由“清朝建立以来,反清活动在地下组织与秘密社会中保持着一定的活力……西方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及民族主义,民主共和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助推力”,可知反清革命活动由来已久:西方民主革命及民主思想的传播及推动;根据材料三,由“清廷之威信已扫地无余……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清廷仍然实行君主专制政体,王位争夺又是无情的斗争”,可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政府实行专制,腐败无能。因此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是反清革命活动由来已久:西方民主革命及民主思想的传播及推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政府实行专制,腐败无能。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幼年的孙中山很聪慧,博闻强识,崇拜英雄,四处学习。后来在哥哥的帮助下到檀香山、香港和广东等地学习,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在校学习期间,萌发了“改良祖国,拯救同群”的愿望。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孙中山认为“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便“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寻求救国途径。
(1)依据材料一,请回答:孙中山为什么会从“医人”转变为“医国”?
材料二: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1894年 6月
材料三:(1894年11月)孙中山说:“乃以庸奴(指清政府)误国,涂(荼)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蚕食鲸吞……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指国家)之将倾。”
(2)1894年6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1894年11月,孙中山怎么看清政府与当时的国家?
(3)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孙中山怎样的思想变化?
材料四:“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4)孙中山提倡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五:孙中山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既考虑革命的首要目标,也兼顾各派的主要利益……使各派势力能够在共同的目标下协调行动,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整体的斗争力量。
——《试析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历史意义》
(5)根据材料五,说说三民主义的历史意义。
【答案】(1)西方思想的影响、爱国心的驱使、民族危机的加重等。(意思相近即可)
(2)劝告清政府实行改革。孙中山认为清政府误国,是清政府导致国家处于被列强蚕食的局面。
(3)由改良到革命。
(4)废除专制,建立民国,实行共和制度。
(5)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革命理想的体现,由于时代限制,三民主义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作为一种相对前人来说更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革命理论,它为世人描绘了一幅革命后的宏美蓝图,是非常难得的
【解析】(1)根据材料一“后来在哥哥的帮助下到檀香山、香港和广东等地学习,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可归纳出西方思想的影响、爱国心的驱使;根据“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孙中山认为‘医国’比‘医人’更重要”可归纳出民族危机的加重等。
(2)据材料二“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可知,这说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李鸿章促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孙中山认为清政府误国,是清政府导致国家处于被列强蚕食的局面。
(3)根据材料二“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材料三“乃以庸奴(指清政府)误国,涂(荼)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蚕食鲸吞……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指国家)之将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对清廷彻底失望的孙中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故孙中山有了由改良到革命的转变。
(4)根据材料四“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把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革命目标。
(5)总结性问题,符合题意即可,如: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革命理想的体现,由于时代限制,三民主义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作为一种相对前人来说更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革命理论,它为世人描绘了一幅革命后的宏美蓝图,是非常难得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 辛亥革命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对联“二十年颠沛流离,忍辱负重,激扬三民五权,推翻千年帝制;四十载奔走呐喊,运筹帷幄,领导七省十义,开启万年共和”歌颂
A.孙中山 B.黄兴 C.康有为 D.梁启超
2.20世纪初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其报道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 D.辛亥武昌起义
3.“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为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满洲专制,故要民族革命”。孙中山把“社会革命”概括为( )
A.民生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主主义 D.民权主义
4.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不仅促成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更重要的是让当时中国的政治精英同时意识到了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当时的“政治精英”开始( )
A.引进先进技术 B.建立现代工业 C.探索政治变革 D.传播科学思想
5.“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这副对联反映的是( )
A.广州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武昌起义 D.浏阳起义
6.孙中山是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屡败屡起,百折不挠。下列革命活动中与他有关的是( )
①创建兴中会 ②筹划广州起义 ③建立光复会 ④成立中国同盟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邹容的《革命军》强调“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革命者,去腐败而存良善者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该材料反映的观点是
A.追求平均社会财富 B.恳请清政府自强求富
C.反抗西方列强入侵 D.号召推翻清政府统治
8.图片是凝固的历史。下图所示内容印证了( )
A.鸦片战争的开展 B.武昌起义的爆发
C.八国联军的进军 D.国民革命的开始
9.用手枪逼出来的都督——黎元洪,该事件发生在( )
A.洋务运动之后 B.戊戌变法之后
C.武昌起义之后 D.新文化运动之后
10.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这是哪一派别的奋斗历程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先进的知识分子
11.中山陵的平面呈“警钟形”,意在“唤起民众”。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
A.三民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
12.武昌起义爆发后,众多的地方政府不是派兵镇压革命党,而是在短短两个月内相继宣布脱离清廷独立。立宪派代表人士也纷纷联合起来援助革命党反抗清政府。这表明
A.辛亥革命群众基础广泛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加深
C.清朝的灭亡是大势所趋 D.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3.“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以下对该材料所反映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该事件后中国同盟会创立 ②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③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④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是( )
A.萍浏醴起义 B.广西起义 C.广州起义 D.南昌起义
15.鲁迅认为孙中山“他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无论所做的哪一件,全都是革命。”下列活动与孙中山无关的是( )
A.成立兴中会,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B.撰写《革命军》等书籍,号召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C.成立中国同盟会,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D.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内陆腹地,这里不仅经济发达,且革命力量基础雄厚革命党人在没有统一指挥的情况下,仍决定按原计划于10日起义。经过一夜激战,起义部队完全占领武昌紧接着,全国各省纷纷响应,不足两个月时间,内地18个行省中,就有14个省宣布独立光复,革命烈火迅速烧遍全国。
——据张宪文《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关于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如下一些论述:清朝建立以来,反清活动在地下组织与秘密社会中保持着一定的活力,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正深深植根于这一传统中……西方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及民族主义,民主共和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助推力。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孙中山指出:经庚子“清廷之威信已扫地无余……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矣”。孙中山认为,与两千年来的历代王朝相比,清廷仍然实行君主专制政体,王位争夺又是无情的斗争。要破这个怪圈,就必须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度。
——据《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幼年的孙中山很聪慧,博闻强识,崇拜英雄,四处学习。后来在哥哥的帮助下到檀香山、香港和广东等地学习,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在校学习期间,萌发了“改良祖国,拯救同群”的愿望。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孙中山认为“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便“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寻求救国途径。
(1)依据材料一,请回答:孙中山为什么会从“医人”转变为“医国”?
材料二: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1894年 6月
材料三:(1894年11月)孙中山说:“乃以庸奴(指清政府)误国,涂(荼)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蚕食鲸吞……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指国家)之将倾。”
(2)1894年6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1894年11月,孙中山怎么看清政府与当时的国家?
(3)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孙中山怎样的思想变化?
材料四:“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4)孙中山提倡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五:孙中山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既考虑革命的首要目标,也兼顾各派的主要利益……使各派势力能够在共同的目标下协调行动,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整体的斗争力量。
——《试析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历史意义》
(5)根据材料五,说说三民主义的历史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